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繁體字/存檔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wiki流離了兩三年, 正體這個話題依然持續. 究其原因, 不外乎"正體"的真正意味. 顯然對於中文使用者來說, 正體很容易意味着 "正確的", "好的", "標準的". 那麼作為不偏不倚的維基人, 應該理解在不同的體制下存在不同的標準. 而語言的標準正是由官方執行的. 「正體字」是有政治含義的. 它是唯一正確的, 標準的字體, 卻沒有指出大背景: 政體. 秦始皇之後中國有正字, 但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沒有正字; 我們當然可以說當時的中國有官方文字或各地方使用的文字. 其實那時候有沒有正字的概念還有待商榷. 但在秦皇統一六國後, 正字是一個概念, 而不是一個名稱. 在中國, 正字這一個概念是官方公布的現代標準簡化字. 在臺灣是沒有簡化過的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標準用字. 注意到正字是個概念, 相信討論會容易得多. 當然閣下可以說, 標準不一定是國家規定的, 也可以由行業規定, 也可以由學術界規定. 如果學術界的規定比政體的規定還要強, 正字自然要歸學術界的說法, 可是現在學術界並無正字的標準. 古學術界確實有, 但很抱歉那是古的. Lightest (留言) 2008年12月16日 (二) 04:48 (UTC)

定向錯誤

因為技術上錯誤定向~><~,請問管理員大人可以把題目redirect到「繁體中文」嗎?謝^^~~--[[User:syaoran|小狼(Talk)]]

謝謝管理員的幫助--[[User:syaoran|小狼(Talk)]]

台北市政府推行正體?

本條目中提到,正體是台北市政府推行的一種文字制度,對於這點的真偽有點懷疑,因為一個地方政府理應不會制定文字制度才對,這種事是國家級的業務範圍,所以這句說法到底是有背景根據,還是只是另外一種矮化中華民國政府的手段?--泅水大象 05:53 2004年11月15日 (UTC)

可能是根據台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實施方案。--[[User:Zy26|zy26 (Talk)]] 13:13 2004年11月15日 (UTC)
果然,依照這方案的內容,實際上制定推廣正體字制度的單位應該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只是台北市政府特別發文公告下級機關要遵守此準則而已,或許應該修改一下條目說法以避免誤解。--泅水大象 02:58 2004年11月16日 (UTC)

關於簡字正體

「簡字正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佈的方案裡面,官方使用的稱呼,我不知道那位不知名的修改者是本著怎樣的原則,認為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讓人感到困惑。--泅水大象 06:40 2004年11月17日 (UTC)

簡字正體在Google中只有16項,好像理解起來是兩個詞組,極為罕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應該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不知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有多大的關係……--[[User:Zy26|zy26 (Talk)]] 07:12 2004年11月17日 (UTC)
Google的搜尋結果雖然可以作為一種參考,但像是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6518.htm這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出的官方公告中,就有明確提到『填寫的字體一律用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字正體。填寫的內容必須準確』這般的語句,因此這名詞的官方認定由此可見,不是我無端發明出來的!--泅水大象 08:45 2004年11月17日 (UTC)
大陸這邊很少有「簡字正體」的說法,該文件里的用法很罕見。官方的東西有時並不權威,比如國家推薦使用“因特网”一词明显不如“互联网”用的歡實,國家語委搞的「認知碼」方案臭名遠揚少人問津,想來行文中的用詞也會偶有失常吧。--石皮破 09:16 2004年11月17日 (UTC)
這個不能算官方認定名詞吧,強調「簡字」是為了避免「繁字」,強調「正體」是為了避免「異體或者俗體」……--[[User:Zy26|zy26 (Talk)]] 12:34 2004年11月17日 (UTC)
所以我的論點是,『簡字正體』這說法縱使不常用,也不能說是寫錯,至少它有官方文件的背書。沒理由說簡字正體是錯的,簡化字才是對的,所以要用後者來修正前者(除非修改的人提出佐證)。--泅水大象 15:54 2004年11月17日 (UTC)
一般來說,用「簡化字」比較多--百無一用是書生 () 16:06 2004年11月17日 (UTC)
目前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範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漢字簡化方案》、《漢語拼音方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簡化字總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以及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根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範漢字」是國家推行文字的正式說法。根據《漢字簡化方案》,目前中國大陸地區推行的文字為簡化字或簡化漢字。簡字正體不是錯誤,但亦不應算官方認定名詞,應認為是普通詞組。--[[User:Zy26|zy26 (Talk)]] 02:38 2004年11月18日 (UTC)
正體字並不等於繁體字。正體是與異體相對的,也就是規範漢字。大陸的規範漢字是簡化字中的正體,因為簡化字也有各種異體寫法。台灣的規範字是傳統漢字的正體,同樣規範了各種異體的寫法。--Alexcn 13:40 2006年1月24日 (UTC)

繁體字和繁體中文

繁體字和繁體中文可考慮區分一下,繁體中文或正體中文是中文的一種書寫方式,由繁體字和傳承字所組成;而簡體中文則由簡化字和傳承字所組成。--Wengier留言) 01:08 2006年1月1日 (UTC)

究竟是指,區分繁體字/繁體中文,還是區分繁體/簡體中文? -- AbelCheung 16:07 2006年1月23日 (UTC)
當然是指前者了,後者是很顯然的。--Wengier留言) 06:07 2006年1月27日 (UTC)
兩者是不同的概念,所指有所不同,因此不宜放在一起。--Wengier留言) 16:51 2006年1月27日 (UTC)
兩者是不同的概念,但它們太有關係了。英文維基只有en: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但它仍能區分繁體字和繁體中文。, (留言) 2008年1月28日 (一) 14:05 (UTC)
雖然有關係,既然是不同的概念,而且也各自有相應的論述,就沒有必要合並。--Wengier留言2008年2月28日 (四) 05:04 (UTC)

「正體」一詞富有政治意味,香港民間表不滿?無法証實。

繁體中文內容中,有關「正體」一詞富有政治意味,香港民間表不滿。本人身為香港人,經常留意港傳媒,都未見提及。 筆者對上述主觀資料無法提供資料出處,有受不實報道影響之嫌。反之香港除有應用繁體中文多稱外,傳統也稱之為正筆字,與簡筆字和異體字相對,代表正式場合使用的中文字。 故若筆者未能提供確實証據,應將該部去除,以免有為政治服務之嫌。—lammark


或許你從來未知道過香港 free software community 方面的動向,所以完全不知情。這裏姑且不揣測你是否香港人,可是我本身就已經在工作,將 GNOME 和 KDE 中文翻譯拆開的也是我。正體中文這個稱呼的確在較早時候已經有了,但變得時興只是兩三年前開始,我真的不知是誰為政治服務了。不過有一點說對了,香港傳媒的確差不多沒有試過提及這類題材(之前搞甚麼聯合國廢止繁體中文那種笑話時才有報導),因為這種題材不會吸引大眾,相比之下報導情色醜聞還能吸引人購買閱讀。 AbelCheung 22:39 2006年5月7日 (UTC)
我認為「「正體」一詞富有政治意味,香港民間表不滿?」一言沒有足夠根據。一般香港人戓許習慣用繁體一詞 但絶不至於對正體一詞不滿。Invisible unicorn 2007年5月19日 (六) 04:16 (UTC)


我是讀歷史出身的,「正字」、「正體字」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新名稱,而是於簡化字頒佈前用之己久的稱謂。不過是近數十年,大陸定製出簡化字,為方便解說,才出現「繁體」的稱呼,普及起來。有興趣可以翻查一下,在官方定製簡化字以前,對現稱的「繁體字」是怎麼一個稱呼,便不難知道。嚴格起來,台灣那邊近年搞什麼「正體中文」運動,不過可算是「復興」、提倡,而不是創造什麼新名稱,因為從前就已經在應用正體之稱。而邏輯上,凡簡化本、撮要本、俗化本,的出現,都必須先有「正本」的存在。既正本之稱古已有之,又豈會將正本稱為繁(瑣)體本,更甚至想取以代之?難道我可以把你的全名簡化為單字稱呼之後,可以改稱你的全名為繁瑣名嗎?這是一個歷史文化和邏輯的問題。—lammark


討論請簽名。讀歷史出身的就不要混淆概念。在中國政府正式推廣簡體漢字之前,當然是沒有繁體字的說法。那時有正體是相對異體來說的,正體的標準一樣是可以由各代政府、學術機構、學者等制定的,正體字也並非千百年不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推廣簡體字的同時,也是以中國大陸統治政權的身份,將簡體字作為正體,將未簡化的傳統字體(繁體)、異體、古體等一併做為非正體或異體。簡體字就是中國大陸的正體字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其相對的繁體字是香港台灣等的正體字。以前稱現在的繁體為正體的語境下,其對應的非正體中的簡化字是異體,因為沒有得到官方或權威認可。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式規範簡化字公布簡體字後,這種對應也就成為歷史。在當今世界,「繁體中文」已經不能等同於正體中文,因為後者在不同範圍有不同意義,在中國正體中文、正體字就是中國政府規範、認可後的簡體中文、簡體字。—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02:10 (UTC)


也許論者都比較年輕,故對傳統中國書體、書法方面都缺乏認識,故不足為怪,特此我可以簡述一二。首先要分辦中國文字的書體,就要知道書體的名稱由來和特性,要知道何謂正書(真古由來,對書體的稱呼,根本不是單純地在其所謂正與異或政治定性的問題之上,而在乎書體本身形態特性,淺白點解說就是正體或正書的「正」,根本就不是用來分什麼「正宗」與什麼政治正確與否,而是正體、正書根本就是楷書的書體名字。究《六體書論》謂:「真書(正書)如立,行書如行書)、行書、草書等不同書體的存在。其實中國自,草書如走。」所以行書介於草書與正書(楷書)之間。清朝道光年間進士劉熙載說:「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縱於真,草行近草而斂於草。 正體(正書)一稱,根本就是傳統普遍使用的楷書的名稱,見於千年不同典故,正如有行體、草書體等不同書體文字皆有其本身的名字,而非有言隨年代有變,認識此點很重要。大陸近幾十年確就頒行其簡化字同時,於大陸政治定性何謂正體、異體字,這是在大陸上中文應用的規範,此對比中國文字逾千年的歷史而言,不過是其中近幾十年的一小部份而已,因為中國文化。正如大陸以外不少地方今仍使用傳統正體字一樣,不會受到大陸的政治規範。在自由的領域,認識文化的同時,應會考慮其歷史文化本身,而不是考慮什麼政治因素,在書體歷史上,正體就是正書體,行體就是行體,草書體就是草書體,難道我們將來要在的政治面前,稱行體為歪書體?這點認識中國文化者所不能接受的事。—lammark

正體是否等同於楷體,此問題根本不是當前條目的重點。即使在台灣,我想也沒人認為正體字只能用楷體書寫,或者正體中文等於楷體中文,行體中文就是異體。如果有此說法,請在條目中說明並提供可查證資料。

從現有信息來看,正/異體字的區分和楷、行、草書寫體是兩個概念。比如,正體的「体」字在中國也可以有楷體、行體、草體等書寫方式,但是「體」字在中國現在說來已經屬於不規範漢字,因為它是未列入規範漢字表的字。

