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箜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凤首箜篌

箜篌拼音kōng hóu注音ㄎㄨㄥ ㄏㄡˊ),是一种拨弦乐器汉武帝令乐人侯调始造空侯。[1]风俗通》、《通典》则说是侯调所作。因为制器的人姓,而其声坎坎,所以叫坎侯。[2]

分卧式和竖式两种。卧箜篌平放横弹似朝鲜玄琴,又称箜篌玄琴,是公元前111年产生于汉代的乐器。

竖头箜篌,又名胡箜篌,约在汉灵帝时由西域传入。[3][4]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5根弦,最多的25根弦,[5]竖头箜篌经过隋唐至明时期数代的的发展和改进,配合本土的音乐文化习惯,创造出了唐箜篌,明箜篌等新式箜篌。在龟兹石窟的壁画中,直项琵琶与竖箜篌常配组出现在佛说法图、涅般图、因缘故事和伎乐天人的供养图中。

唐代以后的箜篌专指竖箜篌。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箜篌与琵琶、五弦、合称隋唐俗乐中的丝弦。明代燕乐制度中箜篌直长4尺8寸,并柄上雕龙头,20弦。[6]

日本奈良县正仓院保存有唐代漆竖箜篌残件,有槽、颈、脚柱、响板、梁等部分,据残件与相关图像,音箱当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下方横木供系弦之用。

自唐以后,演奏箜篌的人越来越少。明清之后,逐渐失传。1930年代有箜篌复制工作,1959年,北京乐器研究所研制明代的箜篌。

1980年中国研发了新型改良箜篌——现代箜篌,结合西方的竖琴、古筝、琵琶、古琴等乐器所形成的新式箜篌。主要特征为双排琴弦,琴弦间为形似琵琶的梨形共鸣箱,带有古筝和中国部分传统民族乐器特有的琴码,外形和大小与竖琴相似,指法结合竖琴指法、古琴指法、古筝指法和琵琶指法等,因而可以做到揉、压、颤音、滑音、泛音、摇指等[7]

分类

[编辑]

隋唐九部乐中箜篌分三种:[8]

  • 卧箜篌
  • 竖箜篌
  • 凤首箜篌

相关文化

[编辑]

文学

[编辑]

游戏

[编辑]

乐器

[编辑]

戏剧

[编辑]
  • 锦衣之下男主角陆绎的母亲及女主角袁今夏,皆擅长演奏箜篌

注解

[编辑]
  1. ^ 《史记·封禅书》: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2. ^ 《旧唐书·志第九音乐二》:箜篌,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侯辉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声讹为箜篌。或谓师延靡靡乐,非也。旧说亦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凤首箜篌,有项如轸。
  3. ^ 《隋书·音乐志》:今直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4. ^ 《通典》:竖空侯,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抱于怀中,两手齐奏之,谓之擘,正今物也。
  5. ^ 《东京梦华录》: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黒漆镂花金装画,下有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
  6. ^ 《大明会典》仪仗二:箜篌八把。用梓木为身。阔五寸。厚六寸。直长四尺八寸并柄上雕龙头。中嵌花板雕盘龙一、俱沉香色描金。附以乌木引条、系二十弦。下横施引首、并描金沉香色龙头、通长二尺二寸五分。上施乌木轴子二十。中有柱手。用乌木制成竹节。两末、雕龙头描金、长一尺二寸五分。两龙头下、各垂彩线(巾分)錔。
  7. ^ 周珂. 浅谈现代箜篌基础技法教学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大众文艺》. 2020年, (24): 201–202. ISSN 1007-5828. 
  8. ^ 《新唐书·礼乐志》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箜篌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