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张禹 (西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禹
张禹 (西汉)
宋代画作〈折槛图〉里的张禹
丞相
国家西汉
主君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
子文
封爵安昌侯
祖籍河内郡
出生不详
逝世建平二年
谥号

张禹(?—前5年),字子文西汉时期丞相,原河内郡轵县(今河南省济源市)人,到他父亲时把家搬迁到莲勺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张禹年轻时拜施雠为师学习《易经》,后来又跟随王吉庸生学《论语》,被举荐为郡文学,调迁博士[1]

初元年间,张禹受郑宽中推荐,教导太子刘骜《论语》,擢升光禄大夫汉成帝即位后,拜帝师张禹为诸吏光禄大夫,兼领尚书事河平四年,张禹接替王商担任丞相,封安昌侯[1][2]

张禹为相六年后致仕,居家治理产业,安享富贵生活奢侈,多次向汉成帝要地求官,每当朝廷有重要政事,张禹必定参与讨论决策。汉哀帝建平二年张禹去世,谥号“节”[1][2]

生平

[编辑]

精通儒经

[编辑]

张禹童稚时,经常跟随家里人前往集市,喜欢到卜相人跟前观看,时间长了,便懂得分开蓍草把它们排列成卦象的涵义,不时从旁插话,卜相人很喜欢张禹,认为他相貌奇异,对张禹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很聪明,可以让他学习经书。”张禹长大成年后,到长安求学,跟随沛郡施雠学习《易经》,向琅邪郡王吉胶东郡庸生问学《论语》,当他对这些经书都明晓熟习时,便有了众多的门徒,被举荐为文学掾[1]

汉宣帝甘露年间,儒生们推荐张禹,汉宣帝下诏让太子太傅萧望之考察张禹的学识,张禹对答《易经》和《论语》的要旨,萧望之非常赞赏他的回答,上奏汉宣帝说张禹对经学精通熟习,有师法,可试以职事,但奏章被扣住不批准下来,张禹仍回去担任原职。过了多时,张禹才被试用为博士汉元帝初元年间策立刘骜为太子,当时博士郑宽中教授太子《尚书》,他推荐说张禹擅长《论语》,汉元帝于是下诏命张禹教太子学《论语》。张禹由此擢升光禄大夫,几年后,调出京城担任东平国内史[1][2]

封侯拜相

[编辑]

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登基为皇,征召张禹和郑宽中,他们都凭借帝师的身份被赐爵关内侯,郑宽中食邑八百户,张禹食邑六百户。拜张禹为诸吏光禄大夫,禄秩中二千,为给事中,供职禁中,兼领尚书事。当时汉成帝的舅父阳平侯王凤担任大将军辅佐国政,独揽大权,汉成帝年少方壮,为人谦让,正向往经学,敬重老师[1][2]

张禹由于自己跟王凤共领尚书事,内心感到不安,多次借口有病呈上奏书,自请退职,想回避退让王凤。汉成帝批复说:“朕年轻执掌政权,处理纷繁国事生怕不恰当,您因为道德高尚而成为朕的老师,所以才把国政交付给您。您有什么可疑虑的,以致多次请辞,是忽略忘记了我们的故旧关系,还是想要回避流言蜚语?朕没有听到什么流言。您应当坚定意志,集中思想,全盘掌握诸般政事,孜孜不倦推进工作,不要违背朕的心意。”并加赐张禹黄金百斤、养牛以及上等好酒,令太官供给膳食给张禹,令侍医替其看病,还派使者代表皇帝前来问候。张禹感到惶恐,于是又开始上朝治事,到了汉成帝河平四年,张禹接替王商丞相,获封安昌侯[1][2]

豪富奢淫

[编辑]

鸿嘉元年,张禹在担任丞相六年后,由于年老有病请求辞官,汉成帝对他嘉奖优慰再三,才许可他请辞,并赏赐张禹安车驷马,黄金百斤,张禹辞官后归家,每个月初一、十五日时以列侯的身份参与朝见,加封特进,朝见皇上的礼仪像丞相一样,又为他选任从事史五名,增封食邑四百户,汉成帝多次给予张禹赏赐,前后价值有几千万[1][2]

张禹为人谨慎厚重,私下经商增殖货物,家里以耕种为业。等到张禹做了大官富贵以后,买田多达四百顷,都是泾水渭水灌溉的高价肥沃良田。其他财物与此相当。张禹本人熟悉通晓音乐,在内奢侈淫逸,他居住于深宅大院里,后院厅堂时时弹奏丝竹管弦等各种乐器[1]

卓越弟子

[编辑]

