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之戰
陰山之戰是唐與突厥的戰爭中一次關鍵性的戰役,唐朝在這次戰役中徹底擊敗了東突厥汗國,東突厥頡利可汗後被俘虜,東突厥從此滅亡。唐軍統帥李靖於貞觀四年(630年)二月趁夜襲擊陰山東突厥駐地,因此也叫做「李靖夜襲陰山」或者「夜襲陰山」。
戰前背景
[編輯]唐朝與東突厥征戰多年。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驍騎三千從馬邑進駐惡陽嶺,趁夜襲擊了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土城子古城)並破城。東突厥頡利可汗認為唐軍10多萬大軍壓境,倉促北撤至戈壁沙漠邊緣,其部眾多有叛離。而同時李世勣兵出雲中,在白道大敗東突厥軍。頡利失敗之後,向西逃往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一帶),還有剩下不到一萬兵馬。
由於擔心唐朝的強大和繼續打擊,頡利派使者執失思力到唐朝交好,表示準備依附唐朝,可汗本人也同意在唐朝任職。其實,頡利並不是真的想投降唐朝,而僅僅是使用緩兵之計,爭取時間,等待之後恢復自己的實力以便報仇雪恥。因為突厥使者的訪問,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者鴻臚卿唐儉等人回訪突厥進行安撫,同時命令李靖帥軍受降。[1]
戰役經過
[編輯]李靖與李世勣在白道會合,兩人商議,認為頡利雖然戰敗,但部下兵馬仍然很多,之後一定撤往沙漠,保存突厥的實力,唐軍北擊道路險阻且遙遠,如果等到那個時候再追擊突厥會十分困難。如今朝廷派使節前往突厥,突厥軍必定鬆懈,以為唐軍不會繼續攻擊。如果這時候挑選一萬精兵,攜帶20天的糧草,不需要進行戰鬥就可以將突厥可汗擒獲。於是同張公謹商議進兵,張公謹表示反對,說:「皇帝的詔書已經同意突厥投降,而且使者唐儉等還在突厥處,怎麼能在這個時候發兵攻擊呢?」李靖回答說:「這其實是當年韓信用來擊敗齊國的計策,唐儉之輩沒有什麼可惜的!」於是趁夜出動軍隊,李世勣部隊尾隨而行。李靖軍隊到達陰山,遇到突厥軍隊的一千多個帳篷,於是將其全部俘虜。
頡利見到唐朝派遣使者前來,十分高興,認為這回算是安全了。二月甲辰(3月27日),蘇定方帥二百騎為前鋒,乘霧前進,到達突厥可汗的牙帳七里的地方,才被突厥軍發現。這時突厥再組織抵抗已經來不及了,蘇定方大獲全勝,頡利乘千里馬逃走。李靖隨後引軍趕到,突厥潰不成軍,唐儉也獲救生還。李靖此次消滅突厥軍數萬人,俘虜十餘萬,獲得牲畜數十萬,並殺死隋朝義成公主,擒獲其子疊羅施。頡利率領殘兵一萬餘人打算逃入戈壁沙漠,被屯於道口的李世勣部堵截,其下部落大酋長皆帥眾歸降,李世勣獲得五萬餘俘虜返回唐朝。唐軍對東突厥大獲全勝,平定了自陰山至戈壁沙漠一帶的局勢。[1]
戰後
[編輯]唐朝打敗東突厥後,原附屬東突厥的各國各部落都歸順唐朝,並稱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頡利敗走後,投奔位於靈州西北的蘇尼失,計劃投奔吐谷渾。唐朝大同道行軍總管任城王李道宗引兵前來,要求蘇尼失交出頡利。頡利趁夜逃走,躲藏在荒谷中。蘇尼失害怕唐軍的軍力,將頡利捕獲。三月庚辰(5月2日),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眾偷襲蘇尼失營地,俘獲了頡利送往京師,蘇尼失舉眾投降,突厥勢力因此完全從漠南消失。
太上皇李淵聽說頡利被擒獲,感嘆道:「當年漢高祖被匈奴困在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北),之後沒有能夠報仇成功。而今天我的兒子能滅突厥,我沒有選錯人,還有什麼好憂愁的呢!」於是在凌煙閣設宴慶賀,並親自彈奏琵琶,唐太宗則親自舞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