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法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17日 (四) 21:58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法俄戰爭
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路易·勒热英语Louis-François Lejeune笔下的博罗金诺战役阿尔布雷希特·亚当英语Albrecht Adam笔下的莫斯科大火普里亚尼希尼科夫英语Illarion Pryanishnikov笔下法军撤退的场景;奥古斯特·拉菲英语Auguste Raffet笔下考纳斯战役中的内伊元帅
日期1812年6月24日–12月14日
(5个月2周又6天)
地点
结果

俄军决定性胜利[1]

参战方

法兰西帝国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英语Kingdom of Spain under Joseph Bonaparte

联军:
 奥地利帝國
 普魯士王國
丹麦 丹麦-挪威
 俄罗斯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拿破仑一世
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
路易·尼古拉·达武
米歇尔·内伊
雅克·麦克唐纳
尼古拉·乌迪诺
威斯特法伦王国 热罗姆一世
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那不勒斯王國 乔阿基诺一世
義大利王國 (拿破崙時代) 欧仁·德·博阿尔内
奧地利帝國 卡尔·菲利普
普魯士王國 约翰·约尔克英语Ludwig Yorck von Wartenburg
普魯士王國 尤里乌斯·冯·格拉弗尔特英语Julius von Grawert
丹麦 约翰·埃瓦尔特英语Johann Ewald[2][3]
俄罗斯帝国 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帝国 米·伊·库图佐夫
俄罗斯帝国 米哈伊尔·安德雷斯·巴克莱·德托利
俄罗斯帝国 彼·伊·巴格拉季昂 
俄罗斯帝国 彼得·维特根施泰因
俄罗斯帝国 亚·彼·托马索夫英语Alexander Tormasov
俄罗斯帝国 帕·瓦·奇恰戈夫
兵力
大军团
~450,000[4]
俄罗斯帝国陆军
常备军:198,250(6月20日)[4]
最高:近900,000(包括民兵)[4]
伤亡与损失
死亡:~440,000[5][6]

幸存:10,000(不包括逃兵)

其中50,000人为奥地利军及普鲁士军,20,000人为波兰军,35,000人为法军。[7]
死亡:210,000[8]

俄法戰爭,又稱拿破崙征俄戰爭,是指俄罗斯帝国和拿破仑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国在1812年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战争由拿破仑一世发动,並入侵俄国国土,俄国将这场战争称为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中文意思是“爱国战争”,一般将其称为「卫国战争」,为了和后来苏联抗击德国的苏联卫国战争相区别,中文一般将其称为俄国卫国战争。战争以拿破仑失敗撤退,俄國戰略上勝利而結束。[9]戰事從1812年6月底到11月底,共持續了5個月的時間。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就是描繪這場戰爭。

背景

1812年地图.

1812年,拿破侖一世在欧洲大陆获得了空前的军事胜利,法国佔领了幾乎整個意大利德意志地區(成立了受法國控制的萊茵邦聯),擊败了歐洲強國奧地利,大敗普鲁士,控制了西班牙荷蘭等地。为了获得整個欧洲的霸权,让当时的法國的死敌、海上帝國英國臣服,法國联合其他欧洲大国发起了“大陆封锁”政策,但俄國處於自身利益的考虑,且对法國的擴張存有强烈的戒心,所以在参加法國的大陆封锁一段時间后退出了和法国的联盟,也不願配合對英國的經濟封鎖,英國的商品因此經由俄羅斯源源不絕地進入歐洲大陸,俄國因此成为歐洲大陸阻止拿破侖争奪歐洲霸權的中堅力量。俄國的敵對行為招致拿破侖的愤怒,并萌生和通過战争迫使俄国投降的念头。

從1811年開始,为了准备入侵俄国,拿破仑的军事和外交政策有越来越强的针对性。1812年春,法国分别同普鲁士和奥地利结成短暂的军事同盟。根据盟约,为了对俄作战,普军2萬人,奧军3万人归拿破仑指挥。法国的其它附庸国政府也开始训练远征俄国的军队。在这一年,拿破侖准备了空前强大的军队,其控制的由歐洲各民族组成的军队总数达到约120万人,其中一半用于进攻俄国。

俄国在获悉法国即将入侵的消息后,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备战,包括加强军队和预防战时孤立无援的措施。在外交方面,俄国也有所建树,1812年4月,俄国同瑞典缔结盟约,规定双方共同行动,反对法国。战争爆发后,俄英缔结了和约,结束同土耳其的战争,对俄国来说,和英国这个海上帝国结盟是政治上的巨大胜利。

1812年夏,拿破仑集结军队61万,分为三路,其中中路由其亲自带领指挥,这支庞大的军队被拿破仑称为“大军英语Grande Armée”(Grande Armée),大军在法国控制的华沙公国集结,6月24日,渡过涅曼河,向俄国不宣而战,这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爆发了。

