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灣雀鶥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雀鶥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雀鶥科 Alcippeidae
屬: 雀鶥屬 Alcippe
種:
台灣雀鶥 A. morrisonia
二名法
Alcippe morrisonia
Swinhoe, 1863
台灣雀鶥的分佈範圍
異名[2]

台灣雀鶥學名Alcippe morrisonia,中國大陸、香港作台灣雀鶥,台灣作繡眼畫眉),曾稱灰眶雀鶥繡眼雀鶥白眶雀鶥臺灣話大目箍仔臺羅tuā-ba̍k-khoo-á[3],是臺灣特有雀形目雀鶥科雀鶥屬鳥類,以灰頭、白眼眶和褐黃腹部而明顯有別於臺灣其他鳥類,同時亦以鳴聲多樣著稱[4]。其棲地涵蓋平原至高山,在臺灣相當常見,又喜群居,常與其他小型雀鳥混群,且常是混群中的主要鳥種[5]

台灣雀鶥與亞洲大陸的灰眶雀鶥黑眉雀鶥等物種十分相似,但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它們是不同的物種。其繁殖季為於3—6月之間,採一夫一妻制。雌鳥每次產2—4枚卵,孵化期為12—14天;9天後幼鳥可離巢。雖然近年來其數量有所減少,但其數量仍多而沒有明顯的生存危機,在《IUCN紅色名錄》中被評為無危物種。不少臺灣的原住民族視其為靈鳥,以其叫聲作鳥占來判斷吉凶。

分類歷史

[編輯]

1862年四月至五月間,以副領事身分駐臺的英國博物學家斯文豪北部山區首度採集到這種鳥,並將若干成鳥與亞成鳥標本送至倫敦的自然史博物館典藏(館藏編號:NHMUK 1898.10.3.809)[6]。斯文豪認為,這種鳥的外觀與喜馬拉雅山脈白眶雀鶥最為相似,但喙較纖細、跗蹠較短、腳較粗壯,部分羽區的色澤也與白眶雀鶥不同,遂於1863年將其發表為新鳥種種加詞 morrisonia 意為「Morrison 的」,並非指當時西方世界所稱呼的「Mount Morrison」(玉山),而是曾協助斯文豪調查臺灣生物相,任職於怡和洋行的船長莫里森(Alexander Morrison)[7]

褐臉雀鶥 A. poioicephala

黑眉雀鶥 A. grotei

禾雀鶥 A. pyrrhoptera

褐雀鶥 A. brunneicauda

白眶雀鶥 A. nipalensis

灰眶雀鶥 A. davidi

黑眉雀鶥 A. hueti

臺灣雀鶥 A. morrisonia

雲南雀鶥 A. fratercula

山雀鶥 A. peracensis

線粒體細胞核基因重建的雀鶥屬支序圖,顯示台灣雀鶥與黑眉雀鶥互為姐妹群[8]

20世紀後半,許多鳥類學家依據外部形態,將亞洲大陸上的許多雀鶥視為台灣雀鶥的亞種,使台灣雀鶥一度有多達七個亞種[9][10][5]。但在2007年,一份結合形態學分子種系發生學的研究發現,這些亞種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遺傳分化英語Genetic divergence,應視為至少四個不同的物種,只有臺灣的亞種才是真正的台灣雀鶥[11]。2009年的另一份親緣地理學研究也支持這個觀點,並發現這四種雀鶥的最近共同祖先發源於晚中新世,後來受到全球氣候變遷青藏高原隆升,以及隨之引發的區域性氣候變遷影響,不同地區的雀鶥無法交流,導致彼此之間的遺傳距離愈來愈大,最終在上新世時期,臺灣的台灣雀鶥與亞洲大陸的近親發生分歧,自成一個物種[12]

2010年,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採納了分子生物學的證據,將台灣雀鶥原有的七個亞種拆分為台灣雀鶥、灰眶雀鶥黑眉雀鶥雲南雀鶥四個物種[13]。如今台灣雀鶥被視為單型種,沒有亞種分化[14]

形態描述

[編輯]

台灣雀鶥的體長12.5—14厘米,體重約12—19公克[15]。其鳥喙寬平均約3.0毫米、深平均約3.8毫米、嘴峰長平均約12.3毫米,翼長平均約6.1厘米;跗蹠平均長約19.2毫米,尾長平均約5.2厘米[16]

成鳥的頭部主要為鼠灰色,眼前兩側各有一條黑褐色縱紋,眼圈白色[5]。下半身主要為黃褐色,飛羽內瓣暗褐色;喉灰白色,胸腹中央為白色[5]。眼睛為(深)紅色或栗色,鳥喙黑褐色,跗蹠黃色[5]。雌雄同色,而幼鳥的眼睛呈淡黃棕色或紅棕色[15]

