跳转到内容

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63行: 第63行:
===2007年===
===2007年===
*1月1日:依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第十四條第三項,客家電視臺、原住民電視臺、臺灣宏觀電視加入公廣集團。
*1月1日:依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第十四條第三項,客家電視臺、原住民電視臺、臺灣宏觀電視加入公廣集團。
*3月5日:公視副總經理[[陳申青]]表示,預計5、6月間選出公廣集團在南臺灣建臺的場地,希望兩年內完成建臺,「目前規劃是建立一個完整的新電視臺,而不是先前所傳將公視或華視南遷。」<ref>-{涂}-建豐、陳奉秦、寶智華 連線報導,[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96801/IssueID/20070306 〈南部4縣市 爭公視建臺〉],《[[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2007年3月6日。</ref>
*3月5日:公視副總經理[[陳申青]]表示,預計5、6月間選出公廣集團在[[南臺灣]]建臺的場地,希望兩年內完成建臺,「目前規劃是建立一個完整的新電視臺,而不是先前所傳將公視或華視南遷。」<ref>-{涂}-建豐、陳奉秦、寶智華 連線報導,[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96801/IssueID/20070306 〈南部4縣市 爭公視建臺〉],《[[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2007年3月6日。</ref>
*9月7日:行政院新聞局公廣集團選址小組決定將公廣集團籌設的南部營運中心設於[[高雄市]]<ref>程啟峰 高雄2007年9月7日電,〈公廣集團設高市 陳菊:有助南北媒體平衡〉,[[中央通訊社]],2007年9月7日。</ref>,並以位於[[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內的原[[臺灣鋁業公司]](臺鋁)廠房為基地;公廣集團計畫投資[[新臺幣]]三十四億元,以三年半的時間進行籌建。<ref>王淑芬 高雄2007年9月23日電,〈公廣落址高雄 市府盼保留活化臺鋁舊廠房〉,中央通訊社,2007年9月23日。</ref>
*9月7日:[[行政院新聞局]]公廣集團選址小組決定將公廣集團籌設的南部營運中心設於[[高雄市]],並以位於[[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內的原[[臺灣鋁業公司]](臺鋁)廠房為基地<ref>程啟峰 高雄2007年9月7日電,[http://www.epochtimes.com/b5/7/9/7/n1827197.htm 〈公廣集團設高市 陳菊:有助南北媒體平衡〉],[[中央通訊社]]2007年9月7日。</ref>;公廣集團計畫投資[[新臺幣]]三十四億元,以三年半的時間進行籌建。<ref>王淑芬 高雄2007年9月23日電,[http://www.epochtimes.com/b5/7/9/23/n1843762.htm 〈公廣落址高雄 市府盼保留活化臺鋁舊廠房〉],中央通訊社2007年9月23日。</ref>


===2008年===
===2008年===

2012年1月28日 (六) 08:08的版本

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
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
類型無線電視數位電視
品牌華視公視客家電視臺原住民族電視臺臺灣宏觀電視
國家 中華民國臺灣
开播
2006年7月1日
創立2006年7月1日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中華電視公司
口號看新電視,看好風景。
華視、華視教育文化頻道、華視休閒頻道、公共電視臺、Dimo TV、客家電視、HiHD
華視、華視教育文化頻道、公共電視臺、客家電視、原住民族電視臺
官方网站
http://www.tbs.org.tw/
注释
旗下另設公民新聞網站《PeoPo公民新聞平臺

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英語譯名: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簡稱TBS臺灣公廣集團臺灣公廣公廣集團公廣,以公視基金會中華電視公司等兩個中華民國政府出資的媒體機構為基礎,於2006年7月1日成立,是中華民國第一個、亦是目前唯一的公共媒體集團;並根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第十四條第三項規定,自2007年1月1日起負責製播原住民族電視臺客家電視臺臺灣宏觀電視之節目。

旗下頻道

2006年7月1日成立時成員

公視A棟大樓大門右側的「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標示牌

2007年1月1日加入成員

2008年5月15日開始試播,目前仍在試播階段的成員

  • HiHD(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成立沿革

2005年

  • 5月18日行政院院會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草案,確立「一公一民」(華視公共化,臺視民營化)政策:讓中華電視公司(華視)與臺灣電視公司(臺視)公股於立法後完成釋股,股權捐給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視基金會)後,由公視基金會成立公共化集團,主導無線電視製播公共化節目,提升公共化品質。
  • 10月16日:行政院日前決定在兩年內投入新臺幣92億元發展公共廣電集團,行政院新聞局研擬將華視改制為「公視二臺」。對此,中華電視公司產業工會(華視工會)提出一份措辭強硬的說帖,強調華視不反對公共化政策,但反對粗糙的政策推行。
  • 12月15日媒體改造學社(媒改社)與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觀會)合辦「媒體改革不能跳票」記者會並發布共同聲明稿,要求陳水扁政府落實「黨政軍退出無線電視」及「無線電視公共化」承諾,反對陳水扁政府改採信託方式處理華視與臺視公股。聲明稿中,媒觀會與媒改社表示有條件接受華視與臺視「一公一民」,亦即「華視百分之百公共化,臺視私有化」。媒改社主張:「由於近年來政府所派任之華視經營團隊在政治立場與內部管理上都有不適任之爭議事件發生,因此媒改社主張:華視公共化過程中,撤換官派董事的同時,也應撤換總經理。有關華視總經理江霞企圖將董事身分由『政府法人』轉為『自然人法人』之傳聞,我們表達強烈的反對,同時主張華視高層立即停止任何重大公司決議,進行看守工作,維持華視內部穩定運作。」[1]

