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
外观
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年表 |
世纪: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中国 / 21世纪中国 |
年代: 1910年代中国 / 1920年代中国 / 1930年代中国 / 1940年代中国 / 1950年代中国大陆 / 1960年代中国大陆 / 1970年代中国大陆 |
年份: 1941年中国 / 1942年中国 / 1943年中国 / 1944年中国 / 1945年中国 / 1946年中国 / 1947年中国 / 1948年中国 / 1949年中国 |
纪年: 乙酉年(鸡年)、中华民国34年 |
大事记
[编辑]- 1月1日——国民政府明令颁授郑洞国、霍揆彰、萧毅肃、周福成、何绍周、王凌云、孙立人、廖耀湘以青天白日勋章,颁授卫立煌以一等宝鼎勋章,颁授巴梯斯达以特种大绶卿云勋章,颁授萨拉里架以特种大绶景星勋章;中国国民党青年远征军编练总监罗卓英对记者谈话称:“此次蒋委员长号召知识青年从军运动,预定发动十万青年,分两批征集。现时仅两月,而全国从军青年已超过十二万人”[3]:7626。
- 1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委员长行辕江西赣州,经办第三战区、第七战区、第九战区军需补给事宜[3]:7633。
- 1月12日——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部在安徽立煌成立,李品仙、王懋功等就任长官、副长官职[3]:7634。
- 1月18日——国民政府特任吴鼎昌为国民政府文官长,原任魏怀免职[3]:7637。
- 2月1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后方勤务司令部在昆明成立,受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之指挥,并与美军供应处联系[3]:7651。
- 2月3日——蒋介石任命龙云兼中国陆军副总司令[3]:7652。
- 2月7日——国民政府任命陈继承为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3]:7656。
- 2月8日——日军会师于江西新城,覆灭中国赣南空军基地及打通粤汉铁路[3]:7657。
- 2月9日——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在昆明成立,何应钦任总司令[3]:7658。
- 2月10日——国民政府特派李宗仁为军事委员会汉中行营主任;特派王缵绪为重庆卫戍总司令,原任刘峙调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3]:7658。
- 3月1日——蒋介石派彭位仁为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监,戴之奇为青年军第二〇一师师长[3]:7672。
- 3月2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奉令裁撤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黔桂湘边区总司令部、滇越边区总司令部,与第一、第九、第十一、第十六、第二十、第二十四、第三十五等集团军番号及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部,任命卫立煌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王耀武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方面军司令官;蒋介石令调俞济时为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3]:7673。
- 3月4日——是日为童子军节[3]:7675。
- 3月8日——中国驻印军克复腊戍[3]:7676。
- 3月9日——青年远征军政治部主任蒋经国,由青年军第二〇一师师长戴之奇陪同,抵四川铜梁视察青年军,对训练情形颇表满意[3]:7678。
- 3月21日——豫西鄂北会战开始[3]:7685。
- 3月30日——缅北滇西作战结束[3]:7689。
- 6月3日——蒋介石在重庆会见苏驻华大使彼德罗夫,详谈东北问题,并明白表示中国之态度,“务须达成我抗日目的,即求得东北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彼得罗夫表示不难友好解决,并希望行政院长宋子文尽快访问苏联[3]:7730。
- 6月16日——军事委员会任命孙蔚如、孙连仲、傅作义为第六战区、第十一战区、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3]:7738。
- 6月26日——国民政府任命吴奇伟为湖南省政府主席,原任薛岳免职;任命孙连仲兼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原任马法五免职[3]:7746。
- 6月30日——国军克复柳州[3]:7748。
- 7月5日——黄炎培在延安同毛泽东谈历史周期率问题,据黄炎培7月5日日记记载:“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7753。
