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毗卢遮那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大日如來
毗卢遮那佛
10世紀初的大日如来像,现藏于檀香山美術館
汉名大日如來
(拼音: Dàrì Rúlái)
毘盧遮那佛
(拼音: Pílúzhēnà Fó)
梵名वैरोचन 借音:馬 Lu 甘n
Vairocana
藏名རྣམ་པར་སྣང་མཛད་
Wylie: rnam par snang mdzad
THL: Nampar Nangdze
日语大日如来だいにちにょらい
(罗马字: Dainichi Nyorai)
毘盧遮那仏びるしゃなぶつ
(罗马字: Birushana Butsu)
蒙古名ᠮᠠᠰᠢᠳᠠ ᠋᠋ᠭᠡᠢᠢᠭᠦᠯᠦᠨ ᠵᠣᠬᠢᠶᠠᠭᠴᠢ Машид гийгүүлэн зохиогч
Masida geyigülün zohiyaghci
韩语대일여래
(RR: Daeil Yeorae)
비로자나불
(RR: Birojana Bul)
越南语Đại Nhật Như Lai
Tỳ Lư Xá Na
Tỳ Lô Giá Na Phật
信息
信仰教派大乘佛教密宗
属性光明、太阳
对应其他宗教的
神道垂迹天照
佛教主题

毘盧遮那佛梵語वैरोचन羅馬化:Vairocana巴利語Verocana),「毘」亦作「毗」字,又稱為大毘盧遮那佛或摩訶毘盧遮那佛(梵語Mahā-vairocana),義爲“太阳”或“光明遍照”,意譯大日如來大日覺王[1][2]。通常當作報身佛或法身佛的名稱,釋迦牟尼佛應(化)身佛。毘盧遮那佛為五方佛之一,位居中間。

名稱釋義

[编辑]

毗盧遮那(Vairocana),意思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3],唐朝實叉難陀譯《八十華嚴》採用此譯名。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出的《六十華嚴》,譯為盧舍那[4]

毗盧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5],釋迦牟尼是他的名稱之一[6]嘉祥吉藏大師在《華嚴遊意》說明,盧舍那佛即是釋迦牟尼[7]印順法師根據《華嚴經》的漢譯本比較,也支持這個說法。[8]

法身佛毘盧遮那佛(又譯作盧舍那佛、大日如來),居於蓮華藏世界(或称密嚴世界 Ghanavyūha Akaniṣṭha[9])。天台宗法身佛也稱為毗盧遮那,報身佛稱盧舍那(毗盧遮那和盧舍那其實皆來自於同一梵語名稱Vairocana),釋迦牟尼佛應身佛唐密以毗盧遮那佛為密教最大本尊胎藏界金剛界的主尊之一,《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金剛頂經》是其經典。

不同譯名

[编辑]

此外還譯作毗盧舍那佛盧舍那佛遮那佛鞞嚧杜那毘盧折那吠嚧遮那等。

形象

[编辑]

毗卢遮那佛在佛教各个教派的形象不尽相同。

显宗

[编辑]

毗卢遮那佛通常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双手结“毗盧印”,坐于千叶宝莲高台上。另一种形象与释迦牟尼佛无异,而手印是“说法印”。

唐密和真言宗

[编辑]

毗卢遮那佛在汉传佛教唐密真言宗显现为菩萨形象,头戴五佛冠,身着华丽的服饰,跏趺坐于千叶宝莲高台上,背后有带火焰圆光(象征光明遍照)。由于两部曼荼罗手印种子字不同,因此而分为胎藏界金刚界两种形象。胎藏界是“法界定印”,而金刚界是“智拳印”。

藏密

[编辑]

毗卢遮那佛在藏传密宗显现为菩萨形象,白色皮肤,双手托宝轮。在一些唐卡中毗卢遮那佛被描绘成四张脸,稱為普明大日如來,因此又称为“四面佛”(不同于泰国的“四面佛”梵天)。

化身

[编辑]

毗盧遮那佛的忿怒化身不動明王,相傳曾經降伏過大自在天,是佛門中伏的大力者。

日本東密觉鑁法師在《阿彌陀秘釋》大認為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的化身[10]

明朝净土宗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認為五方佛、三十七佛皆為毗盧遮那佛所化身[11]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無邊身如來[12],「施餓鬼七佛」中的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 、廣博身如來亦被認為是本如來化身[13]

畫廊

[编辑]

