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2月2日) |
此条目论述以两岸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
民间宗教,又称民间信仰、民俗宗教(英语: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英语:diffused religion),其中部分被古代中国官方归类为淫祀[1],一般是指民间社会中植根于传统信俗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地自然、社会器物的信仰和崇拜。
民间宗教活动与正式教派的教义之间通常有一种紧张关系,大多数信奉民间宗教的信徒都自认为他们正在实践正统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为要使“民间宗教”这个词有意义,必须有一个有传统有专业祭司的有组织宗教与之相对。在没有这些元素的文化中则不需将民间宗教独立出来。[原创研究?]
与“有组织宗教”或“历史性宗教”[注 1]相比较,制度化的宗教有创立者、教义、理论以及神职人员,而民间信仰既没有经典,也没有组织或系统化的教派,因此,民间宗教也可被认为是不在祭司或神学家指导下由平民进行的宗教活动。
世界各国的民间信仰
[编辑]民间信仰这个词也用来指民间活动与主要宗教的结合,因此例如基督宗教国家的民间活动叫做民间基督宗教(Folk Christianity)。
拥有最多追随者的民间宗教是中国民间信仰,但是即便拥有那么多的信仰人口,中国民间信仰却仍然无法像印度教那样,发展成统一而独立的宗教,而是儒教、道教、佛教、萨满巫术的混合体。
中国民间信仰
[编辑]中国民间信仰是源自中国历史,混合儒教、道教、佛教、萨满巫术,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推行无神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自由的恢复,广大乡村出现宗教迷信恢复的现象。民间宗教的势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严重影响到当代民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稳定[来源请求]。
中国的民间信仰的特点是功利性非常强,只求世俗功利之事,没兴趣了解宗教教义。比如孟子在《孟子.尽心下》直言:“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意即如果平时祭祀得宜,而天下依然不能太平,那就把神换了;这是深厚的现实主义观点,如果神不能为人实现愿望那就不用拜。其他如“人定胜天”等俗语也反映了中国人的这一特质,多少受儒家鬼神观之影响。
老百姓很少对超脱或者来世有所渴望,求神拜佛,求的一般是,考试、求职、升官、财运、姻缘、人缘、身体健康、出入平安等等世俗功利的事。中国民间信仰者一般不知道自己信的属于民间信仰,会自认佛教徒,少数自称信道教。但对佛教和道教分不清,常混淆在一起,对佛教或道教的基本教义、甚至哪些属于佛教或道教也不懂。在民间信仰中,也常泛称非佛教的神明为菩萨,例如玄天菩萨、玄坛菩萨、天后菩萨;或者以烧酒与牲礼祭拜清水祖师、普庵祖师等佛教高僧。
民间宗教拥有不能以逻辑解释的迷信成份,崇拜对象纷繁复杂,没有教义对信徒的行为作出规范,如香港黑社会成员供奉关羽,香港警署警员同样供奉关羽,赌徒求赌博赢钱、横财就手。组织形式无序松散,崇拜目的功利性强,万物有灵皆可信仰,更也有称为江相派的老千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以欺骗手段开坛作法骗取金钱,有时甚至会被指摘为精神控制的邪教。
台湾民间信仰
[编辑]台湾民间信仰主要偏重于神明崇拜活动上,有著各种崇拜仪式与巫术文化,累积著不少民间宗教文化的遗产,也有不少来自于其他的文化活动增添其信仰的光彩,比如由小说与戏曲的传播加强了其神话传说的魅力,扩大了神明崇拜的信仰力量,台湾神明的来源颇为复杂,夹杂进来的人文意识也相当多样,可以说是在漫长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文化因素杂融而成的复合体。 [2]
世俗的目标
[编辑]民间宗教的许多元素来自万物有灵论(animism)或拜物主义(fetishism),了解了它的世俗目标以及仪式的本质,就可知这是不可避免的。
民间宗教往往与风俗习惯、日常生活密切融和在一起,满足了人们在困难时期对于外界保证的需要。它的许多仪式,包括信仰、迷信及世代相传的文化,旨在达到世俗的目标,像疗治或避噩运,也用于占卜(divination),其活动与魔法之间的界限通常很模糊。一些民间信仰被有些人认为是一门学说,玄学或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