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作戰: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事例:​修正格式
針對現有章節:內容擴充 修飾語句 維護清理
第1行: 第1行:
{{NoteTA
|1 = zh-tw:資訊;zh-cn:信息;
}}

{{Multiple issues|
{{Multiple issues|
{{Copypaste|time=2023-02-02T07:28:22+00:00}}
{{Copypaste|time=2023-02-02T07:28:22+00:00}}
第5行: 第9行:
{{POV|time=2023-02-04T09:54:37+00:00}}
{{POV|time=2023-02-04T09:54:37+00:00}}
}}
}}

{{noteTA|G1=IT}}
{{军事}}
{{军事}}

'''認知作戰'''{{cn|通常指的是以[[心理戰|心理戰爭]]和[[資訊戰]]為核心的[[作戰]]方式,旨在影響和操縱敵方的[[意識]]和行為,從而達到戰略目的。它包括使用[[傳播媒體|媒體]]、[[社交媒體]]和其他傳播工具,在[[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進行影響力的操縱。}}
'''認知作戰'''({{Lang-en|cognitive warfare}},又譯'''認知戰''')是一種製造[[衝突]]的手段,旨在影響個人、團體或國家對某一問題、事件或局勢的思考方式。<ref name="Reding">{{Cite book|title=COVID-19 Disinformation: A Multi-National, Whole of Society Perspective|last=Reding|first=Dale F.|publisher=Springer, Cham|year=2022|isbn=978-3-030-94825-2|editor-last=Gill|editor-first=Ritu|editor2-last=Goolsby|editor2-first=Rebecca|chapter=Cognitive Warfare: NATO, COVID-19 and the Impact of Emerging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ies|chapterurl=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030-94825-2_2|url=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3-030-94825-2|accessdate=2023-02-05|last2=Wells|first2=Bryan|pages=25-45}}</ref>{{Rp|28}}認知作戰的目的,在於透過釋放資訊,影響並破壞[[社會]]既有、互相信任的網絡,並加深對立。<ref>{{Cite web|author=林艾德|date=2021-05-25|title=何謂認知作戰?|url=https://vocus.cc/article/60aca03afd897800019f3b1a|url-status=live|access-date=2023-02-02|website=方格子}}</ref>

== 定義 ==
學界對認知戰的定義,並未取得共識。<ref name=":0">{{Cite journal |last=Hung |first=Tzu-Chieh |last2=Hung |first2=Tzu-Wei |date=2022-12 |title=How China's Cognitive Warfare Works: A Frontline Perspective of Taiwan's Anti-Disinformation Wars |url=https://academic.oup.com/jogss/article/7/4/ogac016/6647447 |journal=Journal of Global Security Studies |volume=7 |issue=4 |doi=10.1093/jogss/ogac016 |access-date=2023-02-05}}</ref>哈佛大學貝爾佛中心的 Oliver Backes 與 Andrew Swab (2019)將認知作戰定義為「一种旨在改变目標人群的思维方式的战略,并藉此改变其行为方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Alonso Bernal 等人(2020)則定義認知作戰是「外部实体对公众舆论的武器化,其目的是影响公眾與(或)政府政策,或破坏政府行动及(或)政府机构的稳定」。<ref name="Bernal" />{{Rp|9-10}}

對於這類型的作戰,另外有'''影響作戰'''(influence operation)、'''認知領域作戰'''的稱呼<ref name="沈伯洋2021">{{cite journal |author1=沈伯洋 |date=2021-01 |title=中國認知領域作戰模型初探:以 2020 臺灣選舉為例 |url=https://www.pf.org.tw/wSite/public/Attachment/003/f1646210580296.pdf |journal=遠景基金會季刊 |volume=22 |issue=1 |pages=1-65 |accessdate=2023-02-05}}</ref>{{Rp|3}},或使用'''認知域作戰'''(cognitive domain warfare)<ref>{{cite journal |author1=陳津萍 |author2=徐名敬 |title=中共「心理戰」與「認知域作戰」發展之比較研究 |journal=復興崗學報 |date=2021-06-01 |issue=118 |pages=119-148}}</ref>。