參見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佛學大辭典》【大日覺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佛名)大日如來也,覺王者如來之別稱。
  2. ^ 《佛學大辭典》【毘盧舍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日如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毘盧遮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一切經音義》:「毗盧遮那,案梵本『毘』字應音云無廢反,此云種種也。毘盧遮那云光明照也。言佛於身智以種種光明照眾生也。或曰:毘,遍也。盧遮那,光照也。謂佛以身智,無礙光明,遍照理事無礙法界也。」
  4. ^ 《一切經音義》:「盧舍那,或云盧柘那、亦言盧折羅、此譯云照,謂遍照也。以報佛淨色遍周法界故也。又日月燈光遍周一處,亦名盧舍那。其義是也。」
  5. ^ 唐譯《八十華嚴》卷8:「至此世界,名『娑婆』,以金剛莊嚴為際,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住;狀如虛空,以普圓滿天宮殿莊嚴虛空雲而覆其上,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遶,其佛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世尊。」
  6. ^ 《八十華嚴》卷12〈如來名號品〉:「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毘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7. ^ 《華嚴遊意》:「建初法師曾以此問興皇一大學士。云:舍那、釋迦,為一為異耶?答云:舍那釋迦,釋迦舍那。建初即云:我已解。」
  8. ^ 《八十華嚴》卷75:「佛子!於汝意云何,彼時太子得輪王位供養佛者,豈異人乎?今釋迦牟尼佛是也。」唐般若另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本中,此段譯為「今世尊毘盧遮那如來是也」,一般認為,梵文《華嚴經》本中,毗盧遮那如來與釋迦牟尼如來 是可互更換使用的。
  9. ^ Akaniṣṭha意爲色究竟,Ghanavyūhaḥ意爲密严、密林。称为密嚴世界、莲华(花)藏世界、华(花)藏世界。中含密严法界宫。
    《佛学大辞典》:【密嚴國】(界名)大日如來之淨土也。密嚴經及金剛頂一切瑜祇經說之,為金胎兩部法身之依處。華嚴經所說之華藏世界,淨土門所談之極樂世界,皆為此異名。密嚴者,以三密莊嚴之大曼陀羅道場也。不空譯之密嚴經上曰:「今此世界名曰密嚴,是中菩薩。悉於欲、色、無色、無想、有情之處,以三摩地力生智慧火,焚燒色貪及以無明,轉所依止得意成身,神足力通以為嚴飾。」又曰:「欲色無色界無想天等天宮,如來迴已出,而往密嚴住。(中略)依自難思定,現於眾妙色。色相無有邊,非餘所能見。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金剛頂一切瑜祇經曰:「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二教論曰:「密者金剛三密,華者開敷覺華,嚴者具種種德,言以恒沙佛德塵數三密莊嚴身土,是名曼荼羅。」瑜祇經拾古鈔上曰:「是說兩部法身所依土,密嚴華嚴華藏也。」菩提心論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密嚴諸秘釋九,有密嚴淨土略觀。
    【密嚴華藏】(界名)密嚴國與華藏世界也,密嚴國密嚴經說之,華藏世界華嚴經說之,皆為他受用之報土,初地已上斷一分無明之法身菩薩所生之淨土也。但華藏世界屬顯教,密嚴國屬密教。
    【法界宮密嚴國】(雜名)大日法身之所都曰法界宮,又云密嚴國。雖常言在第四禪之摩醯首羅天((參見:法界宮)),而深秘之意,謂欲界之都率天亦為依此處云。
    《佛光大辞典》【密严净土】指以身语意三密所庄严,为如来所依止之真如法性自受用之净土。又作密严国、密严佛土、密严佛国、密严世界、密严道场。此净土乃修得之果圆满,远离诸过患,具足智慧、神通之观行者所依止之处。又此净土以如来藏无垢净识为体,密教特指为法身大日如来之净土,盖若以九识拟配五佛,则第九阿摩罗无垢识相当于大日如来,故此以无垢识为体性之净土为大日如来之住处。此净土为密严经所说金刚界、胎藏界二部法身之依处,亦相通于华严经所说之华藏世界。
  10. ^ 《阿彌陀秘釋》:「一者無量壽。法身如來居法界宮,不生不滅。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二者無量光。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遍照無量眾生,無量世界,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等等」
  11. ^ 《彌陀疏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
  12. ^ 青蓮靈椉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小註「三身皆有此意」,三身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就是自性,法身沒有形相,法身是理不是事相,理遍一切處,這是無邊身。《華嚴經》上我們念到毘盧遮那,這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這是本體、理體。在《華嚴》裡面也稱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在淨土裡面稱之為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沒有形相。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常寂光沒有相,實報土就是報身,方便土、同居土是應化身,應化身隨類化身,眾生有感立刻就現相,也是無量無邊。明白這個意思,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入般涅槃?沒有,不但理上沒有,事上也沒有,這是真的。何以說事上也沒有?釋迦牟尼佛入滅,換一個身分出現,不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用這個身相。為什麼不用這個身相?眾生福薄,所以佛就現另外的身相。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可以現無量無邊的身相,示現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每一尊佛都能現無邊身相,特別是在眾生有大災難的時候,受大苦、造大罪業的時候,佛菩薩慈悲心愈重。我們要認識、要明了。
  13.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廣博身如來:佛名。大日如來之異名。以佛身廣大,完具法界之事物故也。《焰口餓鬼經》曰:「由稱廣博身如來名號加持故,能令諸鬼咽喉寬大,所施之食,恣意充飽。」秘藏記本曰:「廣博身如來,中央毘盧遮那佛也。」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