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
三身(梵文:त्रिकाया,Trikāya),大乘佛教理論中佛具有的三種身:應身(變化身;梵文:nirmānakāya,藏文:sprul sku)、報身(受用身;梵文:sambhogakāya,藏文:long spyod rdzogs pa'i sku)、法身(自性身;梵文:dharmakāya,藏文:rdzogs sku)[1]。
釋義
[編輯]身(kāya)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1] 。
- 應身(變化身),是諸佛為度化眾生,實行四攝法而權現世間的色身,如釋迦牟尼佛之肉身。
- 報身(受用身),是諸佛所修功德感報之圓滿色身,一般來說,常居色界四禪天頂——色究竟天,為入初地以上菩薩現形說法。
- 法身(自性身):部派佛教以戒定慧及解脫、解脫智見為「五分法身」[2];大乘佛教稱聲聞、獨覺所證為「解脫身」,而以佛果所證最清淨法界、諸法實相、法性真如為法身[3]。並謂此法身不生不滅,無二無別,常住湛然[4],名為如來藏,遍在諸眾生身[5],主張觀諸法空,是為見佛法身[6]。
此三身之關係,如月之體、光、影,稱為一月三身。具體言之,法身之理體是唯一、常住不變,故以月之體為喻;報身之智慧由法身之理體所生,能照明一切,故以月光為喻;應身具變化之作用,從機緣而現,故以月影映現水面為喻[7][8]。
另外,應身又可叫「變化身」、「父母生身」、「隨世間身」、「化身」、「生身」、「假名身」、「二乘凡夫所見身」等,報身又叫「受用身」、「法性生身」、「菩薩所見身」等,法身又叫「自性身」、「真實身」、「佛所見身」等[9][10]。
歷史
[編輯]印度教亦有三身的說法。在印度教中的濕婆派,相信濕婆神擁有變化的能力。他們認為,濕婆神的本體,即是法身,是構成這個世界的根本。他的受用身,居住在天界,為大自在天。而他變化出各種相貌,出現在任何一個需要他的地方。如大黑天,就是他著名的化身[11]。
各家闡釋
[編輯]天台宗
[編輯]按天台宗說法,『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法身如來名毘盧遮那(Vairocana)[12];『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報身如來名盧舍那(Vairocana)[13];『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應身如來名釋迦文(Śākyamuni)[14],視此三佛為不一不異[15]。
三論宗
[編輯]若依三論宗吉藏的解說,則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此為一本一跡[16]。
其中,法身即佛性,修行顯出佛性,則為報身。但為「開跡合本」,可合佛性及佛性顯,皆名為法身;化菩薩為報身,名盧舍那,化二乘為化身,名釋迦。但為「開本合跡」,化眾生皆名化身。各經論隨義說之,而產生二身、三身或四身的說法[16]。
法相宗
[編輯]在西明寺學習唯識義理和《大乘起信論》的曇曠,在回答藏王墀松德贊的《大乘二十二問》中,綜合各種大乘三身異說的開合後,解說為[17]:
- 法身:周遍法界的真如妙『理』(自性身),以及所能證『智』(自受用身)。由於理智平等皆周遍,故皆為法身(另一種說法,則把「自受用身」歸為報身)
- 報身:隨各十地菩薩所宣說、所分別顯化出來的漸勝相好之身(他受用身)
- 應身/化身: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凡人所顯現的功德身
曇曠主張大乘三身諸佛「非一非異」,因為「諸色法無實體故,真如理智無限礙故」,所以說「一微塵中有無量佛,一剎那中含三世劫,一佛住處有一切佛,一切佛國有一切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處同時,不相障礙」。
他認為部派佛教經論說法,報,化三身之義與大乘不同,而解說為:
曇曠解說佛身若詳細分別,可析為五[18],依開合不同,可再合為四身、三身、二身(法身、化身)。若合為「一身」,即五中前之四身皆功德法,總名為法。自體依止聚集義故,總名為身。
禪宗
[編輯]- 謂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淨法身。人性本淨如清天,智惠常明。因於外著境,妄念浮雲蓋覆自性,而不能明。若遇善知識開真法,吹卻迷妄,內外明徹,則於自性中萬法皆見[19]。
- 謂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見。一念善,智惠即生[20]。
- 謂念念善即是報身。一念惡,報卻千年善心;一念善,報卻千年惡滅,故莫思量過往,常心下念念善[21]。
密教
[編輯]佛國淨土
[編輯]三身若搭配上天台宗所立的四種淨土:
- 法身佛居「常寂光土」,為如如法界之理,真如佛性[23]。
- 報身佛居「實報無障礙土」,為因陀羅網蓮華藏世界,諸法身菩薩所居[24]。
- 應身佛居「凡聖同居土」,為六道輪迴三乘所共居[25];以及「方便有餘土」,為二乘所居[26]。
法相宗稱常寂光土為「法性土」,實報無障礙土為「報土」,凡聖雜居土為「變化土」,但不立「方便有餘土」[27],並把三身配屬四智與清淨法界。
密教
[編輯]三輪身配五方佛如下表:
方位・位置 | 自性輪身(如來) | 正法輪身(菩薩) | 教令輪身(明王) |
---|---|---|---|
中央 | 大日如來 | 金剛波羅蜜多菩薩 | 不動明王 |
東方 | 阿閦如來 | 金剛薩埵菩薩 | 降三世明王 |
南方 | 寶生如來 | 金剛寶菩薩 | 軍荼利明王 |
西方 | 阿彌陀如來 | 金剛利菩薩 | 大威德明王 |
