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酒店
布达佩斯大酒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韦斯·安德逊 |
监制 | |
剧本 | 韦斯·安德逊 |
故事 |
|
主演 | |
配乐 | 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
摄影 | 罗勃·约曼 |
剪辑 | 巴尼·皮林 |
制片商 | |
片长 | 100分钟[1] |
产地 |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福斯探照灯影业 |
预算 | 2,500万美元[2] |
票房 | 1.72亿美元[2]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布达佩斯大饭店 |
香港 | 布达佩斯大酒店 |
台湾 | 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 |
新加坡 | 布达佩斯大酒店 |
《布达佩斯大酒店》(英语:The Grand Budapest Hotel)是一部于2014年上映的喜剧剧情片。电影由韦斯·安德逊执导和编剧,并围绕着悲剧、战争、法西斯主义、艺术、怀旧、复仇、友谊和忠诚。罗夫·芬尼斯在17人的群戏中担纲祖部罗卡共和国山腰度假胜地的著名礼宾部人员古斯塔夫·H先生。当古斯塔夫被诬陷杀死有钱寡居贵妇(迪蒂·诗韵顿饰)时,他和近期成为朋友的门生兹罗(托尼·雷沃罗利饰)在逐渐被侵蚀的大混乱背景下开始寻求财富和一幅无价的文艺复兴画作。韦斯·安德逊的美国经验主义影业、巴贝尔斯堡摄影棚以及火焰草的斯科特·鲁丁和史蒂文·雷尔斯共同参与制片,而福斯探照灯影业持有它的商业发行权。《布达佩斯大酒店》的资金来自火焰草和德国政府资助的回馈计划。
《布达佩斯大酒店》一开始是韦斯·安德逊和长期合作人雨果·吉尼斯以共同朋友为灵感创作出一个角色,并以其构想出一出支离破碎的故事。他们先前努力让这个想法走得更远,但他们游历完欧洲以及查阅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的文学作品后影响了他们对电影的方向。《布达佩斯大酒店》在视觉上参考了以欧洲为背景的20世纪中期好莱坞电影和国会图书馆的上色阿尔卑斯山度假胜地照片集。主体拍摄在德国东部进行,从2013年1月至3月总共花了十周。法国作曲家亚历山大·德斯普拉透过他与韦斯·安德逊合作的早期作品中做了进一步诠释,而制作了具交响性和受到俄罗斯民谣影响的配乐。
《布达佩斯大酒店》于2014年2月6日在第64届柏林影展正式竞赛中进行首映。电影于2月26日在法国戏院上映,随后于3月6至7日在德国、北美和英国发行后开始在全球放映。尽管电影对主题方面的处理、零散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刻画上偶尔遭到影评人反对,但依旧获得好评。BBC选择《布达佩斯大酒店》为21世纪百大电影之一。电影全球票房收入高达1亿7,290万美元,是韦斯·安德逊目前为止最高收入的长片。本片在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九项提名(赢得四项),并主要以剧本和技术的成就赢得几项荣誉。
剧情
[编辑]一名年轻女孩在参观著名作家“著者”(Author)的纪念所时,手拿着一本他的名著《布达佩斯大酒店》。电影以著者叙述一段1985年摘录正式开始揭开他的事迹,之后闪回至他1968年曾住在一座今不如昔的酒店。在那里他遇到酒店的管理人兹罗·穆斯塔法(Zero Moustafa),他邀请著者共进晚餐,并讲述他咸鱼翻身的故事。
1932年,兹罗是久负盛名的布达佩斯大酒店新聘的男门僮。酒店讲究的礼宾部人员古斯塔夫·H先生(Monsieur Gustave H.)专勾搭年老有钱的客人,当中包括84岁的有钱寡居贵妇D夫人(Madame D.)与他有将近20年的恋情。
D夫人最后拜访酒店不久后,古斯塔夫从兹罗口中得知她神秘死亡。他和兹罗于是去她的庄园卢茨城堡(Schloss Lutz)表示他们对其的尊敬,并遇到她尚存的亲戚正在听律师副手维尔莫斯·科瓦奇(Deputy Vilmos Kovacs)宣读遗嘱。科瓦奇宣读在最新的遗嘱附录中要将一幅无价的文艺复兴画作《苹果少年》遗赠给古斯塔夫。夫人的儿子德米特里(Dmitri)十分愤怒,并强烈希望古斯塔夫要被抓起来。古斯塔夫和兹罗离开,并以保险起见带着画作逃跑。
回到布达佩斯大酒店,古斯塔夫以谋杀D夫人被逮捕。他在坐牢期间与一组囚犯们成为朋友,而他们秘密组织逃跑计划。兹罗的女友阿加莎(Agatha)是曼德糕饼店(Mendl's)的学徒,所以兹罗将给古斯塔夫的挖掘工具放进她做的糕点中。古斯塔夫和其他人凿出出路后便星飞云散。当兹罗和古斯塔夫重聚后,他们开始协助礼宾部人员组成的“十字钥匙协会”(the Society of the Crossed Keys)来证明古斯塔夫的清白。他们得知夫人有第二份遗嘱,并只有在她被谋杀时才生效,但已经遗失。
古斯塔夫、兹罗和阿加莎返回布达佩斯大酒店,但发现早就变成军事总部。阿加莎于是悄悄溜进去取走《苹果少年》。当她正准备离开时,德米特里恰巧进到酒店发现了携带着画的她。古斯塔夫和兹罗冲去拯救阿加莎免受伤害时,她已经逃出德米特里的魔掌。他向他们开火,并与祖部罗卡部队展开一场激烈(但令人困惑)的枪战。阿加莎尝试逃跑,结果导致她和兹罗挂在露台上,之后安全掉在一车装满糕点的货车上。
夫人的第二份的遗嘱贴在《苹果少年》的背面上,内容是让古斯塔夫成为遗产的受益人。他继她成为布达佩斯大酒店的主人,并成为祖部罗卡最有钱的人之一。当坐火车的时候,古斯塔夫、兹罗和阿加莎遇到一名士兵,并撕毁了兹罗的难民证。古斯塔夫尝试打发士兵,结果被士兵射死。兹罗作为古斯塔夫唯一的继承人,因此继承了他的遗产。阿加莎与他们的婴孩死于疾病,为了纪念阿加莎,他保留了如今衰败的布达佩斯大酒店。这一场经历写入著者的名著中,而电影结束时那名年轻女孩正在他的纪念碑旁阅读《布达佩斯大酒店》。
演员表
[编辑]- 罗夫·芬尼斯 饰 古斯塔夫·H先生(Monsieur Gustave H.),布达佩斯大酒店著名的礼宾部人员
- 托尼·雷沃罗利 饰 兹罗·穆斯塔法(Zero Moustafa),由古斯塔夫指导的新聘男门僮
- F·莫里·亚伯拉罕 饰 老年兹罗
- 亚德林·布洛迪 饰 德米特里(Dmitri),D夫人的儿子
- 威廉·达夫 饰 J·G·乔普林(J. G. Jopling),德米特里雇用的魁梧刺客
- 莎柔丝·罗南 饰 阿加莎(Agatha),面包店学徒和兹罗的爱人
- 迪蒂·诗韵顿 饰 D夫人(Madame D.),有钱的寡居贵妇和酒店的秘密主人
- 爱德华·诺顿 饰 阿尔伯特·汉克尔斯(Albert Henckels),负责夫人谋杀案的警察
- 马修·阿马立克 饰 仆人X(Serge X),为夫人工作的诡诈管家
- 杰夫·高布伦 饰 科瓦奇(Kovacs),为布达佩斯大酒店利益代理的律师
- 哈维·凯特尔 饰 路德维希(Ludwig),第十九检查站(Checkpoint Nineteen)的监狱团伙领导人
- 汤姆·威尔金森 饰 著者(Author),《布达佩斯大酒店》的作家
- 祖迪·罗 饰 1968年的年轻著者
- 比尔·莫瑞 饰 M·伊万(M. Ivan),古斯塔夫的友人和隶属于十字钥匙协会的几个礼宾部人员之一
- 詹森·舒瓦兹曼 饰 M·吉恩(M. Jean),十字钥匙协会的礼宾部人员
- 蕾雅·瑟杜 饰 克洛蒂德(Clotilde),卢茨城堡的女仆
- 欧文·威尔逊 饰 M·切克(M. Chuck),十字钥匙协会的礼宾部人员
其他演员包括拉里·派恩饰演莫舍先生(Mr. Mosher)、米尔顿·威尔士(Milton Welsh)饰演弗朗兹·穆勒(Franz Müller)、吉塞尔达·沃洛迪(Giselda Volodi)饰演仆人的姐姐、 沃尔夫拉姆·尼拉尼克(Wolfram Nielacny)饰演贝克先生(Herr Becker)、弗洛里安·卢卡斯饰演皮尼克(Pinky)、卡尔·马克维斯饰演沃尔夫(Wolf)、福尔克·米查罗斯基(Volker Michalowski)饰演冈瑟(Günther)、尼尔·哈夫饰演中尉、鲍勃·巴拉班饰演M·马丁(M. Martin)、费舍·斯蒂文斯饰演M·罗宾(M. Robin)、华莱士·沃洛达斯基饰演M·乔治斯(M. Georges)、瓦里丝·阿卢瓦利亚饰演M·迪诺(M. Dino)和卢卡斯·赫奇斯饰演水泵工。
制作
[编辑]筹备
[编辑]《布达佩斯大酒店》的故事草稿于2006年开始,当时韦斯·安德逊与长期合作人雨果·吉尼斯创作了一份长达18页的剧本[4]。他们以一个共同朋友为灵感创作一个角色,并以此构想出一出支离破碎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现代法国和英国[5][6]。尽管他们创作的的原型可以粗略剪一条12分钟的影片[7],但韦斯·安德逊和坚尼斯因无法合并统一的事件顺序来推进故事而使这项合作计划停滞不前[6]。到这个时候,韦斯·安德逊由于对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依稀有印象,所以开始研读它们。他被茨威格深深吸引,并着迷于《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和《变形的陶醉》当中宿命论者的神话以及茨威格所描绘20世纪初的维也纳[8][9]。韦斯·安德逊还参考了旧时照片和以欧洲城市为背景的20世纪好莱坞喜剧[10][11]。由于他从主流媒体对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历史的理想化清醒过来,所以最终以一条另类的时间线来追求一出历史仿品[12]。当《布达佩斯大酒店》正式定型,韦斯·安德逊重新开始创作,并花了6周完成剧本[7]。制片人敲定杰·克拉克(Jay Clarke)来指导电影影像分镜制作,而韦斯·安德逊为此配音[13][7]。