中國許多朝代、政權,從秦始皇開始,都曾經對於文字作出統一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推行簡化字,有功過是非,不可避免,但是同樣不應該因為政治的理由加以貶斥。中國的簡化字,就是現在中國的正體字;正如同中華民國/台灣的未簡化字或者傳統字或者繁體字,也是中華民國/台灣的正體字一樣。兩者並無高下之分。

閣下用諸如「赤化」等詞藻,於Wiki中立性原則有百弊而無一利。—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4:17 (UTC)

正書體,就是楷書體,這點是不爭的事實,只要對中國文化有點認識的都會知道。正體(正書),無論如何在歷史文化考証也是楷書體常用的名稱,此點相當重要。因為大陸製造所謂「繁體字」一稱之前,中國根本就已沿用正書體之稱謂近千年,千百年來,正書體,與行體、草書體等並存是歷史文化事實。絕不能就一代政府想推行簡化字,就強迫把一種歷史悠久的學術名稱強改成「繁」,這對傳統文化知識是一種羞辱,更是政治干預學術自由的另一鐵証。 中國文化已經早植根於全世界,現今已不是大陸官方可以「一言堂」說政治定性就成的年代,正如世界不少地方華人都仍堅持使用正體字,而不使用大陸的簡化字一樣。 學術文化應獨立於政治,不論是何許政府上台定什麼奇怪的稱呼,中國傳統文化中正體字,行體字等就是文字本身的名字是不會磨滅的事實。大陸喜歡官方把什麼字體改名定性,也只限於其政治管轄區,不代表整個中華文化本身。—lammark

赤化是個正規歷史學的名詞,如顏色革命一詞,可分辨政權更迭的意識型態。請先了解相關定義,再作討論。 —lammark

赤化條目:「至七十年代,這個字眼除了在歷史記載中有出現之外,已幾乎絕跡。」請問現在是几几年?是不是歷史上用過「蠻夷」,現在Wiki的編者對於少數民族、外民族也就可以稱「蠻夷」了?—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5:14 (UTC)

說一個年代的歷史,當然用一年代的稱謂,這是歷史的常識。赤化所指就是那個年代的更迭,這點知道麼?今研究古史仍源用蠻夷一詞,不知論者是否少看歷史書? —lammark

請注意赤化條目定義這是一個政治敏感性字眼。按照Wiki的原則,除非引用歷史文獻原文,當然不應該在今天的編輯、討論中使用此類字眼。中國抗日戰爭的條目,我也沒看到有人寫「鬼子」。—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5:34 (UTC)

蠻夷一詞在Wiki上實際使用情況:

  • 春秋時期:「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陳兵「蠻夷」楚國邊境」。蠻夷加雙引號以示特殊用法。
  • 中國稱呼:共三處。兩處是原文直接引用,另一處解釋來源並說明說法已不被接受:「中國人自唐朝以來,便一直認為這個宇宙是天圓而地方的,整個地是平坦的,空中物體圍繞大地,中國位於正中,因而得名;而化外之地則是蠻夷的居住地,必須朝貢於天子諸侯。當然,因為後來科學技術的實證,這種中國式世界觀念自然就被打消了。」
  • 朝鮮語:「有的官員甚至要求世宗廢除此種文字,他們怕這種文字流傳入中國,被當時的中國人嘲笑為「夷字」,而將朝鮮看做是蠻夷之一。」明顯說明特殊語境,在緊鄰同類特殊用詞加雙引號。
  • 琉球國:直接引用。
  • 南嶺:「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被北人稱為「蠻夷之地」。」雙引號,並說明用詞範圍。

等等等等,可見Wiki大部分的歷史編者都知道敏感或歧視性詞彙的使用必須在合適的語境,並加以適當標示。反觀閣下,在一個2007年的討論中莫名其妙對於共產主義或者共產主義運動等完全可以用中立詞彙描述的概念,使用一個明顯敏感且偏向性的詞彙,還強詞奪理說討論歷史問題就要用歷史詞彙。和以上條目的編者們對比,對於Wiki公正、中立精神的理解,相差何其大。—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5:56 (UTC)

有論者還是對歷史學對名稱的定義不是大清楚,用更淺白的字眼試說明之。赤化代表那段歷史上的主流代表性意識於政治上的變化,百年後研究該段歷史仍可用之。今討論歷史、時事,仍會以顏色表述之,如台灣藍營,綠營,就代表兩個不同意識派別的角力,不存在什麼敏感的問題,請對國際上對歷史的名詞運用,多點了解,不要只用一地的史觀,參與國際性學術的討論。若以上言論出現於國際史學會議,恐怕會引起笑柄。 lammark

赤化一詞在現代看來就是明顯有傾向性的詞彙,「」以顏色表述,並不表示一定要以這種方式表述。Wiki編者按中立原則,應該儘量避免敵對性、歧視性詞彙,而用中立性詞彙替代。如果一定要使用,應該仿「蠻夷」例,注意語境及特殊用法表示。

藍綠目前沒有明顯歧義,但並不表示幾十年後仍然是中立的詞彙。—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7:01 (UTC)

那請問條目中圖片上顏碑「大唐西京」中的京字,是不是正體字?如果一個台灣學生今天在語文考試中按照顏體寫,算不算錯別字?

將正體在任何情況下都等價於楷體,就是混淆概念。顏真卿寫的是楷體,也許也是當時的「正體」,但是肯定已不是今時今日台灣或者中華民國的「正體字」。正體在本條目的內涵明顯不是楷、行之分,而是正異體字和用字規範的問題。正體可以或者曾經就是指楷體,並不表示現在只可以指楷體。—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5:09 (UTC)

學述文化領域,不同政治領域。正體字在歷史文化定義就是正書、楷書、真書,這個廣義涵義是不會改變的。一體之字,可具備不同風格,但變化多不出一體之主流,故謂之一體。 政治角力下的文化定性,屬於文字的狹義領域,不同政府可就其政治喜惡增減名稱,但那只是一方政府轄區之事,不代表其有能力影響整體所有文化。—lammark

馬英九談正體不正體,是在談學術文化?Wiki簡體、繁體一系列條目經常成為焦點之一,是因為楷篆行草?閣下難道真的活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那時沒有Wiki啊?—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5:27 (UTC)

不少論者,還是只會著眼政治角力,只著眼於政治層面的狹隘表述,根本就不是中國文化的全面。請先分清你想討論的狹義的政治層面,還是語言文字本身既有的廣義部份。就廣義部份的正體字而言,根本不存在一兩個政府對其如何定性,而致出現歷史本質上的重大轉變。不竟一兩個政府,有中國歷史文化的數千年長流中,也不過是幾十年的小過客。明天改朝換代,還不是中國文化還不是繼續流傳。lammark

Wiki條目,從來不限於學術或政治。從Wiki條目實際編輯情況來看,在簡繁體漢字的爭議上,政治因素要遠遠超過文化學術因素。所以請不要在條目中篡改這一情況。從事實來說,(1)中國大陸也有正體字(2)正體字在今天並不一定只指楷體字。在本條目強調「正體等於楷體,於是等於繁體/傳統字體」,就是混淆概念,將一個大概念扭曲縮小。以一個文化、學術的題設,並不能掩飾偷換概念的做法,甚至更加顯其卑劣。—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7:01 (UTC)

有論者提出一個很有趣的題材,原來在學術正名的爭議中,有論言認為「政治因素要遠遠超過文化學術因素。」 正書體一詞,古而有之,有其超越地域或狹隘政治,深刻歷史文化的歷史含義。以一兩地政府的影響力,根本不能影響改變歷史文化整體的價值。百科全書超越國界,屬學術文化範圍,言論自由,為學術服務,而非為政治服務,自然以歷史文化為先。因為這裡探討的歷史文化,不是一兩獨裁國家或政府可以隨便左右得到。 —lammark

原文:「從Wiki條目實際編輯情況來看,在簡繁體漢字的爭議上,政治因素要遠遠超過文化學術因素。」
被轉述後成為:「在學術正名的爭議中,有論言認為「政治因素要遠遠超過文化學術因素。」」
看來是個偷換概念的慣犯了。—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8:27 (UTC)

還是以上面說到的顏碑「京」字為例。它肯定是楷體,也可能是當時的正體,但在今天既不是中華民國或台灣的正體字,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體字。反過來,一個行書體的「京」字,如果符合一定規則規範,則既可以是中華民國或台灣的正體字,也可以同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體字。

正體中文若要作為繁體中文的「另稱」,就應該與做「楷體」意的正體明確區別,不要在條目中大談做楷體解的正體,通過偷換概念造成繁體字就是楷體正體等假象或影射。同時以適當信息說明正體古已有做楷體意的用法,但是並非本條目本概念所取涵義。—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7:19 (UTC)

正書體是古而有之的認可名稱,而繁體不過是近數十年的稱呼,根本繁體就是對正體的相對新稱,根本不能,亦沒有能力取代舊稱。大陸官方定性為繁體,亦不過只可行於其轄區內,不代表可影響整個華人社會。最簡單,對面的台灣和海外華人就已經不會跟隨大陸行政命令了,要不早就改用簡化字了。文化總是在自由的地方植根和繼績流傳發展,相信這是大陸不願面對的無力事實。因此,不滿繁體一詞,或對中國文化有認識的人,都會繼續文化的沿流,用正體字稱謂。—lammark

正體的名稱是由來已久,半點不假。但是,正體在此是相對於異體。正體字一般有一定規範,歷史上也多次出現過中國執政者出面規範用字的情況,自秦始皇至清聖祖,不一而足。問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作為中國的執政政權,在推出了新一套的規範用字後,這套字在中國大陸範圍內就是新的「正體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體字,不同於中華民國或台灣的正體字。從中立觀點說,也無法說哪個是正哪個是異,所以一般以簡體、繁體或簡體、傳統為區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的某個正體字、簡化字,拿到清朝可能是異體字。但是同樣,中華民國的某個正體字,拿到清朝也可能是異體字。反過來也一樣,古代的某個正體字到今天可能都算異體字。中華文字本來就是發展的。從來沒有聽說過秦始皇「書同文」是背叛之前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或者說因為他是個暴君,則之後千百年至今的中文其實都是「異體」,真正的正體已經被他同掉坑掉了。
其實對於某些人來說,關鍵問題不在於繁體中文是否叫正體中文,而是簡體中文是不是可以叫異體中文。不過可惜這裡是Wiki,於是後者不符合中立原則。然後才有人想方設法來歪曲正體的概念,強調正體是由來已久的名稱,達到繁體=正體、簡體=異體的效果而已。開口閉口學術正名,結果卻是偷梁換柱的方良之徒。—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8:42 (UTC)
即使正體名字古以有之,但正體這字卻不是一個恰當的名稱。正體一字本來就含糊不清,而且也過份主觀,既沒有描述字形特徵,也忽略了字型沿革的歷史,不合時勢。即如清朝叫自己為大清,天朝。這在當時是合宜的。但清被推翻後,後世就只稱為[清]了。中國一詞歷朝沿用,現代也是,如果某年以後,共產黨政府覆亡,後世也只能指這一時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能以[中國]作官方名稱視之。現在使用簡體字的人比繁體多,如果必然要用正體呼之,則簡體字更適合擔當此名。但就客觀的描述,簡體/繁體的稱呼最適合不過。—3dot

