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洞國
鄭洞國 | |
---|---|
中華民國國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 |
任期 1948年8月25日—1948年10月19日 與杜聿明、范漢傑、梁華盛、孫渡、萬福麟、張作相、馬占山、陳鐵、羅卓英、董英斌同時在任 | |
總司令 | 衛立煌 |
繼任 | 無(機關撤銷) |
中華民國國軍陸軍第一兵團司令 | |
任期 1948年3月—1948年10月19日 | |
前任 | 孫渡(孫渡兵團) |
繼任 | 陳明仁(陳明仁兵團) |
第5任吉林省政府主席 | |
任期 1948年3月24日—1948年10月19日 | |
前任 | 梁華盛 |
繼任 | 末任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903年1月13日 大清湖南省澧州直隸州石門縣 |
逝世 | 1991年1月27日 中國北京市 | (88歲)
籍貫 | 湖南石門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中華民國 |
服役 | 國民革命軍 中華民國陸軍 |
服役時間 | 1924年-1948年 |
軍銜 | 中將 |
參戰 | 第二次國共內戰 |
學歷 | |
經歷
|
鄭洞國(1903年1月13日—1991年1月27日),字桂庭,湖南石門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鄭洞國早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曾參加北伐戰爭。後在國民革命軍中擔任團長、旅長、師長等職務,參加長城抗戰。抗日戰爭期間,擔任第二師師長、第五軍榮譽第一師師長、新編第一軍軍長、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等職。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第一兵團司令官、吉林省政府主席。1948年10月,在長春圍困戰彈盡援絕被迫向東北人民解放軍投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參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
生平
[編輯]早年經歷
[編輯]鄭洞國七歲起在父親啟蒙下讀《論語》等書,後進入私塾讀四書五經。1917年入石門中學附屬小學,兩年後升入石門中學。在校期間,參加五四運動,與同學一起上街宣傳。1922年從石門中學畢業後,到本縣磨市鄉小學執教,一年後赴長沙考入湖南省商業專門學校就讀。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十一月畢業,擔任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第二營四連黨代表[1]。1925年2月,參加國民革命軍東征戰役,在淡水戰鬥中參加奮勇隊,登城擊潰守敵[2]:49-50;在營黨代表陣亡後,升任第三營黨代表。次年三月,擔任第一軍第三師八團第一營營長[3]。
1926年10月,鄭洞國參加北伐戰爭,在何應欽指揮下入閩作戰。永定之戰中,鄭洞國指揮第一營果斷堅決、勇猛頑強,受到嘉獎[2]:81-84。11月,升任第八團團長後,隨軍北上進攻浙江和江蘇[2]:87。8月,擔任徐州警備司令部參謀長,後調任第九軍教導團團長。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後,改任第二師第五旅十團團長[2]:107。此後,先後隨軍參加蔣桂戰爭、蔣唐戰爭和中原大戰[3]。
1931年底,擔任南京警衛第一師第二旅四團團長,後擔任第二師獨立旅旅長,參加圍剿鄂豫皖蘇區[2]:129。此後,改任第二師四旅旅長,駐洛陽。1933年,率部北上參加長城抗戰,在古北口抗擊日軍近兩月,於南天門一線的激戰中,給日軍以重創[4]。1934年,參加對中央蘇區第五次圍剿戰爭,此後追擊紅軍至芷江地區,次年升任第二師師長,駐防徐州、蚌埠地區[5]。
抗日戰爭時期
[編輯]中國抗日戰爭初,鄭率部投入平漢路保定會戰,此後轉移至林縣地區與日軍進行游擊戰爭,曾襲擊安陽城及機場[2]:184。1938年3月,又率軍參加台兒莊戰役,與友軍合力擊潰日軍第十師團瀨谷支隊,後參加了武漢會戰。升任第十七軍副軍長。又調任第三十七軍(軍長黃國梁)副軍長。1938年底升任第九十八軍軍長。後調任新編第十一軍(後改番號為第五軍)副軍長兼榮譽第一師師長[2]:227,他加強訓練、嚴明紀律,使部隊的戰鬥力得以提升[2]:229。1939年12月,第五軍開赴桂南參加崑崙關戰役,擔負主攻任務,鄭洞國親臨火線指揮,連續攻克羅塘、411高地、界首等重要據點,並兩次攻入崑崙關,擊斃第二十一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6]。戰爭結束後,升任新編第十一軍軍長。參加棗宜會戰之後,擔負宜昌以西、宜都以北地區的防禦任務。
派駐印度
