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艾希曼
奧托·阿道夫·艾希曼 Adolf Eichmann | |
---|---|
本名 | Otto Adolf Eichmann |
出生 | 德意志帝國普魯士萊茵省索林根 | 1906年3月19日
逝世 | 1962年6月1日 以色列中央區拉姆拉 | (56歲)
效命 | 納粹德國 |
軍種 | 黨衛隊 |
軍銜 | 黨衛隊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 |
參與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配偶 | Veronika Lieblová |
兒女 | Klaus Eichmann, Horst Adolf Eichmann, Dieter Helmut Eichmann, Ricardo Francisco Eichmann |
簽名 |
系列條目 |
納粹大屠殺 |
---|
奧托·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6月1日),納粹德國前納粹黨衛軍中校,二戰針對猶太人大屠殺的主要責任人和組織者之一,並且組織和執行「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二次大戰後前往阿根廷定居,後來遭以色列特務逮捕,公開審判後絞死。
生平
[編輯]阿道夫·艾希曼於1906年3月19日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的索林根[1],他的父親阿道夫·卡爾·艾希曼(Adolf Karl Eichmann)是索林根電車公司的會計師,童年時代移居奧匈帝國[2]。1932年,艾希曼加入奧地利納粹黨,次年該黨被奧地利政府列為非法,艾希曼離開奧地利回到德國。[2]1934年因負責達豪集中營而受到海德里希的賞識;1937年艾希曼曾經前往海法與開羅,研究將猶太人移住巴勒斯坦的可能性,後來艾希曼向納粹方面以經濟理由反對將猶太人移往巴勒斯坦的計劃。
1942年艾希曼出席萬湖會議,之後晉升為黨衛軍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在大屠殺中主要負責將猶太人移送集中營的運輸,還有與當地猶太領袖的磋商、當地猶太委員會的建立。尤其是與當地猶太領袖的合作,被納粹視為進行大屠殺的基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艾希曼被美軍俘虜,但之後逃脫,從意大利的熱那亞出發,在經過漫長的逃亡旅行後,艾希曼流亡到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在當地的奔馳公司工作,並改名為里卡多·克萊門特(Ricardo Klement)。但是1960年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卻查出艾希曼的下落,於是1960年5月11日,一個摩薩德團隊與以色列國家安全局(俗稱辛貝特)幹員聯合行動,將其綁架,並通過以色列航空公司的布里斯托不列顛尼亞型班機秘密運至以色列。由於艾希曼的逮捕方式相當於綁架,引發了阿根廷與以色列之間的外交糾紛。有說這次綁架行動明顯侵犯了阿根廷的主權,亦有人指出即使要審訊艾希曼,也應該由德國政府或國際法庭負責,但以色列政府並不理會指責,繼續審訊。[3]
1960年5月23日下午,耶路撒冷時間4點整,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向國人宣布:
“ | 今天,我要向諸位鄭重宣布,以色列國家安全機關抓獲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該犯罪惡昭彰,罄竹難書。他在所謂的『最後解決猶太人問題』上,和其他納粹領袖負有同樣的罪責,即600萬居住在歐洲的猶太人慘遭滅絕性殺戮的滔天罪行。阿道夫·艾希曼目前正被關押在以色列的監獄裡,依據1950年頒布的懲治納粹分子及其合作者的法律,不久將送交以色列法庭審判…… | ” |
1961年4月11日,艾希曼於耶路撒冷受審,被以反人道罪名等十五條罪名起訴。雖然有不少大屠殺受害者出面作證,但大部分證人的口供和艾希曼的罪責並無直接關聯,而檢察官對於納粹官僚體系的理解有許多錯誤,並在起訴書和詰問中大大地誇大了艾希曼在大屠殺的角色和權力。但由於一審的三位德裔法官對正當程序的堅持,還有對納粹足夠的理解,所以艾希曼罪責在一審判決書上大致上被正確地呈現。以色列政府將艾希曼安排在防彈玻璃後方受審。艾希曼面對犯罪的指控,都以「一切都是奉命行事」回答。同年12月11日艾希曼被判處有罪,12月15日被判死刑。艾希曼提出上訴,最高法院維持原判,1962年5月31日夜間,艾希曼被處以絞刑。
艾希曼被絞死後,他的屍體被火化,骨灰被裝在一個鐵桶里。然後他的骨灰被運到一艘小船上,船員將艾希曼的骨灰撒向了遠離以色列公海海域的地中海。以色列當局認為不應讓納粹的病毒沾染以色列的大地,又因為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家人拒絕領取他的骨灰,因此以色列政府選擇徹底清除他在以色列的任何痕跡。
評價
[編輯]哲學家漢娜·鄂蘭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Eichmann in Jerusalem)一書中認為艾希曼是一個遵從命令的官僚,他所體現的不是「極端的邪惡」,而是「平庸的惡」(The banality of evil),意指當任何人甘於放棄對善惡是非的判斷力去服從權威,那麼最平凡的人也可能導致最極致的邪惡。
漢娜·鄂蘭曾旁聽艾希曼在以色列的審判,認為「艾希曼明明是大屠殺的策劃人,但卻是一個沉悶、普通、平庸得可怕的官僚,他平凡到令人感受不到一點變態和殘酷的氣息。而根據其證詞,他對猶太人沒有一絲恨意,只是企圖在納粹官僚體制中飛黃騰達。最終那種不帶個人思想的官僚心態,令他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從現實脈絡中抽離,在沒有惡念的情況下,做出歷史上最邪惡的事。」(Tong, 2020年)[3]
而近年來,根據對艾希曼日記等史料的研究顯示,艾希曼並非他在法庭上所宣稱的那般僅僅是一個被動執行命令的官僚,而是一名國家社會主義和納粹黨的狂熱支持者。[4][5][6]
注釋
[編輯]- ^ 媒体称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帮助纳粹战犯逃亡南美.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30).
