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Johnson.Xia/京漢鐵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京漢鐵路

北京-漢口鐵路(法語:la ligne de Pékin-Hankow),曾被稱為盧溝橋-漢口鐵路北平-漢口鐵路,是今京廣鐵路的前身。線路於1906年通車,全長1214.5公里,經過了今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幹線鐵路

京漢鐵路的修建開晚清大規模築路之先河,成為日後鐵路修築、借款模式的參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清政府借債築路的利權喪失程度。同時,較為良好的經營狀況,以及線路維護、路員管理等方面的日臻完善,也帶動了沿線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文 1]

準備[編輯]

[1]

緣起[編輯]

1880年12月,時任直隸總督劉銘傳最早上奏了此線路的計劃,卻在反對聲中不了了之[志 1]

1889年,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向清廷提議修建由盧溝橋至漢口的盧漢鐵路[志 2];4月1日,張之洞上書,表示本線「一路可控八、九省之沖,人貨輻輳,貿易必旺,將來汴洛、荊襄、濟東、淮泗,經緯縱橫,各省旁通四達不悖,實可裕無窮之餉源」,還列舉了其他理由[志 1];7月,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後,便撥款200萬兩白銀籌建本線。8月27日,清廷命令張之洞和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會同海軍衙門[註 1]討論盧漢鐵路計劃[志 3]

前清光緒十五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奏請修 築盧漢鐵路。其時築路之議可開始,此路未敢 遂言築至京城北平, 故以北平城外十餘千米之 盧溝橋為起點,清廷始可其請。

然而,清廷當時財政緊張,又不願意對外借債[志 3]。另一方面,為擺脫俄羅斯帝國日本東北的擴張趨勢,清廷要求李鴻章先修建關東鐵路[志 4]。1891年3月,李鴻章還請求將每年撥付給盧漢鐵路的200萬兩白銀用於建設關東鐵路[志 4]。至此,京漢鐵路被擱置。

籌資[編輯]

甲午戰爭結束後,張之洞和時任直隸總督王文韶趁朝中「力行新政」,再次奏請修建盧漢鐵路;張表示鐵路「利於自振中國,抵禦外侮」[志 5]:概述/晚清時期。1895年12月,清廷發佈命令,同意沿線鄉紳自行籌款修建,但未獲得商人或華僑的信任,款項未能籌集[志 3]

1896年10月,張之洞和王文韶奏請成立鐵路公司,盛宣懷任督辦大臣,希望能吸收國內外的貸款,同時保證路權仍在中國手裏。清廷批准此方案後,中國鐵路總公司在1897年1月6日由盛宣懷在上海成立;4月起,公司以「先以官款造路,建成一段抵借一債」的方式籌款,計劃借洋款2000萬兩,從官庫提款1000萬兩,再從南洋北洋提款300萬兩,但是從官府的借款一直沒有着落[1]。另一方面,在向外國公司借款時,華美合興公司(後來承包了粵漢鐵路)提出可以「包造」全路,並與中方平分利益,比利時方面也在積極活動;張之洞考慮到比利時「究系小國」,更容易應對,便選擇了比方[1]。1897年5月27日,盛宣懷與比利時銀行工廠合股公司簽訂《盧漢鐵路借款初步合同》17款,後又在7月27日簽訂《借款續增合同》。最後,中國鐵路總公司共籌集了4000萬兩白銀,其中2000萬兩由法資、俄資和比資公司共同出資。[志 3]

1898年6月26日,盛宣懷與比方簽訂了《續訂詳細合同》,又在俄國法國的外交壓力下簽訂了《行車合同》,總共20條[志 3]。根據合同規定,以本線30年的收入作擔保,比方公司借給清廷1.125億法郎,同時全權接管盧溝橋至保定區間的運輸、管理、人事和保定至漢口區間的修建;另外,清廷需要每年再給比方兩成的利潤,並由比方負責進口修路、養路和行車所需零件,同時免除比方進口物資的關稅[志 2]。另外,款項存取需由華俄道勝銀行辦理,佣金為兩毫半,即每400英鎊收取1英鎊[志 3]。1905年5月,因貸款用盡,中方與比方簽訂了《續訂京漢鐵路完工應用小借款合同》,續借1250法郎以完成收尾工程。[志 3]

