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諾伊馬克特-聖法伊特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諾伊馬克特-聖法伊特之戰
第五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羅特河
日期1809年4月24日[1]
地點48°22′N 12°30′E / 48.367°N 12.500°E / 48.367; 12.500
結果 奧地利勝利[1]
參戰方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 法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巴伐利亞王國 巴伐利亞王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奧地利帝國 約翰·馮·希勒英語Johann von Hiller
奧地利帝國 路德維希大公
奧地利帝國 米夏埃爾·馮·金邁爾
法國 讓-巴普蒂斯·貝西埃爾
巴伐利亞王國 卡爾·馮·維德英語Karl Philipp von Wrede
法國 加布里埃爾·莫利托
兵力
27,000[1]-28,000人[2] 18,000[1]-20,661人[3]
傷亡與損失
800[4]-1,000人傷亡[2][1] 2,500[1]-2,602人傷亡[4]

諾伊馬克特-聖法伊特之戰(法語:Bataille de Neumarkt-Sankt Veit)發生於1809年4月24日。此役中,由讓-巴蒂斯特·貝西埃爾元帥率領的法國-巴伐利亞聯軍對戰由約翰·馮·希勒指揮的奧地利軍隊。希勒的部隊占人數優勢,並最終戰勝了法國軍隊,迫使貝西埃爾向西撤退。諾伊馬克特-聖法伊特位於巴伐利亞州米爾多夫以北10公里,蘭茨胡特東南33公里處。

1809年4月10日,特申公爵卡爾大公突然入侵巴伐利亞王國,使法國皇帝拿破崙的大軍處於不利地位。4月19日,卡爾未能充分利用戰機,最終拿破崙的反擊擊退了希勒指揮的奧地利左翼。在4月20日至21日的數次戰鬥之後,希勒的部隊被迫向東南方向撤退。

在暫時解決了希勒之後,拿破崙率領他的主力向北轉向卡爾大公的部隊。4月22日至23日,法德聯軍擊敗了卡爾的軍隊,迫使其撤退到多瑙河北岸。與此同時,拿破崙派貝西埃爾率領少量部隊追擊奧地利左翼。在不知道卡爾此時已經被擊敗的情況下,希勒選擇與追擊的法軍在諾伊馬克特-聖法伊特附近交戰並擊敗了貝西埃爾。當希勒發現自己獨自一人在多瑙河南岸面對拿破崙的大軍時,希勒便迅速向東朝維也納方向撤退。

背景

[編輯]

1809年4月10日,卡爾大公帶着209,000名奧地利士兵和500門火炮入侵巴伐利亞王國。[5]拿破崙在巴黎下達的一系列命令被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元帥錯誤地傳達和理解。當拿破崙17日到達前線時,他的法德軍隊處於戰略失敗的不利處境。[6]19日上午,卡爾獲得了一個戰機,他有可能摧毀路易·達武元帥孤立的第三軍。但達武最終在艱苦的托伊根-豪森戰役中擊敗了奧軍。[7]

4月20日,奧地利左翼在阿本斯河後方從美因堡到北部的比堡之間13公里前線展開。左翼由路德維希大公領導下的第五軍團、由希勒領導的第六軍團、米夏埃爾·馮·金邁爾指揮的第二預備軍以及第三軍團的一個分遣隊組成。[8]總共有大約42,000名奧地利士兵。拿破崙在阿本斯貝格戰役中指揮55,000名士兵,對奧軍造成了造成6,710人傷亡,並迫使左翼的奧軍撤退。[9]自從那天早上他到達左翼以來,希勒選擇繼續向東南撤退到蘭茨胡特,從而三個軍團與卡爾大公在雷根斯堡附近的大部隊分開。[10]

拿破崙在4月21日的蘭休特戰役中再次擊敗希勒,並奪取了伊薩爾河的渡口,將奧地利人驅趕到更遠的東南方。直到4月22日凌晨2點30分,拿破崙錯誤地認為希勒的三個軍團就是奧軍的主力。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他派出大部分部隊向北進軍,以粉碎卡爾大公的部隊。[11]4月22日,法德聯軍在埃克米爾戰役中擊敗了卡爾大公,並迫使他於次日通過雷根斯堡撤退到多瑙河北岸。[12]拿破崙指示貝西埃爾追擊希勒,並讓他指揮一個加強的騎兵師和兩個步兵師。[13]

4月23日中午,希勒的大部分部隊人數為27,000至28,000人。[2]這些部隊位於因河上的米爾多夫新厄廷附近。弗朗茨·傑拉西奇指揮的一個10,000人的奧地利師佔領了慕尼黑。此前封鎖帕紹的一個奧軍旅加入希勒的部隊,並轉移到因河畔布勞瑙。希勒注意到法軍的追擊在22日和23日有所緩和,於是決定反擊。奧皇弗朗茨的一封信敦促希勒幫助保衛卡爾大公的南翼,這加強了希勒抵抗的決心。但此時奧皇和希勒都沒有意識到卡爾已經撤退到多瑙河的北岸。[14]