在视觉主题上的另一个灵感是来自韦斯·安德逊游览欧洲的经历[14]。导演在构思作品前参观了维也纳、慕尼黑和其他主要城市,但大部分勘景是在他成长剧情片《月升王国》的康城影展首映会之后进行。他和制片人游览匈牙利布达佩斯、意大利水疗小城、捷克度假胜地卡罗维发利以及德国[14],并咨询酒店的工作人员来对现实礼宾部人员的工作有个准确概念[7]。
选角
[编辑]《布达佩斯大酒店》当中全体的17位演员皆为著名的演员[15]。韦斯·安德逊惯常找一群长期的合作人参演——比尔·莫瑞、亚德林·布洛迪、爱德华·诺顿、欧文·威尔逊、迪蒂·诗韵顿、哈维·凯特尔、威廉·达夫、杰夫·高布伦和詹森·舒瓦兹曼都曾出现在他的一部或多部作品中[16]。诺顿和莫瑞在收到剧本后立刻签约[17][18]。《布达佩斯大酒店》的群演大部分都是客串[19]。由于这些角色的局限性,所以布罗迪表示最显著的挑战是让电影的喜剧元素以及其他的严肃主题保持平衡[20]。除斯温顿之外,所有演员都是电影制片人的第一选择。原本他们期望安吉拉·兰斯伯瑞来饰演D夫人,但她因事先接下《为黛茜小姐开车》的舞台剧版而放弃角色[21][22]。演员一旦被录用后,制片人就会鼓励他们研究电影原始资料来作准备[23]。从韦斯·安德逊的角度来看,达福和费因斯特别认为影像分镜有助于将《布达佩斯大酒店》概念化[23][24]。尽管达福不常谈起它们,却说:“因为你会想‘好吧,他自有计划’,所以它们十分有用。然而你不会想靠分镜来演出。你只想要依靠当下的感受。”[23]
韦斯·安德逊渴望一名英国演员来饰演古斯塔夫,而费因斯是他多年来要求合作的演员[7]。费因斯对这个提议感到惊喜,因为他当时渴望从他著名的反派角色中脱离出来,并认为古斯塔夫身上有令人注目的潇洒[23]。费因斯表示因为韦斯·安德逊监督的范围让演员不能在场进行即兴表演,所以一开始让他不确定如何去体会角色,而限制了他通常出自本能的表演风格[24]。然后,古斯塔夫角色的方向无论演出得过度戏剧化还是自然流露都成为另一个风格问题[23][25]。费因斯参考了几种方式去塑造他的角色性格[26],当中包括他在伊斯特凡·萨博指导的剧情片《阳光情人》当中所饰演的逃离法西斯主义迫害的三个匈牙利犹太人、他年轻时在伦敦布朗酒店短暂担任行李员的工作经历,以及阅读《昨日的世界》[27]。尊尼·特普曾有报导说是古斯塔夫早期的候选人,这一说法遭到了韦斯·安德逊的否认[28],但之后又据称他们因档期冲突而停止洽谈[22]。
选角导演道格拉斯·艾伯尔(Douglas Aibel)负责找适合的演员来饰演年轻的兹罗。艾伯尔花了数月去寻找潜在的演员让他感到十分棘手,因为他无法满足阿拉伯血统的不知名青少年演员这个要求[7],并说:“我们只是尝试在这个过程中竭尽全力。”[29]电影制片人在埃及、黎巴嫩、以色列、法国、英国和美国举办试镜后修改了这个角色的种族准则[30][29]。最终,电影制片人将搜索范围缩小至危地马拉血统的新人托尼·雷沃罗利和哥哥马里奥(Mario),而托尼凭借试镜带的表现而取得角色[29]。他和韦斯·安德逊以建立融洽关系而共同排练4个月后才开始拍摄电影[31]。亚伯拉罕花了一星期来拍摄老年兹罗的戏份[32]。
莎柔丝·罗南于2012年11月参演《布达佩斯大酒店》[33]。罗南虽然是韦斯·安德逊的忠实粉丝,但她害怕韦斯·安德逊执导时面无表情、戏剧的表演风格特征会很难掌控[34]。她对导演的坚定信念感到安心,并说:“他非常好的指导每个人。他牢固地维持自己所见事物以及对他所做的一切都很满意。他知道这会有效。”[34]在尝试了德国、英国和美国口音后,韦斯·安德逊决定让罗南使用原来的爱尔兰口音来饰演阿加莎。他们觉得爱尔兰口音能让阿加莎身上有一副温暖且活跃的灵魂[35]。
拍摄
[编辑]这部作品是摄影指导罗勃·约曼与韦斯·安德逊合作的第8部电影。约曼跟韦斯·安德逊参与了早期一段时间的勘景,并以评估某些场景的呈现而与全体电影文替录制片段[36]。约曼参考了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在浪漫音乐剧《旧爱新欢》中所使用的戏剧性的照明技巧[10][37]。2013年1月至3月,电影制片人在德国东部花了10周拍摄[7][38][39],并受到德国政府的联邦电影基金和勃兰登堡媒体促进协会的税项扣除资助[38][40][41]。他们还认为德国极具吸引力,因为制片基地受到地理限制而促进高效率的后勤工作[42],但是早冬严寒的天气和白昼变短,再加上用于摄影的胶片变慢而扰乱了拍摄档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片人使用人工照明、加快日常工作进度和在黄昏拍摄晚戏[10]。
主体拍摄在柏林城郊的巴贝尔堡摄影棚和萨克森东部尼萨河流域的中型边城格尔利茨取景[43]。电影制片人在空置的20世纪格尔利茨百货公司组织了最大的内部场景,而中庭为布达佩斯大酒店大厅增大一倍。头两层作为制片工作室和腾出空间储存相机和衣服[43][44]。韦斯·安德逊曾有一时考虑买下百货公司以免被拆除[45]。他和制片人之所以对这空置的建筑有兴趣,是因为这样他们可以行使完全的艺术控制权,以及太过在营业酒店踩点得遵循强大的拍摄限制,这会让人质疑《布达佩斯大酒店》的完整性[10]。卢茨城堡的外部是拍摄于18世纪建造的海纽瓦尔德庄园(Hainewalde Manor),而内部则拍摄于沃尔登堡城堡[46]。在萨克森当中的其他地方,制作移师到了茨维考拍摄奥斯特斯坦城堡,以及在首府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和普丰德奶酪店(Pfunds Molkerei)拍摄其中几幕[43]。
摄制
[编辑]约曼拍摄35毫米影片《布达佩斯大酒店》时,使用了由阿莱柏林工作室提供的单个Arricam Studio相机的柯达Vision3 200T 5213底片[36]。他需要使用Chapman-Leonard Hybrid III摄影机移动台车来拍摄推轨镜头,并以齿轮云台来达到电影中大部分的快速摇摄。对大于90度的快速摇摄,电影制片人安装米切尔摄影机公司OConnor Ultimate产品线的液体云台来营造出更好的精确性[36]。韦斯·安德逊要求约曼和作品器械师桑杰·萨米(Sanjay Sami)特别关注用新方法来拍摄戏份。因此,他们使用垂直升降拍摄系统、伸缩相机平台在楼层间互相穿梭,有时也用升降镜头取代。例如在第十九检查站越狱一幕中,提灯从牢房地板的洞掉到地下室,电影制片人倒立悬挂垂直升降拍摄系统让摄像机可以下降到地面[36]。
《布达佩斯大酒店》的拍摄范围使用了三种长宽比,这样可以简化电影剧情和唤起同期美感[47][48]。《布达佩斯大酒店》的多种类结构是源于韦斯·安德逊渴望以1.37:1的学院比例拍摄[49]。制作在1932年为背景的戏份使用了学院比例,而根据约曼的说法,这为电影制片人提供了比常规更大的头部空间。他和制片人参考了恩斯特·刘别谦和那个时期的其他导演来适应上述形式所产生的构图[36]。电影制片人在现代戏份安排标准的1.85:1比例,而1968年的戏份则是以变焦和定焦变形镜头的库克Technovision系列的宽萤幕2.40:1比例所摄制。库克镜头营造有限的质感,缺乏了潘那维申镜头的高清晰度[36]。
约曼在室内片段时用钨丝白炽灯和DMX亮度调整灯照亮。剧组在伸展的平纹细布上装配20盏4KHMI灯来营造百货公司天花板,这种布置使某个地方的反射光穿透天窗,从而突出背景的采光。约曼更喜爱照明这个选择,因为暖和的钨丝灯和微凉的采光形成对比[36]。当电影制片人故意拍摄比较没那么吸引力的酒店布景时,例如兹罗和古斯塔夫的小睡房和布达佩斯大酒店的仆人住所,为了历史准确性会将萤光灯、纸灯笼和最主要的白炽灯结合起来[36]。
总部位于斯图加特的LUXX工作室和Look Effects德国分公司(同样位于斯图加特)在加布里埃尔·桑切斯(Gabriel Sanchez)的指导下负责《布达佩斯大酒店》大部分特效[36][50]。他们当中一小群专门的艺术家将电影创作成300个片段[50]。电影特效的进展非常快,但有时却很困难。《布达佩斯大酒店》杀青后,由于Look Effects开设了斯图加特总部,所以桑切斯无法在片场与韦斯·安德逊合作,因此只能参考他与导演先前的合作经验。这位来自加州的艺术家是第一次处理国际工作,并开始想家[50]。新组的团队中只有4名艺术家有过在数百万美元设备的工作室中工作过[50]。
由于特效的技术要求,它们的制作过程令人望而却步。电影制片人在森林追逐戏中掩饰了一些定格动画和遮罩特效来传达所需的强度,而通过粒子特效来增强雪景效果却造成另一个难题[50]。桑切斯以天文台和酒店的镜头作为最能彰显他特效团队独创性的作品。为了实现1968年布达佩斯大酒店颓败的粗野主义设计风格,他们生成了电脑模型,并补充细致的光线、遮罩特效和大片的阴影[50]。剧组也使用了类似的技术来开发天文台的数码镜头。与酒店不同的是,天文台的微型模组呈碎片状。他们给天文台尝试了20种元素,并根据韦斯·安德逊的要求让数据更进一步增强。每个镜头大约花1小时来完成最后的数码渲染[50]。