2006年

  • 1月3日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該條例第十四條第三項明定:「政府機關(構)應將持有公共化無線電視事業之股份,附負擔捐贈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公視基金會)」、「政府編列預算招標採購或設置之客家電視、原住民電視、臺灣宏觀電視等頻道節目之製播,應於本條例公布施行後之次年度起交由公視基金會辦理。」在附帶決議中要求:為平衡南北發展、縮減資訊落差,支持公共廣電集團未來五年內朝向「南部設臺」發展,並於未來列入《公共電視法》修法。
  • 1月13日:公視基金會公開徵求外界推薦華視總經理人選,並成立華視總經理審薦小組,進行遴選作業。
  • 1月16日黎明文化事業基金會捐贈華視股份給公視基金會。
  • 2月20日:華視總經理推薦人選產生,李遠小野)獲得公視基金會董事會三分之二以上董事投票通過。
  • 3月20日:公視基金會董監事聯席會議決議:為強化華視未來營運效能,將全數參與華視董監事會之運作。
  • 3月31日:公視基金會的十一位董監事及其推薦的六位專業人士,與六位民股代表組成華視董事會,並召開第一次董監事聯席會議。會中,選出公視基金會董事長陳春山為「無給職」(無薪資)的華視董事長,亦通過總經理李遠、副總經理高武松及多位相關主管的人事任命案。華視達成公共化的目標。
  • 7月1日:公廣集團正式成立,分別在公視與華視舉行揭牌儀式;同日下午,公廣集團在國父紀念館舉行「I Love TBS 公廣集團開跑嘉年華會」,孫翠鳳張玉嬿王曉書等藝人一同出席響應公廣集團發起的「新電視運動:我,健康看電視」。[2][3]
  • 7月12日:公廣集團原住民族電視臺及客家電視臺諮議委員會正式成立。

2007年

  • 1月1日:依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第十四條第三項,客家電視臺、原住民電視臺、臺灣宏觀電視加入公廣集團。
  • 3月5日:公視副總經理陳申青表示,預計5、6月間選出公廣集團在南臺灣建臺的場地,希望兩年內完成建臺,「目前規劃是建立一個完整的新電視臺,而不是先前所傳將公視或華視南遷。」[4]
  • 9月7日:行政院新聞局公廣集團選址小組決定將公廣集團籌設的南部營運中心設於高雄市,並以位於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內的原臺灣鋁業公司(臺鋁)廠房為基地[5];公廣集團計畫投資新臺幣三十四億元,以三年半的時間進行籌建。[6]

2008年

  • 8月25日:公廣集團於高雄市啟用「南部多功能攝影棚」,落實「南部發聲」理念。[7][8]

2012年

元旦文化部成立,接手公廣集團管理。

經費來源

  • 公視的經費來源,除了金額逐年遞減的政府捐贈之外,主要有:
  1. 企業贊助:由公、私立機構或企業團體提供經費,贊助播出之時段或節目,但不得促銷特定商品或服務,不得與節目題材有任何關聯或暗示,不得參與任何節目製播過程。
  2. 個人捐贈:成立「公視之友」會員制度,會員以捐款的方式贊助公視,公視提供適當的回饋給會員。公視舉辦文化教育殘障等公益活動時,會邀請會員擔任志工。
  3. 其他財源:促銷與公視節目相關之錄影帶、圖書資料、教材及副產品等。公視攝影棚剪輯音效等設備,在法規允許的範圍內且行有餘力時,予以出租,供其他傳播公司、大學相關科系付費使用,以合理的租金做為硬體維護費用。
  • 華視是公廣集團中唯一沒有任何政府預算或補助的電視臺,完全依賴廣告業務收入,自負盈虧。
  • 客家電視臺、原住民族電視臺、臺灣宏觀電視的經費主要是來自政府預算,由各相關的政府單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僑務委員會)編列預算;不足的部分,必須由各電視臺自己籌措。

新聞平臺

公廣集團華視公視新聞採訪車標示牌

依據公廣集團“資源整合”的原則,華視新聞部公視新聞部的資源(人力資源、新聞影片等)是共享的,稱為“公廣集團新聞平臺”,簡稱“公廣新聞”,2006年8月正式上線,是公廣集團第一個整合的部門;但是磨合不到八個月,即正式宣告暫停運作。

2006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開票日(2006年12月9日)晚上,「公廣集團新聞平臺」首度以華視主頻道、公視主頻道聯播的方式報導最新開票結果,由余佳璋擔任主播。