[編輯]1943年秋季,鄭洞國調為中國駐印軍新一軍軍長[7],其後升任駐印軍副總指揮。黃仁宇正是於這個時段擔任他的新一軍的參謀。然而,部隊的指揮權主要握在史迪威手中。10月下旬,在列多的新22師和新38師主力乘車到達胡康河谷邊緣,駐印軍緬北反攻戰正式開始。經過血戰之後,新38師於12月29日攻克於邦。隨後在新38師的配合下,新22師於1944年3月5日攻克孟關。後來兩師合作攻下瓦魯班。1944年4月,獲得增援的中國駐印軍與麥瑞爾突擊隊開始進攻密支那,經過三個月的進攻後,攻克密支那[8]。8月,新一軍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軍,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新六軍軍長廖耀湘,鄭洞國升任駐印軍副總指揮,成立副總指揮部。10月16日,中國駐印軍繼續進攻,12月15日攻克八莫[9]。1945年1月15日,新一軍攻克南坎,並繼續前進,於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與中國遠征軍會師。此後,新一軍繼續攻占新維、臘戍、西保、南燕、皎麥等市鎮。1945年6月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鄭洞國當選候補中央執行委員[2]:385。8月,鄭洞國任陸軍第三方面軍副司令。9月9日,鄭洞國參加了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2]:388。
他於1944年於印度境內修建了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編輯]1946年1月,鄭洞國應杜聿明的邀請到達東北,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代理因病就醫的杜聿明的職務[10]。鄭洞國到任後,指揮國民革命軍沿北寧路疾進,先進入蘇軍撤出的瀋陽,此後攻占鞍山、營口、遼陽、撫順等地。5月,擔任前敵總指揮,率領新六軍及七十一軍、五十二軍各一部北上,參加四平戰役,又進占長春、吉林等地,與東北民主聯軍隔松花江對峙。8月,又指揮部隊進攻熱河,攻占大部分城鎮[3]。
1947年7月13日,鄭洞國代理東北保安司令長官職務,原長官杜聿明7月8日因病離職[11]:8383。8月,改任東北行轅副主任。12月21日,東北行轅副主任鄭洞國飛抵南京,謁蔣介石報告東北軍事,請示機宜[11]:8473。12月24日,飛返瀋陽[11]:8473。1948年1月,他任新成立的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3月,他兼任第一兵團司令和吉林省政府主席,率軍堅守長春[12]。1948年5月,長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包圍,長春圍困戰開始。24日,解放軍攻占長春大房身機場,切斷了長春與瀋陽的空中聯繫。5月30日,林彪召集東北局、東北軍區負責人會議,會議決定對長春採取圍困方針,並決定了圍困及嚴密封鎖長春之部署。6月底,鄭洞國組織了戰時糧食管制委員會,並頒布《戰時長春糧食管制暫行辦法》,規定市民自留口糧數量只許維持3個月,其餘按限定價格賣給市政府以保證守軍需求,否則一旦查獲將沒收糧食並嚴懲。守軍在城內搶奪民糧,有不少人因此病餓死亡[13]。
9月12日,遼瀋戰役開始。10月2日,蔣介石飛抵瀋陽召開軍事會議,命鄭洞國趁機率部突圍。10月7日至8日,鄭洞國集中新三十八師等兩個師組織了一次試探性突圍攻擊,攻擊長春以西的大房身機場方向獨立第6師陣地,受到解放軍阻擊[2]:507-508。10月15日,解放軍攻占錦州,國軍10萬餘人全數被殲。同日,蔣介石親抵瀋陽,向鄭洞國空投手令,命其率六十軍,新七軍立即突圍[2]:510。在軍事壓力和中共爭取下,10月17日夜,曾澤生率六十軍三個師共26,000餘人倒戈,解放軍控制長春東區。10月19日清晨,新七軍放下武器,長春全部被解放軍占領,只有鄭洞國兵團總部機關和特務團固守中央銀行大樓[14]。兵團副參謀長楊友梅與解放軍聯絡,提出「抵抗」一、二日後再投降。10月20日晚11時,鄭洞國向蔣介石發出訣別電報。10月21日凌晨4時,在一陣朝天開槍後,兵團總部舉白旗投降。鄭洞國意欲自殺,但手槍已被取走,他被部下簇擁到一樓大廳面見解放軍。鄭洞國最終表示,同意放下武器聽候處理[2]:527[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編輯]1952年6月,鄭洞國從上海遷往北京,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參事[16]。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民革第五、六、七屆中央副主席,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1991年1月27日凌晨3時30分,鄭洞國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17]。
家庭
[編輯]- 長子:鄭安飛
- 長媳:焦俊保[18]