- ^ 2.0 2.1 Adolf Eichmann: The Mind of a War Criminal. BBC. 2011-02-17 [201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 ^ 3.0 3.1 「平庸之惡」主角艾希曼的一生. *CUP. 2020-07-12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8) (美國英語).
- ^ 貝蒂娜·施湯內特.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 ISBN 9787547736005.
- ^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他何以在审判时成功误导阿伦特?. 新京報. 2020-05-16 [2023-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3).
- ^ 石劍峰. 汉娜·阿伦特进入了上海的“公共生活”. 澎湃新聞. 2014-06-23 [2023-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3).
延伸閱讀
[編輯]- Aharoni, Zvi; Dietl, Wilhelm. Operation Eichmann: The Truth About the Pursuit, Capture and Trial. London: Arms and Armour. 1997. ISBN 978-1-85409-410-0.
- Friedman, Tuviah. My Role in Operation Eichmann: A Documentary Collection. Haifa. 1990. OCLC 233910342.
- Harel, Isser. The House on Garibaldi Street: The First Full Account of the Capture of Adolf Eichmann.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5. ISBN 978-0-670-38028-2.
- Mulisch, Harry. Criminal Case 40/61, The Trial of Adolf Eichmann: An Eyewitness Accoun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5. ISBN 978-0-8122-3861-7.
- Pearlman, Moshe. The Capture of Adolf Eichmann.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1. OCLC 1070563.
- Rassinier, Paul. The Real Eichmann Trial or The Incorrigible Victors. Torrance: 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Review. 1976. ISBN 978-0-911038-48-4.
- Rogat, Yosal. The Eichmann Trial and the Rule of Law. Santa Barbara, CA: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1961. ISBN 978-1-258-11223-3. hdl:2027/mdp.39015042766447.
- Steinacher, Gerald. Nazis on the Run: How Hitler's Henchmen Fled Jus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64245-8.
- Yablonka, Hanna. The State of Israel vs. Adolf Eichmann. New York: Schocken. 2004. ISBN 978-0-8052-4187-7.
- Zweig, Ronald W. David Ben-Gurion: Politics and Leadership in Israel.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ISBN 978-1-135-18886-3.
外部連結
[編輯]- Adolf Eichman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website
- "Uncovering the Architect of the Holocaust: The CIA Names File on Adolf Eichman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th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 Eichmann Tells His Own Damning Story. LIFE Magazine (The Nizkor Project). 28 November 1960, 49 (22) [5 June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9 May 2013).
- Eichmann Confesses (Series preview). LIFE Magazine. 21 November 1960, 49 (21)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Eichmann Tells His Own Damning Story (Part I). LIFE Magazine. 28 November 1960, 49 (2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Eichmann's Own story (Part II). LIFE Magazine. 5 December 1960, 49 (23)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Benson, Pam. CIA papers: U.S. failed to pursue Nazi. 7 June 200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 Cesarani, David. Adolf Eichmann: The Mind of a War Criminal. BBC. 17 February 2011 [201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