戰鬥

[編輯]
Battle of Neumarkt-Sankt Veit, 24 April 1809
諾伊馬克特-聖法伊特之戰地圖

4月22日晚上,拿破崙指示貝西埃爾與卡爾·馮·維德的巴伐利亞部隊和加布里埃爾·莫利托的師一起推。拿破崙計劃奪取因河畔布勞瑙[15]24日,拿破崙命令第七軍司令弗朗索瓦·約瑟夫·勒費弗爾元帥率領巴伐利亞王儲的師從傑拉西奇手中奪回慕尼黑。[14]貝西埃爾和維德的部隊於4月22日到達諾伊馬克特-聖法伊特,從那裏貝西埃爾派一個騎兵師去探查因河[16]

4月23日晚些時候,希勒穿過米爾多夫,並命令傑拉西奇從慕尼黑蘭茨胡特進發。那天,法軍負責偵查的騎兵師與希勒的先遣部隊相撞。法國騎兵很快被奧軍擊退,後撤到的諾伊馬克特-聖法伊特[16]

4月24日上午,希勒的部隊分三個縱隊前進。他的右縱隊包括12個步兵營和9個騎兵中隊,這個縱隊於上午8時襲擊了維德的部隊。維德在諾伊馬克特南部佔據着一個高地,麾下有10個步兵營和8個騎兵中隊。在戰線最右邊,約瑟夫·拉德茨基·馮·拉德茨手下的一支前衛部隊摸索着向北前往伊薩爾河畔蘭道。希勒的中央軍隊攻入了法軍騎兵的陣地,並將法軍騎兵擊退。[16]

面對奧地利人的進攻,維德堅守陣地直到當天中午。看到奧軍的側翼縱隊威脅要將整支巴伐利亞軍隊包圍後,貝西埃爾在下午1時左右下令撤退。此時,莫利托已經從菲爾斯比堡抵達並派出兩個團來掩護維德的撤退,同時保留他的另外兩個團作為預備隊。儘管如此,奧地利人繼續向巴伐利亞人施壓,並在下午3時左右佔領了諾伊馬克特。維德的士兵在渡過羅特河時遭受了重大損失。當巴伐利亞人越過羅特河後,希勒的部隊就停止了追擊。貝西埃爾的部隊隨後有序撤退到菲爾斯比堡[17]

結果

[編輯]

歷史學家弗朗西斯·洛林·佩特(Francis Loraine Petre)認為奧地利軍隊在此役中有776人傷亡,另有122人被俘。他還認為維德的部隊死傷586人。[17]歷史學家迪戈比·史密斯則列出了1,692名巴伐利亞士兵傷亡,另外還有910人失蹤或被俘。史密斯指出,奧地利人損失了800人的傷亡。[4]4月24日晚上,希勒得知卡爾大公戰敗的消息,立即後撤到新厄廷[17]

傑拉西奇無法執行進軍蘭茨胡特的命令,他在得知卡爾大公戰敗後於23日晚撤離慕尼黑。當傑拉西奇得到希勒23日的命令後,他試圖重新佔領慕尼黑。但在他到達巴伐利亞首府之前,他接到了希勒的新命令,指示他撤退到薩爾茨堡[18]最終,5月25日,法軍在聖米高戰役中粉碎了傑拉西奇四處遊蕩的師。[19]

拿破崙收到諾伊馬克特-聖法伊特的消息後,派讓·拉納元帥率領25,000人支援貝西埃爾。此時希勒已完全撤退到東部。[18]法國皇帝接着指示安德烈·馬塞納的第四軍前往帕紹(Passau),而貝西埃爾和拉納則向南移動。[20]法軍和奧軍下一個主要交戰是5月3日的埃伯斯貝格戰役[21]

腳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Bodart 1908,第400頁.
  2. ^ 2.0 2.1 2.2 Petre 1976,第154頁.
  3. ^ Bowden & Tarbox 1980,第59-61頁.
  4. ^ 4.0 4.1 4.2 Smith 1998,第293-294頁.
  5. ^ Epstein 1994,第54頁.
  6. ^ Epstein 1994,第58頁.
  7. ^ Arnold 1995,第92-93頁.
  8. ^ Arnold 1995,第106-107頁.
  9. ^ Petre 1976,第139頁.
  10. ^ Epstein 1994,第63頁.
  11. ^ Chandler 1966,第689–690頁.
  12. ^ Epstein 1994,第69頁.
  13. ^ Esposito & Elting 1964,第99頁,map.
  14. ^ 14.0 14.1 Petre 1976,第217頁.
  15. ^ Petre 1976,第187頁.
  16. ^ 16.0 16.1 16.2 Petre 1976,第218頁.
  17. ^ 17.0 17.1 17.2 Petre 1976,第219頁.
  18. ^ 18.0 18.1 Petre 1976,第220頁.
  19. ^ Petre 1976,第303頁.
  20. ^ Epstein 1994,第100頁.
  21. ^ Smith 1998,第298頁.

參考資料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Rothenberg, Gunther E. Napoleon's Great Adversaries, The Archduke Charles and the Austrian Army, 1792–1814.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253-33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