- 7月8日——蒋介石核准军事委员会设置战地政务委员会[3]:7758。
- 7月23日——国民政府授予方先觉青天白日勋章,以表彰其保卫衡阳血战之攻[3]:7767。
- 7月25日——国民政府特任俞鸿钧兼中央银行总裁,原任孔祥熙免职,宋子文兼领四联总处副主席,原任孔祥熙免职[3]:7767。
-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决定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4]。
- 7月28日——国军克复桂林[3]:7769。
- 7月30日——国民政府特任张厉生为内政部长,王世杰为外交部长,陈诚为军政部长,俞鸿钧为财政部长,翁文灏为经济部长,朱家骅为教育部长,俞飞鹏为交通部长,谷正纲为社会部长兼农林部长,徐堪为粮食部长,谢冠生为司法行政部长,鹿锺麟为兵役部长[3]:7769-7770。
- 8月1日——新任外交部长王世杰到部视事[3]:7772。
- 8月5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由昆明迁驻柳州,另于南宁设置指挥所[3]:7775。
- 8月10日——最高统帅部立即电令全国各部队,听候命令,根据盟邦协议,执行受降之一切决定,对第十八集团军之军令曰:“所有该集团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往命,其在各战作战地境之部队,并应接受各战区司令长官之管辖,勿再擅自移动。”[5]:147下午7时,日本投降消息传出,重庆百万市民拥到街头欢呼跳跃[3]:7779。毛泽东通告所属:“苏联参战,日本投降,内战迫近,……准备对付内战。”[6]:1
- 8月11日——朱德以“延安总部”名义,连续发布7道命令,指示各地方军全面行动[5]:147。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下《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苏联参战后,日本已宣布投降。国民党积极准备向我解放区收复失地,夺取抗日胜利的果实。这一争夺战,将是极猛烈的。……在此情况下,我党任务分为两阶段:甲、目前阶段,应集中主要力量迫使敌伪向我投降,不投降者,按具体情况发动进攻,逐一消灭之,猛力扩大解放区,占领一切可能与必须占领的大小城市与交通要道,夺取武器与资源,并放手武装基本群众,不应稍存犹豫。……乙、将来阶段,国民党可能向我大举进攻,我党应准备调动兵力,对付内战,其数量与规模,依情况决定。”[7]:1-2
- 8月13日——毛泽东称:“按照蒋介石的方针,是要打内战的”,因此:“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6]:4-5。
- 8月14日——朱德、彭德怀致电最高统帅部,公开拒绝8月10日之命令[5]:147。蒋介石为便于解决与中共歧见,电请毛泽东前往重庆[8]:721。毛泽东斥之为“完全欺骗”[9]:524。
- 8月15日——同盟国经由瑞士政府之通知,获悉日本天皇裕仁已颁敕令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各项规定宣布无条件投降,于是中国、美国、英国、苏联首都同时正式宣布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同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在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发表《对日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书》,指出“正义必然战胜强权”的真理,终于得到它最后的证明,这亦就是表示我们国民革命历史使命的成功,要求人民“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只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人民为敌[3]:7785-7786。朱德自称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致电冈村宁次,饬其命令所属日军向中共投降,被日方所拒绝[5]:147。
- 8月16日——毛泽东覆蒋介石,俟对朱德要求表示意见后,再考虑相会问题[8]:721。斯大林以苏共中央名义给毛泽东一通电报,要他与蒋合作,毛泽东则大发雷霆,说莫斯科为什么不许他革命[9]:524。
- 8月18日——“满洲国”在通化大栗子沟召开“重臣会议”,“满洲国”皇帝溥仪宣读“退位诏书”,至此“满洲国”政府垮台[3]:7792。
- 8月19日——中、美、英、苏盟国代表在马尼拉接受日本降使副总参谋长河边虎四郎签定初步投降书,中国代表徐永昌等参与此项接受日使初步投降仪式[3]:7792。
- 8月20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由重庆赴芷江,即在芷江成立前方司令部,接受日军投降;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北方局,成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任书记、薄一波任副书记,同时成立晋冀鲁豫军区,任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3]:7793。蒋介石再电敦促毛泽东前往重庆,说明朱德要求不能接受[8]:721。