請問你們到底在爭論什麼?是在吵真草隸篆行這些書體,還是繁體漢字與簡體漢字的區別?我想說明的是lammark你所說的正書體不是這裡爭論的正體。正書體是楷體,而繁簡漢字都可以用正書體來書寫。而是否應該稱呼繁體字為正體實在是一個出於政治正統論而引發的爭議。在歷史上,一個漢字可以有多個寫法,這一點是公認的,你說哪種寫法才是正統的?以中華民國為正統制定一個正體漢字列表然後再告訴漢字使用者這上面的漢字都是對的,其它的都是不標準的,豈不可笑?自稱傳承真正的中華文化而忽略了漢字的創造性,一定要把按照真偽正異嫡庶劃成分,只會遏制漢字的發展和多樣性,最後評選出來的那些漢字也會像館閣體一樣為世人詬病。 一個混淆了的概念那就是正書體並不等於現在所爭論的正體(或繁體),這個爭論之所以這麼激烈是因為兩岸學者都想證明其所使用文字的正統性,而某些人也別有用心的借其證明政治的正統性。就歷史的角度來說,正統漢字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現代人對規範漢字的理解誤差。建議想對漢字發展史有初步了解的朋友們觀看一下央視的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當中詳細的介紹了漢字從甲骨文上的一個符號演變為今日漢字的過程。還要建議lammark多讀讀善本,看看文獻,查查書簡,當中你會發現很多你認為非正統的,和你在學校學的不一樣的漢字。你不能說魏碑中的「亰」「徳」等都是錯字。你說你是讀歷史出身,請問你寒窗數載卻連你所使用的漢字都沒搞明白? 216.40.153.235 (留言) 2011年8月21日 (日) 04:13 (UTC)

「正體中文」名稱一直在香港傳統上被應用。

香港傳統上都稱日常使用的中文字叫作「正筆字」或「正體字」,在所有正式場合都必須使用,包括,官方文件,學校、香港中學會考等及流通刊物上。在大陸推出簡化字方案前,香港人已有應用傳統簡體字,多稱作「簡筆字」,常用於民間非正式場合。香港人應用繁體中文之稱,也是簡化字出台後,受大陸所影響。但香港學校至今一般仍只接受正筆字,簡筆字於考試場合會被當作錯別字處理。故正體中文之稱,絕非台灣當局提出在先,請修正刊出的錯誤資料。--lammark

是~嗎?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吧,我完全不知道正體中文這名稱以前在香港有被廣泛應用過。在中文 wikipedia 裏有很多前輩都是香港人,就讓他們說說香港應用哪個稱呼較多吧。在這裏自說自話只會沒完沒了,所以這兒的前輩發表意見前我不打算再修改文章,搞編輯戰實在很無謂,自己也嫌麻煩。只不過,當學習 red herring 這個詞的意義時,上面一段絕對是很好的借鏡。 AbelCheung 23:03 2006年5月7日 (UTC)
香港傳統上都稱日常使用的中文字叫作「正筆字」或「正體字」?可笑到極!--Dobs 05:46 2007年3月17日 (UTC)
我是香港人,香港人一般不會稱繁體字為正體中文/正筆字/正體字,傳統文件上也不會見這個稱呼,[正體中文]這名詞是近3,4年來,網絡文化興起才較多機會見到,相信與台灣一批電腦用家大力推動有關。正/異和正/副有主從之分,而且是抽像概念,應該從客觀上的文字特徵作區分。3dot 2007年7月9日 (一) 08:44 (UTC)

不知道是否網上編輯資料的一群人士,都較年青,多是生於文革開始之後的一代,還是多是電腦專才,多是理科出身,因此似乎都對中國文化源流,及香港掌故,多不太熟悉。從留言所見,一般只對近幾十年的中文發展知之皮毛,對赤化之前的中文使用所知甚小。不錯,香港目前都多見以繁體中文作稱乎,但以提出「正體字」稱謂乃近年才出現,則可見對歷史文化知之甚少。「繁體字」為中共簡化字出台後對傳統中文的相對稱乎,而非過去常用的名稱。香港開埠一百五十多年,一直所使用的都是傳統正體字,中共上台以前跟本就沒有所謂「繁體字」名稱的存在,因為根本沒有官方簡化字的定製,故又何來有「繁」的名稱?有的只有稱之為民間的俗字、簡體字,凡公開、官方場合所使用的只有稱之為「正字」的正體字,而不能用俗字或簡字,此於港英年代的香港政府中文公文既是如此。對老一輩港人而言,都仍慣稱呼傳統中文字為「正字」、「正體字」或「正筆字」,因為過去就從沒有「繁體」這個名詞出現。香港今多以繁體字稱呼,相信與簡體流行,特別是電腦定製之時,為方便分辨之見採用俗稱,稱之為「簡」、「繁」。但「繁體」一詞對中國文化,或是香港歷史而言,都是一個新名稱,這點必須搞清楚。也許繁簡二詞在新一代的廣泛應用,不少年輕人都已不知道官方簡化字出現前的中文稱呼,這是有點可悲。因為「正字」、「正體字」對中國文化,甚至是對香港而言,都不是這幾年才出現的新名字,而是被七十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人,特別電腦年代裡的一群,在文化中遺忘了的名字。香港的年輕的一代,竟然以為「正體字」一名乃由台灣一小島吹過來,真是我香港教育的一大悲哀。


別人告訴我,留言要簽名,所以請您簽上您的大名。再者,稱呼繁體字就是對中華文化的不敬,稱呼正體字就是對中華文化的承認?這種看法恐怕就你能想得出來。首先請告訴我那些字是正體字?有沒有一個規範?一個字的幾種寫法裡面(或者更多)那個才是你認為可以傳承中華文化的標準字符。216.40.153.235 (留言) 2011年8月21日 (日) 21:01 (UTC)

「正體字」名稱的歷史

目前我們寫的正體漢字,原叫「正書」,即「楷書」或「真書」。《宋.宣和書譜》:「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書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於是西漢之末,隸書石刻間雜為正書,降及三國鐘繇 者,乃有《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晉王羲之作《樂毅篇》《黃庭經》一出於世,遂為今昔不貲之寶」。

「正」字從「止」從「一」。「一」者《許慎,說文解字》說:「一,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止」者「足」也,引申有達到,止於至善之意。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極,不偏不倚,止於最好的地步。

所以「正書」即楷書,即「正體字」。我們將中國一脈相傳的字,稱為「正體字」,這個名稱有其歷史淵源。自漢朝發展到唐朝定型而大備,一千餘年來,基本上沒有大的變更。正至中華人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遂對文字官方性簡化,始有對正書有繁體之稱。

正體字這個名稱本來就有了。你們可以去看民國時代公佈第一批簡體字的公告。維基百科上也有。原文摘錄如下:


說明 1、簡體字為筆畫省簡之字,易認易寫,別於正體字而言。


在中國政府沒有承認簡體字地位的時候,簡體字屬於民間俗用,與其它錯別字一樣,都屬於「異體字」,顯然有別於得到官方承認的「正體字」。而在任何字得到中國合法政府確認、使用之後,顯然就不再屬於「異體字」,而是中文的「正體字」。「正字」、「正體字」、「正書」等詞語的出現,何須等到什麼民國。但是,這些詞語在今天的意義與之前的差異,又哪裡是什麼民國的公告可以說明的?
今天的「正體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範圍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體字,即以簡化字為主、傳承字等其它字為輔的一系列規範用字。在中華民國政府控制範圍,指的是中華民國的正體字,即以未簡化字或繁體字為主、其它用字為輔的一系列規範用字。那麼,如果一個條目只說「正體字」,指的到底是哪一邊的正體字呢?顯然意義不明,所以不適合做條目名。而「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就很明確了。當然如果你要叫什麼「傳統中文」,本身也沒有問題,但是牽涉到常用性問題。
歸根到底,今天的簡體中文都是正體字。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作為統治中國的政權,有權力有理由給任何簡體字、簡化字授予「正體」的資格,就像秦始皇有資格廢六國文一樣。—Msuker (留言) 2010年1月10日 (日) 12:05 (UTC)

據中共稱大陸仍有1%的民眾堅持寫正體中文

這個是我以前看中共的黨報所說的(因為只是報紙所說且無網站資料所以沒將這段話加到條目中),後來我也在網上看到了「胡總書記」所寫的書法,也是使用正體中文,暫時還沒聽說過有拿簡化中文寫書法的。--P2p 04:35 2006年9月8日 (UTC)

  • 不知道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是不是真做過統計。我在大陸長大,二十多年幾乎沒見過日常生活中寫字,寫繁體/正體的。當然,不排除一些老年人由於習慣所致,一些字按繁體寫法寫。年輕人幾乎不可能。大多數人看繁體/正體的書報都會有點吃力,更談不上寫了。書法屬於另一回事,正體簡體寫得好看就好。草書其實都是簡體吧。呵呵- Munford 02:46 2006年9月9日 (UTC)

這1%的人裡面還包括了中共的胡錦濤,還有江澤民,江澤民在任期間去各大軍區題字,沒聽說過他用簡化中文給軍區寫書法留念的--P2p 03:06 2006年9月9日 (UTC)

完全使用繁體相信幾近於零,但繁簡雜用還是大有人在的...Stewart~惡龍 16:13 2006年11月15日 (UTC)

我和不少內地人交談過,他們(特別是用電腦交談時)本身當然使用簡體,但遇到港台的人使用繁體,他們是能夠看懂的,雖然要他們寫或者要打繁體出來有一定的難度。大致上和新加坡差不多。 AbelCheung 12:30 2007年3月29日 (UTC)

在廣州,有許多建築物都是以繁體字命名,大部分的學生在使用QQ聊天時亦都喜歡使用繁體字,打繁體字其實並不複雜,只要另外安裝一個文字輸入法就可以了。詳情看一下廣州學生網同學們的繁體字留言。不過,在內地(泛指廣東以外地區),民眾幾乎不會在日常生活或網絡聊天中使用繁體字,我問過一個內地網友,據他說:「繁體字?我們這裡沒有這個概念!」,他說在河南根本不會使用繁體字,他們大部分人都不大會看懂繁體字。--瓜皮仔 13:05 2007年3月29日 (UTC)

河南的確很少使用繁體字,特別是官方,但這不代表所有的河南年輕人看不懂繁體字,不會用繁體字。因為我就是河南年輕人。請[瓜皮仔]謹慎自己的發言。 [絕版維吉爾Ⅼ]

本人作為一個河南00後表示我不僅可以看的懂繁體字,我還會寫繁體字,平時我都是自己翻着新華字典一個字一個字的練的。儘管可能有些地方不規範,但也不至於像「瓜皮仔」所說的那樣「根本不會使用繁體字,他們大部分人都不大會看懂繁體字。」—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你們都是渣渣對話貢獻)於2017年9月8日 (五) 11:16 (UTC)加入。

顏真卿書法

可否說明一下放那張顏真卿書法的理由。不然我個人覺得那是多餘的,甚至讓我有其他的聯想。 Gemacdde 12:12 2007年1月20日 (UTC)

來源回應

關於「中華民國教育部明令使用的一套有明確準則的繁體中文文字」之來源如下:

資料來源:《教育部公報》第21卷,
     第5-6頁。1976年9月30日
官方文書:教育部函,1976年9月13日
     臺(65)社字第24416號
主旨:(中華民國)學校學生應習正體字,
   以學生為對象之用書,亦應以正體字
   印製,不得使用簡體字。

至於正體字的範圍,以1981年公布之常用字表、次常用字表、罕用字表為準。 123.192.22.158 14:02 2007年3月8日 (UTC)