=== 與其它類型作戰的關係 ===
有學者認為認知作戰是{{Le|灰色地帶 (國際關係)|Grey-zon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灰色地帶}}或[[混合战争|混合戰]]的下位概念。<ref name="Reding" />{{Rp|28}}有學者主張,認知作戰是[[資訊戰]]的一環,而資訊戰是混合戰的一環。<ref name="沈伯洋2021" />也有學者主張,資訊戰是認知作戰的下位概念。<ref name=":0" />

資訊在認知作戰中,是作戰的武器。<ref name="Reding" />{{Rp|28}}認知作戰中,資訊也可以是真實或半真半假的,不需要全然都是[[假新聞]]。<ref name="黃兆徽2" />從政府內部流出的文件、政治人物的不當言行,就足以引起社會分裂。<ref name="natoRewiew" />對於認知作戰與資訊戰的區別,Rajesh Tembarai Krishnamachari(2004)認為「認知作戰」是一種以影響敵方的意識和行為為目的的作戰方式,它包括使用多種手段,如媒體、社交媒體、文化、政治等,以操縱和影響公眾與敵方的意識;「資訊戰」是認知作戰的一種組成部分,專注於使用信息和技術,如媒體、社交媒體、網絡、電子和數字技術,以影響敵方的意識和行為。<ref>{{Cite web |url=http://www.southasiaanalysis.org/paper967 |title=War Against Information |accessdate=2015-06-09 |archive-date=2019-05-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12232410/http://www.southasiaanalysis.org/paper967 |dead-url=no|date=2004|author=Rajesh Tembarai Krishnamachari|work=Paper No. 967 Guest Column, Age Terrorism|publisher=South Asia Analysis Group}}</ref>


==常見手段==
==常見手段==
第20行: 第35行:
這些方式的目的是通過影響敵人的意識,以達到政治、軍事或經濟上的優勢。然而,這些方法也可能被誤用,從而對真實訊息造成混亂,並影響人與人的信任。
這些方式的目的是通過影響敵人的意識,以達到政治、軍事或經濟上的優勢。然而,這些方法也可能被誤用,從而對真實訊息造成混亂,並影響人與人的信任。


== 與資訊戰的区别 ==
== 實際案例 ==

「認知作戰」是一種以影響敵方的意識和行為為目的的作戰方式,它包括使用多種手段,如媒體、社交媒體、文化、政治等,以操縱和影響公眾與敵方的意識;「資訊戰」是認知作戰的一種組成部分,專注於使用信息和技術,如媒體、社交媒體、網絡、電子和數字技術,以影響敵方的意識和行為。<ref>{{Cite web |url=http://www.southasiaanalysis.org/paper967 |title=War Against Information-Age Terrorism |accessdate=2015-06-09 |archive-date=2019-05-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12232410/http://www.southasiaanalysis.org/paper967 |dead-url=no }}</ref>{{cn|總的來說,「資訊戰」是「認知作戰」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以資訊為工具的認知作戰」。因此,認知作戰包括資訊戰,不是所有認知作戰都是資訊戰。}}
早期認知作戰研究文獻,多是探討集權政府的網軍對內維穩製造的假象,後來則逐漸有探討網軍對敵國作戰的研究。<ref name="沈伯洋2021" />

=== 俄羅斯 ===
Silverstein(2019)認為,俄羅斯透過認知作戰,干預了美國總統选和英國脫歐公投。<ref name=":0" />沈伯洋認為,[[俄乌战争|俄烏戰爭]]中,俄用了知作。<ref>{{cite web|last1=編輯|first1=TNL|date=2022-07-26|title=如何提防中國對台認知作戰?借鏡俄烏資訊戰,沈伯洋提立法以追查金流|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0562|website=關鍵評論網|language=zh-Hant-TW}}</ref>