北方 | 不空成就如來 | 金剛牙菩薩 | 金剛夜叉明王 |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三藏法數》:「身即聚集之義,謂聚集諸法而成身也。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 (理法聚名法身者,謂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報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與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應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隨機應現而成此身也)。」
- ^
- 《雜阿含638經》:「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對應相應部47相應13經)
- 《增壹阿含37品5經》:「若比丘戒身、定、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便為天、龍、鬼神所見供養,可敬、可貴,天、人所奉。是故,諸比丘!當念五分法身具足者,是世福田,無能過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 《長阿含10經/十上經》:「云何五證法?謂五無學聚:無學戒聚、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
- 《發智論》:「如契經說:『彼成就無學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云何無學戒蘊?答: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云何無學定蘊?答:無學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云何無學慧蘊?答:無學正見智。云何無學解脫蘊?答:無學作意相應心,已勝解、今勝解、當勝解。云何無學解脫智見蘊?答:盡智、無生智。」
- ^
- 《解深密經》:「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當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如來法身有差別故,無量功德最勝差別,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攝大乘論》:「是聞熏習,若下中上品應知是法身種子,由對治阿黎耶識生,是故不入阿黎耶性攝。出世最清淨,法界流出故。……此聞熏習,雖是世間法初修觀菩薩所得,應知此法屬法身攝。若聲聞獨覺所得,屬解脫身攝。此聞熏習,非阿黎耶識,屬法身及解脫身攝。」
- 《成唯識論》:「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淨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 《手杖論》:「此聞之熏是極清淨,法界等流之體性故。法界即是如來法身……法謂法身,界即因也,是出世間諸法之界。謂能持彼熏習性故,及斷煩惱所知二障所有餘習,名極清淨。」
- 《大智度論》:「佛有二種身。一者、法身。二者、色身。法身是真佛,色身為世諦故有佛。法身相上,種種因緣說諸法實相,是諸法實相亦無來無去。是故說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 。若人得諸佛法身相,是名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釋》:「此二頌中所說之義,頌曰:唯見色聞聲,是人不知佛;此真如法身,非是識境故。此文意顯不應以色聲二種觀於如來。由是異生不能見者,此何為也?彼人起邪勤。言彼異生妄起邪勤,不依正道求見於我。此云法性者即是真如,若言福不證菩提者,此即菩薩福業其果應斷。」
- ^
- 《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復告迦葉:「善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如來之身成就如是無量功德,無有知者,無不知者;無有見者,無不見者;非有為非無為、非世非不世、非作非不作、非依非不依、非四大非不四大、非因非不因、非眾生非不眾生、非沙門非婆羅門,是師子大師子,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說。除一法相,不可算數,般涅槃時不般涅槃,如來法身皆悉成就如是無量微妙功德。」
- 《不增不減經》: 「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滅法,非過去際,非未來際,離二邊故。舍利弗!非過去際者,離生時故。非未來際者,離滅時故。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恆,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 ^
- ^ 《大智度論》:「是時,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禮,須菩提最初禮我。所以者何?須菩提觀諸法空,是為見佛法身,得真供養,供養中最,非以致敬生身為供養也。』以是故言須菩提常行空三昧,與般若波羅蜜空相相應。」
- ^ 佛光大辭典. 佛身.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5).