翻譯分開的來源

馬英九

馬英九的說話在這裏

「『正體中文』在中國大陸使用普遍」一句有歧義

到底是「正體中文」這一稱呼在大陸使用普遍,還是「正體字(繁體字)」在大陸使用普遍?如果是前者,我表示質疑,請給出資料來源。如果是後者,請修改為沒有歧義的寫法。-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26日 (三) 02:21 (UTC)

大陸的正體字和台灣宣傳的所謂正體字意義不同。大陸的是正異之分(例如新出版的新華字典,新聞在介紹時就說加入了若干正體字標註),而台灣的是正簡之分,認為自己使用的是正統漢字,其他的都是非正統的... 216.40.153.235 (留言) 2011年8月26日 (五) 22:06 (UTC)

關於日本的段落

關於這一句:「在日本,正體漢字被稱作『正字』、『正漢字』或『舊字體』。」我有疑問。在日本,通常的稱呼是「舊字體」這一點沒有懷疑,但前面兩種稱呼是沒有見過的,請給出來源。

另根據日文維基[1]的目錄編排:

  • 2 正字體
    • 2.1 康熙字典以前
    • 2.2 康熙字典體
    • 2.3 當用漢字・常用漢字
      • 2.3.1 舊字體
    • 2.4 簡體字
    • 2.5 繁體字
      • 2.5.1 韓文漢字
    • 2.6 新字形
  • 3 異體字
    • 3.1 異體字の事例
    • 3.2 異體字の認定
    • 3.3 文字集合と異體字

從中可以看到:日本人僅僅是把「正字體」和「異體字」相對立的,「正字體」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標準不同而已。我不清楚「正字」「正漢字」是否就是這裡的「正字體」。如果有關聯,則很顯然現在的寫法是有問題的。-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29日 (六) 08:56 (UTC)

謝謝指出這個問題。這個頁面過去有不止一個人試圖擴大「正」字的概念,多半是有明顯政治用意的。具體的例子見上面的爭論,偷梁換柱不一而足。—Msuker (留言) 2008年11月29日 (六) 09:20 (UTC)
我閱讀了正體字條目和本條目相對照,並總結了一下,大家看看我的理解對不對:
  • 台灣網友中:「正體中文」的強烈支持者或者「簡體中文」的強烈反感者眼中,「正體中文」和「正體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正體字」一語在台灣是指中華民國教育部規定的字體、規範寫法,
    • 而「正體中文」一語則是指除簡化字以外、誕生於1950年代之前的所有傳統漢字的統稱,也等於說「正體中文」包括「正體字」和「異體字」兩部分。
    • 但有時候(特別是與「簡體中文」並列時),部分人也將「正體中文」狹義地等同於「正體字」(有意或無意地)突出後者的「正統性」。
如果上述理解正確,我建議將不同觀點派別的人士、對這些術語的不同解釋,分門別類加以定義(最好有圖表作對比),各派觀點清晰羅列,也就是最符合真實現狀的文字了。像目前這樣子,有些句子說「正體中文」包含「正體字」和「異體字」,而另一些句子又把「正體中文」「正體字」合二為一偷梁換柱當正統、視「簡化字」為異端,給讀者的印象是不是自相矛盾呢?-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29日 (六) 11:27 (UTC)
差不多這個意思吧。但現在做此舉動的並不是只有維基編者,還包括諸如馬英九等知名人士。維基只需要記載、闡明情況就可以了。—Msuker (留言) 2008年11月29日 (六) 14:01 (UTC)

繁簡使用人數的問題

現時指的繁簡對半,都是包括新馬在內計算的,具體比例無法統計,不過以後應該會簡體比繁體多,現時仍時比例對半。—Mokaw (留言) 2009年5月28日 (四) 03:24 (UTC)

正體字這個詞其實可以有多種意思,除指某地的標准文字外,也可以指祖先傳下的正統文字。請看這兒的文章,是馬英九的公開演講:

http://203.65.42.172/taipeicity8/pub/LIT_8.asp?ctyp=LITERATURE&catid=0&ltyp=LIT_8

區域名稱

「大陸」、「香港」、「台灣」等等的名稱由來已久,含義明確,不應該加上中國的前綴。正如你在非國際性的正常討論中不會說:中國上海到中國南京有火車直達一樣。什麼「中國和中國香港與台灣兩地」這一詞組,根本是製造閱讀障礙。而且為了形式上強調中國對於香港的主權,反而混淆了概念。大陸和中國一詞的範圍不同,把大陸全部改成中國反而使港澳的問題變得不清不楚。綜上,原文已經很明確,故回退。—Msuker 2007年10月9日 (二) 06:34 (UTC)

條目中有關正體字名稱來源的信息

我認為應該移出到楷體條目。本條目所涉及的正體、異體、簡體、繁體等等根本就不是在討論一個字是篆、隸、楷、行、草書或什麼。正體歷來可以指楷體,楷體也歷來有稱為正體,但是這完全不是本條目討論的正體的涵義。在此條目使用做楷體解釋的「正體」一詞,是混淆視聽,偷換概念,應該清理、轉移。—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7:43 (UTC)

「正體字」至少可以有兩種意義:

  • (1)楷體字。相對楷體的其它書寫體,比如行書,甚至都有做「偽」的說法。
  • (2)相對異體而言的較規範漢字。

將中國大陸簡化字系統以外的繁體中文、傳統中文稱為「正體中文」,不過是想以(2)的意義,強加點正宗觀念、權威而已。這點在條目中已經有比較明確的敘述,雖然缺乏可查證材料,但是基本可以算作中立性觀點,陳述了雙方主要論點。

但是將(1)的涵義、來源、歷史、發展強加到(2)的範疇內,就嚴重違反百科明確、公正、中立等宗旨。正體字與異體字的區分,相較楷書與非楷書的區分,根本就是天壤之別。—Msuker 2007年11月4日 (日) 18:08 (UTC)

臺北市市長馬英九認為

--Wengier 05:08 2005年7月22日 (UTC)

好像是馬英九與其擁護者的意見吧,或者是表明「正體中文」更加正宗之解。如果按台灣的「正體中文」標準的話,「台」字作為異體字,是不應該用的……--zy26 was here. 05:30 2005年7月22日 (UTC)
臺和台本來就是兩個讀音相似的字,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字,並不是甚麼異體字,只是被假借了而已。--218.188.0.150 06:48 2005年7月22日 (UTC)
經查「台」音ㄊㄞˊ時,為「臺」之異體字。請參考《國語辭典》,網址為"http://140.111.34.46/dict/" ,亦可參考《異體字字典》,網址為"http://140.111.1.40"。
上面給的那個《國語辭典》的網址好像進不去。據《異體字字典》,「台」這個字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地之台的舊讀」,另一種是「臺的異體字」。不過確實,根據此字典,「臺灣」其實才是標准或正統寫法,而「台灣」則是台灣大眾的簡化或習慣寫法。--Wengier 14:04 2005年7月22日 (UTC)
  • i think that's not quite good too, it should be 最近有許多人認為instead of 最近有許多人,如臺北市市長馬英九認為, not only tawianese, i'm from hong kong, i think you know wat i mean right? not decreaing any of tawian, but remember wikipedia's 維基百科的五大支柱政策. sorry that using english(it's bad too), im in school right now 文豪 對話 網頁 20:24 2006年1月6日 (UTC)
香港趕緊禁止英語,這是殖民時期留下來的病!中文這麼爛還想糾正,你連英文都寫不對!幾個句子就二十多個錯誤。--2.245.165.251留言2016年10月1日 (六) 01:09 (UTC)

正體字

大陸的官方文獻中甚少使用「正體字」一詞,相對於被廢棄的異體字,通常稱為「選用字」。--水水 00:32 2005年10月21日 (UTC)

這種說法或有誤,看: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與規定的正體字同音、同義而寫法不同的字。如果硬要去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太過於政治化了,上升到正統之爭太無聊了。--刻意|Talk 11:15 2006年3月7日 (UTC)
咱只是說事實,絕對無意挑起「正統」之爭。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是很新的標準(2001),你可看看 1980 以前的標準都是不會用「正體字」此一詞語的(包括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正異只是相對的標準,我對此沒有意見。--水水 13:45 2006年4月12日 (UTC)

我發現有些繁體字的用戶總喜歡自居正體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聊天

正體字作為和簡體字平行的概念,可是現在中國大陸的正體字就是簡體啊。我請求你們能不能照顧一下簡體字用戶的感受,在同時使用這兩個概念的時候用繁體字這個稱呼,或者至少用「台灣正體字」、「香港正體字」這樣的稱呼。每個人都有特別不能忍受的東西,我就特別在乎這點,謝謝合作。--Mukdener|留言 13:17 2006年4月6日 (UTC)

會 盡量改,不過通常如果出自本身就是繁體字的地區,說正體字就自然帶有背景,也不能說別人錯,受不受得了這個稱呼還是個人問題,我們盡量會兼容照顧一下。不 過對於簡化用字的「正體字」也應該叫做「規範漢字(中國大陸)」會準確些吧?而「台香澳正體字」或者在前加個「傳承」叫做「傳承正體字」(「全傳承字」) 就沒問題吧?

當然,也希望照顧一下用「傳承正體字」的用戶,因為事實上根本沒有人故意把筆畫複雜化,如果說那個是「繁體」,也未免會有Mukdener一樣的感受啦。順帶一提,最好也不要用「簡體字」這樣微軟製造的詞彙,畢竟還是用「簡化字」比較合適--翔風Sasuke有事找我*^-^* 14:07 2006年4月6日 (UTC)

「傳承字」「傳統字」都是可以的,但是正體仍屬自封,除非叫「台灣傳承正體字」,總之不要代表漢字正體就好。「正體」怎麼聽着都有南明小朝廷的味道,在台灣內部怎麼說都無所謂,放到中文維基面對全球中文使用者最好避免「以自己為中心」。--Mukdener|留言 14:55 2006年4月6日 (UTC)

我想了個好辦法出來:以後我們叫繁體字「舊正體字」,叫簡體字「新正體字」,簡稱舊字新字。這樣好不好?--Mukdener|留言 15:23 2006年4月6日 (UTC)

哈哈,我本來也有這個想法,只不過怕有人攻擊「通用傳承正字」很陳舊不懂得進步呢--翔風Sasuke有事找我*^-^* 15:26 2006年4月6日 (UTC)

出於對繁體字用戶的尊重,我決定以後叫繁體字為「傳統字」,傳承字維基另有概念了暫時考慮不用。所以以後就是傳統字用戶和簡化字用戶,這就算是對中文詞彙一次「政治正確」的改良嘗試。另,不得不佩服英語的先見之明啊。--Mukdener|留言 15:38 2006年4月6日 (UTC)