张禹的学生中成就特别显著的,有淮阳郡彭宣,官至大司空,另一个是沛郡人戴崇,官做到少府。彭宣为人谦恭节俭,讲究法度,而戴崇为人则和乐简易,富有智慧,两人的行为操守极为不同[1]

张禹内心亲爱戴崇,敬重彭宣却疏远他。戴崇每次问候张禹时,常要求老师应该摆设酒席,与弟子共同娱乐,张禹就带着戴崇到后堂饮酒开宴,妇女们也不回避,面对面坐着,听艺人们演奏音乐,铿锵悦耳,极尽欢乐,直到深夜才散。而每当彭宣来拜访,张禹在厢房里会见他,与其谈论儒家经典义理,天晚留他用餐,也仅有一样肉食,杯酒相对而已,彭宣从来不曾到过后堂。等到彭宣、戴崇两人听说老师不同的对待方式后,各自感到满意,认为得宜[1]

索地求官

[编辑]

张禹年老时,替自己修建墓地,起造祠堂,他喜欢平陵县肥牛亭的亭部所在地,且这块地又靠近汉成帝正在营建的延陵,便奏请汉成帝将肥牛亭之地赐给他,汉成帝于是把该地赐给张禹,并下诏命令平陵县将亭部迁移到其他地方。曲阳侯王根听闻此事后,向汉成帝谏诤道:“肥牛亭地处从平陵寝殿取出汉昭帝衣冠出游到祠庙的道路中间,张禹身为皇帝的老师,不遵循谦让的美德,甚至求取先帝衣冠出游经过的道路,以致旧亭迁徒毁坏,相当不适宜。孔子说过:‘你端木赐爱惜那只羊,我却爱赏这庄严的礼仪形式。’陛下应该改赐其他地方给张禹。”王根虽然是汉成帝的舅舅,但汉成帝敬重他的程度比不上张禹,故尽管王根的话虽然恳切恰当,仍然不被听从,最终还是将肥牛亭这块地赐给了张禹,王根由此妒恨张禹得宠,多次上书诋毁中伤他,而汉成帝却更加尊敬厚待张禹[1][2]

张禹每次得病,总要把他的饮食起居禀报汉成帝,皇帝往往乘车驾前来问候。汉成帝亲自在张禹床边行礼,张禹磕头谢恩,并借此机会向汉成帝讲心事说:“老臣生有四男一女,疼爱女儿超过儿子,女儿远嫁给张掖郡太守萧咸为妻,老臣禁不住父女离别之情,希望她能离自己近一点。”汉成帝立即下令把萧咸调任为弘农郡太守。又张禹最小的儿子当时还没有官职,汉成帝问候张禹时,他多次以目光注视自己的小儿子,汉成帝领会老师的意思,当即在张禹床边任命他的小儿子为黄门侍郎、给事中[1][2]

灾异之兆

[编辑]

张禹虽然居住在家里,但仍以特进的身份当天子的老师,每当国家有重大政事,他一定参与讨论决定。永始元延年间,日食地震发生频繁,许多官吏、百姓纷纷上书论说这些灾异的应现,讥讽切责这是外戚王氏专擅朝政所导致的。汉成帝对灾异的多次出现感到恐惧,认为吏民们的说法很对,只是没有什么根据弄明白,于是驾临到张禹的府第,屏退左右近侍,亲自拿上天变异的事请教他,并把吏民们关于王氏专权的上书给张禹看[1][2]

张禹考虑到自己已经年老,子孙又软弱,且与曲阳侯王根不和,害怕被他所怨恨,于是对汉成帝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共出现三十余次日食,五十六次地震,有的是因为诸侯间相互残杀,有的则是因夷狄侵略中国,灾变的涵义高深幽远难以弄清。所以古代圣人很少谈论天命,也不谈论怪异、鬼神。即使子赣那样聪明之人都不曾听闻受教,何况见识肤浅的鄙陋儒生们所说的话!陛下应修明政事来应和灾异,同吏民们共享幸福和善庆,这才是经书义理的要旨。新学的后生小子扰乱正道,贻误他人,不应该相信采用,而要用儒家经典所载原则来决断它。”汉成帝向来相当信任、宠爱张禹,所以从此不再怀疑王氏家族。事后,曲阳侯王根及诸多王氏子弟听闻张禹的言论后,都很高兴,于是开始亲近张禹[1][2]

卜卦吉凶

[编辑]

张禹看到当时常发生变异,且汉成帝的身体不安康,于是选择日子沐浴斋戒、夜晚把蓍草露在星光下,第二天端正衣服帽子,笔直站立,用蓍草占卜,如果得到吉利的卦象,就献上它的占辞,反之得到不吉利的卦象,张禹便为此心急不安,忧形于色[1]