- 8月21日——日军今井武夫一行八人飞抵芷江,即由中国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召晤,并代表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面交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字第一号备忘录》,指示日军投降应行准备之事项[3]:7794。
- 8月22日——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身份电麦克阿瑟,授予英军司令官接受香港日军投降之权限[3]:7795。
- 8月23日——蒋介石三次去电敦促毛泽东前往重庆[8]:721。
- 8月24日——国民政府隆重举行《联合国宪章批准书》签署典礼,蒋介石亲莅签署批准书,王世杰副署;毛泽东电覆蒋介石称:“鄙人极愿与先生会见,商讨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时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覆。”[3]:7797毛泽东指示军事部属:“你们回到前方去,放手打就是了”[6]:13。
- 8月25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要求国民政府承认解放民选政府及抗日军队,制定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纵队接受日军投降地区,公平合理整编军队,承认各党派合法地位,召开各党派代表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8]:721。经过再次研究,反复权衡利弊,毛泽东始决定应蒋介石之邀[6]:13。
- 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充分估计到蒋介石逼城下之盟的可能,但签字之手在我;必须作出一定的让步,在不伤害双方根本利益条件下,才能得到妥协;让步的第一批是广东至河南,第二批是江南,第三批是江北,陇海路以北迄外蒙,一定要由中共占优势;东北行政大员由国民党派,中共去干部;如果这些还不行,那末城下就不盟,准备坐班房[6]:14。
- 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同赫尔利、张治中以及周恩来、王若飞等同机飞重庆[3]:7802。
- 8月29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与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会谈,下午毛、周、王与蒋介石会谈,晚间又和张治中、王世杰、张群、邵力子作长时间谈话[3]:7803。重庆谈判开始,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同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蒋介石只想作一些开放民主的空头许诺,而要坚持所谓“统一政令军令”,即取消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10]:211。国民政府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中国陆军总部奉蒋介石之命,将原属中国方面受降之香港及九龙日军投降改由英国接收,并授权英国海军少将哈考脱全权受降,另派罗卓英中将为中国代表、威廉逊上校为美国代表参加香港受降[3]:7803。中共中央即指示晋察冀和山东方面之负责人,迅速派遣干部和部队到东三省,以控制广大乡村及中小城市,建立地方政权及地方部队[11]:185。
- 8月30日——毛泽东遂提出“拥护蒋先生,承认蒋先生在全国的领导地位”[6]:18。
- 日本投降后,美军停止军事活动,但《租借法案》持续施予中国,使其完成对在华日军的监管活动,在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命令将美军价值4500万美元仓储物交予中国。
- 9月1日——国民政府特派李宗仁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主任,熊式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3]:7809。
- 9月5日——宋美龄自美国返中国抵达重庆[3]:7817。
- 9月8日——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党政接收计划委员会,统一主办对敌伪党政及物资接收事宜[3]:7820。何应钦由芷江飞南京受降[5]:146。
- 9月9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中外代表千余人出席,何应钦主持[3]:7821。何应钦代表最高统帅主持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5]:146。
- 9月10日——何应钦召见冈村宁次,指示处理日军投降事宜,冈村宁次表示:自签订降后,“就脱离日本政府之节制,完全听从何总司令之命令”[3]:7823。