張之洞表示,本線工程浩大,而鐵路總公司的本銀只有1300萬兩,請求朝廷從比方公司借款1.2億法郎[註 2]。1897年4月26日,盛宣懷與比公司在武昌簽訂了《借款草合同》,約定「借款450萬英鎊,實行九扣,實付405萬英鎊,分4期交付,1898年和1899年的1月3日和7月3日為交款期。借款年利息為4厘。前10年按年度付息。從1909年1月3日起,開始還本金,20年還清。」合同還規定,此項借款。以該鐵路及車輛、料件、行車進款」為擔保;如果中國=方面不能按照合同付利還本,這條路就要由比公司「照顧」。興建鐵路工程除意外情況外,應於5年內全線竣工通車。1897年6月28日,雙方在上海又簽訂了《借款補充合同》,不再另外收取代購設備和原材料的酬金,而是無償為中國鐵路總公司勘測線路,收取的回報則是另外4毫的利息。[志 6]

勘測[編輯]

本線的勘測分4段進行:

  • 盧溝橋-保定段;
  • 保定-灄口段,
  • 盧溝橋北京段。
區間 長度

(公里)

測量時間 詳情
灄口-玉帶門 23.58 1896年 由張之洞聘請德國工程師錫樂巴(膠濟鐵路的工程師)測量。[志 3]坡度4‰;最小曲線半徑500米;鋼軌重量42公斤/米;木枕;橋樑載重E一10~E一50。
保定-灄口段 1044.9 1896年(草測)

1898年8月(正式勘測)

1896年草測時,工程師曾考慮過漢口-隨縣-棗陽-樊城-鄭州和襄陽-洛陽等方案,最後張之洞決定使線路穿過武勝關到達信陽。[志 3]1898年8月,比利時方面組織測量隊從保定和灄口分頭勘測,至1901年完成。[志 3]

坡度在保鄭間為4~6‰,鄭灄間為4~15‰;最小曲線半徑400米;橋樑載重等級 為E—10~E一50;鋼軌重量37~42公斤/米,木枕。[志 3]

京漢鐵路南段原先的走向是漢口通濟門至灄口,後來因為漢水航運興盛,而著名的商業街——漢正街正好靠近漢水的碼頭,於是本線的終點就改成了漢正街附近的玉帶門[志 1]

京漢鐵路最初在河南的路線是在開封府附近跨過黃河,由於黃河在開封一帶為懸河,在此建橋成本和安全都難以保證;另一方面,位於邙山山脈盡頭的滎陽一帶「灘窄岸堅」,是當時著名的黃河渡口;在比利時公司4年的勘測後,1902年,張之洞拍板,將本線改為在滎陽跨過黃河並經過鄭縣[2][3]

建設過程[編輯]

京漢鐵路各區間建設時間表 [志 2][志 3][志 7][志 8][志 9][志 10][志 11]
區間 開工 完工 通車
北段
豐臺-長辛店 1897年 1898年
盧溝橋-保定 1897年4月 1899年1月 1899年2月1日
保定-定縣 1899年10月 1901年3月 1901年6月
定縣-正定 1901年5月 1902年3月
正定-竇嫗 1902年8月 1903年4月
竇嫗-鎮內 1902年4月 1906年3月
鎮內-臨洺關 1902年11月 1906年3月
臨洺關-磁州 1903年8月 1906年4月
安陽-潞王墳 1902年10-12月 1904年1-9月 1904年12月
潞王墳-詹店 1903年5月 1905年3月
南段
黃河大橋 1903年9月 1905年11月15日
廣武-鄭州 1903年5月 1904年4月 1905年3月
鄭州-郾城 1903年3月 1904年3月 1904年3月
郾城-駐馬店 1903年3月 1903年12月 1903年12月
遂平-信陽 1902年6月 1903年5月-1904年1月 1904年5月
信陽-孝感 1900年12月 1902年3-8月 1903年10月
孝感-灄口 1898年12月 1902年1-3月 1902年9月
玉帶門-灄口 1897年7月 1898年5月
盧溝橋-正陽門

(軍事搶修)

1900年末 1901年3月16日

投入資金8963.4萬銀元,平均每公里造價5.6萬銀元。另一方面,北段因為八國聯軍之役,進展相對較慢[志 2]。1901年3月16日,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期間,在多國同意下,法國方面將鐵路從盧溝橋經大井和西便門延長到了正陽門西站,於是本線改名為京漢鐵路[志 3]

在靠近漢口法租界的大智門火車站修建時,法國駐漢口領事從1901年5月起,屢次要求擴大法租界。張之洞認為,法國要求擴展租界,「實欲攬我路權也」,輕則給旅客乘車、貿易帶來不便,重則阻礙軍隊和物資的調動,便極力阻止法國人的主張。最終,在1902年11月12日,湖 北漢黃道江漢關監督與法國領事簽訂 《漢口展拓法租界條款》,法租界向西擴展到漢口城堡以外,西距鐵路60丈。 [文 2]

京漢鐵路在施工時拆除了漢口城牆,並改造為後城馬路[4]

京漢鐵路工程共鋪軌正線1214.5公里,站線231.3公里,建成橋涵2387孔共16539.9延米,隧道2座共656.6米,房屋16.87萬平方米[志 2]