「 繁體字」這樣的辭彙也不知道是誰創的?該不會也是微軟吧?如果是這樣的話,實在沒什麼道理要將我們所用的字改稱繁體字。從我學會寫字開始,就稱這樣的字為 「國字」、「漢字」、「正體字」,連「傳承字」的說法也是看了維基才知道(自己承認孤陋寡聞),「繁體字」的說法是最近幾年才有。我個人學會寫簡化字後, 就很喜歡用,因為筆劃少,寫多了手不酸,但常被看不懂的人(尤其是長輩)罵:「你寫那什麼字?連正體都不會寫!」我及我的長輩們這樣說並沒有任何自居正統 或其他的意思,而是本來我們就叫這種字為正體。我覺得對使用「傳承正體字」的人來說,如果他們不常看或寫簡化字,他們不會認為所用的字是繁體字。這並不是 也沒有自居正體的意思,「也沒有以自己為中心」的意思。當然,如果媒體、網路等傳播工具不斷推銷「繁體字」這個詞彙,我想大部分的人有可能會逐漸習慣。至 於稱舊字新字,也不是不行,只是現在大部分的中文使用者不懂什麼叫新字舊字。若叫「台灣傳承正體字」,可能有非常多的中文使用者要抗議台灣剽竊漢字 (笑)。--Sangye 15:51 2006年4月6日 (UTC)

估計「繁體字」起碼是微軟中國「發揚光大」的,不過用「傳統字」的說法倒是符合英文翻譯……感嘆英文的準確,哀中文的難處--翔風Sasuke有事找我*^-^* 23:26 2006年4月6日 (UTC)

我覺得有趣的是中國很早發明活版印刷,但是卻不常用,到清代主流還是直接刻一整塊木板。為什麼那個時候刻板印刷不用簡體字?筆畫減少不是可以省很多人力成本嗎?
我猜繁體字能保存下來,除了筆畫美感外,複雜的筆畫搞不好也可以平均分攤凸字在紙面上所受的壓力。至少交錯的筆畫可以提供強度。簡體字雖然好刻,但是較少的筆畫說不定在木頭上很快就斷裂了。以上全都是我的猜測。
現在的繁體字應該是傳承正楷這個體系的漢字。至於歷代寫行書或草書的,幾乎大部分都是寫簡體字。我不是專家,但是我認為古代寫字的人正楷通常不寫簡體字, 行草則通常都會省筆畫。要因此叫繁體字是正體,我覺得不太妥當。現在覺得繁體字是歷史的主流,那是因為古人的草稿跟筆記多半不會留到今天。 -- Toytoy 00:33 2006年4月7日 (UTC)
置身事外的英文當然更容易中立準確,這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好像NPOV的Commonwealth,中文翻譯成「英聯邦」,不是很傳神?另外,支持「簡化字」和「傳統字」的說法。並在WP:POINT里做相應修改。-無名無形 01:24:56 2006年4月7日 (UTC)
早陣子澳洲舉行英聯邦運動會,有原住民抗議人士管英聯邦叫作英賊幫(Stolenwealth),一笑。--鄧啟昌 01:39 2006年4月7日 (UTC)
Toytoy說得對,在明清印書版片上確實有相當多的字型被簡化,目前的簡化字中很多也是經過歷史演變而來,而並非拍腦袋而得。--藍色理想@鬱郁竹林 06:18 2006年4月7日 (UTC)

有些人喜歡叫自己所用的文字為正體的這種事就和有些大陸人看到模板上有中華民國就不能接受一樣。兩岸人士各有自己頑固的立場,還能說什麼呢?所有的麻煩都是中國人自己搞出來的。中國人內鬥了幾千年,或者說,幫少數上位得利者鬥了幾千年,哈哈。--百楽兔05:11 2006年4月7日 (UTC)

所以才有維基存在的必要呀!美國人還不是叫NBA冠 軍籃球「世界冠軍」?真是同中國以前的「天下」概念如出一轍,只不過晚了幾千年而已。我一開始還認為「簡體字」「繁體字」很中立,殊不知「繁體字」含有對 傳統中文的蔑視。就好像中國佛教自稱「大乘」,卻叫別人「小乘」,而「小乘」自稱「上座部」,將「大乘」叫做「大眾部」或者根本不承認大乘。人的先入為主 的偏激可見一斑。不過不必自卑,消除隔閡,達成Wikipedia:共識,維基百科的價值就體現了出來。-無名無形 05:50:07 2006年4月7日 (UTC)
我 不明白這有什麽好爭的,我在大陸從來沒有聽過「正體字」這個詞,只是將簡體稱為「規範用字」。既然台灣語言有這個詞,用了這個詞也不是意味着簡體字就非法 了,大家誰願意用自己習慣的詞就用,反正代表同一個物體,誰也不會混淆。我想起清朝官員對皇帝自稱「奴才」,漢族官員不滿,皇帝特許漢族官員稱「臣」,大 家皆大歡喜。豈不知在皇帝心目中奴才比臣的地位要高。中國儒教的傳統就是要爭這個「名」,所謂「名不正就言不順」,對於繁體、簡體這個「名」我覺得沒有多 麽重要。當初活字印刷沒有發揚,據說就是因為印俚俗書的字不能再印聖人書。--方洪漸 10:32 2006年4月7日 (UTC)
「 我在大陸從來沒有聽過「正體字」。」閣下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我原也以為這樣的,最近翻了一些字典才發現這種說法也很普遍(官方的那個異體詞整理表也用了這 種說法)。個人認為特別是在台灣將繁體稱為正體,必引起這裡的不快,這種正名之爭蠻有意思。另外我還看到了一種用法,本字/正體/俗體/異體,和地區關係 不大的,台灣漢字也並不是都是正統字。(比如「繁」字,正體沒有反文,左右結構。)--刻意|Talk 09:48 2006年4月8日 (UTC)

我 也贊同方洪漸網友的看法,其實這沒有什麼好爭的,願意稱正體字、繁體字、傳統字都可以,稱簡化字、簡體字、規範用字都可以,其實大部分的中文使用者不會混 淆,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要規定中文維基的用戶一定要怎麼稱呼它。沒有必要認為稱正體字就有自居正統的意思,那只不過是原本的名字,雖然這名字因為台北市長 馬英九等政府官員反對稱繁體字而認為應稱正體字而聲名大噪。稱為繁體字也並沒有對傳統中文的蔑視,其實可能正好相反。--Sangye 15:01 2006年4月7日 (UTC)

關於簡體字、繁體字的詞源,事實上與微軟無關。記得我們上小學的時候,語文課老師已經使用這樣的稱呼了。當時大約是80年代初,微軟的任何產品都尚未進入中國市場。當時我在廣東省開平。--地球發動機〠✆ - ✉✍) 03:21 2006年4月8日 (UTC)

我 認為到底叫什麼字,其實無妨,而且常常是要看上下文。用相對的角度來看,traditional character當然是比簡體要來得繁複,因此稱作繁體字。用絕對的角度來看,traditional並沒有多加筆畫,所以並不是特別「繁化」(相對於 簡化)的字,因此稱做正體字。站的位子不同,用的術語就會不一樣。比方說國文老師就會說:怎麼寫簡體字不寫正體字呢?比方餐廳裡幫大家點菜的伙計就會說: 繁體字寫起來麻煩,用簡體字寫才來得及把您點的菜記下來。--Theodoranian|虎兒 =^-^= 03:42 2006年4月8日 (UTC)

我 覺得其實對字的稱呼或許反映了一種心態(只是有可能),就是覺得「正體字」才是「正統」的。不管怎麼樣,大陸的同胞使用簡體字已經習慣,他們大多對繁體字 /「正體字」也並無不快。不如互相尊重,共同使用,別再擺居高臨下的態度了。海外同胞識簡寫繁,大陸同胞識繁寫簡,不就得了。

講「正」的話恐怕繁體字比不過篆體,更不用說甲骨文了,理由實在不充分,不如繁體、簡體這樣的中性稱謂。即使要在漢字系統中評出一個「正」的來也不能只由部分人甚至個別人決定。--User:Saya

提醒一點,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大陸人總認為「簡體」、「繁體」是中性稱呼,我也是大陸人,我以前也一直這麼認為這是「中立」的稱呼。後來才知道台灣人不這麼認為,人家台灣課本中都是用「國字」一詞,壓根沒聽說過「繁體字」這種叫法。把他們聞所未聞的「繁體字」的叫法強加給他們,他們會認為這是蔑稱,似乎是「刻意繁化」(刻意增加筆畫)過的文字。 -- Yejianfei留言2013年8月20日 (二) 21:50 (UTC)

我又發現一個荒謬的現象

某 些台灣用戶提出了「正體字」這個概念在大陸不常用的說法,並指出大陸經常用「規範用字」。那麼很明顯了,他們認為「正體字」這個概念就是指他們用的「傳統 字」,而不是「符合字型規範的字」,在他們看來正體字這個概念的所指僅限於他們使用的符合台灣官方標準的漢字。對於此種認識我沒有任何意見,但是鑑於此我 認為有必要對這個條目進行相應的修改,或者建一個新條目,以使簡化字用戶明白這是一個台灣人的專用概念,是對台灣的「傳統字」的專有稱謂。否則我就要問,當這些用戶在使用「正體字」這樣的概念的時候,你們憑什麼把台灣自己的標準作為所有漢字的標準強加到我們頭上?--Mukdener|留言 14:10 2006年4月12日 (UTC)

這條目本身已說了「符合規範的字體,由於現在漢字演變的歷史,正體字在不同的具體場合中有不同含義。」「正體」是相對的標準:在台灣,「正體」就是傳統漢字,在大陸,「正體」就是簡化字,即規範漢字。大陸官方文件也有使用「正體字」一詞的(雖然只是近幾年的事),見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第 3.3 節。--水水 15:32 2006年4月14日 (UTC)
That's the point.所以以後就用傳統字和簡化字就好了,什麼正體字簡體字,不要把台灣語境下的話到處亂用了。--Mukdener|留言 12:48 2006年4月16日 (UTC)
It doesn't make sense, 基本上您的言論只證明您是在不高興台灣的用語, 並沒有尊重到對方, 這樣您又如何能要求對方尊重您呢? 萬一對方也請您別把中國大陸語境的話到處亂用呢? 大陸常用的說法台灣也不見得常用, 這是不是也該是另個荒謬的現象呢? 異中求同才該是王道, 而不是一昧的偏見。--Rexer 20:24 2006年5月19日 (UTC+10)
你 的話貌似有理其實不值一駁,如果我在不適當的場合使用大陸語境的話並且有人指出的話,我一定會換個表達方式,而不是找各種理由給自己開脫。事實上,在「正 體字與簡體字」這個例子裡,不尊重別人的正是台灣人。我指出這一點反倒變成不尊重對方了。有些人的思維方式還真是自私啊。--Mukdener|留言 17:38 2006年6月19日 (UTC)
說 不值一駁, 你卻又駁, 像不像你自己提到的"找各種理由給自己開脫"呢? 你在上頭明明說「正體字」這個概念在大陸不常用的說法, 奇怪了, 大陸不常用, 台灣使用就不行嗎? 台灣有不尊重的要求大陸一定要認同嗎? 你還真符合你自己說的"有些人的思維方式還真是自私啊". 不尊重別人的不是臺灣人也不是大陸人,而是你個人的偏見吧。--Rexer 20:18 2006年7月15日 (UTC+10)

正體這個詞與台灣的政治正確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

如果非要鑽研,因漢字的多義性,我們能隨意解釋。

  • 繁體
正面解釋:繁榮、繁多、繁華
反面解釋:繁複、繁瑣、繁雜
  • 簡體
正面解釋:簡潔、簡捷、簡便
反面解釋:簡陋、簡略、簡單

由此我認爲維基人被慫恿用「正體」這個詞,是因爲「正」這個字不易反面解釋,便於偏向台灣的政治正確64.94.46.39 06:48 2006年12月25日 (UTC)