- 9月12日——蒋介石在重庆官邸约毛泽东、周恩来共进午餐,张群、张厉生、邵力子作陪;何应钦令冈村宁次取消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之名义,改称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长官;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命令,自是日起伪钞一律停用,沿用法币,并规定伪币与法币之兑换率为200:1[3]:7825-7826。
- 9月13日——蒋介石召派张治中赴新疆处理“伊宁事变”,是日张治中由重庆飞抵迪化[3]:7826。中共中央通知其各地党委说:“⑴我们与国民党初步交换意见的谈判,已告一段落,国党毫无诚意,双方意见相距甚远,谈判将拖延一时。⑵蒋对具体问题表示:政府法统不容紊乱,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国大要速开,旧代表有效,但可增加名额,容纳各方,容纳各党派参加政府。⑶关于两党关系的重要问题:对军队只允编十二个师,需完全服从命令,按指定地区集中。对解放区民主政府,则表示含糊。”[12]:276[6]:23
- 9月14日——中国各战区、方面军自是日起开始解决除日军武装,至次年2月13日止缴械基本结束,总计俘虏日军128.3206万人;张治中在迪化会见苏联驻迪化代总领事叶谢也夫,征询对“伊宁事变”意见[3]:7827。
- 9月16日——张治中晋谒蒋介石,报告解决新疆伊宁事变之途径,建议请苏联政府调解伊宁事变[3]:7830。
- 9月17日——国民政府任命商震为国民政府参军长[3]:7832。中共中央遂即提出“东北为我势必所争,热、察两省必须完全控制”,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之战略方针[13]:278-279。
- 9月20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向蒋介石请示后答复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对苏联政府愿意协助伊宁事变表示感谢,并请苏驻伊领事代为通知与介绍伊宁领事代为通知与介伊宁事代表到迪化晋谒张治中,商洽进行和平解决办法[3]:7835-7836。
- 9月22日——毛泽东会见中国青年党领导人蒋匀田,说:商谈近20日,时间白费,我们触及到两个问题,军队分配比例问题,我们管理地区自治问题,没有一个问题得到协议,“可说商谈已经失败了。”[3]:7837
- 9月26日——宋美龄受任为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3]:7840。
- 10月1日——中国空军第一路军司令张廷孟奉蒋介石之命,携国旗一面单机飞赴台北,与驻台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安藤利吉交涉,要求降下台北“日本台湾总督府”上之日本国旗,升起中国国旗,日军同意,张廷孟亲手升起中华民国国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结束,所有业务分别移交国民政府文官、参军两处接办,参军处增设军务局,文官处增设政务局,办理侍从室第一、第二两处工作[3]:7845。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奉麦帅下达之命令接受在台日军的投降并接管台湾[14][15]。
- 10月2日——蒋介石下令龙云着即免除本兼各职,特任龙云为军事参议院上将院长[3]:7846。
- 10月3日——国民政府明令白崇禧晋任为陆军一级上将,张治中、张发奎均晋任为陆军二级上将,胡宗南特加陆军上将衔[3]:7847。
- 10月5日——台湾前进指挥所主任葛敬恩、副主任范诵尧率领接收人员80名由重庆飞抵台北,即次日成立台湾前进指挥所[3]:7848。
- 10月10日——《双十协定》签字;国民政令授予蒋介石及何应钦、吴敬恒、戴季陶、张伯苓、胡适等7,278人胜利勋章,方觉先、端木杰、刘膺古等1,822人忠勤勋章,肖勃、宋锷、王可襄等12人云麾勋章;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前清肃亲王善耆之女)在北平被捕[3]:7851-7854。
- 10月11日——毛泽东由王若飞和张治中陪同自重庆飞返延安,在重庆机场答记者说:“中国问题是可以乐观的,困难是有的,不过困难都可以克服。”[3]:7854
- 10月12日——上党战役结束[3]:7857。
- 10月14日——何应钦赴徐州、郑州视察,次日在郑州召集军政长官会议后,乘机经开封返回南京[3]:7858-7859。
- 10月16日——国民政府改组原“昆明防守司令部”,组成“东北保安司令官部”,首先调其所属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转运东北[3]:7860。
- 10月18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及警备总司令部在台北开始办公[3]:7864。
- 10月20日——外蒙古举行外蒙古独立公民投票,历时3天日,将于10月22日完毕[3]:7868。
- 10月24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兼台湾警备总司令陈仪,偕同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处长严家淦等,由上海飞抵台北履新[3]:7871。