全線在1906年4月1日通車。工程共耗資6.8億元,河南境內的工程耗時6年5個月。[志 2]

建成後[編輯]

存在問題[編輯]

信陽至孝感區間的坡度達到9‰~15‰,限制了線路的運輸能力。另外,本線橋樑的載重能力偏低,技術上存在缺陷,導致事故頻發。[志 3]

收回權利[編輯]

1907年5月29日,陳璧出任新一任郵傳部尚書[5];在時任郵傳部鐵路局局長梁士詒的策劃下,8月11日,陳璧向朝廷密奏,表示比利時掌握管理權影響了中國的外交和軍事事務,並根據借款合同中的條款[參 1][志 3],主張贖迴路權[5]

最初,郵傳部向比方交涉數次,提議修改《行車合同》,卻遭到了拒絕。此時,爭取粵漢鐵路權利的抗議傳播到了中國其他地方,逐步發展成了全中國範圍的收回利權運動;郵傳部在這種形勢下,在袁世凱的支持下,發表了態度非常強硬的聲明:「無論評斷至如何地位、若干時期,均不得因此絲毫阻礙一千九百零九年一月一號,中國收回該路之事。」[5]

雖然郵傳部擺出了態度,但是在籌集贖金上遇到了麻煩;幾番周折,到1908年10月,清廷募集了1000萬元的公債,從度支部處請求了撥款500萬兩白銀,卻只籌集了贖金的四分之一[5][志 6]。於是在10月8日,郵傳部以「振興實業」的名義,向滙豐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借款共500萬英鎊[註 3][志 6][5]。最後,清朝駐比利時使臣李盛鐸在1908年12月28日將1.27億法郎的借款本息還清,還付清了盧溝橋-保定區間的利息24萬元[註 4][志 3]

1909年1月1日,中國收回了本線的所有權利。

輪渡通航[編輯]

1937年3月10日,武漢鐵路輪渡碼頭竣工,列車從此可經由輪渡跨越長江。這成為了武漢市民口中的怪事「火車要靠輪渡載」。鐵路碼頭的興旺,帶動了徐家棚區域的繁華:全國各地的遊客在這裏下車後,都會逛一逛,各種小商品、煙酒副食、餐館美食密密麻麻。[4]

勞工運動[編輯]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幫助下,1921年到1922年底,京漢鐵路沿線相繼建立了江岸、鄭州、長辛店等16個工會分會。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召開成立大會,遭到軍閥吳佩孚的明令禁止和破壞。2月4日,全路2萬多工人舉行總同盟罷工,並將總工會臨時辦公處移至漢口江岸。罷工導致1200多公里鐵路頓時癱瘓。2月7日,吳佩孚在外國列強支持下,對罷工工人進行了血腥鎮壓,江岸分會委員長林祥謙等數十人先後慘遭殺害,造成震驚全國的二七慘案[6][7]

戰爭破壞[編輯]

[志 3]
時間 事件名稱 衝突經過 損失(萬元)
1900年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向北進軍時,正在建設盧溝橋至保定段的比利時籍工程人員只能逃跑,後北志願者解救。[8]
1916年 張勳復辟 張勳的辮子軍在北京發動政變,擁戴溥儀為皇帝,後被皖系段祺瑞擊敗。 886.7
1920年7月 直皖戰爭 衝突中,直系曹錕吳佩孚與段祺瑞在高碑店琉璃河一帶交火。 357
1922年4月 第一次直奉戰爭 衝突中,奉系張作霖和直系在長辛店固安馬廠一帶作戰。 656.4
1924-1925年 第二次直奉戰爭 5+
1926年 反奉戰爭 反奉戰爭爆發後,直系與奉系「分割」了本線。 1481.7
1927-1928年 國民革命軍北伐 1927年,奉系退出河南時炸毀了黃河大橋的第10孔梁。1928年6月,北伐軍隊進入北京,奉系撤退至山海關以東,途中帶走了76台機車、2300節客車和貨車。 車輛損失:476.4;
營業損失1117.2
1937-1945年 中國抗日戰爭 平漢、津浦路北段作戰

破襲平漢鐵路戰鬥

9348.07[9]
第二次國共內戰 邯鄲戰役

戰爭全面爆發後,本線被截斷,侵華日軍搶走了50台機車、400節車廂;1938年2月,國民革命軍為遲滯日軍的步伐,炸毀了黃河大橋的部分橋墩,還拆除了部分鋼樑以支援湘桂鐵路。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柳林站,國軍破壞了武勝關隧道和長台關大橋,並拆除了黃河南岸至漯河的軌道以修建咸銅鐵路,漯河至信陽區間也被當地百姓破壞。一共381節客車、3020節貨車和170台機車轉移至粵漢鐵路隴海鐵路,焦作、鄭州和江岸機車車輛廠的設備也轉移至湘桂鐵路和湘黔鐵路,而沿線工廠的零件則轉移至香港。[志 3]

