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交部长列表
德国外交部长是德国内阁的一员。同样也是德国外交部的首长,负责处理外交事务。现任外交部长是安娜莱娜·贝尔伯克。本条目包括了历任德国联邦外交部部长,在德国历史上主导处理外交事物的首长,以及对德国在外交关系上面有很大贡献的人。
德国外交部在1870年成立,当时负责北德意志邦联的外交政策,1871年起则负责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外交部最初是由国务秘书担任首长(不称部长),而德国总理则保有外交事务的责任。一开始在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之下,外交部分为政治及经济、法律及领事事务两大部门。在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外交部增设殖民地事务部门,形成后来1907年成立的帝国殖民事务部(Reichskolonialamt)。一战时期,外交部必须应付威廉二世的个人外交政策。
职务名称可以被翻译为外交大臣,可以被称作代理国务秘书,或者国务卿,国务卿是这个帝国最高权力机构的首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部长。为了方便统一,这里统一称作部长或代理部长。
名字 | 任期 | 说明 | 党派 | 任期天数 |
Hermann von Thile | 1870-1872 | 被奥托·冯·俾斯麦1870年任命为北德意志邦联邦第一任外交部长,在北德意志邦联邦变为德意志帝国后继续任职 | ||
Hermann Ludwig von Balan | 1872-1873 | 自由主义普鲁士贵族院议员 | ||
Bernhard Ernst von Bülow | 1873-1879 | 在1878年6月份至7月份,与俾斯麦以及当时的驻巴黎大使、后来的总理霍恩洛厄亲王一起参加了1878年柏林会议 | ||
伯恩哈德·冯·比洛 | 1879-1880 | 他避免了可能的战争爆发,任内与英国的关系恶化 | ||
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 | 1880 | 短暂担任 | 自由保守党 | |
Friedrich zu Limburg-Stirum | 1880-1881 | 普鲁士众议院议员 | 德国保守党 | |
Clemens Busch (Diplomat) | 1881 | 短暂担任,1879年到1881年,驻布达佩斯。1885年到1888年,驻布加勒斯特,1888年至1892年在斯德哥尔摩,1895年在伯尔尼去世 | ||
Paul von Hatzfeldt | 1881-1885 | 1882年,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以及普鲁士联邦参议院全权代表
1885年初,他作为德国全权代表领导柏林西非会议的谈判。之后成为德国驻伦敦大使,保留国务部长的军衔; 他很快获得了英国宫廷的认可,并与英国首相第三代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建立了人文和官方关系。他与俾斯麦达成协议,努力通过与奥地利君主制的关系使英国更接近德意志帝国。 英国、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地中海协定的缔结和设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影响。1890年俾斯麦被推翻后,Leo von Caprivi通过他的老朋友枢密院议员荷尔斯泰因对德国外交政策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目的是表明与英国的和解。1899年,他与英国谈判了《黑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为德意志帝国赢得了黑尔戈兰;他还在促成《萨摩亚协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德国保守党 | |
Herbert von Bismarck | 1886-1890 | 奥托·冯·俾斯麦的儿子,参加过普法战争并在马斯拉图尔战役受伤。1890年与父亲一起向威廉二世辞职。 | 自由保守党 | |
Adolf Marschall von Bieberstein (Politiker, 1842) | 1890-1897 | 在列奥·冯·卡普里维总理期间担任外交部长,并在霍恩洛厄下仍担任了一段时间,任内撰写了克鲁格电报,并因为和威廉二世的冲突而调到君士坦丁堡处理和奥斯曼帝国的关系,促成了巴格达铁路 | ||
伯恩哈德·冯·比洛 | 1897-1900 | |||
Oswald von Richthofen (Diplomat, 1847) | 1900-1907 | 在任上去世 | ||
Heinrich von Tschirschky | 1906-1907 | 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时期上任,解决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在帝国议会做过关于法军在摩洛哥的报告并缓解了石勒苏益格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康拉德·冯·赫岑多夫致力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合作。 | ||
Wilhelm von Schoen (Diplomat) | 1907-1910 | |||
Alfred von Kiderlen-Waechter | 1910-1913 | 1913年后担任德国驻巴黎大使,在1914年8月4日提交了对法国的宣战书。 | ||