布景
[编辑]另一位韦斯·安德逊合伙人亚当·斯托克豪森负责《布达佩斯大酒店》的布景设计。他和韦斯·安德逊之前有在《穿越大吉岭》和《月升王国》合作过[51]。斯托克豪森查找国会图书馆的上色阿尔卑斯山度假胜地的照片集,为电影的视觉用色获取灵感。这些照片几乎辨识不到欧洲,而是对公众不知道的无名历史地标分门别类[52][53]。最后风格选择以柔和偏浅的色调来突出温暖、明亮的用色。一些《布达佩斯大酒店》的室内布景与室内镜头形成鲜明对比,主要在卢茨城堡和第十九检查站:卢茨城堡壮观的硬木、强烈的绿色和金色令人有压迫性财富的感觉,而废弃的第十九检查站以淡淡的冷蓝灰色呈现出衰败的感觉[46]。
电影制片人在阐述镜头时依靠绘景和微缩模型效果技术来玩弄角度,而创造出规模宏大的假象。在西蒙·维塞(Simon Weisse)的领导下,巴贝尔斯堡摄影棚中来自柏林的道具制作团队建造建筑的比例模型,并同时在格尔利茨拍摄[54][55]。维塞因在《云图》工作时引起制片经理 米奇·埃姆里希(Miki Emmrich)的注意后加入《布达佩斯大酒店》设计组[54]。韦斯·安德逊喜欢这种微缩模型的新颖感,所以曾使用在《水中生活》,并更广泛用在《超级狐狸先生》[55]。
维塞和他的道具师根据艺术指导卡尔·史普瑞格的概念图建造了3座主要的微缩模型:1比8的森林、1比12的天文台和1比18的布达佩斯大酒店。布达佩斯大酒店的布置包括枝繁叶茂的壁架和地面缆车上的酒店大楼,而界线是以弗里德里希的山水画与去背技术互相叠加而成[55]。设计师用硅胶树脂塑模和蚀刻黄铜装饰来建造出3米高(9.8英尺)的酒店。百货公司布景的相片接着黏在盒中,并装在每扇窗户上营造光的错觉[54]。缆车的35度斜坡需要独立侧面的模型[54][56][57]。天文台的布景是由木材、焊接黄酮、颗粒糖粉和发泡胶建造,而森林模型的积雪则由聚酯纤维填塞物制作[54]。
受到文艺复兴肖像画技法的影响,英国画家迈克尔·泰勒(Michael Taylor)花4个月来创作《苹果少年》[58][59]。泰勒在受到剧本和原始资料前曾接触其中一位制片人,而电影的艺术指导激发了他的兴趣。画家原本是自行创作,但当画作的某些方面与导演的观点不符,就会听从韦斯·安德逊对其的想法[58]。泰勒认为最初的创作过程十分困难,因为要努力让《苹果少年》博采众长的想法成为现实[59]。他表示虽然自己对韦斯·安德逊的作品不熟悉,但这种陌生感能让他灌输画作独特的特征[58]。制片人试镜《苹果少年》的主角时会取决于他是否有精瘦的金发男孩形象,并有芭蕾舞舞者的运动员骨架。试镜后的第二天,他们签了有演过电影的演员艾德·门若(Ed Munro)[58]。电影制片人在占士寄宿学校上绘画课,接着在泰勒多塞特郡的家附近百无聊赖地过暑假。电影制片人给门若身穿50套华丽服装,包括天鹅绒披风、遮阴布和皮毛大衣,每一套拍摄完后就交给韦斯·安德逊审批。门若觉得几小时穿着服装保持同个姿势和脸部表情很辛苦[58]。
安·阿特金斯(Ann Atkins)是《布达佩斯大酒店》的首席平面设计师[60]。她从采景中所收集的参考资料来设计祖部罗卡的东西,包括报纸、钞票、警方报告和护照。阿特金斯是电影新手,但在广告设计中有获得宝贵的专业知识,当在片场拍摄次数达到高峰时,她每天为单个人工制品画出20份草稿[61]。她用旧式打字机打出文件,并用沾水笔作点缀的书写[60]。在她早期的工作中得创作受到侵蚀和磨损的道具来准确符合电影时间线。为了实现长期暴露在空气的样子,阿特金斯将纸上沾的茶渍吹干[61]。她说:“对我而言,一段时期制片的美丽之处就是你在平面设计师存在之前就做了平面设计一段时间。工匠才是真正的设计师:铁匠在铸铁大门设计字母、装玻璃的工人在彩色玻璃雕塑字母、画广告牌工为店面画上字母、印刷工为文具选择印刷字体块。”[60]
糕点是《布达佩斯大酒店》的重要主题[62]。曼德糕饼店镜子上的招牌“courtesan au chocolat”是法国甜点“修女泡芙”,它以花结酥皮为基底,而馅料是摩卡(或巧克力)浆和香草卡士达[62]。格尔利茨的糕点师傅与韦斯·安德逊进行最终设计后制作了“courtesan”[63]。
服装设计
[编辑]资深服装设计师米莱娜·坎农诺努力去捕捉电影角色的精髓[64]。坎农诺查找了1930年代的制服设计、摄影师乔治·赫雷尔和曼·雷以及画家凯斯·凡·东根、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乔治·格罗兹和塔玛拉·德·蓝碧嘉当时的艺术作品[65]。坎农诺还深受非当代文学和艺术的影响[64]。电影制片人在他们格尔利茨的作坊缝制基本的服装,其他来自柏林的剧场艺术公司(Theaterkunst),而制服则是来自波兰的作坊。他们为群众镜头的临时演员租借复古装[65]。坎农诺为布达佩斯大酒店的制服使用藕合色和深紫色的海恩斯沃思(AW Hainsworth)面巾,而不是通常招待制服中更柔和的颜色[65]。她根据剧本中军装不能绿色或太有历史辨识度的规范查找了各种灰黑色军服的想法[66]。韦斯·安德逊亲自制作大多数徽章,偶尔会接受坎农诺在罗马工坊的设计[66]。
电影制片人给角色赋予了迥然不同的外观。他们以面部毛发来区分男性,并衬托出他们鲜明的风格[65]。古斯塔夫的衣物旨在让人感觉就算他处于崩溃之中都有“完美和控制权的感觉”[67]。韦斯·安德逊和坎农诺在阿加莎身上加诸墨西哥形状的面部胎记和头发上佩戴的小麦发片,来反映她工人阶级的声誉和她亮眼的糕点[66]。韦斯·安德逊和坎农诺从之前的专业关系为夫人身穿芬迪Klimtesque手印图案和貂皮镶边的整套丝绸天鹅绒的长袍大衣。芬迪为诺顿饰演的阿尔伯特设计出灰色阿斯特拉罕羔羊毛大衣,并借出其他毛皮大衣来满足拍摄需求[66][67]。为了替斯温顿进行老年容妆,化妆师马克·库里尔(Mark Coulier)在她脸上用柔软的硅橡胶假体压缩进的可溶性塑胶成型物[68]。达福饰演的乔普林穿着启发自军队骑兵通讯员外衣的普拉达皮大衣,并戴着来自珠宝家瓦里斯·阿卢瓦利亚(Waris Ahluwalia,韦斯·安德逊的好朋友)订制的银关节戒指[67]。坎农诺用精美的红色羊毛针织和前驳头里的武器隔层来改装大衣[67]。
音乐
[编辑]韦斯·安德逊聘请亚历山大·德斯普拉为电影创作受到俄罗斯民谣影响的配乐,且涵盖具交响性的乐曲和背景的持续音[69],而巴拉莱卡琴是构成配乐的音乐核心[70]。这种乐器让韦斯·安德逊和音乐监制蓝道尔·波斯特有机会沈浸在陌生的音乐类型中,所以他们花了6个月的时间去咨询专家来扩展自己的视野[71]。由于《布达佩斯大酒店》的配乐具有古典根基,所以在韦斯·安德逊所有执导的电影中独树一帜,并放弃了编剧兼导演选择当代流行乐的惯常做法[71]。德斯普拉认为他对韦斯·安德逊癖好的了解是构成电影配乐能清楚表达成东欧音乐的主要原因[72]。他的发展方向更对《超级狐狸先生》和《月升王国》当中的一些音响制作和乐器作了进一步的诠释。除此之外,德斯普拉的职责范围还牵涉到要让电影庞大的角色阵容中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旋律主题和中心思想[73]。ABKCO唱片于2014年3月4日以数码形式发行了一张有32首曲子的原声带专辑[74]。它当中包含采样歌曲[75],并有管弦乐队参与,例如奥西波夫州俄罗斯民谣管弦乐队以及50位来自法国和俄罗斯的巴拉莱卡琴演奏家所组成的乐团[71][76]。
主题与风格
[编辑]沉默寡言的韦斯·安德逊在《布达佩斯大酒店》制作期间进行访问时并没有讨论任何主题,而是对电影给出了几种诠释[77]。一些研究举证电影的主题中心将悲剧、战争、法西斯主义和怀旧的信息揉合在一起[78][79][80]。
怀旧与法西斯主义
[编辑]专题研究曾调查电影中对怀旧的探索,这个主题是韦斯·安德逊全部剧目中的重中之重[81]。《布达佩斯大酒店》的世界是对怀旧的向往,当中角色延续了“他们不应活在当代的幻觉”[78],营造出的结果与其说重温消失年代,不如说将过去浪漫化[82][83][84]。尽管一些意见指出《布达佩斯大酒店》是韦斯·安德逊对理解编剧和导演的自身反省[85],但是有其他影评人认为电影的非线性叙事架构提供了人类记忆科学的“强烈”潜台词[86]。学者唐娜·科恩哈伯(Donna Kornhaber)认为《布达佩斯大酒店》巩固了韦斯·安德逊近期电影定义集体主义时越来越暗黑的弦外之音[87]。
《布达佩斯大酒店》不是直接影射历史事件,而是拐弯抹角的将真实历史参考为故事背景[88]。参考当中最有意的就是暗指纳粹主义。电影中也许最戏剧性的权利腐化是祖部罗卡军队入侵布达佩斯大酒店,以及酒店大厅新装修地毯的法西斯标志与莱尼·里芬斯塔尔宣传电影《意志的胜利》的场景很相似[89]。古斯塔夫的黑白条纹服让人想起集中营的营服,以及他对工作坚定不移的奉献成为能危及他生命的违抗行为[89]。《大西洋》的诺曼·L·艾森(Norman L. Eisen)称《布达佩斯大酒店》是纳粹大屠杀惨况的警示性故事,并审视纳粹动机时是透过喜剧在战后欧洲历史穿梭。他声称某些主要角色象征受压迫者——公开的双性恋者古斯塔夫代表LGBT社群、难民兹罗代表非白人移民,而科瓦奇代表犹太民族——和像德米特里的压迫者,他是类似党卫队组织的法西斯监工[79]。影评人丹尼尔·加勒特(Daniel Garrett)表明古斯塔夫有违抗法西斯的人类完美观念,因为尽管他拥有专长,却仍十分重视同伴的缺陷。加勒特对此写道“古斯塔夫并不惊讶于不安或欲望的感受,抑是蔑视心灵创伤或残障,接着他分享价值观给员工、给兹罗。尽管他追求卓越、仪式和风格,但他仍懂得内心、努力和灵魂”[90]。