面對遭到破壞的線路,日方從南滿鐵路調來了「派遣團」,修復了黃河大橋及黃河南岸至信陽間的線路,還建成了新鄉至開封鐵路和孝感至長江埠支線。然而,由於沿線百姓、游擊隊和美軍飛機的反覆襲擊,全線的運輸經常中斷,橋樑只剩下便橋,軌道質量也參差不齊。[志 3]

日本投降後,大部分橋樑仍然是便橋。隨後爆發的第二次國共內戰使線路再遭創傷。[志 3]

鄭州戰役後,鄭州鐵路局成立,開始搶修京漢鐵路。[志 3]

搶修經過[志 3]
時間 區間
1948年11月8日 黃河大橋
1949年1月26日 許昌至郾城
1949年5月25日 新鄉至鄭州、

新鄉至焦作

1949年6月25日 郾城至長台關
1949年8月1日 鄭州至漢口全線
1949年10月 鄭州至安陽[志 2]
1949年11月 安陽至石家莊[志 2]

破襲戰[編輯]

[10]

破壞隊[編輯]

1939年大別山地區民眾幫助游擊隊拆毀平漢鐵路,載1939年《良友

在日軍入侵後,沿線出現了多個破壞隊伍,包括工人破壞隊,以及軍統晉東南站旗下的豫魯行動隊。

由於本線採用的鐵軌由漢陽鐵廠生產,屬於當時中國鋼材中品質最頂級的一批,晉東南站的特工時常拆除本線的鐵軌,然後運往太行山的晉城修械所製造武器。1943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五軍工兵營組織了「挺進縱隊」,聯繫了鄭州當地的游擊隊,在準備了3個月,進行了沙盤推演後,在當年冬天爆破了黃河大橋,但是只毀壞了一孔;在日軍數日修復後,大橋又恢復了通車。1945年夏天,中美合作所第3突擊隊空降新鄉,以6名軍官和空投的武器發動了當地群眾,組成了一支200人的破壞隊,並在一夜之間破壞了新鄉至汲縣區間。1945年,同盟國空軍取得了制空權,日軍再也無法及時修復鐵路和機車。為保存為數不多的機車,日軍鐵道聯隊在沿線修建了大量「防空牆」,每當防空警報響起,機車就會與車廂脫鈎,加速開往防空牆避險,而後面失去控制的車廂往往都會出軌。[11]

更名[編輯]

1957年10月1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本線與粵漢鐵路接軌,並於11月11日更名為京廣鐵路;從此,京漢鐵路的名稱走入了歷史[志 3]

支線[編輯]

[志 2]
名稱 里程

(公里)

起始點 通車時間 停用時間
鴨祁支線鐵路

(臨城支線鐵路)[12][文 3]

16.7 鴨鴿營站

祁村站

1908年4月
煤礦支線 18.4 豐樂

六河溝

1921年10月 1947年
道楚支線 66 道口鎮

楚旺鎮

1937年4月 1937年11月
鶴壁輕便鐵路 27 湯陰站

新汜煤礦

1914年 未知
新開鐵路 88.7 新鄉站

開封站

1939年5月5日 1947年3月15日
孝感支線 31 孝感站

長江埠

1942年10月 1945年4月
道清鐵路[志 12] 152.4 道口鎮

清化鎮街道

1907年3月 改造為新月鐵路
漢口迂迴線[志 13]:鐵路樞紐-形成與佈局 丹水池站

武漢漢水鐵路橋

1955年8月 今京廣鐵路正線
大橋聯絡線[志 13]:鐵路樞紐-形成與佈局 武漢漢水鐵路橋

武昌站

今京廣鐵路正線

為配合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1955年8月,從玉帶門經漢水鐵路橋和長江大橋至新武昌站的「大橋聯絡線」,以及丹水池車站江岸西站至漢水鐵路橋頭的「漢口迂迴線」建成[志 13]:鐵路運輸/鐵路樞紐。1953年《武漢市城市規劃草圖》在即將確定時,就西向的鐵路(即後來的漢丹鐵路)的起點,曾出現過兩個方案,一是將鐵路沿着玉帶門和漢水橋向西延長,二是在長豐北垸(即湖北警官學院和武漢園博園之間)與「漢口迂迴線」接軌,最後方案二在1956年《武漢市城市建設十二年規劃方案》被採納[13]。「漢口迂迴線」和漢水橋至長江大橋區間現在是京廣鐵路的正線,仍在使用,而玉帶門至漢水橋一段已於1996年7月2日被拆除[志 13]:鐵路運輸/鐵路樞紐