- 10月25日——同盟国于台湾地区的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举行,陈仪为受降主官,日方投降代表为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3]:7872。驻台日军在台北公会堂完成受降仪式[16],随后,陈仪发表广播称恢复对台湾、澎湖列岛之主权,台湾已经光复[17]。
- 根据中苏协议,国军进入东北接管,但受到苏联阻挠。辗转登陆后,在山海关遇到八路军阻击,东北爆发内战[18]。
- 11月1日——张群、王世杰、邵力子与周恩来、王若飞在重庆继续谈判避免冲突、恢复交通,政府代表将对中共10月30日所提四点提案之覆案交给中共代表;财政部派陈果夫为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原任孔祥熙免职[3]:7882。
- 11月4日——据中共中央之指示,进兵东北情况及计划如下:“最先入东北之李运昌部,已由五千人扩充至八万人,惟战斗力弱。正规军入满者约五万人。在途中者尚有五万人,十一月中旬可到,约计十万人。为内线作战之主力。另外约十一万人将于十二月下半月可到热河、辽宁、冀东地区,外线作战。”[19]:401-402从1945年8月到11月底,中共中央先后调派中央政治局委员4人,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16人到东北工作,从各战区调集主力部队达11万人,另外还从延安和各战区抽调2万多名干部到东北,迅速扩大和整编20个师,并建立10个军区[20]:181。
- 11月6日——中国军队在老挝解除日军武装完竣[3]:7889。国军东出山海关[5]:149。
- 11月24日——马林诺夫斯基正式向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嘉璈提出要求,视东北工业设备为战利品,并开列一154种企业,要求中俄共同管理[5]:150。
- 11月26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辞职[5]:152。国军进驻锦州[5]:149。
- 11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不了解中共之本质,任命对中国政情隔膜之马歇尔为特使到中国,希望马歇尔尽量利用美国之地位,促成国共之停战[5]:152。
- 11月中旬——河北唐山的煤田和秦皇岛港口之间一条铁路主干线古冶村镇美军的四星将军佩克(Peck)与他同行的部队,一队海军陆战队卫队,受到一支共产党军队的袭击。海军陆战队的一个飞行中队被叫来增援,实施攻击的共军迅速溜走了[21]。
- 12月1日——昆明发生“一二一惨案”[3]:7912。
- 12月4日——关于平汉路方面,中共中央军委给刘伯承、邓小平等指示是:“十一月中旬重庆军事会议秘密决定沿平汉路北进,顽军除原有各军外,拟新增以下六个军:计七十三军(美械三个师)戌中旬驻湘潭。十军(美械两师)戌中旬驻常德、邵阳各驻一师。八十八军(川军)戌下旬尚在浙东。二十八军(湘军)戌下旬在天目山(皖南)。七十一军(美械三个师)戌上旬在全州,近有改开东北讯,待证。新一军(美械三师)戌中旬似在芷江。估计在十二月底能赶到新乡者,只有七十三军与一百军。下次平汉路战役,主力可能是该两军及原驻新乡地区之八十五军、三十二军。根据各种情况判断,平汉路更大战役可能在十二月底及来年一月上旬。”[22]:461
- 12月7日——蒋介石决定派蒋经国前赴苏联访问[3]:7917。
- 12月9日——马林诺夫斯基与张嘉璈、蒋经国商定苏军撤退日期再展至明年2月1日[3]:7920。
- 12月13日——蒋介石在北平接见蒋经国、傅作义,听取东北与绥远局势报告,并任命陈继承为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国军进驻沈阳[3]:7923。
- 12月14日——国军空运抵长春[3]:7924。
- 12月16日——马歇尔抵达北平[5]:152。
- 12月17日——马歇尔谒见蒋介石,提议组织一小组委员会,商讨停止冲突及其他有关事项[5]:152。
- 12月18日——蒋介石由北平飞抵南京[3]:7929。
- 12月20日——国民政府任命程潜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余汉谋为衢州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为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上海飞抵南京,蒋介石派何应钦赴上海迎接[3]:7931-7932。
- 12月21日——美国特使马歇尔偕魏德迈由上海飞抵南京,蒋介石夫妇新往机场迎接[3]:7932。
- 12月25日——蒋介石应苏联政府要求,并经马歇尔同意,派蒋经国为其私人代表,前往莫斯科交换中苏合作之看法[3]:7936。
- 12月27日——国共恢复谈判[3]:7937。
- 12月28日——行政院长宋子文在北平视察,并与行营主任李宗仁会晤,召集军政首长汇报[3]:7938。
- 12月29日——广州湾易名为湛江市,郭寿华任首任市长[3]:7939。
- 12月31日——海军总司令部奉令撤销,该部业务由军政部海军处接管,原陈绍宽总司令专军事委员会委员[3]:7941。
参考文献
[编辑]- ^ 让蒋介石无奈的“民国第一钉子户”. [201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4).
