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管理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5月16日)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策略 |
---|
策略管理又常稱企業政策管理,是決策層次最高的一種管理,包括確定策略性目標,發展並執行策略性計劃來達成目標。所謂「策略性」,相對於「戰術性」,考量上有更大、更長遠的涵義。
策略
[編輯]策略(strategy),亦作戰略,這一詞最早是軍事方面的概念。在西方,「strategy」一詞源於希臘語「strategos」,意為軍事將領、地方行政長官。後來演變成軍事術語,指軍事將領指揮軍隊作戰的謀略。公元579年,羅馬皇帝毛萊斯用拉丁文寫了一本名為《stratajicon》的書,被認為是西方第一本策略著作。在中國,戰略一詞歷史久遠,「戰」指戰爭,略指「謀略」。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被認為是中國最早對策略進行全局籌劃的著作。在現代,「策略」一詞被引申至政治和經濟領域,其涵義演變為泛指統領性的、全局性的、左右勝敗的謀略、方案和對策。
策略在管理學上一樣有用。所謂商場如戰場,所以第一就是樹立策略的意識。策略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長遠意識,做為企業的領導者一定要從長遠角度為企業制定計劃,其中包括銷售策略、管理策略、文化策略等等。擁有策略的意識就幫助你在未來的路上佔領先機。
企業策略
[編輯]企業策略是1965年美國管理學家安索夫在《企業策略論》中最早指出。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的含義一般是指企業為謀求長期生存和發展,在對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條件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企業的目標、經營方向、重大經營方針、實施步驟作出總體性的謀劃。企業策略是用管理手段對管理進行界定,其對象為企業整體以及和企業有關的全部活動,應具有對整體市場的綜觀全局的能力,其中包含了對所有企業運作的商業元素與關係的透視性、相關性、前瞻性、客觀性的思維。(源自 美商D&B-香港分公司所出版,由許毓彬教授著作的 企業綜合策略制定模式與分析)
策略管理
[編輯]策略管理是指對企業策略的管理,包括策略制定和策略實施兩部分。根據美國管理科學院工商政策與策略分部的說法,策略管理學科主要關心的是總經理的角色及其遇到的管理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的內容:策略制定與實施;策略計劃與決策過程;策略控制與激勵;資源分配;多角化與業務組合策略;競爭策略;總經理的遴選及其行為;高級管理層的組成過程及狀況。
策略管理的發展
[編輯]從整個企業發展角度來看,策略管理是一種相對的應用模式,根據相應的規劃和設計策略管理[1] 會對整個相對的企業策略起到很好的提示和調整,因此促進策略管理的發展是一個必要的程序,策略發展的過程大概經過了,策略初級階段,策略修整階段,策略規劃和設計階段,策略最終出台。
策略管理理論的歷史發展
[編輯]19世紀末,以美國弗雷得里克·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學派將對管理學的思考重點放在了組織內部活動的管理上。20世紀初,法國亨利·法約爾創立了古典管理理論,他對企業內部的管理活動進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項職能。這些被認為是最早出現的企業策略思想,其核心是擬定一個能覆蓋企業各方面收入、支出狀況的預算,並將經營實績與之比較,以求控制成本和調整企業的生產行為。
1938年,社會學派代表人物美國的巴納德在《經理的職能》一書中,首次將組織理論從管理理論和策略中分離出來,認為管理和策略主要是與領導人有關的工作。196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安德魯斯認為,企業策略是一種決策方式,決定和揭示企業的目的和目標,提出實現目的的重大方針與計劃,確定企業該從事的經營業務等。同一時期的美國管理學家安索夫在1965年出版的《企業策略論》被認為是第一本有關於企業策略的著作,是現代策略管理理論的研究起點。
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在策略管理理論的研究上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流派,引起廣泛關注的十大流派分別是: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定位學派、企業家學派、知識學派、學習學派、權力學派、文化學派、環境學派和結構學派。隨着社會網絡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的發展,出現了策略網絡學派。
參考文獻
[編輯]- 宋雲、陳超編著:《企業策略管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參考資料
[編輯]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ies
- Strategic Planning Socie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l Management Consultan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nationwide network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profession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