運營[編輯]

[志 14]

1906-1921年間,本線共購買機車196台,客車和貨車3904節[志 3]

1922年運送旅客進款 5902624元,貨物進款16647240元,雜項進款 3838252元。1923年運送旅客進款6730387 元,貨物進款22383301元,雜項進款2898890 元。全路營業進款達到32 012578元。

管理[編輯]

本線通車後,受到一系列借款合同的限制,本線日常事務幾乎由比方公司控制。1908年,清廷籌齊了款項,還清了所有債務,並在1909年恢復了對本線的一切權利。

1905年11月,唐紹儀任辦理京漢鐵路大臣。[志 14]

1906年11月,京漢鐵路公司成立,次年1月改為京漢鐵路局,高而謙任總監督。[志 14]

1909年1月1日,中國收回了本線的所有權利,原先沒有實權的總監督改為有實權的總辦[志 3]鄭清廉任首任總辦[志 14]

1910年,南局和京局分別成立,出現權力衝突[志 14];9月,南段提調改為南段會辦,1911年初增設北段會辦,後又增加了京局提調[志 3]辛亥革命後南局改為辦事處,權力集中於京局[志 14]

1914年1月,京漢鐵路局改制為京漢鐵路管理局,俞人鳳任首任局長。[志 14]

1920年起,本線與京綏鐵路(今京包鐵路)管理機構合併,成立京漢京綏鐵路管理局。[志 14]

1926年9月國民革命軍在漢口成立京漢鐵路南段管理局;在1926至1930年間,管理局多次在北平和漢口之間遷移。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平漢鐵路管理局被迫西遷。[志 14]

1931年10月,平漢鐵路局在漢口設立行車調度總台,在信陽和漯河設立調度分台。[志 5]:399

1940年7月,華北交通設立了「開封鐵路局」管轄本線黃河北岸至安陽的區間。[志 14]

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交通部接管本線,鄭州以南由武漢區鐵路管理局管轄,以北由平津管理局管轄。1946年,全線由平津管理局管轄。[志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本線漢口許昌段由鄭州鐵路局漢口鐵路分局管理。[志 5]:398-399

運輸量[編輯]

[志 2]
客運量

(萬人)

貨運量

(萬噸)

1906 141.8 125.8
1916[14][文 4] 269 352.1
1923 283.6

271.4[15][文 4]

452.9
1927 136.1 131.3
1936 457.7 647.8
1946 174.9
營業收入[文 5][文 4]
時間 營業收入(萬元)
1906 728.3
1911 110.3
1912 1636.7
1915 2046.7
1918 2631.4
1923 3201.3
1926-

1930

最低1149.3
1935 3670.6

事故[編輯]

時間 地點 損失 死傷人數
1917年1月15日晚上 新安店站

第937.1公里處

跨武塞河橋斷裂

水櫃車和26節貨車掉入河裏

14
1918年2月7日 第1109.5公里處 跨晏家河橋斷裂

16節貨車掉入河裏爆炸

死亡50+

受傷千餘

影響[編輯]

「路網觀成,則行程萬里無胼胝之勞,轉運千噸有瞬息之效。」——王學灃《公路與建設芻議》[2]

沿線地區發展[編輯]

《鄭縣誌》:「鄭州為古東里,自鐵路開通後,粉華靡麗,不亞金陵六朝。」「汴省自鐵軌交達,風氣大開,商務、實業、進步甚速。」本線的開通,加上1913年隴海鐵路的通車,使鄭州成為了當時中國屈指可數的鐵路樞紐。[2]

在本線開通後,平均每年有80萬匹高陽縣布匹通過火車運往外地,占外銷量的三分之二[16]:246, 249[文 4]

安國縣的藥材市場因本線而繁榮[17][文 4]

本線是磁縣的「唯一生命線」,生產的物資和生活必需品都需要依靠本線運輸[志 15][文 4]

本線的通車也促進了邯鄲市工商業的發展[參 2]。至1927年,全市形成了6個分散市場,開設了320家商號[18]。另外全市還開設了17家代為收發貨物的貨棧17家[志 17]

在本線通車前,直隸地區沒有商會的活動;本線開通後,加上清政府鼓勵工商的政策,本線沿線的城市才紛紛成立商會[19][參 3][註 5]

石家莊[編輯]

隨着本線和正太鐵路的通車,石家莊從一個小村莊,發展成了交通樞紐,以及工商業發達的城市。至1937年,全市共有商號2300多家,涉及49個行業;此外全市還有銀行8家,銀號、錢莊24家,並有多家特種商家[20][文 4]

棉花[編輯]

