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妙高型重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妙高型重巡洋艦
妙高
1928年完工的那智號重巡洋艦
概觀
艦種重巡洋艦
艦名出處山嶽名
擁有國 大日本帝國
前型青葉型重巡洋艦
次型高雄型重巡洋艦
同型4艘
下訂1923年
動工1924-1925年
下水1927-1928年
服役1928-1946年
技術數據
排水量公試排水量13,281噸->14,984噸(改裝後)
標準排水量10,902噸
13,000噸(改裝後)
滿載排水量13,551噸->15,933噸
全長203.76米
全寬19米
20.37公尺(改裝後)
吃水6.23公尺
6.37公尺(改裝後)
燃料重油2,500噸->2,214噸(改裝後)
鍋爐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12座
動力艦政本部式蒸汽渦輪引擎4座,4軸推進
功率130,000匹
130,000匹(改裝後)
發電機4部柴油發電機,3部輸出200kw,1部輸出135kw
輸出電壓225伏特
電力輸出735kw
最高速度35節
33.3節[1]
續航距離14節8000海浬[2]
→ 14節8500海浬
乘員792
891名(改裝後)
1,100人(二戰結束時)
飛行設施火藥式彈射器1座 → 2座(改裝後)
武器裝備竣工時
5座雙連裝三年式20公分艦炮
6門十年式12公分高射砲
6具雙聯裝61公分魚雷發射管
八年式二號魚雷24枚
2挺路易士機槍
改裝後
5座雙連裝三年式C型20.3公分艦炮
4座雙連裝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
4具四聯裝61公分魚雷發射管
九三式魚雷16枚
25毫米聯裝機槍6座
25毫米三聯裝機槍4座
25毫米單裝機槍16座
13毫米聯裝機槍8座
裝甲水線裝甲帶102毫米(4英吋)
甲板水平裝甲35毫米(中央區域)、32毫米(舷側區域)
炮座100毫米(上甲板75毫米、下甲板25毫米)
彈藥庫側面76毫米(3英吋),頂部38毫米
主炮塔25.4毫米(1英吋)
艦載機水上飛機2架、改裝後3架(羽黑1945年時為5架)

妙高型重巡洋艦(日語:妙高型重巡洋艦みょうこうがたじゅうじゅんようかん Myōkō gata jūjunyōkan ?)為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重巡洋艦,同型艦4艘,分別為妙高號那智號足柄號羽黑號

建造簡介

[編輯]
1927年下水時的妙高號重巡

妙高型重巡洋艦日本帝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後,針對所謂的1萬噸排水量門檻規範所發展的條約型重巡洋艦,該艦的造艦計劃在1922年7月3日首次提交給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主設計師同樣為設計古鷹型的平賀讓造船少將。

妙高型與古鷹型最大的不同點仍與華盛頓海軍條約牽扯甚深,古鷹型的開發概念是源自於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探討的偵查巡洋艦,火力及防護力標準都是以1910年代末期的艦種為參考標準,妙高型的初期方案也是延續著古鷹型,採用7,200噸型艦體安裝更多的20公分主炮;然而華盛頓海軍條約訂定出的8英吋主炮、萬噸排水量的標準,條約所衍伸的巡洋艦將是種火力更強,防護力也更周全的軍艦,現有設計全然不適用於未來戰場。1922年時,海軍給艦政本部的新型巡洋艦有以下要求:

  1. 具有足夠的防護力抵禦15公分與20公分艦砲的貫穿能力
  2. 設計可有效抵禦魚雷與水雷的防雷隔艙
  3. 10門20公分主炮(6門在艦艏以金字塔型配置,4門設置在艦尾)
  4. 4門12公分高射炮
  5. 4具雙連裝魚雷發射管
  6. 可搭載2架水上飛機
  7. 極速35.5節
  8. 續航力13.5節/1萬海浬

姐妹艦建造

[編輯]

妙高型建有同型四艦包括:首艦妙高號那智號足柄號羽黑號。按照日本帝國海軍軍艦的命名規則(一等巡洋艦用山名來命名),妙高型巡洋艦的艦名取自山的名稱來命名。於1923年開工,1929年相繼加入現役。率先開工的妙高號建造進度反而落後於後續開工的那智號,1928年那智號率先完工並在日本昭和天皇加冕典禮觀艦式亮相,所以也一度依完工順序被稱為那智型。

1924年10月25日開工,1927年4月16日下水,1929年7月31日完工。1935年和1937年各進行了一次改裝。1944年12月在返回日本本土的途中被美軍潛艇的魚雷命中,被拖回新加坡,直到日本戰敗投降,戰爭結束後1946年被英國海軍沉於馬六甲海峽。