- ^ 《金光明最勝王經》:「善男子,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云何為三?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前二種身,是假名身;此第三身,是真實有,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生淨地,是故法如如,攝一切佛法。善男子,譬如日月,無有分別;光明亦無有分別;三種和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無分別。以願自在故,眾生有感,現應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現。善男子,是第一身,依於應身,得顯現故;是第二身,依於法身,得顯現故;是法身者,是真實有,無依處故。」
- ^ 《金光明經·疏·卷三》載: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隨世間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稱;應身佛有應身、受用身、報身、智慧佛、功德佛、法性生身等六稱;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實身、如如佛、法佛等五稱。
- ^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卷四》載,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釋迦佛身、二乘凡夫所見身、應身、變化身,共為九名;應身六名加上盧舍那佛身、菩薩所見身,共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見身、毗盧遮那佛身,共為七名。
- ^ 《俱舍光記》卷七:「塗灰外道(獸主派濕婆教,播輸鉢多)說,自在出過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宮,即佛法中說摩醯首羅天,三目八臂,身長萬六千踰繕那。三、化身,隨形六道種種教化。」
- ^
智顗《金光明經玄義》:「理法聚名法身」
智顗《妙法蓮華經文句》:「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過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指此為法身如來也……法身如來名毘盧遮那,此翻遍一切處」
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境妙究竟顯,名毘盧遮那。」 - ^ 智顗《金光明經玄義》:「智法聚名報身」
智顗《妙法蓮華經文句》:「法如如智,乘於如如真實之道,來成妙覺,智稱如理,從理名『如』,從智名『來』,即報身如來……報身如來名盧舍那,此翻淨滿。」
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智妙究竟滿,名盧舍那。」 - ^ 智顗《金光明經玄義》:「功德法聚名應身」
智顗《妙法蓮華經文句》:「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處處示成正覺。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八相成道轉妙法輪,即應身如來。……應身如來名釋迦文,此翻度沃焦。」
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行妙究竟滿,名釋迦牟尼。」 - ^ 智顗《妙法蓮華經文句》:「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乃是異名非別體也。總眾經之意。當知三佛非一異明矣」
- ^ 16.0 16.1 吉藏《法華玄論》:「法華論云。王宮現生伽耶成佛名為化佛。久已成佛乃至復倍上數故名為報佛。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明法身佛。但三身不同。若法華論明三身者。以佛性為法身。修行顯佛性為報身。化眾生義為化身。若攝大乘論所明。隱名如來藏。顯名為法身。則此二皆名法身。就應身中自開為二。化菩薩名報身。化二乘名化身。或云化地上名報身。化地前名化身。地論法華論是菩提留支所出。攝大乘是真諦三藏所翻。此三部皆天親之所述作。而明義有異者。或當譯人不體其意。今欲融會者。眾經及論或二身或三身或四身。今總束為四句。一合本合跡。如金光明但辨一本一跡也。故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二開本開跡。如五凡夫論明有四佛。開本為二身。一法身二報身。法身即佛性。報身謂修因滿顯出佛性。開跡為二身。化菩薩名舍那。化二乘名釋迦也。三開本合跡。如地論法華論所明。開本謂二身。謂佛性是法身。佛性顯為報身。四開跡合本。如攝大乘論所明。合佛性及佛性顯皆名法身。開跡為二。化菩薩名舍那。化二乘名釋迦。此皆經論隨義說之。悉不相違。眾師不體其意故起諍論耳。」