分佈與棲地

[編輯]

雖然台灣雀鶥是臺灣的特有鳥類[14][17],早在19世紀,斯文豪就指出這種鳥的數量極多,甚為常見[7]。斯文豪曾依自身觀察經驗推測,台灣雀鶥甚少降臨低於海拔2000呎(約600米)的地帶[7][18],但其棲息的海拔與林相實則非常多樣,涵蓋平地次生林、中、低海拔的原生闊葉林,乃至中、高海拔(逾3000米)的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與樹叢,其中又以中、低海拔的闊葉林中最為普遍[19][20][21],舉凡森林低層的樹叢、中層的枝椏與上層的樹梢皆可見[5]。部分地區的種群會隨季節更迭而垂直遷徙英語Altitudinal migration[22]

生態習性

[編輯]

台灣雀鶥是高度群居性的物種,經常成群結隊移動,有時可形成超過100隻的鳥群[23]。雖不甚畏人[7],但警戒性強[23]。夜裏常兩兩成對,棲息於濃密的樹冠[19]。在非繁殖期,台灣雀鶥會與紅頭穗鶥白腹鳳鶥古銅色卷尾灰喉山椒鳥等小型林鳥混棲英語Mixed-species foraging flock[3][5],在中、低海拔闊葉林的混群中具有核心種的地位,不僅是混群中數量最多的物種,也會主導混群的覓食節奏[23][24][25]。混群中的台灣雀鶥愈多,混群的規模愈大,移動速度也會愈快,有助於躲避或攻擊猛禽等掠食者,並提高覓食效率[23]

食性

[編輯]

台灣雀鶥是雜食性動物,主要捕食陸生無脊椎動物,特別是膜翅目鞘翅目昆蟲[5][16]。其食性的季節性變化相當大,春、夏季時主要捕食昆蟲,但在秋、冬季會大量攝食果實和種子,取食的植物性食物量有時會超過昆蟲[5][19]。育雛時則以捕蟲為主[5]

繁殖

[編輯]
一對台灣雀鶥

台灣雀鶥為一夫一妻制,其繁殖期從3月至8月之間[25]。在2月到10月之間,這種鳥類就會持續鳴唱[5][25]。而巢穴大多築在植被遮蔽良好的灌木和草木中,離地約1—2米高,由草葉、樹皮、苔蘚等物組成[5]。雌鳥每次產2—4枚卵,多為3枚,呈乳白色且在鈍端多赤紫色污斑,卵的大小約為長20毫米、寬15毫米[5][15]。雌雄共同參與巢穴建設及孵卵,孵化期為12—14天;餵養9天後幼鳥可離巢,但雙親會在40—65天內仍進行餵食[15]

鳴叫

[編輯]

台灣雀鶥的鳴叫聲相當豐富多樣,且有跟隨同一群體內的某一隻公鳥和頌的習性[26]。成群移動時會發出急促、嘹亮且「鼻音甚重」的「急、急、急」叫聲[5][21]。繁殖期的鳴聲被形容是「細柔」[5]、「輕柔婉轉」[21]、「簡短而甜美」[27]的悅耳聲音,為類似口哨音的「急—急救兒」[5];有時在哨音之後還有一段起伏而拖長的吱吱聲[21][25],被稱為「和音」[28]。其鳴聲結構有地理上的差異[17][25],有助於辨識同一領域或群體的同伴[26]

保育現況

[編輯]

台灣雀鶥在臺灣是相當普遍的野鳥。動物學家布拉齊爾英語Mark Brazil推測,臺灣約有10萬—100萬對台灣雀鶥的繁殖對英語Breeding pair[29],而根據保育生物學家卡拉翰(Corey Thomas Callaghan)等人於2021年的估算,全臺約有97萬隻台灣雀鶥[30]。雖然台灣雀鶥對於棲地條件的適應範圍很廣,其種群仍可能遭受颱風重挫——例如1997年8月,颱風安珀襲臺,便導致北臺灣福山試驗林的台灣雀鶥種群,在隔年驟降35%[31]。此外,公眾科學計劃「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的長期監測結果顯示,2011—2021年間,台灣雀鶥的總數量大約減少了28%,可能與棲地遭人為干擾或破壞,以及商業獵捕有關[26][32][33]

國際鳥盟目前仍將台灣雀鶥、灰眶雀鶥、黑眉雀鶥及雲南雀鶥視作同一物種;因此,鑑於其廣闊的分佈範圍,且無明顯威脅,該組織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將其評為無危物種[1][34]。在臺灣,台灣雀鶥未曾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所公告的保育類動物,亦未收錄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今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林務局(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2016年編纂的《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35];然而,因其總數有顯著下降趨勢,在2024年版的《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中被新增為「國家接近受脅物種[36]

