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卡特萬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卡特萬之戰

卡特萬之戰
日期1141年9月9日
地點
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草原
結果 西遼、葛邏祿聯軍獲勝
參戰方
西遼
葛邏祿
塞爾柱帝國
西喀喇汗國
呼羅珊
錫斯坦
加茲尼王朝
古爾王朝
指揮官與領導者
耶律大石
蕭斡里剌
耶律松山
蕭剌阿不
耶律術薛
阿哈馬德·桑賈爾
庫馬吉英語Garshasp II
馬黑木二世
兵力

《遼史》記載為左右翼各2500人,中軍據推測在1萬至2萬左右,此外包括3萬至5萬名葛邏祿騎兵。


伊斯蘭史料有不同記載,有30萬、70萬或與塞爾柱帝國聯軍人數對等。
伊斯蘭史料有不同記載,有7萬、10萬或與西遼聯軍人數對等。
傷亡與損失
不明

一般認為在11000至10萬之間。


巴托爾德認為是3萬。


《全史》記載為10萬,其中包括12000名戴頭巾者(伊斯蘭教法學家)和4000名婦女。

卡特萬之戰,又稱尋思干之戰[1][2],是西遼葛邏祿聯軍與塞爾柱帝國軍隊於1141年9月9日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草原英語Betpak-Dala發生的戰爭。塞爾柱帝國聯軍慘敗,勢力退出河中地區,西遼成為中亞霸主。卡特萬之戰也是繼751年怛羅斯戰役後,歷史上第二次東亞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對抗。[3]

背景

[編輯]

西遼自建都於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東南布拉納)後,國力蒸蒸日上。1134年,耶律大石征討金朝受挫,轉而繼續在中亞地區擴張。[4]1137年,耶律大石率軍向察赤(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費爾干納盆地澤拉夫尚河流域進兵,同年5至6月,在忽氈(今塔吉克斯坦苦盞)遭到了西喀喇汗國可汗馬赫穆德·伊本·穆海默德的抵抗。西喀喇汗國戰敗,馬赫穆德敗逃回撒馬爾罕。這次戰敗使馬黑木二世的臣民感到震驚、驚恐和沮喪,但耶律大石並沒有繼續進兵。[5]而馬黑木二世將忽氈戰役失敗的責任推卸給葛邏祿人,[6]他強迫葛邏祿人離開撒馬爾罕邊境,並向舅父塞爾柱帝國蘇丹阿哈馬德·桑賈爾求援,但桑賈爾正忙於和花剌子模的戰爭,並未出兵幫助。[7]

由於西遼在伊斯蘭世界的崛起以及東喀喇汗國臣服於西遼,這引起了塞爾柱帝國蘇丹桑賈爾的不滿。1141年,西喀喇汗國與葛邏祿人爆發衝突,馬赫穆德再次向宗主國塞爾柱帝國求援。桑賈爾動員伊斯蘭諸國參戰,集中了呼羅珊錫斯坦加茲尼馬贊德蘭古爾等國的軍隊近10萬人,單單閱兵就耗費了半年時間。同年7月,桑賈爾率軍渡過阿姆河,進入河中地區。面對強大的敵軍,葛邏祿人急忙派使者向耶律大石求救。[5]

耶律大石寫信給桑賈爾替葛邏祿人說情,但桑賈爾十分傲慢的回信命令耶律大石加入伊斯蘭教,並稱自己的軍隊能用箭截斷敵人的鬚髮。當耶律大石聽完桑賈爾的使者讀完書信後,下令拔下他的一撮鬍鬚,然後給他一根針讓他當場示範,使者不能做到。耶律大石說既然針不能截斷鬍鬚,那那個人又怎麼能用箭折斷鬚髮呢?於是下令進兵,雙方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草原對峙,西遼的軍隊中有契丹人突厥人漢人蒙古人[5]耶律大石觀察了戰場的地形後,讓軍隊背靠達爾加姆峽谷安營。兩軍於1141年9月9日展開會戰,戰前耶律大石指出桑賈爾的聯軍人多少謀,如果全力進攻他們就會首尾不顧。耶律大石派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兵2500攻打聯軍右翼,樞密副使蕭剌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率兵2500攻打其左翼,耶律大石親率部隊攻打中軍;[8]桑賈爾的聯軍右翼是埃米爾庫馬吉英語Garshasp II,左翼是錫斯坦的埃米爾胡馬希,他自己親率中軍,有戰鬥經驗的老兵負責殿後。[4]

過程

[編輯]

在戰場上,錫斯坦貴族作戰英勇,但西遼軍隊中的葛邏祿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迫使桑賈爾的聯軍敗逃。桑賈爾和馬赫穆德逃奔至泰爾梅茲,桑賈爾的妻子、左、右翼統帥和伊斯蘭法學家胡薩姆·奧瑪爾·伊本·阿布杜·阿齊茲·伊本·馬扎·布哈里均被俘虜。一種觀點認為桑賈爾的聯軍中出現了起義,直接影響到了戰爭的結果。[9]桑賈爾的聯軍損失慘重,僅達爾加姆峽谷就裝下1萬名死者。[10]遼史》記載塞爾柱帝國聯軍的陣亡者橫屍數十里。[8]卡特萬之戰後,塞爾柱帝國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西遼成為中亞霸主。耶律大石隨後率軍進入撒馬爾罕,立馬赫穆德之弟伊卜拉欣·伊本·穆海默德為桃花石汗,繼續讓其統治西喀喇汗國。[4]耶律大石還派大將額兒布思出兵花剌子模,在該地燒殺搶掠,迫使花剌子模沙阿阿拉烏丁·阿即思向西遼臣服並且每年繳納價值3萬金第納爾的貨物和牲畜。[11]耶律大石在撒馬爾罕駐紮90天後,至起兒漫(今烏茲別克斯坦卡尼梅赫英語Kenimekh)巡行後班師返回虎思斡耳朵,至此卡特萬之戰西遼大獲全勝。[8]