- 長子長孫:鄭建邦,現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席,曾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
評價
[編輯]- 黃仁宇於自傳《黃河青山》中,回憶他當鄭洞國副官的經歷,稱讚鄭洞國「謙遜、對部下慷慨」。
參考文獻
[編輯]- ^ 王永均. 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9: 506. ISBN 7-219-01084-2.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鄭洞國.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 北京: 團結出版社. 1992. ISBN 7-80061-625-8.
- ^ 3.0 3.1 3.2 沈荊唐. 郑洞国. 中华民国史 人物传 第八卷.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5316-5321. ISBN 978-7-101-07999-9.
- ^ 姜克夫編著. 民国军事史 第2卷.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09: 80. ISBN 978-7-229-00839-0.
- ^ 曹劍浪. 中国国民党军简史 上.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10: 458. ISBN 7-5065-5828-9.
- ^ 鄭洞國,蕭秉鈞等著. 粤桂黔滇抗战.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3: 168-174. ISBN 978-7-5034-3701-4.
- ^ 張明金; 劉立勤. 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 解放軍出版社. 2007: 429. ISBN 978-7-5065-5387-2.
- ^ 郭汝瑰; 黃玉章主編.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下.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 1284. ISBN 7-214-03034-9.
-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下.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5: 1480. ISBN 7-80643-969-2.
- ^ 王樹增. 解放战争 上.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 79. ISBN 978-7-02-007358-0.
- ^ 11.0 11.1 11.2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 楊子忱. 旧中国的吉林省长们(连载五). 蘭台內外. 2000, (2) [201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6).
- ^ 劉統. 决战:东北解放战争 1945-1948.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539-540. ISBN 978-7-208-14616-7.
- ^ 汪朝光. 中国近代通史 第十卷 中国命运的决战.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 385. ISBN 978-7-214-04208-8.
- ^ 鄭洞國:〈從猖狂進攻到放下武器〉,刊《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輯,1961年8月
- ^ 賀新初. 周恩来与郑洞国二三事. 湘潮. 2004, (4) [201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6).
-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七屆常委會委員鄭洞國同志在京病逝〉,《人民日報》,北京:人民日報社,1991年1月29日
- ^ 鄭建邦. 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我的父亲. 團結網. 2020-06-23 09:39:44 [2021-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中文).
父親鄭安飛與母親焦俊保的結婚照
- ^ [视频]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 tv.cctv.com. [2022-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