本線通車前,河北、河南附近出產的棉花主要靠水路運往天津,然而河流的流速決定了運輸速度不會太快,運量會受到天氣的影響,而且河流的流向(多數為由西向東)無法滿足南北向的運輸[文 4];在鐵路運輸受阻時,這些棉花只能通過滹沱河前往天津,然而滹沱河上的船需要用時半個月,且每艘只能運載20-30包棉花,無法達到鐵路運輸的效果[21][文 4]。鐵路正常運營時,這些棉花通常會通過本線和京奉鐵路運往天津,通常只需1個星期[21][文 4]。到1921年,河北、河南附近出產的棉花占輸入天津店棉花總量的65%,取得了天津棉花市場的絕對優勢地位[22][文 4]。在棉花種植技術傳入河南後,藉助鐵路交通的優勢,河南省的棉花產量達到了50萬噸/年,占當時全中國的7.82%[2]。基於這種情況,華北的一些地方將大部分土地用於棉花種植,導致糧食必須依靠山西省的進口[23][24][文 4]

煤礦[編輯]

井陘煤礦[2]臨城煤礦[文 3]磁縣煤礦[文 6]因本線而發展。受益於本線的便利性,沿線極大部分煤炭都是由鐵路輸送至其他地方的[文 6]。借着靠近鐵路的「東風」,臨城礦務局和井陘礦煤礦在中國多個城市設立了分銷處[25]:31[文 6]。另一方面,各個煤礦也滿足了本線的煤炭需求[參 4][參 5]。1927年2月,京漢鐵路北局取消了各煤礦在本線的運價減免,也不再償還對各煤礦的欠款,導致煤礦出現經營困難,本線的貨運收入也大幅減少[26]:124-125[文 3]

漢口[編輯]

「(漢口)偉然佔全國通商口岸之第二位,皆此鐵路之力。」[2]

在京漢鐵路開通前,漢口的輻射範圍僅限湖北省,以及臨近的省份,而北方的貿易基本上以天津市為中心展開,例如河南省的商人幾乎都去天津市做生意;鐵路開通後,漢口對北方的影響力大增,河南省的貨物開始順着本線輸入漢口,河南省南下漢口的人數也大幅增加,致使「漢口與河南密接」。[文 2]

「猥自後湖築堤,盧漢通軌, 形勢一年一變,環鎮寸土寸金。」[文 2]

不可移動文物[編輯]

名字 位置 現狀
林祥謙烈士就義處和林祥謙塑像 湖北省 武漢市 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智門火車站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循禮門火車站 第二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7]
江岸車站 第二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7]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武漢二七紀念館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施洋烈士墓 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7]

漢口平漢鐵路局舊址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8]
詹天佑故居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七紀念塔[29] 河南省 鄭州市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平漢鐵路鄭州黃河橋[30]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內) 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邙山隧道[2] 未知
黃河南岸站 第二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7]
長辛店「二七」大罷工舊址
  1. 二七機車廠近代建築遺存
  2. 長辛店工人俱樂部舊址
  3. 勞動補習學校舊址
  4. 工人夜班通俗學校舊址
  5. 警察局駐地舊址
  6. 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舊址
  7. 「二七」烈士墓
北京市 豐臺區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30]

豐臺站老站房 不可移動文物

其他文物[編輯]

名字 位置 現狀
二七烈士紀念碑 武漢二七紀念館 第二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7]
江岸京漢鐵路工會會員證章
京漢鐵路告成鐵碑
京漢鐵路圖 澳大利亞國立圖書館 第二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7]

圖片[編輯]

外部圖片連結
image icon Compagnie impériale des chemins de fer chinois et Société d’Etude de chemin de fer en Chine. Ligne Pékin-Hankow. Années 1899-1905. 蒙斯大學. 2018-10-24 [2020-03-20]. 
image icon 平汉铁路路线全图,附五路联络图、北平城图、武汉地图. 北京圖書館. 
image icon 京汉铁路图.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09 [2020-03-27]. 

註釋[編輯]

  1. ^ 1885年成立的海軍衙門兼管鐵路事務。[志 3]
  2. ^ 合白銀3750萬兩
  3. ^ 按照「九四扣」,實得470萬英鎊,再除去94萬英鎊交通行政費,實際到賬為376萬英鎊。
  4. ^ 武漢鐵路分局志:450萬英鎊又1250萬法郎 鄭州鐵路局志:22741.1萬餘法郎本息,盧保段3年官息24萬餘元 武漢市志·外事:本息共12741萬法郎。
  5. ^ 另見275-282頁《直隸京漢鐵路沿線主要商會分會成立情況表》[19]

原文[編輯]