友情与忠诚
[编辑]影评人讨论《布达佩斯大酒店》的另一个主题是对友情与忠诚的探索。兹罗的确是古斯塔夫唯一的朋友,而他从未动摇的忠诚(起初他俩是导师和后进的关系)建立了电影中最强有力的关系[78][90]。古斯塔夫一开始对兹罗毫无波澜,但在他们随后的际遇中,他对新聘学员的困境越来越产生共鸣,并透过共同对酒店的热忱而团结,所以经历这一切后,他才在警察面前挺身保护兹罗免受伤害,并用遗产来奖励他的忠诚[78][91]。兹罗和阿加莎之间没那么重要的恋情与他和古斯塔夫的友情一样是稳固的存在。他以纪念死去恋人的名义继续营运酒店,尽管被杀的古斯塔夫才是真正代表布达佩斯大酒店的灵魂[78]。电影的主题强调爱情、友情以及高尚、庄重和自控结合在一起的故事,《纽约客》的理查德·布罗迪表明这形成了“超越意外情况和特别历史事件的道德政治灵魂”[91]。
科恩哈伯声称《布达佩斯大酒店》关注在不相称配对的动态而形成关键的中心思想[92]。古斯塔夫和兹罗友情的不寻常形势似乎反映了“对历史和文化归属感概念(的依恋),他们最终发现要透过彼此才能最好的被表达出来”,当中的代表是两人对布达佩斯大酒店的尊重而发现最基本的亲切感[92]。
颜色
[编辑]《布达佩斯大酒店》使用的色彩突出了叙事风格,并在主题和时间的流逝上传达视觉重点。电影在战前布达佩斯大酒店的镜头中避开韦斯·安德逊标志性的淡黄色,而是鲜红、粉红和紫色这种鲜明的用色风格。随着时间逐渐逼近战争,有时在兹罗战时记忆的镜头中会以完全的黑白色来强调逐渐的色调变化。战后布达佩斯大酒店的视觉色调大多为柔和的米色、橙色和浅蓝色,来表明酒店的声望正在下降[78]。光线在重温兹罗历史的关键镜头时会强调情绪提示,例如当电影呈现关于阿加莎死亡的回忆时,顶光在中景的双人镜头中开始黯淡起来,产生明暗对照的效果[93]。
发行
[编辑]市场营销
[编辑]《布达佩斯大酒店》于2014年2月6日在第64届柏林影展主竞赛首映,并赢得评审团大奖银熊奖[94][95]。电影是韦斯·安德逊第3度入选影展竞赛[96]。它领衔于2014年2月20日至3月2日期间举办的第10届格拉斯哥影展[97],之后于2月27日在纽约的林肯中心电影协会作北美首映[98]。
福斯探照灯影业带头开展了营销活动。他们的策略包括发行商品、全球巡回宣传[99]、建立有关祖部罗卡文化的模拟网站[100]和强调演员身上明星效应的预告[101]。他们其中一项最重要的营销策略是讲解影片,其详细描述了制作与曼德糕饼店制品相同的甜品,并将粉丝提交给制片人的影片用于烹饪联播网的电视商业广告上[99]。普拉达在柏林旗舰店店内陈列了与韦斯·安德逊联手的定制行李箱系列[102]。
《布达佩斯大酒店》于2014年2月26日在法国上映,随之在全球推出。全面放映在第二周扩展至德国、比利时、英国、美国(3月7日)和其他两个国际市场[103]。《布达佩斯大酒店》在美国开场时维持长达一个月的限量放映,并起初在纽约和洛杉矶的4间艺术影院放映[98]。在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单宣布后,福斯在多个城市以短暂的重新上映广告来重新增加电影在影院的存在感[104]。
家用媒体
[编辑]福斯探照灯影业于2014年6月17日以DVD和蓝光光碟的形式重新发行[105]。光碟中包括莫瑞镜头的幕后花絮、宣传片段、删去镜头和影院预告片[106]。《布达佩斯大酒店》在美国DVD和蓝光光碟的首周销量是有史以来第四高的电影,总共卖出92,196张赚得160万美元[107]。截止2015年3月,电影已卖出551,639张光碟[108]。
标准收藏经导演许可于2020年4月28日发行《布达佩斯大酒店》特别版蓝光光碟和DVD。光碟包括韦斯·安德逊、高布伦、制作人罗曼·柯波拉和影评人肯特·琼斯(Kent Jones)的副音轨、故事板动画、幕后花絮纪录片、视频文章以及全体新演员和工作人员的访问[109]。
反应
[编辑]票房
[编辑]《布达佩斯大酒店》被认为是意想不到的票房成功[110]。这部电影在北美强劲的开局后表现稳定,但在完成院线上映后成为韦斯·安德逊市场上最高票房的电影[111][112]。它在主要的欧洲和亚洲市场表现最为出色[111][113]。德国是获利最丰厚的市场,而电影与该国的联系正正提高了票房表现[113]。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和英国贡献了电影部分的最高收入[113]。《布达佩斯大酒店》在美国及加拿大地区共累积了5,930万美元的票房(占收入的34.3%),加上来自其他地区的1亿1,360万美元(65.7%),全球票房共计1亿7,290万美元[2],为2014年票房第46高的电影[114],而且是韦斯·安德逊目前为止最高票房的电影[115]。
电影在法国上映首周从172家影院收获280万美元,票房排在《臆想成病》和《空中救援》之后。《布达佩斯大酒店》在巴黎的放映场数为首周周末最多[103]。这部电影的平均影院票房为16,220美元,是目前为止韦斯·安德逊执导作品中在法国最好的开场成绩[98]。在第二周,上映的影院增至192家,《布达佩斯大酒店》在法国取得另外的164万美元票房[116]。下个周末的收入仅下降30%,总数为110万美元[117]。票房到3月24日增长了5%,《布达佩斯大酒店》在法国上映时总共收获820万美元[118]。
《布达佩斯大酒店》在3月6日该周从全球727家影院收获620万美元,收入最高的国家是比利时(从12家影院收获156,000美元)、奥地利(从29家影院收获162,000美元)、德国(从163家影院收获153万美元)和英国(从284家影院收获153万英镑或185万美元,为前三名首映成绩)[116][119]。下周,它在德国票房上升11%,并收获110万美元[117]。《布达佩斯大酒店》截止3月31日该周从德国影院取得520万美元[120]。在英国全面放映的第二周凭借不断扩大的影院存在感提高了票房,而保持票房势头。到了第三周,电影从458家影院收获127万英镑(155万美元)名列国家票房前十高,并受到影评人好评[119]。一个月后,它在英国获得1,320万美元[120]。《布达佩斯大酒店》持续扩展至其他海外市场直到3月底,较为显著成功的上映在瑞典(以498,108美元为票房冠军)、西班牙(以100万为票房第三)和韩国(全国有史以来最大型特制电影开场,从162家影院收获622,109美元)[118]。在韩国上映的第二周,票房激增70%,达到996,000美元[120]。在其他地方的开场周末,《布达佩斯大酒店》在澳大利亚获得180万美元、在巴西获得382,000美元和在意大利获得100万美元[121][122]。这部电影于5月27日在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123]。
《布达佩斯大酒店》在美国开场的4家影院总共获得811,166美元,平均202,792美元,打破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大师》成为最赚钱的限量放映真人电影纪录[124][125]。周末收益超过了福斯的期望,是迄今为止韦斯·安德逊执导作品中在美国最好开场[124]。《布达佩斯大酒店》还超过《月升王国》平均影院130,749美元的成绩,是韦斯·安德逊目前为止最高限量放映开场的票房[124]。《布达佩斯大酒店》对电影透过奥斯卡金像奖的威望来赚钱不再感兴趣,而转为吸引年轻和不常看电影的人,因而成为电影早期票房成功的关键[124]。电影在限量放映中增加大型郊区多厅影院来保持票房势头,让第二周的收入为360万美元,并让随之而来的周末取得670万美元[126][127]。这部电影于3月30日该周在北美977家影院上映,正式进入全面放映[128]。《布达佩斯大酒店》最成功的北美城市是纽约、洛杉矶、多伦多、华盛顿和蒙特利尔[129]。它的上映影院在4月中旬以1,467家达到巅峰,之后逐渐下降[130]。到4月底,电影国内收入超过5千万美元[131]。《布达佩斯大酒店》于2015年2月26日结束在北美的上映[132]。
专业评价
[编辑]《布达佩斯大酒店》进入一些影评人的前十名单[133]。它在2016年BBC对177名专业影评人的调查中被选为21世纪百大电影之一[134]。许多评论赞赏《布达佩斯大酒店》的手艺,并经常单单挑出电影的荒诞感和韦斯·安德逊的专业技能来作进一步赞扬[135][136][137],而后者创造一个想像出来的银幕世界,且并没有过于认真去营造[138][139]。《布达佩斯大酒店》有时因逃避主题中某些严酷现实而遭到严厉批评。《名利场》的影评人指出电影忠诚于“让人感到有些似无重量的古怪,有时甚至霸道的俗气冒险故事”正逐渐损害任何经认真推敲的道德教训[140]。电影的优点之一是对荒唐冒险的有趣处理[141][142][143],尽管有时候一些影评人像《纽约客》的大卫·丹拜认为它的缺点是支离破碎的叙事方法似乎导致了缺乏一系列情感连贯性的事件[83]。