數字

[編輯]

關於卡特萬之戰雙方參戰的人數,伊斯蘭史料方面所提供的雙方人數比例有1:3(10萬對30萬)或1:10(7萬對70萬),強調西遼軍隊數量處於優勢,伊本·艾西爾記載西遼聯軍中包括3萬至5萬名葛邏祿騎兵,部分伊斯蘭史料記載雙方兵力對等。《遼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記載西遼左右翼各2500人,推測中軍數量為1萬至2萬人。[12]按《遼史》中耶律大石的派兵數量和戰前訓諭,西遼軍隊的數量應遠少於桑賈爾的10萬聯軍。[4]

關於塞爾柱帝國聯軍的陣亡人數,伊本·艾西爾的《全史》中記載為10萬人被殺,其中有12000名戴頭巾者(伊斯蘭教法學家)和4000名婦女,[5]巴托爾德認為塞爾柱帝國聯軍陣亡3萬人。[10]一般認為陣亡人數在11000至10萬之間。[12]

影響

[編輯]

耶律大石的西征事跡被傳到歐洲,正逢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於是在歐洲流傳著東方世界有一位神秘的祭司王約翰,是基督教的捍衛者。[13]俄語阿拉伯語拉丁語古英語中國的發音類似於「契丹」,都是受耶律大石西征的影響。[14]而耶律大石的名字也成了西遼帝國的代稱,在耶律大石死後,金、西夏南宋等國家對西遼的後代君主皆稱為「大石」。[15]

評價

[編輯]

卡特萬之戰是對中亞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一場戰爭,它使西遼帝國和塞爾柱帝國對中亞地區的政治影響和相互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14]伊本·艾西爾評價卡特萬之戰:在伊斯蘭的歷史上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戰爭,在呼羅珊也沒有比這更多的傷亡。[5]拉施特評價卡特萬之戰:(耶律大石)在撒馬爾罕西北的卡特萬草原擊潰最後一個「偉大的塞爾柱君主」桑賈爾的軍隊,征服了花剌子模,並首次迫使中亞伊斯蘭教徒接受「異教徒」的統治。[16]魏特夫馮家昇指出:1137年和1141年是菊兒汗把勝利引向突厥斯坦西部的兩個里程碑,這兩次戰役積累的勝利果實,使他們建立起「偉大的喀喇契丹帝國」,自此「塞爾柱帝國不可挽救的失去了阿姆河以遠的地區」。[17]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遼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至尋思干,西域諸國舉兵十萬,號忽兒珊,來拒戰。
  2. ^ 苗潤博,《<遼史>探源》第九章「西遼事跡」,中華書局,2020年6月,第325頁,ISBN 9787101144215
  3. ^ 肖愛民. 《从怛逻斯到卡特万—试述两次会战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赤峰市: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一期. 1997年. 
  4. ^ 4.0 4.1 4.2 4.3 魏良弢. 《西辽史研究》. 銀川市解放西街105號: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7年11月: 第76頁至82頁. ISBN 7227000443. 
  5. ^ 5.0 5.1 5.2 5.3 5.4 蘇聯科學院. 《吉尔吉斯人和吉尔吉斯地区历史资料》. 莫斯科: 蘇聯科學院. 1973年: 第一輯·第64頁至第67頁 (俄語). 
  6. ^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歷史所.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史》. 阿拉木圖: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 1979年: 第二卷·第37頁 (俄語). 
  7. ^ 加富羅夫. 《塔吉克远古、古代和中世纪史》. 莫斯科: 蘇聯科學院. 1972年: 第404頁 (俄語). 
  8. ^ 8.0 8.1 8.2 《遼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耶律大石)至尋思干,西域諸國舉兵十萬,號忽兒珊,來拒戰。兩軍相望二里許。諭將士曰:「彼軍雖多而無謀,攻之,則首尾不救,我師必勝。」遣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將兵二千五百攻其右;樞密副使蕭剌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將兵二千五百攻其左;自以眾攻其中。三軍俱進,忽兒珊大敗,殭屍數十里。駐軍尋思干凡九十日…又西至起兒漫。
  9. ^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歷史所.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史》. 塔什干: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55年: 第一卷·第273頁 (俄語). 
  10. ^ 10.0 10.1 巴托爾德. 《巴托尔德文集》. 莫斯科: 蘇聯科學院. 1963年: 第一卷·第389頁 (俄語). 
  11. ^ 志費尼; 何高濟(譯). 《世界征服者史》.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82號: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0年5月: 上冊·第418頁. 
  12. ^ 12.0 12.1 Michal Biran. 《The Empire of the Qara Khitai in Eurasian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the Islamic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年: 第43頁至第44頁. ISBN 9780521842266. 
  13. ^ 巴托爾德; 耿世民(譯). 《中亚简史》. 烏魯木齊市解放南路348號: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0年: 第33頁. 
  14. ^ 14.0 14.1 吉宗安. 《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 烏魯木齊市解放南路348號: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年8月: 第141頁. ISBN 7228039904. 
  15. ^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韓奴列傳》:此時大石林牙已死,子孫相繼,西方諸部仍以大石呼之。
  16. ^ 拉施特; 余大鈞(譯). 《史集》汉译本. 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 1986年: 第一卷·第二冊·第273頁. 
  17. ^ 魏特夫; 馮家昇. 《中国社会史—辽》. 費城: 費城. 1944年: 第621頁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