戈特利布·冯·贾戈 | 1913-1916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对施里芬计划持怀疑态度,并且反对入侵比利时等中立国,因为这可能会迫使英国参战,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向协约国提出停火,但被德国总参谋部否决。1916年中期辞职以抗议反对无限制潜艇战,这将使美国站在协约国一边参战,战后1919年出版了他的回忆录,标题为《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爆发》,并且退出了政坛。在不再被接受进入外交部门后,他参与了《凡尔赛条约》中假定的德国战争罪的修订,特别是与外交部战争罪责部密切合作 | ||
Arthur Zimmermann (Diplomat) | 1916-1917.1 | 他撰写了齐默尔曼电报,由于尚不清楚的原因,他随后公开确认了该文件的真实性,并因此被解雇。任内支持最高陆军指挥部 | ||
Richard von Kühlmann | 1917.1-1918.7 | 签署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结束了与苏维埃俄国的战争。 | ||
辛慈 | 1918.7-1918.10 | 乔治·冯·赫特林内阁外交部长,随内阁辞职 | ||
Wilhelm Solf | 1918 | 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的坚定支持者,1911-1918担任殖民地事务部门的首长,之后短暂担任马克西米连·冯·巴登总理时期的部长。十一月革命后短暂担任,也是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内阁的部长,1920年到1928年担任德国驻日本大使 | ||
布罗克多夫-兰曹 | 1918 |
1919年,外交部进行重组并建立起现代化架构。此时外交部最高首长由外交部长出任,但基于传统,外交部并未改名(Auswärtiges Amt,英文直译为Foreign Office)。魏玛共和时期最为知名的外交部长为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他致力于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和解,并与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共同获得1926年诺贝尔和平奖。1932年,康斯坦丁·冯·纽赖特就任外交部长,在希特勒成为总理后继续掌管外交部,但面临纳粹政治人物如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和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等人的激烈竞争。里宾特洛甫在1938年成为外交部长。
序列 | 名字 | 任期 | 备注 | 党派 | 任期天数 |
---|---|---|---|---|---|
1 | 布罗克多夫-兰曹 | 1919年2月13日-1919年6月21日 | 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退位后,第一位就职的德国外交部长,也是魏玛共和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而和Kabinett Scheidemann辞职,1922年至1928年期间出任德国驻苏联全权大使,促成了拉帕洛条约 (1922年) | 无党派 | 128 |
2 | 赫尔曼·穆勒 | 1919年6月21日-1920年4月10日 | 代表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 | 社民党 | 294 |
3 | Adolf Köster | 主持了上西里西亚公投 | 社民党 | ||
4 | Walter Simons | 无党派 | |||
5 | Joseph Wirth | 无党派 | |||
6 | 约瑟夫·维尔特 | 中央党 | |||
7 | Joseph Wirth | 无党派 | |||
8 | 瓦尔特·拉特瑙 | 认为犹太人应该融入德国社会,1922年2月出任外交部长,力图与战胜国就赔款达成协议,于同年6月24日被极右派人士暗杀。 | 民主党 | ||
9 | Joseph Wirth | 无党派 | |||
10 | Frederic von Rosenberg | 无党派 | |||
11 |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 | 1923-1929年6月1日 | 连续8届担任外交部长,他的第一个显著成就是1924年的道威斯计划,该计划降低了德国的总体赔款承诺,并重组了德意志帝国银行。1926年9月,德国被国际联盟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向苏联保证德国在《柏林条约》中的诚意。1928年8月签署了《非战公约》主张和解和谈判的政策。
与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于1926年同获诺贝尔和平奖。在政治不稳定和脆弱、短暂的政府时期,他被普遍认为是魏玛共和国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最有影响力的内阁成员。 |
人民党 | |
12 | Julius Curtius | 人民党 | |||
13 | 海因里希·布吕宁 | 中央党 | |||
纳粹德国时期 | |||||
14 | 康斯坦丁·冯·诺伊拉特 | 1932-1938 | 纽拉特主张保守修正主义的德国外交政策,并积极支持日益由希特勒决定的纳粹外交政策路线(例如退出国际联盟,重新征兵或重新占领莱茵兰)。希特勒成为总理后继续掌管外交部,但面临纳粹政治人物如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和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等人的激烈竞争,1936年开始外交部的行动自由受到限制,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及其办公室逐渐在幕后行事并替代。 | 无党派;自1937年起纳粹党 | |