廣播電臺策略聯盟方面,華視新聞部是與好事聯播網合作,公視新聞部則是與KISS Radio高雄廣播電臺合作。

旗下主播群

華視

公視

客家電視

原視

宏觀電視

未來展望

  • 公廣集團目前以公視為中心,加上華視及其他公共服務性質的電視頻道而組成,未來計劃納入廣播服務。如同英國的BBC、美國的PBS、日本的NHK,臺灣公廣集團的目標,除了整合臺灣的公共媒體之外,也朝著成為旗艦型的傳播事業機構邁進,成為臺灣的標竿媒體。
  • 媒體改造學社認為:「公共廣電集團是以公共服務為目的,他們也就能真正從公眾的角度出發,提供滿足公眾需求和必要的內容安排。」[9]
  • 媒觀會董事長管中祥認為,公視員工與華視員工的擔憂「誰是老大」,公視與華視不同的組織文化與經營取向,政府部門原應編列的特別預算及附負擔捐贈的未到位,《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提供長期且穩定的公廣集團法定財源)仍未步出行政院,以及公廣集團未能有效整合內部能量與匯集社會力量向政府部門施壓,都是公廣集團整合過程所面臨的問題。[10]
  • 前華視新聞部經理陳季芳批評:「兩年多前(2006年7月1日),公視硬把華視拉進所謂的公廣集團,華視有變好了嗎?恐怕更差吧!公視和華視現在是『兩個董事會一班人馬』,華視是商業體質。如果你們那麼厲害,那麼華視就應該大賺錢去貼補公視了;結果呢,是兩邊都賠,全體國民貼錢。這讓人不得不懷疑,公視拖著華視可不是表面上的什麼『頻道公有』,而是想華視上百億的資產和土地吧!假如純粹是頻道公有,那麼,公視有自己的大樓、用不完出租了,華視有更多的大樓、也出租了,這些用不完而閒置而出租的資產以及非本業的收入,是不是該還給政府或全體國民;就像中廣不當取得的資產一樣,好好算一算,該還就還?當初給錢是用於做優質節目,可不是房地產。這也是立法院必需嚴格監督的地方。這些資產和土地,公視以『獨立自主』的說法給賣了,錢也花了,該怎麼辦?」[11]
  •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關尚仁認為,公廣集團把服務的理想放在華視身上,卻又要求某些時段不能播映廣告,把公視該做的事延伸到華視,這是結構性問題;主管單位必須檢討,華視是「幫助公視」還是「拖垮公視」。[12]
  • 人間衛視總監汪仁玠批評:「所謂的公廣集團更不過是虛有其表罷矣!表面上看來,公廣集團旗下擁有公視、華視、客家、原民、宏觀五個頻道;但與其名之為『集團』,毋寧視之為『集合』。華視因須自負盈虧,而必須與其他商業電視臺在資本市場進行紅海戰爭;客家、原民兩臺看似在集團旗下,但仍須由公視參加客委會、原民會的招標,且預算動支均須預先通過這兩個部會核批;純粹採取購片模式的宏觀衛視,也不過是僑委會將採購工程交付公視而已。」[13]

參考文獻

註腳

  1. ^ 媒體改造學社、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聲明稿,〈1215媒體改革不能跳票記者會 媒改社與媒觀之共同聲明稿〉,2005年12月15日。
  2. ^ 公廣集團開跑嘉年華會
  3. ^ 公視基金會,〈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正式成立,孫翠鳳、張玉嬿、王曉書等人共同響應「新電視運動」〉,2006年7月3日。
  4. ^ 涂建豐、陳奉秦、寶智華 連線報導,〈南部4縣市 爭公視建臺〉,《蘋果日報》2007年3月6日。
  5. ^ 程啟峰 高雄2007年9月7日電,〈公廣集團設高市 陳菊:有助南北媒體平衡〉中央通訊社2007年9月7日。
  6. ^ 王淑芬 高雄2007年9月23日電,〈公廣落址高雄 市府盼保留活化臺鋁舊廠房〉,中央通訊社2007年9月23日。
  7. ^ 公視基金會,〈南部發聲 呈現在地觀點 公廣集團南部多功能攝影棚落成〉,2008年8月26日。
  8. ^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無線電視年鑑編纂委員 編纂,《中華民國無線電視年鑑第十六輯:民國九十七年至九十八年》,中華民國電視學會2010年6月30日出版,第160頁。
  9. ^ 媒體改造學社,〈公共廣電集團問與答〉
  10. ^ 管中祥,〈公廣集團只是「半個」集團——媒改推動者如何看待公廣集團整合受挫〉,《目擊者雜誌》2007年5月號。
  11. ^ 陳季芳,〈鄭同僚的神話與屁話〉,《中時部落格》陳季芳部落格,2008年12月22日。
  12. ^ 黃慧敏 臺北2009年3月7日電,〈公共利益商業扞格 華視發展走向受關注〉,中央通訊社,2009年3月7日。
  13. ^ 汪仁玠,〈馬英九能打金溥聰嗎?〉,《大眾時代》2009年5月27日。

相關影片

外部連結

臺灣公廣集團各頻道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