1946年終戰後的「妙高」
1946年終戰後的「妙高」

1928年11月26日竣工,1944年11月5日,在馬尼拉灣遭遇美軍航空母艦「列星頓號」(USS Lexington,CV-16)和「提康德羅加號」(USS Ticonderoga,CV-14)艦載機的空襲,數枚炸彈、魚雷命中「那智號」後沉沒,船員807人戰死,220人得到救援。

1925年3月16日開工,1928年3月24日下水,1929年4月25日完工。1935年和1937年各進行了一次改裝。1945年5月9日,與「神風」號驅逐艦離開新加坡時,在馬六甲海峽發現英軍,被逼撤回新加坡。在14日再次出航,並在15日遭遇英軍驅逐艦隊,寡不敵眾,在被第2發魚雷擊中時杉浦嘉十大佐下令棄艦。「羽黑」號終在16日被第3發魚雷擊中後沉沒。較早前已撤離的「神風」號在17日返回營救,超過1,700多名船員最終只有約300人獲救。

1925年4月11日開工於三菱重工長崎船廠,1928年4月22日下水,1929年8月20日竣工。1945年6月4日,與「神風」號驅逐艦由新加坡前往雅加達進行補給任務,在8日回航時被伏擊的英軍潛艇多枚魚雷擊中,傾覆沉沒。於1945年8月20日除籍。

技術特點

[編輯]

繼承了之前建造的古鷹型青葉型的設計思想,設計上強調火力和航速的特點。妙高型為了追求高航速艦體採用了較大長寬比。艦艏是日本海軍特有的雙曲線型,艦艏有明顯的舷弧,兩舷側明顯外張,提高耐波性能。前煙囪向後曲折遠離艦橋,減小排煙對艦橋的影響。

1928年三菱長崎幹船塢內正在建設中的羽黑號
1928年三菱長崎幹船塢內正在建設中的羽黑號

裝備雙聯裝200毫米口徑主砲砲塔5座,艦橋之前安裝3座主砲砲塔,中間砲塔安裝在高出其前後砲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狀排列,第3號主砲塔砲口朝後。艦體後部2座主砲砲塔,呈背負式佈置。砲塔防護甲板外側安裝薄鋼板,與防護甲板之間留有空隙,避免受陽光照射導致砲塔內溫度過高。艦內裝6座雙聯裝610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在後桅與後部第4主砲塔之間上甲板設置水上偵察機彈射器。動力系統採用高、低壓蒸汽輪機。防護標準按照抵禦6英寸口徑砲彈直接命中的標準設計,為了增加防禦效果艦體側舷裝甲採用傾斜佈置。妙高號、足柄號設有艦隊旗艦的設備,而那智號和羽黑號則是設有戰隊的旗艦設備。妙高型在火力和航速方面十分突出,日本海軍為了追求單艦的威力優勢,甚至不惜採用隱瞞的手段,以超出條約對排水量的限制(當時締約國利用條約的漏洞在排水量方面作文章的現象屢見不鮮),儘管如此,建成後重量還是超出計劃。日本海軍一貫追求加強武裝以單艦質量求勝的理念,導致穩定性、結構強度也受到影響,但是日本海軍沒有對此給予應有的重視,直到1935年發生了史稱第四艦隊事件的重大事故後,才進行了艦體強度的加強。

妙高型於1931年開始進行改裝,將主砲口徑由200毫米增大到203毫米,砲彈重量由110公斤增至126公斤,威力增強。從1935年到1940年期間進行了兩次大幅度改裝,改進了魚雷發射裝置,改裝4座四聯裝魚雷發射管,並將發射裝置由中甲板挪到上甲板,遠離了輪機艙,減少因其爆炸帶來的損害。加裝了高射砲增強防空火力;更新航空設備,在後煙囪與第4砲塔之間的上甲板增設遮蔽甲板作為航空甲板,彈射器由1座改為左右兩舷各一座;對艦體進行加固,增加艦體水下隔艙;安裝新型火控設備。在歷經第一次,第二次的改裝之後,排水量增加,而最高航速相對地降低了。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妙高型為抗擊美軍空襲,加強防空火力,並在後桅頂部加裝13號雷達。

日海軍1926年着手研製艦載機彈射器, 1928年完成1號彈射器,試裝於初期的重巡洋艦青葉號衣笠號上。建造羽黑號時,已將彈射器列入設計,還準備在後桅底部附近設置水上偵察機機庫,並把後桅至第4號砲塔的上甲板改裝成航空甲板。羽黑號竣工後有水上偵察機2架,其中一架機翼摺疊後,進入機庫內,另一架繫留在甲板上。沿上甲板中心線設有艦載機移動軌道,艦載機彈射器則裝在中心線稍靠右舷處。

參考資料與註釋

[編輯]
  1. ^ 妙高艦出廠公試時速度曾達35.6節,改裝後仍有33.8節成績。
  2. ^ 由於鍋爐技術不足,耗油量超乎設計值,實際數據只有13.9節航速7,000海里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