與人類的關係

[編輯]

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鄒族邵族皆視台灣雀鶥為靈鳥,他們會聽取台灣雀鶥的叫聲以判斷吉凶[26]。在太魯閣族的神話中,根據台灣雀鶥不同的行為或叫聲而有不同的吉凶結果,例如右側出現其叫聲,接着左側也有叫聲,表示今天有吉兆;而當台灣雀鶥自面前橫向穿越,表示將有災厄[24]。就音色而言,急促吵雜比較不吉利;而悅耳的歌聲則是有好事發生的預兆[2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lcippe morrisoni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716644A94504173. [2024-07-04].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22716644A94504173.en可免費查閱. 
  2. ^ Styan, F. W. On some Chinese Species of the Genus Alcippe. Ibis. 1896, (7) 2 (7): 309–312 (英語). 
  3. ^ 3.0 3.1 周鎮. 大目眶仔. 臺灣鄉土鳥誌. 鹿谷: 臺灣省立鳳凰谷鳥園. 1998: 282–283. ISBN 957-02-2455-X (中文(臺灣)). 
  4. ^ 鍾國芳; 邵廣昭. Alcippe morrisonia 繡眼畫眉.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 2022 [2024-07-05] (中文(臺灣)).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劉小如; 丁宗蘇; 方偉宏; 林文宏; 蔡牧起; 顏重威. 繡眼雀鶥. 台灣鳥類誌第二版(下). 台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12-01: 239–242 [2023-08-18]. ISBN 978-98603392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0) (中文(臺灣)). 
  6. ^ Warren, R. L. M.; Harrison, C. J. O. (編). "Alcippe morrisonia". Type specimens of Birds in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Vol 2: Passerines.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1971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透過Bird collection type specimen database (英語). 
  7. ^ 7.0 7.1 7.2 7.3 Swinhoe, R. 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 (Part II). Ibis. 1863, 5 (19): 250–311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6) (英語). 
  8. ^ Cai, T.; Cibois, A.; Alström, P.; Moyle, R. G.; Kennedy, J. D.; Shao, S.; Zhang, R.; Irestedt, M.; Ericson, P. G. P.; Gelang, M.; Qu, Y.; Lei, F.; Fjeldså, J. Near-complete phylogeny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world's babblers (Aves: Passeriform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9, 130: 346–356 [2024-07-05]. doi:10.1016/j.ympev.2018.10.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英語). 
  9. ^ Mayr, E.; Paynter, R. A. (編). Alcippe morrisonia.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Cambridge, MA: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64: 409–410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8) (英語). 
  10. ^ 約翰·馬敬能; 卡倫·菲利普斯; 何芬奇. 灰眶雀鹛.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424–425. ISBN 7-5355-3224-1 (中文(中國大陸)). 
  11. ^ Zou, F.; Lim, H. C.; Marks, B. D.; Moyle, R. G.; Sheldon, F. H.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Grey-cheeked Fulvetta (Alcippe morrisonia) of China and Indochina: A case of remarkable genetic divergence in a "speci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7, 44 (1): 165–174 [2024-07-05]. ISSN 1055-7903. doi:10.1016/j.ympev.2006.12.004 (英語). 
  12. ^ Song, G.; Qu, Y.; Yin, Z.; Li, S.; Liu, N.; Lei, F. Phylogeography of the Alcippe morrisonia (Aves: Timaliidae): long population history beyond late Pleistocene glaciation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9, 9 (1): 143 [2024-07-05]. ISSN 1471-2148. doi:10.1186/1471-2148-9-1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3) (英語). 
  13. ^ Taxonomy Version 2. IOC World Bird List.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4) (英語). 
  14. ^ 14.0 14.1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Gill, F.; Donsker, D.; Rasmussen, P. , 編. IOC World Bird List (v14.1). 2024 [2024-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3) (英語). 
  15. ^ 15.0 15.1 15.2 15.3 Collar, N. J.; Robson, C. Family Timaliidae (Babblers). del Hoyo, J.; Elliott, A.; Christie, D. A. (編).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需要免費註冊 12.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2007: 152–153 [2024-07-05]. ISBN 978-84-96553-42-2 (英語). 
  16. ^ 16.0 16.1 Tobias, J. A.; Sheard, C.; Pigot, A. L.; Devenish, A. J. M.; Yang, J.; et al.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 25 (3): 581–597 [2023-07-22].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英語). 