其實「正體字」才是正確的名稱,因「繁體字」的稱呼是在有「簡化字」後才有。 --すぐる@武蔵 03:17 2006年12月26日 (UTC)

「 正體字」這個名稱出現的更晚,實際是台灣政府出於政治考慮編出來的一個詞,雖然我認為既然台灣政府主張官方名詞為正體字,使用「台灣正體」也無所謂,既然 台灣叫「正體」,只要前面加上「台灣」就可以了。但實際是繁體字這個名詞出現很久以後才有正體字這個名詞,是為了和大陸區別,而繁體字是在民國時期30年 代就有了。--方洪漸 03:27 2006年12月26日 (UTC)
方洪漸同志如果對中國文字和書法有1或2點點了解的話,就不會認為「正體字」「實際是台灣政府出於政治考慮編出來的一個詞」。「正體字」這個詞和概念在1000年以前或者更早就有了。古時,正體是相對於異體俗體簡體和別字而言。中文的書寫在楷體出現以後就完全穩定了下來。「簡體」不過是指民間偶爾使用的異體字而已。中共搞的是「簡化字」而不是「簡體字」。如果要說「政治正確」的話,這個政治正確在宋唐漢朝或者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民國九十五年 04:50 2006年12月26日 (UTC)
如果「正體字」才是正確的名稱,在這要求把港澳繁體改為「港澳正體」,以正視聽。--Onsf 14:25 2006年12月29日 (UTC)
原體字,政治正確呼?--Iflwlou 17:46 2007年1月3日 (UTC)
1930年代初國民政府要推行簡體字時,支持者謂語言用來溝通,何必要拘泥於正體。故「正體字」這個說法並非台灣出於政治考慮的人所創--利用者:Sl 14:18 2007年1月6日 (UTC)

請考慮一下,當年的正體字和今年的正體字,詞義是否完全相同--蒼空 翔 有事找我 2009年9月1日 (二) 18:18 (UTC)

馬英九: 正體漢字不但代表文化傳承,也展現文字之美,身為炎黃子孫仍應扮演保存漢字的歷史角色。

  • 馬英九為「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請命
  • 臺北市市長馬英九蒞微軟公司演講紀錄
    • 壹、演講時間:93年10月13日(週三)下午3時40分
    • 貳、演講地點:國泰金融大樓七樓演講廳
    • 參、主持人:微軟公司邱總經理麗孟
    • 肆、主講人:馬市長英九 記錄:范賢媛
    • 伍、講題:也是「正名運動」—為「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請命

--民國九十五年 17:33 2006年12月24日 (UTC)

呵 呵,「漢語拼音主要是以外國人為服務對象的」,不知道這是馬英九自己誤解呢,還是代表了台灣人的普遍觀點?真是為了政治鬥爭的需要可以對事物隨意解讀啊。 對於這種觀點大陸人除了無語還能有什麼話可說嗎,恐怕張嘴就要罵娘了吧?由是觀之,正體字繁體字之爭根本就是政治鬥爭的延續,在觀眾看來整個過程充滿了喜 劇效果,而且演員們表情越嚴肅喜感就越強烈。尤其令人「驚喜」的是轉換標籤還知道改成台灣正體以避免地域中心,精彩精彩。--lvlLll2cl3rl3l~|留言 06:06 2006年12月26日 (UTC)

Mukdener在罵自己的娘前,應該增強自己閱讀理解中文的能力,不要丟瀋陽人的臉。「漢語拼音主要是以外國人為服務對象的」,這當然是指馬英九在台北的路標一類公共標示物上使用漢語拼音的做法。--民國九十五年 06:15 2006年12月26日 (UTC)
我刪除了侵害著作權的文字,請民國九十五年不要轉貼它處有著作權的文字來參與討論。--Theodoranian|虎兒 =^-^= 06:19 2006年12月26日 (UTC)
呵呵,真是為了政治鬥爭的需要可以對事物隨意解讀啊(也許你對我還不只是政治鬥爭這麼簡單,應該包括私人恩怨在內),你的表演能再慷慨激昂點兒不?另請問虎兒,如果註明作者是否屬於侵犯著作權?為何不能讓觀眾欣賞無刪節版的精彩表演?--lvlLll2cl3rl3l~|留言 06:31 2006年12月26日 (UTC)
請Mukdener不要繼續丟瀋陽人的臉。我對你的「恩怨」毫無興趣。--民國九十五年 06:42 2006年12月26日 (UTC)
嘿嘿嘿。--lvlLll2cl3rl3l~|留言 06:50 2006年12月26日 (UTC)
註明原作者仍然是侵害著作權的行為。提供連結即可。--Theodoranian|虎兒 =^-^= 08:01 2006年12月26日 (UTC)
其實之所以馬英九會說「漢語拼音是以外國人為服務對象的」我覺得是合理的。姑且不論「外國」包不包含中國大陸在內,台灣政府一直以來(到現在為止)都是以注音符號作為教材上的拼音方式,而漢語拼讀系統一直沒有一個穩定的版本:從最早的威妥瑪拼音,後來的注音符號第二式,到現在漢語拼音台北市等)與通用拼音(中央推行)的對抗。由於這樣的混亂,漢語、通用拼音對於台灣本地人的幫助其實不大(大部分的情況下,台灣人都是使用注音符號背記發音),採用漢語拼音的目的應該是希望讓foreigner能使用其他地區慣用的漢語拼讀系統。當然通用拼音也有可取之處。(我個人支持用漢語拼音,因此這段話多少有點POV。)--笨笨的小B | 20巷 19:20 2007年1月2日 (UTC)
如 果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是用來教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習發音的話,並無大問題;但如果採用漢語拼音的目的是為操外語的人士能了解漢語發音的話,現在中國大陸的 漢語拼音未能達得到,因這套系統偏離國際音標很遠。漢語拼音唯一好處是無須使用像 ɔ 一類非基本26個羅馬字母的符號。漢語拼音的 q/x/zh/z/o/ao/ou 完全不同於國際音標或大部分擁有眾多使用者的語言。漢語拼音既然有er,就把o改成or吧(ou應改作o)--利用者:Sl 05:15 2007年1月3日 (UTC)
就 拿您的例子來說。如果q/x/z改成tch、ch和ts,怎樣?我覺得這樣會令漢語的拼音顯得挺累贅的……我見識很有限,但粗略看來,漢語拼音最少是一套 全中國大陸通用的標準,代表了漢語這世上僅存的表意文字。這麼一套標準,比俄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的轉寫方案簡單。我不懂bopofomo,但乍看來都 好歹是另一套標準。撇開通拼不計,兩岸兩種標準,各自溝通都沒問題。--Xieza 10:19 2007年1月5日 (UTC)
我上面就說了用來教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習發音的話是可以的。漢語拼音既作為全中國大陸通用的標準,也是個簡單的標準,但簡單不代表易明,尤其是沒學過漢語拼音的人看着由漢語拼音書寫的串法去讀中國人名地名時。--利用者:Sl 14:22 2007年1月6日 (UTC)

馬英九的演講只代表他的個人看法,他願意請命就去請命,真正目的可能和漢字傳承中華文化沒有一點關係(理解萬歲),卻讓你們吵得面紅耳赤。民國九十五年同志,你說誰丟瀋陽人的臉?原以為東北都是漢子,沒想到還有你這種唧唧歪歪,窩裡起鬨的人。216.40.153.235 (留言) 2011年8月26日 (五) 22:48 (UTC)

本條內容應併入規範漢字條目

「正體」本來是指規範的漢字字體。中國大陸的正體字就是由簡化字加上傳承字構成的。今天中國台灣等地區的所謂「正體字」也和古代中國各個朝代的正體字不同。從中立的角度出發,不提倡在維基百科上撰寫條目時將繁體字加傳承字稱作正體字,而現在的條目分布很有可能誤導讀者對這種中立性的全面理解。

建議正體字條目重定向到規範漢字,內容併入規範漢字。不要重定向到繁體字或設置消歧義頁,因為實際上正體字也包含簡體字之外的傳承字,二者不是同一的關係。--徐清白 2007年5月26日 (六) 03:14 (UTC)

繁體字與正體字根本是同一種字

現時最為正規的是電腦TTF字體,BIG5從電腦字體開始就一直使用至今,字形基本不變,英文名稱也不變。繁體的名稱是微軟一直所使用。從正確觀點來理解,只不過是大陸與台灣現時的解釋不同,建議將繁體字與正體字合併,並且整理。

以上未簽名留言來自user:Bajatvj,2007年10月18日

基本上,台灣教育部有收錄異體字,如果硬要說台灣使用的是正體字,那麼異體字就不是台灣可以使用的字,也不應該教授--蒼空 翔 有事找我 2009年9月1日 (二) 18:25 (UTC)

正體字和繁體字應該是兩個概念。首先我聲明,我所說的正體字是傳統意義上的而不是現如今所爭論的所謂台灣正體。古代有正體字也有異體字,但是他們的比劃與簡體字相比都比較多且繁雜,所以繁體字應該包括古時的正異體字。異體字不代表他的寫法就簡單,只不過是官方不常用罷了。例如處這個字在繁體字中的其中兩種寫法,「處」,還有一種下面是個「匆"(抱歉打不出來),在明代的官方文書中,第二個多做動詞用,第一個多做名詞用,而今日之台灣則普遍使用第一種,名曰正體。請問繁體和正體的概念怎麼能等同?216.40.153.235 (留言) 2011年8月26日 (五) 22:31 (UTC)

建議移動到「傳統漢字」。這篇文章講的是漢字,而不是文體。

「繁體中文」這個標題令人以為是說用傳統漢字(繁體字)寫作的一種中文文體。很明顯這篇文章講的是傳統漢字,講「字」而不是講「文」,所以建議標題改為「傳統漢字」。第一,可以避免「繁體」「正體」之爭,第二,本來就是流傳幾千年的傳統漢字,以「傳統漢字」命名最為妥當。--Newzebras (留言) 2009年9月19日 (六) 10:31 (UTC)

「繁體字」在台灣正體中被自動轉換為「繁體字」

在「繁體字」這一個段落中, 如果選擇自動轉換為台灣正體, 所有的「繁體字」這個名詞都會被錯誤地轉換成「正體字」, 其他的轉換選項未有此現象, 特此回報。Ywang.tw (留言) 2010年9月18日 (六) 16:08 (UTC)

合併了?!

記得以前繁體字正體字繁體中文似乎是不同的條目,但為甚麼全部重定向到繁體中文了?歷史中也查不到移動記錄!簡體字簡體中文現在是分立的條目,類似地,「繁體字(未簡化漢字)」、「正體字(某地區、時期正確的漢字)」、「繁體中文(用繁體字書寫的中文)」根本是不同的概念,為甚麼要合併?!!--H2NCH2COOH留言2012年11月17日 (六) 02:08 (UTC)

深筆字

小時候我聽過周邊人稱繁體字為深筆字。這個不常用的稱呼很難考證。—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183.28.78.161對話貢獻)加入。

  • (:)回應:其實就是「繁體字」的俗稱,在過去內地的粵語環境中很常見,意在描述書寫過程中的繁雜,和閱讀時候對於自身語文功底的高深要求,並以此與簡體字的「淺顯易懂」作比較。--Gzyeah留言2012年12月31日 (一) 09:17 (UTC)

正體中文的Infobox應寫甚麼?

