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诺伊马克特-圣法伊特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诺伊马克特-圣法伊特之战
第五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罗特河
日期1809年4月24日[1]
地点48°22′N 12°30′E / 48.367°N 12.500°E / 48.367; 12.500
结果 奥地利胜利[1]
参战方
奥地利帝国 奥地利帝国 法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
巴伐利亚王国 巴伐利亚王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奥地利帝国 约翰·冯·希勒英语Johann von Hiller
奥地利帝国 路德维希大公
奥地利帝国 米夏埃尔·冯·金迈尔
法国 让-巴普蒂斯·贝西埃尔
巴伐利亚王国 卡尔·冯·维德英语Karl Philipp von Wrede
法国 加布里埃尔·莫利托
兵力
27,000[1]-28,000人[2] 18,000[1]-20,661人[3]
伤亡与损失
800[4]-1,000人伤亡[2][1] 2,500[1]-2,602人伤亡[4]

诺伊马克特-圣法伊特之战(法语:Bataille de Neumarkt-Sankt Veit)发生于1809年4月24日。此役中,由让-巴蒂斯特·贝西埃尔元帅率领的法国-巴伐利亚联军对战由约翰·冯·希勒指挥的奥地利军队。希勒的部队占人数优势,并最终战胜了法国军队,迫使贝西埃尔向西撤退。诺伊马克特-圣法伊特位于巴伐利亚州米尔多夫以北10公里,兰茨胡特东南33公里处。

1809年4月10日,特申公爵卡尔大公突然入侵巴伐利亚王国,使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大军处于不利地位。4月19日,卡尔未能充分利用战机,最终拿破仑的反击击退了希勒指挥的奥地利左翼。在4月20日至21日的数次战斗之后,希勒的部队被迫向东南方向撤退。

在暂时解决了希勒之后,拿破仑率领他的主力向北转向卡尔大公的部队。4月22日至23日,法德联军击败了卡尔的军队,迫使其撤退到多瑙河北岸。与此同时,拿破仑派贝西埃尔率领少量部队追击奥地利左翼。在不知道卡尔此时已经被击败的情况下,希勒选择与追击的法军在诺伊马克特-圣法伊特附近交战并击败了贝西埃尔。当希勒发现自己独自一人在多瑙河南岸面对拿破仑的大军时,希勒便迅速向东朝维也纳方向撤退。

背景

[编辑]

1809年4月10日,卡尔大公带着209,000名奥地利士兵和500门火炮入侵巴伐利亚王国。[5]拿破仑在巴黎下达的一系列命令被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元帅错误地传达和理解。当拿破仑17日到达前线时,他的法德军队处于战略失败的不利处境。[6]19日上午,卡尔获得了一个战机,他有可能摧毁路易·达武元帅孤立的第三军。但达武最终在艰苦的托伊根-豪森战役中击败了奥军。[7]

4月20日,奥地利左翼在阿本斯河后方从美因堡到北部的比堡之间13公里前线展开。左翼由路德维希大公领导下的第五军团、由希勒领导的第六军团、米夏埃尔·冯·金迈尔指挥的第二预备军以及第三军团的一个分遣队组成。[8]总共有大约42,000名奥地利士兵。拿破仑在阿本斯贝格战役中指挥55,000名士兵,对奥军造成了造成6,710人伤亡,并迫使左翼的奥军撤退。[9]自从那天早上他到达左翼以来,希勒选择继续向东南撤退到兰茨胡特,从而三个军团与卡尔大公在雷根斯堡附近的大部队分开。[10]

拿破仑在4月21日的兰休特战役中再次击败希勒,并夺取了伊萨尔河的渡口,将奥地利人驱赶到更远的东南方。直到4月22日凌晨2点30分,拿破仑错误地认为希勒的三个军团就是奥军的主力。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派出大部分部队向北进军,以粉碎卡尔大公的部队。[11]4月22日,法德联军在埃克米尔战役中击败了卡尔大公,并迫使他于次日通过雷根斯堡撤退到多瑙河北岸。[12]拿破仑指示贝西埃尔追击希勒,并让他指挥一个加强的骑兵师和两个步兵师。[13]

4月23日中午,希勒的大部分部队人数为27,000至28,000人。[2]这些部队位于因河上的米尔多夫新厄廷附近。弗朗茨·杰拉西奇指挥的一个10,000人的奥地利师占领了慕尼黑。此前封锁帕绍的一个奥军旅加入希勒的部队,并转移到因河畔布劳瑙。希勒注意到法军的追击在22日和23日有所缓和,于是决定反击。奥皇弗朗茨的一封信敦促希勒帮助保卫卡尔大公的南翼,这加强了希勒抵抗的决心。但此时奥皇和希勒都没有意识到卡尔已经撤退到多瑙河的北岸。[14]