- ^ 蒋介石对付不了钉子户?周顺房片瓦未动保存至今. 东北新闻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3).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韩信夫、刘明逵、郭永才、王明湘、齐福霖、范明礼、张允侯、张友坤、章伯锋、胡柏立、耿来金、刘寿林、锺碧容、锺卓安、陈崧、王好立、朱信泉、任泽全、蔡静仪、丁启予、陈永福、严如平、柏宏文、吴以群、罗文起、查建瑜、娄献阁、白吉庵、李静之、张小曼、石芳勤、徐玉珍、江绍贞、熊尚厚、吴以群、刘一凡、郭光、郭大钧、王文端、李起民、李隆基、常丕军、刘敬坤、陈道真、李振民、张振德、梁星亮、陈仁庚、董国芳、张守宪、王荣斌、陈敏、章笑明、汪朝光、卞修跃、贾维、陈民、朱宗震编著.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 《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之内。”《开罗宣言》声明:“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
- ^ 6.0 6.1 6.2 6.3 6.4 6.5 6.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 ^ 毛泽东.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 ^ 8.0 8.1 8.2 8.3 8.4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第三版.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6.
- ^ 9.0 9.1 杨奎松. 《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 台北: 东大图书. 1997.
- ^ 武月星主编 (编). 《中國現代史地圖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9. ISBN 7503118776.
- ^ 中共中央档案局 (编). 中共〈中央關於迅速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1945年8月29日).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五冊.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 ^ 中共中央档案局 (编). 中共〈中央書記處關於和國民黨談判情況的通知〉(1945年9月13日).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五冊.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 ^ 中共中央档案局 (编). 中共〈中央關於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致中共赴渝談判代表團電〉(1945年9月17日).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五冊.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 ^ 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军事占领体制”与其问题,苏瑶崇,《台湾文献》第60卷第2期,2009-09
- ^ 终战后台湾军事占领接收的筹备准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杨护源,高雄师大学报第三十七期,2014
- ^ 中山堂受降檔案分析 (PDF). 国史馆. 2010-12-15 [2015-01-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2-07) (中文(台湾)).
- ^ 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 臺灣光復.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15-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1).
- ^ 〈苏联出兵之后中共对东北的争夺〉. 《党史博览》. 2006, (第08期).
- ^ 中共中央档案局 (编). 中共〈中央關於增調兵力控制東北的指示〉(1945年11月4日).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五冊.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 ^ 李壮. 〈論東北在抗戰勝利後的戰略地位〉. 《從延安到北京》.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 ^ 是胜利的顶峰,还是失败的深渊? 理查德·伯恩斯坦《中国一九四五》. [201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3).
- ^ 中共中央档案局 (编). 〈軍委關於準備粉碎國民黨沿平漢路進攻給劉少奇、鄧小平等的指示〉(1945年12月4日).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五冊.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