- ^ 曇曠. 大乘二十二問. 中華佛學學報. [201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 ^ 真如身、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為化二乘凡人示現化身、為化六道眾生示現化身
- ^ 敦煌本《六祖壇經》:「何名清淨法身佛?善知識!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於惡;思量一切善事,便修於善行,知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淨,日月常明,只為雲覆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惠風吹散卷盡雲霧,萬象參羅,一時皆現。世人性淨,猶如清天。惠如日,智如月,智惠常明。於外著境,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真法,吹卻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淨法身。」
- ^ 敦煌本《六祖壇經》:「何名為千百億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智惠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見。一念善,智惠即生。……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
- ^ 敦煌本《六祖壇經》:「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常思於後,常後念善,名為報身。一念惡,報卻千年善心;一念善,報卻千年惡滅,無常已來,後念善,名為報身。……念念善即是報身」
- ^ 佛光大辭典. 三輪身. [2019-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5).
- ^ 智顗《維摩經文疏》:「常寂光土,即究竟妙覺所居處也。……常寂光土者,玅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寂之智性,不同二乘斷空偏真之理,故涅槃經云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此經云若知無明性,即是明,如此皆是明。常寂光土義不思義,玅覺極智之所居,故云常寂光土也。法身所居,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說身說土,離土無身,而說土者,一法二義也。」
- ^ 智顗《維摩經文疏》:「果報國,純法身大士所居,即因陀羅網無障礙土也。……果報國者,即是因陀羅網蓮華藏世界,純諸法身菩薩所居也。以其觀一實諦,能破無明顯法性,得真實果報,而無明未盡,猶為無明潤無漏業,受法性報身。報身所居,依報淨域,即是國也。以觀實相之理,發真無漏,所得果報,故名為實。修因無定,報得色心果所居,依報無礙自在,故名果報,亦得言實報無障礙土也。」
- ^ 智顗《維摩經文疏》:「一者染淨國,即凡聖共居也。二者有餘國,即方便行人所住也。……所言染淨國者,即是九道眾生,雜共棲止。所以者何?六道皆具見,思凡鄙穢法,故名為染。三乘同見真諦,斷三界結,無見思染,故名為淨。六道三乘共居故云染淨,亦名凡聖同居國也。……凡居即有二種聖居亦有二種。凡居二種者,一、惡眾生居即四惡趣也,二者、善眾生居即人天也。聖同居二種者,一、實聖居。二、權聖居。實聖者,三果及後身羅漢辟支佛,通教六地別教十住圓教十信後,心界內煩惱雖斷,報身猶在三界。二、權聖同居者方便國羅漢辟支菩薩,受偏真法性身,為利有緣眾生,願應生同居土。實報無障礙國及常寂光國圓真法性身菩薩妙覺佛,為利有緣眾生應現來生同居之土,皆是權居也。……西方無量壽國雖復果報勝此,難可比喻,然亦是染淨凡聖同居國也。」
- ^ 智顗《維摩經文疏》:「有餘土者,二乘三種菩薩證方便道之所居也。所以者何?若修二觀方便,斷界內通惑盡,及斷恆沙餘別無明見思,未斷捨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變易生死,其受報所居之域,名有餘土也。法華經云我於餘國作佛,今傍此立名,有餘國也,亦名方便行人之所居也。」
- ^ 宗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彼立四土。一凡聖雜居土,即法相中變化土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無障礙土,即是法相中報土,通自他受用。四常寂光土,即法性土。方便一土,法相所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