15 |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 1938.2-1945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在促成钢铁条约(德意同盟条约)、慕尼黑协定(吞并苏台德)、梅梅尔通牒(吞并梅梅尔)和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主张与苏联保持良好关系,反对入侵苏联。 里宾特洛甫反对前任对华合作的政策,反而积极拉拢日本。1941 年底,美国对英国的援助以及 U 型潜艇和美国军舰在北大西洋护卫前往英国的护航船队之间的摩擦越来越频繁,里宾特洛甫努力使得在华盛顿的日美会谈失败,并引导日本 攻击美国。 珍珠港事件后,他极力支持对美国宣战。 从 1941 年起,里宾特洛甫的影响力逐渐下降。1945 年6月被捕,并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定罪并被判处死刑,原因是他在欧洲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促成了大屠杀。 1946 年 10 月 16 日,他成为第一个被绞死的纽伦堡被告。 | 纳粹党 | |
16 | 赛斯-英夸特 | 1945年5月1日-2日 | 纳粹党 | 1 | |
17 | 科洛希克 | 1945年5月2日-1945年5月23日 | 纳粹党 | 21 |
西德外交部却因盟军占领,直到1951年3月15日才得以重建。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在波恩兼任首任外交部长。
历任 | 名字 | 总理 | 任期 | 党派 |
---|---|---|---|---|
第1任 | 康拉德·阿登纳 | 1951年3月15日-1955年6月6日 | 基民盟 | |
第2任 | 海因里希·冯·布伦塔诺 | 康拉德·阿登纳 | 1955年6月6日-1961年 | |
第3任 | 格哈德·施罗德 | 康拉德·阿登纳 | 1961年 - 1966年12月1日 | |
第4任 | 维利·勃兰特 | 路德维希·艾哈德 | 1966年12月1日-1969年10月20日 | 社民党 |
第5任 | 瓦尔特·谢尔 | 库尔特·乔治·基辛格 | 1969年10月20日-1974年5月16日 | 自由民主党 |
第6任和第8任 | 汉斯-迪特里希·根舍 | 维利·勃兰特 | 1974年5月16日- 1992年10月1日(中间有部分时间由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暂代) | |
赫尔穆特·施密特 | ||||
第7任(代理部长) | 赫尔穆特·施密特 | 1982年9月17日-1982年10月1日 | 社民党 |
东德 | 任期(天数) | |||||
第1任 | 1902–1968 | Georg Dertinger | 威廉·皮克 | 1949年10月12日-1953年15日1月 | 基民盟 | 1192 |
第2任 | 1905–1973 | Anton Ackermann | 奥托·格罗提渥 | 1953年1月15日-1953年10月1日 | 统一社会党 | 260 |
第3任 | 1903–1986 | Lothar Bolz | 瓦尔特·乌布利希 | 1953年10月1日-1965年6月24日 | 国家民主党 (东德) | 4285 |
第4任 | 1902–1975 | Otto Winzer | 1965年6月24日-1975年3月3日 | 统一社会党 | ≈ 3480 | |
第5任 | 1923–2020 | Oskar Fischer | 维利·斯多夫 | 1975年3月3日-1990年4月12日 | 5520 | |
两德统一时的东德临时政府 | * 1952 | Markus Meckel | 埃里希·昂纳克 | 1990年4月12日-1990年8月20日 | 社民党 | 131 |
两德统一时的东德临时政府 | * 1940 | 洛塔尔·德梅齐埃 | 1990年8月20日-1990年10月2日 | 基民盟 | 44 |
第一任Georg Dertinger 1949年到1953年,是人民议会的议员和第一任外交部长。在1953年被斯大林迫害,在东德秘密关押10年 ,之后葬在莱比锡南的公墓。
他在起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基民盟报纸《新时代报》于 1949 年 19 月发表了他的外交政策目标。1950年10月27日,他与波兰签署了关于奥得河-尼斯河边界的兹戈热莱茨条约,并且和波兰外交部长斯坦尼斯瓦夫·斯克热谢夫斯基一起签署了在法兰克福签署了奥得河—尼斯河线划界的最终议定书。
1952年夏天,外交部长德廷格向东部基民盟的党的领导层提出要求,捐赠一个钟,并将其安装在德波边境的法兰克福。他的党内同事、党领导秘书处成员威利·莱斯纳(Willi Leisner)竞选批准这一请求,除其他外,为该项目辩护,他说这个钟声“......有朝一日(应该)预示着和平和统一的德国与爱好和平的人民友好”。
第三任Lothar Bolz 1953 到1965 Otto Winzer 葬在腓特烈斯费尔德中央公墓
两德统一后
[编辑]2000年,外交部总部迁至柏林德意志帝国银行暨德国统一社会党(前东德执政党)旧址,而原来的波恩办公室则成为第二办公室。
第9任 | 克劳斯·金克尔 | 赫尔穆特·科尔 | 1992年10月1日-1998年10月27日 | 自由民主党 |
第10任 | 约施卡·菲舍尔 | 格哈德·施罗德 | 1998年10月27日 - 2005年11月22日 | 绿党 |
第11任 | 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 | 安格拉·默克尔 | 2005年11月22日-2009年10月27日 | 社民党 |
第12任 | 吉多·韦斯特韦勒 | 2009年10月27日-2013年12月17日 | 自由民主党 | |
第13任 | 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 | 2013年12月17日-2017年1月27日 | 社民党 | |
第14任 | 西格马尔·加布里尔 | 2017年1月27日-2018年3月14日 | ||
第15任 | 海科·马斯 | 2018年3月14日-2021年12月8日 | ||
第16任 | 安娜莱娜·贝尔伯克 | 奥拉夫·朔尔茨 | 2021年12月8日 - | 绿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