战斗

[编辑]
Battle of Neumarkt-Sankt Veit, 24 April 1809
诺伊马克特-圣法伊特之战地图

4月22日晚上,拿破仑指示贝西埃尔与卡尔·冯·维德的巴伐利亚部队和加布里埃尔·莫利托的师一起推。拿破仑计划夺取因河畔布劳瑙[15]24日,拿破仑命令第七军司令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元帅率领巴伐利亚王储的师从杰拉西奇手中夺回慕尼黑。[14]贝西埃尔和维德的部队于4月22日到达诺伊马克特-圣法伊特,从那里贝西埃尔派一个骑兵师去探查因河[16]

4月23日晚些时候,希勒穿过米尔多夫,并命令杰拉西奇从慕尼黑兰茨胡特进发。那天,法军负责侦查的骑兵师与希勒的先遣部队相撞。法国骑兵很快被奥军击退,后撤到的诺伊马克特-圣法伊特[16]

4月24日上午,希勒的部队分三个纵队前进。他的右纵队包括12个步兵营和9个骑兵中队,这个纵队于上午8时袭击了维德的部队。维德在诺伊马克特南部占据着一个高地,麾下有10个步兵营和8个骑兵中队。在战线最右边,约瑟夫·拉德茨基·冯·拉德茨手下的一支前卫部队摸索着向北前往伊萨尔河畔兰道。希勒的中央军队攻入了法军骑兵的阵地,并将法军骑兵击退。[16]

面对奥地利人的进攻,维德坚守阵地直到当天中午。看到奥军的侧翼纵队威胁要将整支巴伐利亚军队包围后,贝西埃尔在下午1时左右下令撤退。此时,莫利托已经从菲尔斯比堡抵达并派出两个团来掩护维德的撤退,同时保留他的另外两个团作为预备队。尽管如此,奥地利人继续向巴伐利亚人施压,并在下午3时左右占领了诺伊马克特。维德的士兵在渡过罗特河时遭受了重大损失。当巴伐利亚人越过罗特河后,希勒的部队就停止了追击。贝西埃尔的部队随后有序撤退到菲尔斯比堡[17]

结果

[编辑]

历史学家弗朗西斯·洛林·佩特(Francis Loraine Petre)认为奥地利军队在此役中有776人伤亡,另有122人被俘。他还认为维德的部队死伤586人。[17]历史学家迪戈比·史密斯则列出了1,692名巴伐利亚士兵伤亡,另外还有910人失踪或被俘。史密斯指出,奥地利人损失了800人的伤亡。[4]4月24日晚上,希勒得知卡尔大公战败的消息,立即后撤到新厄廷[17]

杰拉西奇无法执行进军兰茨胡特的命令,他在得知卡尔大公战败后于23日晚撤离慕尼黑。当杰拉西奇得到希勒23日的命令后,他试图重新占领慕尼黑。但在他到达巴伐利亚首府之前,他接到了希勒的新命令,指示他撤退到萨尔茨堡[18]最终,5月25日,法军在圣迈克尔战役中粉碎了杰拉西奇四处游荡的师。[19]

拿破仑收到诺伊马克特-圣法伊特的消息后,派让·拉纳元帅率领25,000人支援贝西埃尔。此时希勒已完全撤退到东部。[18]法国皇帝接着指示安德烈·马塞纳的第四军前往帕绍(Passau),而贝西埃尔和拉纳则向南移动。[20]法军和奥军下一个主要交战是5月3日的埃伯斯贝格战役[21]

脚注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Bodart 1908,第400页.
  2. ^ 2.0 2.1 2.2 Petre 1976,第154页.
  3. ^ Bowden & Tarbox 1980,第59-61页.
  4. ^ 4.0 4.1 4.2 Smith 1998,第293-294页.
  5. ^ Epstein 1994,第54页.
  6. ^ Epstein 1994,第58页.
  7. ^ Arnold 1995,第92-93页.
  8. ^ Arnold 1995,第106-107页.
  9. ^ Petre 1976,第139页.
  10. ^ Epstein 1994,第63页.
  11. ^ Chandler 1966,第689–690页.
  12. ^ Epstein 1994,第69页.
  13. ^ Esposito & Elting 1964,第99页,map.
  14. ^ 14.0 14.1 Petre 1976,第217页.
  15. ^ Petre 1976,第187页.
  16. ^ 16.0 16.1 16.2 Petre 1976,第218页.
  17. ^ 17.0 17.1 17.2 Petre 1976,第219页.
  18. ^ 18.0 18.1 Petre 1976,第220页.
  19. ^ Petre 1976,第303页.
  20. ^ Epstein 1994,第100页.
  21. ^ Smith 1998,第298页.

参考资料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Rothenberg, Gunther E. Napoleon's Great Adversaries, The Archduke Charles and the Austrian Army, 1792–1814.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253-33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