  17. ^ 17.0 17.1 Shieh, B.-S.; Liang, S.-H.; Yuan, H.-W.; Chen, C.-C. Experimental evidence that distinct song phrases in the Grey-cheeked Fulvetta Alcippe morrisonia permit species and local dialect recognition. Ibis. 2013, 155 (1): 32–41 [2024-07-08]. ISSN 0019-1019. doi:10.1111/ibi.1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英語). 
  18. ^ 林文宏. 繡眼畫眉. 台灣鳥類發現史. 臺北: 玉山社. 1997: 318. ISBN 957-9361-70-3 (中文(臺灣)). 
  19. ^ 19.0 19.1 19.2 林瑞興; 周蓮香; 林曜松. Roosting Behavior of the Grey-Cheeked Fulvetta Alcippe morrisonia Swinhoe in the Non-breeding Season [台灣雀鶥(Alcippe morrisonia Swinhoe)在非繁殖季的夜棲行為] (PDF). 特有生物研究. 2003, 5 (1): 27–32 [2024-07-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9-29) (英語及中文(臺灣)). 
  20. ^ 陳加盛. 灰眶雀鶥. 台灣鳥類圖誌. 臺北: 田野. 2006: 452–453. ISBN 957413266-8. 
  21. ^ 21.0 21.1 21.2 21.3 蕭木吉(主撰).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三版. 臺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22: 326–327. ISBN 978-986-5455-68-2 (中文(臺灣)). 
  22. ^ 許育誠. 全球氣候變遷鳥類遷徙路徑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候鳥及留鳥 (報告).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秀林: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1–99. 2021. ISBN 978-986-5456-81-8 (中文(臺灣)). 
  23. ^ 23.0 23.1 23.2 23.3 Chen, C.-C.; Hsieh, F. Composition and foraging behaviour of mixed-species flocks led by the Grey-cheeked Fulvetta in Fushan Experimental Forest, Taiwan. Ibis. 2002, 144 (2): 317–330 [2024-07-08]. ISSN 0019-1019. doi:10.1046/j.1474-919X.2002.00020.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英語). 
  24. ^ 24.0 24.1 24.2 徐振輔. 你能聽見sisil的聲音嗎?(上). 上下游副刊. 2023-09-24 [202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中文(臺灣)).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Shieh, B.-S. Song structure and microgeographic variation in a population of the Grey-cheeked Fulvetta (Alcippe morrisonia) at Shoushan Nature Park, southern Taiwan. Zoological Studies. 2004, 43 (1): 132–141 [202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英語). 
  26. ^ 26.0 26.1 26.2 26.3 李育琴.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聽取吉凶 鳥占文化的靈鳥——繡眼畫眉. 環境資訊中心. 2023-04-27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3) (中文(臺灣)). 
  27. ^ 繡眼畫眉. eBird.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2024-07-14] (中文(臺灣)). 
  28. ^ 謝寶森; 張鳳吟. 戴上所羅門王的指環——「看」懂蟬鳴鳥叫(3/5).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 Facebook. 2021-07-12 (中文(臺灣)). 
  29. ^ Brazil, M. Birds of East Asi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6911-3926-5 (英語). 
  30. ^ Callaghan, C. T.; Nakagawa, S.; Cornwell, W. K. Global abundance estimates for 9,700 bird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118 (21): e2023170118. doi:10.1073/pnas.2023170118可免費查閱 (英語). 
  31. ^ 胡妙芬. 福山試驗林繡眼畫眉年齡判定及族群動態學研究 (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 1999 [2024-07-12] (中文(臺灣)). 
  32. ^ Lin, D.-L.; Ko, J. C.-J.; Amano, T.; Hsu, C.-T.; Fuller, R. A.; Maron, M.; Fan, M.-W.; Pursner, S.; Wu, T.-Y.; Wu, S.-H.; Chen, W.-J.; Bayraktarov, E.; Mundkur, T.; Lin, R.-S.; Ding, T.-S.; Lee, Y.-J.; Lee, P.-F. Taiwan's Breeding Bird Survey reveals very few declining species.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3, 146: 109839 [2024-07-05]. ISSN 1470-160X. doi:10.1016/j.ecolind.2022.1098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2) (英語). 
  33. ^ 林瑞興; 邱承慶. 「2023 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初稿」公開說明.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2023-09-30 [2024-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7) (中文(臺灣)). 
  34. ^ Ekstrom, J.; Butchart, S. Species factsheet: Grey-cheeked Fulvetta (Alcippe morrisonia). BirdLife Data Zone. 2024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7) (英語). 
  35. ^ 林瑞興; 呂亞融; 楊正雄; 曾子榮; 柯智仁; 陳宛均. 2016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 (PDF). 南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6. ISBN 978-986-05-1406-3 (中文(臺灣)). 
  36. ^ 林瑞興; 邱承慶; 潘森識. 2024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 南投: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24. ISBN 978-626-7368-83-1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