從2010年10月到2012年12月正體中文的Infobox寫了「國字」。H2NCH2COOH認為應改為用繁簡處理寫「-{zh-hk:繁體字; zh-tw:正體字; zh-cn:繁体字}-」。我認為因為

  1. 請注意,討論範圍是Infobox,而非條目名稱。Infobox習慣寫使用國的正式稱呼,不應使用正簡轉換,使用正簡轉換無助讀者了解各使用國的正式稱呼。
    • H2NCH2COOH認為該稱謂在台灣以外的地區不是正式稱謂,應將其列入正文敘述。
  2. 例如「孫中山」的Infobox寫自稱:「孫文」,不會因為多人稱其為孫中山而寫孫中山。「英國」的Infobox寫官方自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不會因為多人稱其為英國而寫英國。
    • H2NCH2COOH認為「孫文」是本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直譯,因此可以使用
  3. 拼不了吳語閩語粵語的「漢語拼音」在維基也寫其自稱「漢語拼音」,也不需要照顧普通話以外的漢語使用者。
    • H2NCH2COOH認為漢語拼音是官方規定的名稱,且被廣泛接受

我認為Infobox應名從主人使用「國字/正體字」。

  • H2NCH2COOH認為香港、澳門也是繁/正體字的主人,但上述地區不使用「國字」之稱謂。

現徵求更多意見。 ——CommInt'l留言) 2012年12月22日 (六) 15:09 (UTC)--H2NCH2COOH留言2012年12月22日 (六) 15:50 (UTC)

香港沒有使用繁體。好的。卍田卐JC1 2012年12月22日 (六) 15:40 (UTC)
而且回覆意義不明。總之,要改可以,但請只改台灣的(其實在台灣,國字和正體字有分別嗎……)。還是尊重一下700萬港人和大陸1%的繁體使用者吧,要科普請勿用資訊框標題(請寫入正文),避免地域中心。--H2NCH2COOH留言2012年12月24日 (一) 04:11 (UTC)
不行的,看看模板結構吧,那樣會使下面的繁體字/正體字也改變(除非改模板——但這不合理)。--H2NCH2COOH留言2012年12月24日 (一) 07:09 (UTC)
換行……好吧,不至於太難看。討論可以存檔了。--H2NCH2COOH留言2012年12月24日 (一) 11:20 (UTC)

本條目需要擴充

請指出本條目需要擴充的部分,以利改進;目前在進行清理,若有要擴充的部份請多用節或段的方式行之,以利其他編輯找到需要擴充的部份。--(研究維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26日 (六) 02:29 (UTC)

矛盾

第一行就是與全文其他部分矛盾的:

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指使用中華民國政府或香港政府所推行的中文書寫字體標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的簡體中文不同而有區分[1][2][3][4]。

按,漢字標準出現前的中文都不是繁體中文,可以肯定,定義是錯的。--H2NCH2COOH留言2013年1月30日 (三) 01:00 (UTC)

正體字、規範漢字、繁體字和正體字

如果硬要把將正體字(或正體中文)與繁體字字劃等號,理由是台灣在2004年政治上強制性地更名,而大陸使用「正體字」這個詞語很少,誰會那麼無聊用這個詞語,即使簡體字大陸都沒人會查過,大家都只是說漢字而已,在大陸人眼中,平時寫的就是漢字,才不管繁體字或簡體字,除了那班整天在百度貼吧漢字吧和正體字吧叫囂外,誰還理什麼繁不繁,簡不簡的,在百度其他吧里都幾乎不會有人支持繁體字,都是說簡體字看得順眼中國吧討論簡體字繁體字,但是很多大陸人就是無視大陸對簡體字的規定,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明確指出正體字名指形體合於規範的字。

而在「漢字規範」詞條中他們卻沒有給出什麼理由,也將台灣的國字概念套上漢字規範的概念,如果你用谷歌搜索漢字規範谷歌搜索不加引號 幾乎全都是大陸的內容,都是涉及文字規範,事實上漢字規範這個詞語少之又少,很多都是指規範漢字,首頁上還有不少詞條是規範漢字,更多的是「規範」和「漢字」兩個分離開來的詞語,如果強制加上雙引號,再搜索"漢字規範"谷歌搜索加引號 只有可憐的54 000個結果,而且也幾乎全是大陸的內容,沒有台灣所謂「漢字規範」的一回事,如果再搜索"規範漢字"谷歌搜索加引號可以發現有574 000個結果,是漢字規範詞條的十倍還多,而且一樣都幾乎只是大陸方面文字。

如果上述分析對的話,那麼規範漢字也就只有大陸存在,但顯然,即使台灣人沒有採用,官方幾乎沒用過這個術語,但是維基百科條目下面還是大量介紹台灣的「漢字規範」這合理嗎??? 如果從谷歌搜索來看顯然極其不合理,但是比較一個詞語的會議不是谷歌搜索就能夠左右的。

對於正體字這個詞條,不管在台灣也好,在大陸也還,都有正式的文件常用,也都有詞典收錄這些詞語,台灣人,你翻開以前(2004年以前)的條目,正體同樣存在,而且沒有繁體字這個概念。而在大陸,「正體」、「正體字」這兩個詞語在詞典中都有,《現代漢語詞典》中一直都收錄,而且明確指出是跟異體字相對的規範漢字。從這點來說,「正體字」這個詞語不管在大陸台灣都有存在,而「漢字規範」就幾乎沒有台灣的事了,難道這樣就說,台灣的正體字不是規範漢字?????

對於繁體中文這個詞條,請你們不要再惡意加上「又稱正體字」這麼噁心的表述,我本來都不繁的,對繁體字也不繁,但是你們要惡意傳銷自己的概念,在台灣有了行政的力量推行「正體字」這個詞語後,難道你們就想方設法在全世界都推廣你這個詞語嗎?????

現在導致百度同吧的正體字吧總是拿正體字的維基百科作為證據說正體字是繁體字,而根本無視大陸人的感受?????

難道維基百科只是台灣的嗎,即便是香港也沒有這樣正式的稱謂,更何況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那邊的情況。你總是拿谷歌搜索說事,如果你能承認正體字不是規範漢字,那大陸人就服了你們,你會說谷歌搜出來正體字大多數指繁體字內容,那就也能夠說你們正體字不是規範漢字了,因為規範漢字谷歌搜索出來幾乎全為大陸內容,而規範漢字不包括繁體字。

所以請你們停止不要在惡意傳銷概念,惡意提廣概念,難道你們就非得將維基搞得像政治鬥爭一樣。要清楚這不是台灣維基,而是世界的維基。Qianqianluoying留言2013年5月11日 (六) 20:31 (UTC)

我旁觀的也說一句,我是大陸人,可是憑什麼維基只能表達大陸的觀點?「要清楚這不是中國維基,而是世界的維基。」--~Flsxx 2013年5月12日 (日) 02:04 (UTC)
旁觀者+1:的確不應該只表達大陸觀點,但現實是:本頁面及很多其他維基百科(尤以中文維基百科為甚)頁面,大概是因為大陸使用及編輯維基百科的用戶非常少的原因,實際上都是偏向台灣觀點,本不符合維基中立方針。而關於此特定問題,本人的觀點是,將繁體中文稱為「正體字」是可以的(因為在台灣因為政治力量推動該事實廣泛存在),但需指出其適用範圍(台澎金馬),不作為維基百科反應的普遍觀點;因為維基百科是世界的,至少是世界上所有使用中文者的,而繁體字是台灣的正體字、規範字,但不是全世界的,但不可硬性冠為普遍觀點。相同結論也適用於簡體字。SilAshkenazi留言2013年5月12日 (日) 03:37 (UTC)
繁體中文這個詞條只要經過維基簡單的繁體字-簡體字自動轉換就可以達到,而且經過這樣的轉換,詞條的命名才不會自相矛盾,而且詞條下「正體」和「繁體」需要轉換的地方很多很多。維基確實不止中國的,維基是屬於世界的,而中文維基對於華文地區都是相當重要的信息平台,特是這些地區: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遍及全球各地的漢語地區的華人區。

是否可以將「矛盾」的標籤去掉了

在用戶H2NCH2COOH給力的表達下,即在首段加上各地區的詳細表達轉換,像下面的編輯格式:

  • -{zh-cn:'''繁体中文''';zh-sg:'''繁体中文'''; zh-hk:'''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 zh-tw:'''正體中文''',又稱'''繁體中文''',;}-

效果如下:

  • 正體中文,又稱繁體中文

可以在各個地區的人看到正體中文這個詞條都不會有矛盾的表達了,一直討論的矛盾命名問題也解決了,是不是應該將「矛盾」這個標籤去掉啊!Qianqianluoying留言2013年5月18日 (六) 08:27 (UTC)

個人認為可以— TTPES 2013年5月18日 (六) 12:32 (UTC)

No,我所指的矛盾是這句:

但後面明顯提到了大陸使用繁體中文的情況,包括古籍等情況、GBK編碼等,難道說是繁體中文於香港發源,傳入了大陸嗎?

另外,本人質疑「繁體字沒有國家認可的標準」這句話,因為它與GB 18030矛盾。--H2NCH2COOH留言2013年5月18日 (六) 13:13 (UTC)

哦?看你們撤來撤去的懶得看,你們繼續爭⊙﹏⊙b_— TTPES 2013年5月19日 (日) 00:43 (UTC)
是可以去掉,因為「矛盾」始於 "亦簡亦繁" 之地區。--Binkley留言2013年6月17日 (一) 05:42 (UTC)

如果 H 用戶覺得有矛盾,何不妨編輯修改到您覺得沒有矛盾之處,而不是掛在那懸而未決。--Binkley留言2013年6月17日 (一) 05:48 (UTC)

請留意:用戶有權只發出討論而不做出編輯,原因可能基於:1、用戶無能力修改之,但覺得該部分有問題2、用戶希望凝聚共識後再做出修改,等等。您是否不應對其他人發出質疑,而且是基於這點理由呢?當年今日留言2013年9月11日 (三) 13:00 (UTC)

需要消歧義?