  1. ^ 「在1907年以前,中國不得增還股本或全還借款;在1907年後,中國無論何時,可將借款還清。一經全還,所有合同即時作廢。」
  2. ^ 鐵路既通,邯鄲當為南北要衝,工藝鼎興,闤闠又稍稍振雲。[志 16]
  3. ^ 竊照敝郡商埠雖小,亦工商兼營之地。特以智識未開,又無保護,致商業有退無進。現火車既已通行,自非設立商會不足以謀公益而求進步。(順德府正堂李映庚,《為振興商務實業請立商務分會文》)[19]:192
  4. ^ (臨城煤礦)出煤大半供京漢鐵道燃料, 余供一般需要。[25]:25
  5. ^ 專供鐵路需用,如正太、京漢、京張、津浦各路,皆仰給於井陘煤礦。[25]:25

參考文獻[編輯]

[3][31][4][5][6]

[文 7][32][33]

參考資料

  1. ^ 1.0 1.1 张之洞督办修筑芦汉(京汉)铁路. 長江日報. 2009-09-01 15:14 [2019-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4). 
  2. ^ 2.0 2.1 2.2 2.3 2.4 2.5 被京广铁路改变的城市:郑州和武汉的发展与“争斗”. 中國周刊. 2013-12-12 [2020-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7). 
  3. ^ 郑州,“路网心脏”的铁路印记. 人民鐵道. 2017-08-13 [2020-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9). 
  4. ^ 4.0 4.1 武汉是坐着火车穿越历史而来的城市. 長江日報. 2018-05-21 [2019-02-01]. 
  5. ^ 5.0 5.1 5.2 5.3 5.4 邮传部的最后努力:裁撤驿站 置身利权运动【3】. 人民網. 2013-11-27 [2020-03-20]. 
  6. ^ 张之洞的京广情缘.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30). 
  7. ^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 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俱乐部罢工时用的单铃闹钟. www.chnmuseum.cn. [2018-12-13] (中文(中國大陸)). 
  8. ^ 芦保铁路外籍员工合影. 今晚報. 2015-12-23: 第16版 [2019-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4). 
  9. ^ 围绕铁路控制权你轰炸我破袭. 河南商報. 2018-03-01 [2020-03-19]. 
  10. ^ 平汉铁路北段破袭战.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0-03-19]. 
  11. ^ 截断侵华日军大动脉:艰难的铁道破袭战. 鳳凰網. 2017-06-15 [2020-03-19]. 
  12. ^ 政協臨城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临城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臨城縣: 政協臨城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2001: 238. 
  13. ^ 1949—1990年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志(上).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6 [2020-09-10]. ISBN 97873070219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14. ^ 东方杂志 15. 1918-01-05. 
  15. ^ 中华民国铁道年鉴. 1923: 875. 
  16. ^ 吳知. 乡村织布业的一个研究.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 
  17. ^ 河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經濟卷,河北文史集萃:第282頁
  18.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hd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9. ^ 19.0 19.1 19.2 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9-09. 
  20. ^ 張鶴魂. 石门新指南. 石門新報社. 1937: 11. 
  21. ^ 21.0 21.1 曲直生. 河北棉花之出产及其贩运.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1: 142. 
  22. ^ 王樹才. 河北航运史.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8: 108. 
  23. ^ 章育義.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2. 三聯書店. 1957: 212. 正定、定州、新樂及石家莊附近各縣,……年來盛行植棉。其植棉面積約佔耕地十之七、八。以致糧食不足,恆仰給山西方面。 
  24. ^ 張瑞德. 平汉铁路与华北经济发展.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1987: 87. 正定府各縣之土地,人民即多用之以為植棉事業,故食料一項不得不仰給與山西及臨近各省矣。 
  25. ^ 25.0 25.1 25.2 顧琅. 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16. 
  26. ^ 張瑞德. 平汉铁路与华北经济发展.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0.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发布.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 2019-04-12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7). 
  28. ^ 030 汉口平汉铁路局旧址. 長江日報. 2013-05-20 [202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7). 
  29. ^ 长辛店二七纪念馆 感受工人力量. 人民網. 2013-07-06 [2020-03-16]. 
  30. ^ 30.0 30.1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公布,含京张铁路等百个项目. 澎湃新聞. 2018-01-27 [2020-03-16]. 
  31. ^ 京汉铁路与汉口的发展. 礄口區人民政府. 2017-11-20 10:46 [2019-06-10]. 
  32. ^ Chemins de fer chinois. Realisations des entreprises francalses (PDF). 法國工程組織聯合會法語Ingénieurs et scientifiques de France. 2011-12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1-07). 
  33. ^ 火车站: 武汉交通的沧桑巨变. 人與城市. 武漢市規劃研究院. 2011 [2020-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9). 