影评中常常提到演员的演技。记者觉得整体演员中带有喜剧和戏剧性的时刻将《布达佩斯大酒店》的价值观带入生活[138][144],尤其是罗夫·芬尼斯[145][146],他的演技被称为“让人彻底改观”和“简直完美”[138][147]。《旧金山纪事报》的米克·拉塞尔感觉范恩斯所饰角色是一名矜持的男演员在研究如何充分展他的情感范围[139],而《洛杉矶时报》的肯尼斯·图兰认为他散发出一种“无限但有经过精心校准的热忱”,也是唯一一位演员能实现韦斯·安德逊对“幻想世界的分量和现实(一样的愿景),同时依旧能忠实于其背后的单一精神”[138]。另一方面,《布达佩斯大酒店》的人物塑造却得到影评人截然不同的意见,例如古斯塔夫被称为“令人有心悦诚服感觉”和“充满迷人般伤感”的男人[138][148],但在韦斯·安德逊的原则下,主角缺乏了其他立体主人翁的深度,象征这部电影的核心角色似乎没有完全被赋予血肉[84]。
汇总媒体烂番茄收集的300篇专业影评文章中,“新鲜度”为91%,平均得分8.42分(满分10分)。网站的共识评价为“《布达佩斯大酒店》一如既往的格调高雅,心思缜密到能骗到人,并再次发现韦斯·安德逊使用装饰华丽的视觉环境来表达深刻的情感想法”[149]。Metacritic基于48篇评论文章,平均分为88(满分100),代表“普遍好评”[150]。2023年8月,本片在烂番茄整理“2010年代最佳50部喜剧”的排行榜,位居第23名[151]。
荣誉
[编辑]《布达佩斯大酒店》在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赛季时并非立刻受到青睐而占尽优势。这部电影在3月初的开场被认为是阻止得到奥斯克认可的任何机会,因为通常按照行业规例,想获得奖季关注的电影长片的较佳位置是排在秋季上映[152][153]。上次在春季上映又取得最佳影片荣誉的只有《永不妥协》和《沉默的羔羊》[153]。随着奥斯卡金像奖入围名单邻近,最有可能获胜的电影并没浮出水面,部分原因是评论界对这个赛季其他的强大竞争者也具有强烈反应,例如《美国狙击手》、《塞尔玛游行》和《模仿游戏》[153]。然而,美国影评人汇编年终名单时散播他们对《布达佩斯大酒店》的表彰,并因在奖项巡回中有重要的存在感而为电影增加得奖看头[153]。福斯探照灯影业负责人南希·乌特利(Nancy Utley)认为它的优势是在多媒体家庭娱乐平台上长达数月的播放,为学院的投票人提供更多的观看机会[152]。它以9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与《飞鸟侠》在奥斯卡金像奖共同领跑[152][154]。电影最终赢得最佳原创音乐、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和最佳服装设计[155]。
《布达佩斯大酒店》因剧本、演技、执导和科技成就方面的杰出表现而在其他奖项有一席之地。它赢得美国演员工会奖的最佳整体演出和凯撒电影奖的最佳外语片[153][156]。电影还赢得3座影评人票选奖、5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球奖最佳音乐及喜剧电影[157][158][159]。
参考资料
[编辑]脚注
[编辑]- ^ 1.0 1.1 1.2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4).
- ^ 2.0 2.1 2.2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 Box Office Mojo.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6).
- ^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 Fandango. [201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3).
- ^ Oselund, R. Kurt. Wes Anderson on Using Throwback Ratios, Romantic Worldviews, and European Reconnaissance to Craft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Filmmaker. 2014-03-08 [2019-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7).
- ^ Seitz 2015,第31页
- ^ 6.0 6.1 Weintraub, Steve. Wes Anderson Talks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the Film's Cast, His Aesthetic, Shifting Aspect Ratios, and More. Collider. 2014-02-24 [2019-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 ^ 7.0 7.1 7.2 7.3 7.4 7.5 7.6 Stern, Marlow. Wes Anderson Takes Us Inside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His Most Exquisite Film. The Daily Beast. 2014-03-04 [2019-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7).
- ^ Prochnik, George. 'I stole from Stefan Zweig': Wes Anderson on the author who inspired his latest movie. The Telegraph. 2014-03-08 [2019-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8).
- ^ Perez, Rodrigo. Interview: Wes Anderson O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Elliott Smith, The Beatles, Owen Wilson, Westerns & More. IndieWire. 2014-03-05 [2019-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 ^ 10.0 10.1 10.2 10.3 Bernstein, Paula. Wes Anderson's DP Robert Yeoman. Indiewire. 2015-01-04 [2018-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7).
- ^ Seitz 2015,第32页
- ^ Gross, Terry. Wes Anderson: 'We Made A Pastiche' Of Eastern Europe's Greatest Hits. NPR. 2014-03-12 [2019-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 ^ Edelbaum, Susannah. 2018: Storyboard Artist Jay Clarke on Drawing Wes Anderson's Canine Showstopper Isle of Dogs.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2018-02-20 [201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 ^ 14.0 14.1 Seitz 2015,第102页
- ^ McClintock, Pamela. Wes Anderson's 'Grand Budapest Hotel' to Hit Theaters in Spring.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10-16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 ^ Strassberg, Rebecca. 11 Actors in Wes Anderson's Troupe. Backstage. 2014-12-26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 ^ Staff. Edward Norton talks all things Wes Anderson and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Entertainment.ie. 2014-03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4).