战前两军实力对比

法国和俄国两国战前的军事力量对比:

法国:作战兵力61万,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分3个集团,共44.4万人,940门火炮;第二梯队17万人,432门火炮;

俄国:西部边境军队共24万,後增至57萬,分3个集团,火炮942门。

战争进程

战争开始时,俄国由于防守薄弱,只有兵力约24万人,不足以抵抗在此前欧洲无敌的拿破仑军队。巴克萊·德托利接任指揮官後采取了撤退的策略,并沿途放火,实行焦土政策,把法军途经之处烧得一干二净,这一步打乱了拿破仑速战速决的原计划,也令拿破仑原本想边作战边抢夺补给的计划泡汤。拿破仑只好深入俄国境内,期望能佔领俄国第一大城市莫斯科,然后让俄国投降,以签署对自己有利的条约和获得食粮。

進入俄國

1812年6月13日,法軍越過涅曼河進入俄國境內[9]。法军进入俄国腹地后,遇到俄国军民的有效抵抗,尤其是战争开始后不久,俄国的天气很快进入了秋冬天气,寒冷的俄国旷野让远道而来的法国士兵水土不服,而俄军在撤退的时候坚壁清野,法国军队的士气开始动摇。法軍一直到9月份才與俄軍接觸[9]

博羅金諾戰役

博羅金諾戰役 Franz Roubaud繪

拿破崙親自領導的中央法軍在渡過尼曼河時有將近286,000人,但在戰役開始之初卻只剩下161,475人,大多數的士兵死於飢餓和疾病。俄軍不斷地後退,使沙皇撤換巴克萊·德托利伯爵。新任俄軍統帥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在距離莫斯科約125公里處建立了防禦陣地。他在博羅金諾村旁選了一片非常適合防守的土地,從9月3日起加強防禦工事。

莫斯科大火1812年9月

9月7日,法軍跟負責防守的俄軍在莫斯科前方的博羅金諾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最後俄軍全軍撤退。庫圖佐夫決定放棄莫斯科,俄軍帶走所有糧食且釋放監獄的囚犯[9],由最後一批撤離的士兵放火燒城。等到法軍攻入克里姆林宮時,莫斯科已經是一片焦土的空城了。

法軍撤退開始‧俄國偷襲

法軍攻占莫斯科後,拿破崙明白情況不利,曾向俄國提議停戰,卻未獲答覆[9]。這時寒冷的冬季已經來臨,前線飄雪,法軍過分深入,補給線又太長。拿破崙在10月19日終於下令撤退,沿路往西撤退。等到法軍開始撤退後,俄軍主力蠢蠢欲動,緊跟法軍後方。但不派出主力跟法軍交戰,只用哥薩克騎兵、游擊隊埋伏騷擾法軍[9]

別列津納河戰役

別列津納河戰役,俄法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

11月底法軍穿越別列津納河時,被俄軍砲擊,死傷慘重。11月29日晨,維克多的後衛部隊過橋之後,立即將橋焚毀,這才逃離了俄軍的追殺。完成在俄國法軍全線的大撤退。法軍撤退到華沙後,原本60多萬的大軍已經剩下不到6萬人[9]

战争影响

俄法战争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拿破仑帝国因为战败而分崩离析,其建立的欧洲秩序很快就被逆转,並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法国佔领的领土发生民族独立运动。拿破仑本人也因为战败而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1]。通过俄法战争和后来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一世的军事和政治生涯就此终结。

相關作品

參考資料

  1. ^ 1.0 1.1 von Clausewitz, Carl (1996). The Russian campaign of 1812. Transaction Publishers. Introduction by Gérard Chaliand, VII. ISBN 1-4128-0599-6
  2. ^ Christian Wilhelm von Faber du Faur, Campagne de Russie 1812: d'après le journal illustré d'un témoin oculaire, éditions Flammarion, 1812, 319 pages, p.313.
  3. ^ Eugène Labaume, Relation circonstanciée de la Campagne de Russie en 1812, éditions Panckoucke-Magimel, 1815, p.453-454.
  4. ^ 4.0 4.1 4.2 Riehn 1991,第50頁.
  5. ^ Zamoyski 2005, p. 536 — note this includes deaths of prisoners during captivity.
  6. ^ The Wordsworth Pocket Encyclopedia, p. 17, Hertfordshire 1993.
  7. ^ Zamoyski, page 536
  8. ^ Bogdanovich, "History of Patriotic War 1812", Spt., 1859–1860, Appendix, pp. 492–503.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國防通識(三)》編著/徐為中,出版/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2007年7月,ISBN 978-986-6942-29-7

外部連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