本來該條目無任何異議,Qianqianluoying於不久前加了消歧義,本人認為多餘,將其刪除。但Riskchard堅持要討論(不知這位使用者對於發起討論必要性的標準是甚麼,導致現行版本是未經討論的版本)。

我的觀點是:不會有人輸入「繁體中文」「正體中文」「繁體字」來找規範漢字,所以從實用角度看,該消歧義的唯一功能是宣示「規範漢字(簡化字)」之正統性。--H2NCH2COOH留言2013年5月18日 (六) 15:38 (UTC)

繁體中文正體中文這兩個詞大多數用作定語來修飾後面的內容,比如「繁體中文輸入法」、「繁體中文書籍」、「繁體中文網站」,較少會單獨使用,雖然在一些情況下有會有,比如電腦系統中會顯示「繁體中文」或「簡體中文」這些概念,而繁體字正體字才是作為單獨存在的概念,兩者嚴格上來說是不能等同的,很明顯繁體中文(或正體中文)的含義要比繁體字(或正體字)的概念要更大,在英文翻譯上兩者也不一樣,前者是 Traditional Chinese,後者是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前者除了表達在文字上的區別外,還有着其他含義,比如中文詞彙或語句的表達方式,而後者顯然更強調文字本身。
普通民眾討論的時候「繁體中文」或「正體中文」這樣的表達明顯相當拗口,即便是網絡上討論都是說「繁體字」與「簡體字」,在百度貼吧中,「繁體字吧」(與「繁體中文吧」是合併關係),但是用戶幾乎沒有提到「繁體中文」這樣的表達,可以在貼吧上看到都是「繁體字」或「正體字」這樣的表達,在生活中我相信你也很少提什麼「繁體中文」(或「正體中文」)這個稱呼,而是用「繁體字」或「正體字」。
在官方文件中,不管是台灣,還是大陸,還是香港,文件中都是用「正體字」或「繁體字」,也沒有「正體中文」或「正體中文」這個稱謂,至少在本「繁體中文」這個詞條下表達的時候都是用「繁體字」或「正體字」的表達居多,而不是「繁體中文」或「正體中文」,在參考資料的內容上也是「繁體字」或「正體字」出現得多,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也不會在詞條中將「正體中文和繁體中文「設為相互轉換,而特別指出「正體、繁體在本文大多數情況下不宜轉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相信你也不會在我上次修改的「正體和繁體」轉換變換回來,因為你變換回來後,需要轉換的地方(即正體中文和繁體中文,在「體」字和「中」字中間加「-{}-」,這需要加的地方才幾個而以,本身也說明這詞條更多出現的是「正體字」或「繁體字」而不是什麼「**中文」)。
用戶在搜索的時候不知道是搜索「繁體中文」(或「正體中文」)的多,還是「繁體字」或「正體字」的多,我就知道在百度貼吧中經常有人搞出「正體字」說是「繁體字」,而不是說「正體中文」說是「繁體中文」,還在「正體字吧」中宣戰,我相信不少提這樣說法的人搜索的肯定是「正體字」(或「繁體字」)這個詞條,而不是「正體中文」(或「繁體中文」)這個詞條。如果他們是這樣搜索的話,那肯定是要進行明確概念的,特別是網絡上對這個每天爭吵的人都有,如果詞條中都不給出消歧義的提示,那就真的讓那些說用簡體字滾出「正體字吧」的人得瑟,而且作為維基百科,如果都有一個錯誤的嚮導,那還如何有一個明理的作用?Qianqianluoying留言2013年5月18日 (六) 16:49 (UTC)
首先,既然基本無大陸人會用「正體中文」這個稱呼,那就更不會有人以之稱呼「用規範漢字書寫的中文」。但這並不代表「正體中文」不常用,它被廣泛用於稱呼電腦軟件的zh-hant版本(例如Maxthon)。一言蔽之,大陸沒有正體中文,台灣廣泛以之稱呼繁體中文。
如果你要和我講文法,那我得說,在這裏,「通常」的理解方式不適用,例如歐洲聯盟en:European Union),顯然不會有人將其理解為「歐洲的聯盟」(European Union),自然無消歧義的必要,如果硬給歐洲聯盟消歧義,加上各個歐洲的聯盟的連結,反而才是誤導讀者。
至於關聯頁面的處理,我支持正體字消歧義(唯第二個義項有爭議,大陸事實上沒有對「正體字」下明確定義,辭書的解釋僅是「與異體字相對」,所以又可以理解為「簡字正體」和「繁字正體」的集合),但反對正體中文消歧義(上面已敘述清楚)。--H2NCH2COOH留言2013年5月19日 (日) 00:58 (UTC)


條目消歧義的情況未必一定要有爭議,無爭議的消歧義主要是怕混淆做出區分,土豆是個例子,大家不會爭哪一個土豆用法才是正解,所以消歧義的去留與否,取解於是否有必要去除ambiguation,在此條目中,個人覺得是有必要,唯消歧義的內容和做法現行的文字和連結是可以做出討論或修改。--(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5月19日 (日) 02:23 (UTC)

考量名從主人

名從主人原則是看主人如何叫一個實體,由於正體中文一詞現在為中華民國既定政策詞彙,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無明確政策定義,再則目前正體中文的實質標準認定,多以中華民國的政府和民間組織行之,所以此條目應由正體中文為主,而其他地域的內容則以避免地方中心的原則納入,自然產生出消岐義的必要,剩下的只是寫作寫的更好更清楚的問題而已。--(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5月19日 (日) 02:28 (UTC)

港澳也使用繁體中文,不是Traditional Chinese的主人嗎?地區就低人一等?那抱歉如果不承認「中華民國(台灣)」是國家,情況會如何?
Wikipedia:消歧義中明確說明:「編寫消歧義頁時,注意如果沒有混淆的可能,盡量不要加消歧義。」所以正體中文消歧義大可不必。
至於本條目,個人認為亦然:「土豆」中的義項在閩南或某些網民看來確實是有必要的,但「繁體中文」/「正體中文」是沒有爭議的(見上面的解釋),正體字已經消歧義,所以根本不會有人找規範漢字「誤入」這裏。那你說這個消歧義要來何用,我反而覺得它沒有歧義,卻讓人很困惑。--H2NCH2COOH留言2013年5月19日 (日) 03:19 (UTC)
現在的消歧義不是怕有人找規範漢字漢字規範「誤入」這裏,而是當我們說正體中文時,各地都有自己「正體中文」,如漢字規範中「(所謂的正體或正字)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韓國各有不同規定」,我們要指明此正體中文是指繁體中文。正體中文亦可指與異體字相對的正體字,故加入此消歧義。--Risk留言 2013年5月19日 (日) 03:33 (UTC)
首先釐清各重定向關係:「正體中文」→無歧義,港台用法,只能指繁體中文;「正体中文」→簡體無該用法,可以考慮{{AFD}},即使真的有必要,也已經消歧義;「繁體字」→無歧義;「正體字」→各地均有使用,已消歧義,不過可能有爭議。
故不會有人希望找「自己的正體中文」,來到本條目,所以雙重消歧義完全多餘。--H2NCH2COOH留言2013年5月19日 (日) 04:05 (UTC)
既然繁體中文才是條目正名,那目前的消歧義似乎不合適。--Risk留言 2013年5月19日 (日) 04:20 (UTC)
這麼說我也有點亂了……能具體解釋「目前的消歧義似乎不合適」嗎?另外正名不是「繁體中文」,是「繁体中文」(當然這個區別並不重要)。--H2NCH2COOH留言2013年5月19日 (日) 04:25 (UTC)
就是繁體中文正體中文是不是能與正體字對等,因為你說正體中文在內地無正體字的用法,而正體中文在港台又似乎只能指繁體中文。--Risk留言 2013年5月19日 (日) 04:30 (UTC)
大陸有「正體」和「正體字」的概念,也在某些場合中使用,但明顯用「規範漢字」的情況更多,而不是「正體」或「正體字」,而「正體中文」這個詞語在大陸肯定沒人使用,既然大陸不使用,而台香澳使用「正體中文」,很明顯「正體中文」的表達也是無歧義的,而「繁體中文」的概念同樣明確無歧義。211.136.222.75留言2013年5月19日 (日) 04:55 (UTC)
那麼現在如何處理?我個人主張正體字消歧義維持現狀,其他恢復原樣,正體中文純屬簡體寫繁體用語,理論上是可以{{CSD|R3}}的,但鑑於分歧太大,考慮保留。--H2NCH2COOH留言2013年5月19日 (日) 05:36 (UTC)

「繁體中文」這個詞條去掉「消歧義」的說明是可以的,但是在詞條的首頁介紹中不能那樣書寫,對於台灣、香港和澳門的朋友看到詞條不會覺得有歧義,但是對於大陸的人看到這個詞條:「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這明顯與後面提到的「正體字「相矛盾,而且大陸的共產黨也不會將」繁體中文」改稱正體中文,這樣的話「正體字」以及「正體中文」這兩個概念就是完全對立的,一個指符合規範的漢字,一個是繁體字。事實上大陸政府對於這個概念不管「正體字」、「正體中文」都是規範漢字的範疇,而不宜指向「繁體字」。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在詞條轉換的時候對於「簡體版」和「繁體版」給出不同的描述,也就是用你之前的那個方法,就可以簡單的將意思表達出來。即在你原來的基礎上稍微改變一下:

  • -{zh-cn:'''繁体中文'''(台湾地区又称'''正体中文'''); zh-hk:'''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 zh-tw:'''正體中文''',又稱'''繁體中文''',;}-
    • 效果如下:正體中文,又稱繁體中文
  • 或者這樣:-{zh-cn:'''繁体中文'''(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又称'''正体中文'''); zh-hk:'''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 zh-tw:'''正體中文''',又稱'''繁體中文''',;}-
    • 效果如下:正體中文,又稱繁體中文

在大陸簡體版中,有必要指出「正體中文」的的適用範圍,這樣看的人也就明白了,「繁體中文稱為正體中文的稱謂」在大陸並不是正式的,要不然的話就與大陸的「正體」和「正體字」的概念相對立,即使大陸中沒有使用「正體中文」這個詞組,但是如果在詞條首就給出這樣的「又稱正體中文」的描述,顯然不合理。也是因為這樣的描述,所以在百度的正體字吧和百度漢字吧中才會有有拿維基百科的詞條來說事。Qianqianluoying留言2013年5月19日 (日) 09:28 (UTC)

這樣寫並非不可以,問題是是沒有人規定只有台灣人才能用「正體中文」,正如你給的2個版本,究竟港澳有無資格冠名也是問題,甚至部分大陸人也用這個稱呼(反正我不用,對這些人我不予置評),所以沒必要削足適履。在一個劇透題示都可以廢除的百科,百度的人完全不在考慮範圍內。--H2NCH2COOH留言2013年5月19日 (日) 11:16 (UTC)

「用語差異」譯名譯名一項的舉例正確嗎?

在該詞條的「用語差異」中以表格的形式例舉了一些大陸和港台的不同翻譯,但是這些例子是正確的嗎?我是大陸人,但是從來沒有在大陸見到過類似「精靈寶可夢」和「機動戰士敢達」的翻譯,我所見到並熟知的翻譯是「神奇寶貝」和「機動戰士高達」,不知此表格的來源是否可靠?另外,例舉《盜夢空間》(或譯《全面啟動》等)的例子是否恰當呢?因為可以看出兩岸三地對此電影名的翻譯都是意譯(與英文原文Inception都不完全匹配),而意譯產生的差異真的可以歸類為不同地區的用語差異嗎?風之傷留言2013年7月15日 (一) 12:58 (UTC)

精靈寶可夢是大陸(央視)的新譯名,我第一次看到這個也很納悶。這個你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TTPES 2013年7月16日 (二) 08:40 (UTC)
pokemon 譯名的爭議請參照條目寵物小精靈
我也認為那個例子不恰當。前文說「由於國共內戰,1949年後台灣、香港與中國大陸的人民之間長期缺乏交流,使中文在用詞習慣和新詞彙常有所不同。」可是部份例子,例如《盜夢空間》那個名稱上的差異,並非是文文理由導致的。bobomarch留言2013年10月28日 (一) 21:08 (UTC)
層主孤陋寡聞了~精靈寶可夢可是當時我們和同學取笑央視的談資,而機動戰士敢達則是因為註冊商標的問題而被迫改名。不過我承認這些例子不能闡述該段所表達的意思。--LunarShaddowღIvy 2014年1月18日 (六) 07:34 (UTC)
精靈寶可夢、機動戰士敢達之類的都不是好例子。電腦/計算機也不是好例子,因為「電腦」一詞在各地都很常用。已移除。相比之下撒切尔夫人/戴卓爾夫人/柴契爾夫人倒是一個經典的例子。--Cartstyle留言2014年2月27日 (四) 21:42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