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全濁聲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全濁聲母中古漢語塞音、濁塞擦音和濁擦音聲母。韻圖的全濁聲母有並母奉母定母澄母從母邪母床母禪母羣母匣母。參見三十六字母

各語言保存狀況

[編輯]

中古以後,多數由古漢語演變而來的現代漢語族語言全濁聲母都演變成對應清聲母。全濁聲母清化有以下三種主要模式:

  1. 平聲變,仄聲變,即「平送仄收」模式(官話粵語某些方言如粵海方言邕潯方言等)
  2. 全部或大部分變成對應次清音(贛語客家語粵語吳化方言徽語安徽境內部分江淮官話通泰片等)
  3. 全部或大部分變成對應全清音(新湘語晉語并州片粵語勾漏方言等、吳語西北邊緣地帶的方言、閩語大部等)

吳語老湘語、部分閩北語方言(與吳語交界地帶)、少數贛語(吳湘「濁音走廊」)及西南官話黔北片湘西部分點保留全濁聲母,其中贛語濁音走廊部分地區次清讀全濁,從而在功能上失去全濁的獨立性;此外,閩南語將次濁讀如全濁以及其餘個別漢語方言點也有非全濁來源的濁塞音,使全濁不再可僅通過分析。

日語漢字音的吳音系統也保留古漢語清濁對立;漢音系統則基本清化(日語清音無分送氣與否);後來的唐音中較早期的宋音也保留了全濁聲母。

朝鮮漢字音不保留清濁對立,全濁聲母清化主要派入全清音,但不規則。

越南語漢字音(漢越語)部分保留中古漢語的清濁對立,規則頗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