- ^ Pape, Stefan. The HeyUGuys Interview: Bill Murray, Jeff Goldblum and Willem Dafoe o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HeyUGuys. 2014-03-07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4).
- ^ Siegel, Miranda. Wes Anderson, Bill Murray, and Tilda Swinton Explai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New York. 2014-02-06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4).
- ^ Needham, Adam. Adrien Brody: life after the Oscar.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4-03-02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4).
- ^ Barlow, Hele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Wes Anderson interview. 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 2014-04-10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4).
- ^ 22.0 22.1 Kit, Borys. Ralph Fiennes in Talks for Wes Anderson's 'Grand Budapest Hote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10-09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1).
- ^ 23.0 23.1 23.2 23.3 23.4 Itzkoff, Dave. Casting Shadows on a Fanciful World. The New York Times. A. G. Sulzberger. 2014-02-28 [2019-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 ^ 24.0 24.1 Seitz 2015,第67页
- ^ Seitz 2015,第72页
- ^ Crow, David. Grand Budapest Hotel Interview with Ralph Fiennes and Tony Revolori. Den of Geek. 2014-03-05 [2019-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 ^ Dawes, Amy. The Envelope: Ralph Fiennes on nostalgia, heart in Wes Anderson's 'Grand Budapest Hotel.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Media. 2014-11-25 [2019-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 ^ Ryan, Mike. Johnny Depp &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Wes Anderson Says Actor Is Not In The Movie. HuffPost. 2012-09-29 [2018-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2).
- ^ 29.0 29.1 29.2 Rich, Katey. How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Cast Its Most Challenging Role. Vanity Fair. 2015-02-21 [2018-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 ^ Seitz 2015,第42页
- ^ Zuckermann, Esther. Tony Revolori of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on Perfecting His Mustache. The Atlantic. 2014-03-05 [201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 ^ Abraham, F. Murray.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Interview – F. Murray Abraham (2014) (Press interview). Fandango. 事件发生在 1:57-2:00. 2014-02-25.
- ^ Sneider, Jeff. Saoirse Ronan to star in 'Budapest Hotel'. Variety. 2012-11-02 [201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1).
- ^ 34.0 34.1 Butler, Karen. Saoirse Ronan: 'Grand Budapest' director Wes Anderson was 'very secure in his vision'.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2015-01-25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 ^ Crow, David. Interview with Saoirse Ronan and Adrien Brody O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Den of Geek. 2014-03-06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 ^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Stasukevich, Iain. 5-Star Service.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2014-03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 ^ Mulcahey, Matt. "I Don't Want to Sound Negative About Digital": DP Robert Yeoman on NAB Show,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and Shooting Film. Filmmaker. 2015-04-08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 ^ 38.0 38.1 Roxborough, Scott. Wes Anderson Starts Shoot for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in Berli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1-14 [2019-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 ^ Seymour, Tom.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the kid stays in the picture.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4-03-04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1).
- ^ Lang, Brent. 'Grand Budapest Hotel' Cracks German Financing, While Crafting Dazzling VFX. TheWrap. 2014-04-08 [2019-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9).