汉成帝驾崩后,张禹接续侍奉汉哀帝,于建平二年去世,谥号“节”。张禹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张宏继承安昌侯的爵位,官至太常,列于九卿之中,张宏的三个弟弟都担任校尉散骑诸曹等职[1]

轶事

[编辑]

起初,张禹当太子刘骜的老师时,由于太子不便频繁地向他询问经书义理,于是编篡《论语章句》献上给太子。早先鲁国扶卿夏侯胜、王吉、萧望之、韦玄成都讲授《论语》,篇章次第有所不同。张禹起先师事王吉,后来从学庸生,张禹采择各家学说中妥当的文义,最后编写出《论语章句》,广受众人的尊崇重视,众儒生给他编造韵语说:“欲为论,念张文[注 1]。”从此以后,学者们大多依从张禹的学说,其余各家逐渐衰微[1]

评价

[编辑]
  • 班固: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其酝藉可也,然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乌能胜其任乎[1]
  • 李德裕:夫社稷之计,安危之机,人君不能独断者,必资于所敬之臣。然臣有忠邪,时有险易,交有浅深,义有厚薄。范雎山东之匹夫也,入虎狼之,履不测之险,可谓交疏义薄矣,而能尊昭王,去穰侯,开秦霸业之基,以安固后嗣,可谓忠于昭王矣。夫能独断者英主也,古人言“谋之欲多而断之在独”,盖为此矣。天有震雷之怒,龙有逆鳞之恨,所以人君在于能断耳。然亲戚之际,恩义之重,断之于己不可也。张敞所谓“明诏以恩不听,群臣以义固争而后许”,而令明诏自亲其文,非策之得也。汉文帝薄昭,断明矣,于义则未安也。周宣申伯,有《孔硕》之诗,秦康文公,兴“如存”之感,况太后尚存,唯一弟薄昭,而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心也。汉成帝车驾至张禹第,辟左右,亲问禹以天变。禹以年老子弱,与曲阳有隙,乃言:“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帝雅信爱禹,由此不疑王氏。致汉室之亡,成王莽之篡,皆因禹而发,可谓汉之贼也,国之妖也。虽蛇斗于,鹢退于,妖不甚于禹矣。朱云欲以上方斩马剑断佞臣头,斯言当矣。后代有类于此者,其臣可以范雎为师表,张禹为鉴戒[3]
  • 司马光:元帝师萧望之,成帝师张禹,皆敬重之矣,元帝不能听望之言疏许、史而去,成帝则听禹言而不疑王氏,望之以此杀身,禹以此苟富贵,汉祚中衰,实由此也[4]
  • 钱时:张禹、孔光之徒真何足道哉,成帝疑灾异为王氏专政之效,亲至禹第问之,使当时而能效一语,虽杀身足以为荣矣,禹乃以年老子孙弱而诡辞以对,帝由是遂不疑王氏,哀帝以董贤大司马,故令贤私过光,光知上欲尊宠之也,拜谒送迎甚谨,不敢以賔客钧敌之礼,禹、光俱号名儒,而此举错曽狗彘之不若[5]
  • 王夫之:老之戒在得,至于老而所需于天下者微矣,得奚足以乱其心哉?子孙之情长,而道义之气馁,引子孙之得为已得,于是濒死而不忘。张禹之初,与王根毕也,犹有生人之气也,虑及子孙,而行尸走肉,遂祸人之宗社,冒万世之羞,朱云欲以齿剑而不惭。夫人为不善而贻怨于子孙,诚不可为也,身之无过,质之鬼神而不疚,则亦奚患哉?且夫祸福亦何常之有,假令王氏早败,而按同恶之诛,禹之子孙,又能保其富贵乎?故祸福者,天也,失得者,人也,老而忧子孙,引天之吉凶以私之没世,其愚不可疗矣。成帝不辑折槛以旌朱云,则所以待禹者亦可知矣。禹且不自保,而况其子孙[6]
  • 黄震:禹贪污淫党,卖国为奸,汉氏之亡于斯决矣[7]

注释

[编辑]
  1. ^ 白话翻译:如果想要研究《论语》,就要熟读张禹的注文。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汉书》·匡张孔马传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资治通鉴》·汉纪
  3. ^ 全唐文》·张禹论
  4. ^ 资治通鉴》·汉纪
  5. ^ 两汉笔记》·卷七
  6. ^ 读通鉴论》·卷五
  7. ^ 黄氏日抄》·卷四十七
前任:
王商
西汉丞相
前25年-前20年
继任:
薛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