地方志[編輯]

[志 18][志 19][志 20]孝感市志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第二篇线路/第一章 京广铁路. 武汉铁路分局志. 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8-05 [2020-03-20]. ISBN 7-113-02985-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第一章 线路建设/第一节 京广线. 河南省志.第三十七卷.铁路交通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04 [2020-12-22]. ISBN 9787215014145.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第二篇 铁路建设/第一节京广线. 郑州铁路局志 (1893-1991) 上.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7-12 [2019-04-21]. ISBN 7-113-02956-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2-19). 
  4. ^ 4.0 4.1 天津市地方志辦公室. 第一章 干线\第一节 京山线. 天津通志·铁路志 (pdf).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6-08-01 [2019-04-18]. ISBN 97878056389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2). 
  5. ^ 5.0 5.1 5.2 湖北省志·交通邮电.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03-01 [2020-03-20]. ISBN 7-216-016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6. ^ 6.0 6.1 6.2 晚清、民国时期的外事/铁路借款. 武汉市志·外事志. 武昌: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1-02 [2020-09-10]. ISBN 7-307-009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7. ^ 石家庄铁路分局志(1897-1990).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20-03-26]. ISBN 7-113-02773-3. 
  8. ^ 北京市铁路运输志. 北京市數字方志館. 2004-04 [2019-03-14]. ISBN 978-7-200-05098-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4-22). 
  9. ^ 第二篇线路/第一章 京广铁路. 武汉铁路分局志. 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8-05 [2020-03-20]. ISBN 7-113-02985-X. 
  10. ^ 北京铁路局志(1881-1987).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5-10 [2020-03-26]. ISBN 7-113-02100-X. 
  11. ^ 郑州铁路分局志,1897-1990.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20-03-26]. ISBN 7-113-026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12. ^ 第一章 线路建设/第四节 太焦、新焦、新菏线. 河南省志.第三十七卷.铁路交通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04 [2019-02-16]. ISBN 97872150141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13. ^ 13.0 13.1 13.2 13.3 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 (PDF).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8-03 [2019-09-17]. ISBN 7-307-02577-9.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第六章 企业管理/第一节 管理体制. 河南省志.第三十七卷.铁路交通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04 [2019-02-16]. ISBN 9787215014145. 
  15. ^ 黃希文. 11. 磁州县志. 台北成文出版社. : 168. 
  16. ^ 邯鄲市教科所. 邯郸市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11: 64. 
  17. ^ 卷十三 实业志. 邯郸县志. 台北: 成文出版社. : 878. 
  18. ^ 郑州铁路分局志,1897-1990.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20-03-26]. ISBN 7-113-026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19. ^ 第一章 军事斗争/第八节 抗日战争/二、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河南省志·军事志. [2020-12-22]. 
  20. ^ 第七编 流通经济/第一章 交 通/第一节 铁 路. 信阳地区志. [2020-12-23]. 

論文[編輯]

[文 6]

參考資料

  1. ^ 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1895-1912年). 哈爾濱師範大學. [201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2. ^ 2.0 2.1 2.2 侯紅志. “最老大智门火车站”现身汉口. 武漢文史資料. 2020, (8): 52-55. 
  3. ^ 3.0 3.1 3.2 中比合办临城煤矿述论 (PDF). 邢臺學院學報. 2012-03, 27 (1) [2020-12-27].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田伯伏. 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商业的发展.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 2003-11, 26 (6). doi:10.13763/j.cnki.jhebnu.psse.2003.06.025. 
  5. ^ 台灣《近代史研究集刊》第12期,第164頁
  6. ^ 6.0 6.1 6.2 6.3 田伯伏. 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近代采煤业的起步. 河北大學學報. 2000-06, 25 (3). 
  7. ^ 劉莉. 北洋时期的兵患与铁路危机——以京汉铁路为例.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2019-03-05, 20 (5)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京漢鐵路落成紀念碑[編輯]

抄錄自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原件位於武漢二七紀念館。[7]

漢語[編輯]

大清國鐵路總公司建造京漢鐵路

由 比國公司助理工成之日

朝廷特派

太子少保工部左侍郎盛宣懷
二品頂職著理商部左丞唐紹儀

行告成

典禮謹鎸以誌時在

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日

法語[編輯]

La Compagnie Impériale des Chemins de Fer Chinois a construit avec le concours de la Société d'Etude de Chemins de Fer en Chine la ligne de Pékin-Hankow.

A l'achèvement des travaux de construction la Cour Impériale a délégué Leurs Excellences.

Sheng-Hsuan-Huai Koung Pao
et Tong-Shao-Y King Tang

pour proceder a l'inaugur aüon

officielle de la ligne.

Lette inauguration a su lieu

le 12 Novembre 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