- ^ Roxborough, Scott. Germany Cuts Funding (Again) for Film Tax Incent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7-04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 ^ Seitz 2015,第105页
- ^ 43.0 43.1 43.2 McPherson, Angie. Spoiler Alert: You Can't Really Stay at the Real Grand Budapest Hotel (But We Can Tell You Everything About It). National Geographic. 2014-03-27 [2014-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 ^ White, Adam. How to make a Wes Anderson movie, by his trusted cinematographer Robert Yeoman. The Telegraph. 2018-01-09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 ^ Roxborough, Scott. Berlin: How Wes Anderson Discovered His Grand Budapest Hote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2-05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 ^ 46.0 46.1 Seitz 2015,第143页
- ^ Laskin, Nicholas. Watch: Video Essa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In Film. IndieWire. 2015-09-09 [2019-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 ^ Seitz 2015,第213页
- ^ Haglund, David; Harris, Aisha. The Aspect Ratios of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Slate. 2014-03-06 [2019-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7).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CGSociety staff.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CGSociety. 2014-03-13 [2019-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9).
- ^ Seitz 2015,第151页
- ^ Chung, Becky. We Talked to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Production Designer About Pastries, Postcards, and Taxidermy. Vice. 2015-02-09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9).
- ^ Seitz 2015,第163页
- ^ 54.0 54.1 54.2 54.3 54.4 Edwards, Graham.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Cinefex. 2014-03-11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8).
- ^ 55.0 55.1 55.2 Murphy, Mekado. You Can Look, but You Can't Check In.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2-28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7).
- ^ How a Viennese author inspired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Dazed. [201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8).
- ^ Wes Anderson im Interview: Die Deutsche Bahn hat die besten Schlafwagen. Stern. 2014-03-06 [201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8).
- ^ 58.0 58.1 58.2 58.3 58.4 Meslow, Scott. The untold story behind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s "Boy with Apple". The Week. 2014-04-02 [2019-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 ^ 59.0 59.1 Staff. Michael Taylor's painting Boy with Apple to play a central role in Wes Anderson's new film,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Waterhouse and Dodd. 2014-03-02 [2019-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30).
- ^ 60.0 60.1 60.2 Designing for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Creative Review. 2014-03-11 [202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2).
- ^ 61.0 61.1 Rhodes, Margaret. The Real Star Of Wes Anderson's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Graphic Design. Fast Company. 2014-03-14 [202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7).
- ^ 62.0 62.1 Anderson, L. V. What It's Like to Bake Like Wes Anderson. Slate. 2014-03-19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7).
- ^ Sanders, Rachel. How To Make The Starring Pastry From Wes Anderson's New Movie. BuzzFeed. [2015-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7).
- ^ 64.0 64.1 Rado, Priya. Behind the Fashion i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Vanity Fair. 2014-03-07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 ^ 65.0 65.1 65.2 65.3 Seitz 2015,第89页
- ^ 66.0 66.1 66.2 66.3 Kinosian, Janet. The Envelope: Milena Canonero's 'Grand Budapest' costumes match Wes Anderson's vision.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Media. 2014-12-04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 ^ 67.0 67.1 67.2 67.3 Seitz 2015,第90页
- ^ Rich, Katey. How to Turn Tilda Swinton Into an Old Lady, With Enough Liver Spots to Make Wes Anderson Happy. Vanity Fair. 2015-02-13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 ^ Reed, Ryan. Stream Wes Anderson's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Soundtrack. Rolling Stone. 2014-02-26 [201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4).
- ^ Danton, Eric R. Grand Budapest Hotel Soundtrack Relies On Original Music (Song Premier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4-02-18 [2015-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3).
- ^ 71.0 71.1 71.2 Jagernauth, Kevin. Exclusive: Pics Of Recording Sessions For 'Grand Budapest Hotel,' Randall Poster Talks Score, Wes Anderson & More. Indiewire. 2014-06-19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9).
- ^ Lacombe, Bridgette. Interview with Alexandre Desplat. Film Music. 2014-12-04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 ^ Seitz 2015,第135-136页
- ^ Davis, Edward. Alexandre Desplat & More: Wes Anderson's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Soundtrack Arrives On March 4th. Indiewire. 2014-01-23 [201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7).
- ^ Blair, Elizabeth. Composing The Folk Music Of A Made-Up Country. NPR. 2015-02-19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9).
- ^ Stream Wes Anderson's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Soundtrack on Pitchfork Advance. Pitchfork. 2014-02-25 [201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 ^ Giroux, Jack. How Wes Anderson Built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Film School Rejects. 2014-03-06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 ^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Marshall, Lee. The Budapest Hotel: Wes Anderson's Fabulous Fancy. Queen's Quarterly. Vol. 121 (Kingston, Ontario). Summer 2014: 242–251 [2020-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2) –通过questia.
- ^ 79.0 79.1 Eisen, Norma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Is a Thoughtful Comedy About Tragedy. The Atlantic. 2015-02-20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 ^ 80.0 80.1 Scott, A.O. Bittersweet Chocolate on the Pillow. The New York Times. A. G. Sulzberger. 2014-03-06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 ^ Dilley 2017,第29页
- ^ Levitz, Eric. Up in the old hotel: The hidden meaning of Wes Anderson's nostalgia. Salon. 2014-04-03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 ^ 83.0 83.1 Denby, David. Lost Time. The New Yorker. 2014-03-03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6).
- ^ 84.0 84.1 Dowd, A.A. Wes Anderson erects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a delightfully madcap caper · Movie Review. The A.V. Club. 2014-03-06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 ^ Jenkins, David.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Little White Lies. 2014-03-06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 ^ Dilley 2017,第463页
- ^ Kornhaber 2017,第250-251页
- ^ Suebsaeng, Asawin. The Whimsical Fascists of Wes Anderson's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Mother Jones. 2014-03-14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 ^ 89.0 89.1 Adams, Sam.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Isn't (Just) Wes Anderson's Best Movie: It's a Breakthrough. Indiewire. 2014-03-07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 ^ 90.0 90.1 Garrett, Daniel. Charm, Courage, and Eruptions of Vulgar Force: Wes Anderson's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Offscreen. Vol. 20 (Canada). 2016-11. ISSN 1712-9559.
- ^ 91.0 91.1 Brody, Richard.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Wes Anderson's Artistic Manifesto. The New Yorker. 2014-03-07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 ^ 92.0 92.1 Kornhaber 2017,第253-254页
- ^ Leeds, David. Beauty at a Distance: Cinematic Techniques of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Medium. 2017-08-18 [2019-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 ^ Prizes of the International Jury.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4-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7).
- ^ Mesa, Ed. Berlin Golden Bear Goes to China's 'Black Coal, Thin Ice,' Jury Prize to 'Grand Budapest Hotel'. Variety. 2014-02-15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 ^ Tartaglione, Nancy. Wes Anderson's 'Grand Budapest Hotel' To Open Berlin Film Festival In World Premiere. Deadline. 2013-11-05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 ^ Kemp, Stuart. Wes Anderson's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to Open Glasgow Film Festiva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1-21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 ^ 98.0 98.1 98.2 Brooks, Brian. Specialty B.O. Preview: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Grand Piano', 'Journey To The West: Conquering The Demons', 'Miele', 'Particle Fever', 'Bethlehem'. Deadline. 2014-03-06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 ^ 99.0 99.1 Stewart, Andrew. Wes Anderson's 'Grand Budapest Hotel': 5 Ways Marketing Was Key. Variety. 2014-04-10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 ^ Staff. Grand Budapest Hotel's rolls out quirky content. Lürzer's Archiv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 ^ Staff. Hot Trailer: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Deadline. 201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 ^ Vivarelli, Nick. Prada Celebrates Wes Anderson 'Grand' Collaboration With Berlin Display. Variety. 2014-02-07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 ^ 103.0 103.1 Tartaglione, Nancy. Update: International Box Office: '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 Has No. 1 Japan Opening; 'Lego' Builds to $121M Overseas; 'Frozen' Crossing $1B Worldwide; 'Robocop' Takes $20.5M In China; More. Deadline. 2014-03-03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 ^ Hipes, Patrick. 'Grand Budapest Hotel' Checks Back Into Theaters After Oscar Nom Haul. Deadline. 2015-01-16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 ^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Blu-ray. Blu-ray.com. 2014-04-25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 ^ Bowen, Chuck. Blu-ray Review: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Slant Magazine. 2014-06-18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 ^ United States Combined DVD and Blu-ray Sales Chart for Week Ending June 22, 2014. The Numbers. 2014-06-22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 ^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 Video Sales. The Numbers.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 ^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020-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2).
- ^ Olsen, Mark. Wes Anderson's 'Grand Budapest Hotel' builds at the box office.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Media. 2014-03-23 [202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 ^ 111.0 111.1 Beaumont-Thomas, Be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becomes Wes Anderson's highest-grossing film.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4-04-16 [202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 ^ Brooks, Bria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Tops Specialty B.O.'s Top 10 For 2014. Deadline. 2015-01-09 [202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 ^ 113.0 113.1 113.2 Cunningham, Todd. 'Grand Budapest Hotel' Clicks at Box Office in Germany, Where It Was Filmed. TheWrap. 2014-04-04 [202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4).
- ^ 2014 Worldwide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202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 ^ Khatchatourian, Maane. 'Grand Budapest Hotel' Hits $100 Mil, Becomes Wes Anderson's Highest-Grossing Pic. Variety. 2014-04-14 [202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 ^ 116.0 116.1 Tartaglione, Nancy. Update: Intl Box Office: '300: Rise Of An Empire' Lifts To $88.8M; 'Non-Stop' Passes $100M Worldwide; More. Deadline. 2014-03-10 [202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4).
- ^ 117.0 117.1 Tartaglione, Nancy. Update: Intl Box Office: 'Rise Of An Empire' Cumes $159.6M; Universal's Spanish Comedy Breaks Records; 'Need For Speed' China Haul Outpaces Domestic; 'Frozen' Hot In Japan; More. Deadline. 2014-03-17 [202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4).
- ^ 118.0 118.1 Tartaglione, Nancy. Update: Intl Box Office: 'Need For Speed' Adds $29.2M For No. 1; 'Noah' Reigns In Mexico & Korea With $14M; 'Peabody & Sherman' Crosses $100M; 'Spanish Affairs' Muy Caliente; Asian Pics Advance; More. Deadline. 2014-03-24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4).
- ^ 119.0 119.1 Grant, Charles. Grand Budapest Hotel overtakes Need for Speed to cruise into top spot.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4-03-26 [202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7).
- ^ 120.0 120.1 120.2 Tartaglione, Nancy. Update: Intl Box Office: '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 Captures $75.2M; 'Noah' Swells To $51.5M Cume; 'Rio 2' Breaks Brazil Records; 'Lego' Passes $400M; More. Deadline. 2014-03-31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4).
- ^ Tartaglione, Nancy. Update: Intl Box Office: 'Rio 2' Soars With $63.4M; '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 Blasts Past $300M Overseas; 'Noah' Adds $36.2M; 'Divergent' Nearing $50M. Deadline. 2014-04-14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4).
- ^ Tartaglione, Nancy. Update: Intl Box Office: 'Transformers' Adds $52M In China Weekend; 'Dragon 2' Fires Up $30M; And How's 'Tammy'?; 'Maleficent' Dethrones 'Frozen' In Japan; More. Deadline. 2014-07-08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6).
- ^ Tartaglione, Nancy. Update: Intl Box Office: Fan-Tastic 'X-Men' Bows To Biggest Fox Opener Ever And No. 1 In Every Market; 'Godzilla' Second Weekend Pushes WB To $1B 2014; 'Blended' Rolls Out Slowly; 'Neighbors' Still Partying, More. Deadline. 2014-05-27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0).
- ^ 124.0 124.1 124.2 124.3 Brooks, Brian. Box Office: 'Grand Budapest Hotel' Checks In With Record Per-Screen Average. Deadline. 2014-03-09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4).
- ^ Busch, Anita. Box Office Final: '300: Rise Of An Empire' Commands $45M; 'Mr. Peabody' Chases In $32.2M; 'Son Of God' Falls 59% In Second Weekend, 'Budapest Hotel' Per Screen Stuns With Over $202K. Deadline. 2014-03-10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0).
- ^ Brooks, Brian. Specialty Box Office: 'Grand Budapest Hotel' Checks In With Lofty $55K PTA In Expansion; Bateman's 'Bad Words' Solid. Deadline. 2014-03-16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 ^ Brooks, Brian. Specialty Box Office: 'Grand Budapest' Extends Reign In Expansion; 'Nymphomaniac' Bows So-So Theatrically. Deadline. 2014-03-23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 ^ Brooks, Brian. Specialty Box Office: 'Raid 2', 'Finding Vivian Maier' Start Solid, 'Cesar Chavez' Posts Middling Results. Deadline. 2014-03-30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 ^ Brooks, Brian. Specialty Box Office: Scarlett Johansson Reigns With Sci-Fier 'Under The Skin'. Deadline. 2014-04-06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 ^ Brooks, Brian. Specialty Box Office: 'Fading Gigolo' Seduces In Limited Opening; 'Under The Skin' Passes $1M. Deadline. 2014-04-20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 ^ Brooks, Brian. Specialty Box Office: 'Belle' Is A Potent Lady; 'Ida' Shows Traction; 'Walk Of Shame' Tiptoes Into Limited Release. Deadline. 2014-05-04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 ^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Box Office Mojo. [202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 ^ Dietz, Jason. Best of 2014: Film Critic Top Ten Lists. Metacritic. 2014-12-06 [2020-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7).
- ^ The 21st century's 100 greatest films. BBC. 2016-08-23 [201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31).
- ^ McCarthy, Todd.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Review.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2-06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1).
- ^ Howell, Peter.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a delicious cinema cake: Review. Toronto Star.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 ^ Whitty, Stephe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review: No reservations. The Star-Ledger. 2014-03-07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 ^ 138.0 138.1 138.2 138.3 138.4 Turan, Kenneth. Review: Wes Anderson makes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a four-star delight.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Media). 2014-03-06 [2014-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 ^ 139.0 139.1 LaSalle, Mick. 'Grand Budapest Hotel' review: Wes Anderson at his best.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4-03-13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 ^ Lawson, Richard.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Is a Too-Quick Trip to a Lovely Place. Vanity Fair. 2014-03-05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 ^ Chang, Justin. Berlin Film Review: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Variety. 2014-02-06 [2020-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
- ^ Hines, Nico.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Review: Wes Anderson's Best Ever Is a Whimsical Crime Caper. The Daily Beast. 2014-02-06 [2020-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4).
- ^ Esfahani, Emily. The Sober Frivolity of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The Atlantic. 2014-03-14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5).
- ^ Phillips, Michael. Review: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Chicago Tribune. 2014-03-13 [2020-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4).
- ^ Rea, Steven. Anderson at his best in 'Grand Budapest Hotel'.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2014-03-14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5).
- ^ Gleiberman, Owe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Movie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4-03-20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8).
- ^ Neumaier, Joe.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Movie review. New York Daily News. 2014-03-06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9).
- ^ Macdonald, Moira.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It's a trip. Seattle Times. 2014-03-13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 ^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 Rotten Tomatoes. [202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7).
- ^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 Metacritic. [201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 ^ The 50 Best Comedies of the 2010s – Best Comedy Movies of the Decade. [202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美国英语).
- ^ 152.0 152.1 152.2 Lang, Brent. How 'Grand Budapest Hotel' Became a Surprise Oscars Powerhouse. Variety. 2015-01-15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 ^ 153.0 153.1 153.2 153.3 153.4 Hammond, Pete. Oscars: How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Could Turn Awards Season On Its Head. Deadline. 2015-01-02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 ^ Kilday, Gregg. Oscars: 'Birdman' and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Make a Stylish Statemen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1-15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 ^ The 87th Academy Awards (2015)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5-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3).
- ^ Tartaglione, Nancy. César Nominations: 'Saint Laurent', 'Timbuktu', Kristen Stewart In Mix – Full List. Deadline. 2015-01-28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 ^ Pederson, Erik. Critics' Choice Awards: 'Boyhood' Wins Best Picture; 'Birdman' Leads With 7 Nods. Deadline. 2015-01-15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 ^ Brown, Mark. Baftas 2015: Boyhood wins top honours but Grand Budapest Hotel checks out with most.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4-02-08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 ^ Couch, Aaron. Golden Globes: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Wins Best Motion Picture, Comedy or Musica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1-11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文献
[编辑]- Seitz, Matt Zoller. The Wes Anderson Collection: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Harry N. Abrams. 2015. ISBN 9781613128770.
- Dilley, Whitney Crothers. The Cinema of Wes Anderson: Bringing Nostalgia to Lif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ISBN 9780231543200.
- Kornhaber, Donna. Wes Anderson: Contemporary Film Director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7. ISBN 978025208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