=== 中國大陸 ===
[[中國共產黨]]廣泛運用認知作戰手法,影響目標國家人民。<ref>{{Cite book|title=菜市場政治學: 民主方舟|author=王宏恩等人|publisher=左岸文化|year=2022|isbn=9786269564651|chapter=6-1 什麼是認知作戰?}}</ref>[[解放軍]]及對共軍研究中,使用的「超限戰」一詞,大致等同[[混合戰]],而[[輿論戰]]、[[心理戰]]、[[國際法|法律戰]]等「三戰」都可以包含在[[資訊戰]]範圍中。<ref name="沈伯洋2021" />不過,學者沈伯洋(2021)指出使用上述分類無法涵蓋中共政府後來的數位極權(如[[華為]]向外輸出)、海外個資蒐集(輸入)等作為。<ref name="沈伯洋2021" />

Kelton 等學者認為,中國大陸對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也有實行認知作戰。<ref name=":0" />而相當顯著的案例,是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認知作戰。

在中國共產黨對臺灣的認知作戰中,人流中的傳播者,通常透過[[統戰]]方式招募,如臺灣的[[村里長|村-{里}-長]]扮演重要角色,[[黑道]]亦然。金流如中共長期資助臺灣藝人,或是一些[[直播主]]、[[網紅]],在特定時刻則要求其表態。資訊流則如中共透過官媒發布消息,再由具有官方背景的[[微博]]帳號分享、散布。<ref name="黃兆徽2" />

王立與沈伯洋認為[[臺灣]]欲建立足以[[自我防衛]]與[[嚇阻]]入侵者的力量,「首先要國民擁有基本且實際的軍事認知。要能夠客觀理性評估我方與敵方的優缺點,才可以在鋪天蓋地的[[謠言]]恫嚇認知作戰下,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協助全民瞭解臺海軍事常識,更能具備該有的正確認知戰力。<ref> 王立、沈伯洋,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5730236153/ 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 2021-12-28</ref>


具體個案上,學者余宗基、何嘉耀(2022)研究指出,[[2019冠狀病毒病臺灣疫情|COVID-19疫情]]期間,中共透過操纵[[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疫苗]]供应,将疫苗变成台湾政治議題,涉及制药商、科技巨头和当地政治人物等多方。旨在影响台湾公众对[[蔡英文政府]]及台湾自主研发疫苗的信任,向台湾公众灌输对[[蔡英文]]公共衛生政策的怀疑和困惑,并更广泛地破坏政府的信譽。<ref>{{Cite journal |last=Yu |first=M. T.-C. |last2=Ho |first2=K. |date=2022 |title=COVID and Cognitive Warfare in Taiwan |journal=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volume=0 |issue=0 |doi=10.1177/00219096221137665 |via=SAGE Publications}}</ref>
== 事例 ==
{{globalize|章节}}
* 台北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认为,[[俄乌战争]]中,俄用了知作。<ref>{{cite web |last1=編輯 |first1=TNL |title=如何提防中國對台認知作戰?借鏡俄烏資訊戰,沈伯洋提立法以追查金流 |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0562 |website=關鍵評論網 |language=zh-TW |date=2022-07-26}}</ref>
* 王立與沈伯洋認為[[臺灣]]欲建立足以[[自我防衛]]與[[嚇阻]]入侵者的力量,「首先要國民擁有基本且實際的軍事認知。要能夠客觀理性評估我方與敵方的優缺點,才可以在鋪天蓋地的[[謠言]]恫嚇認知作戰下,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協助全民瞭解臺海軍事常識,更能具備該有的正確認知戰力。<ref> 王立、沈伯洋,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5730236153/ 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 2021-12-28</ref>


==參見條目==
==參見條目==

2023年2月5日 (日) 14:04的版本

認知作戰(英語:cognitive warfare,又譯認知戰)是一種製造衝突的手段,旨在影響個人、團體或國家對某一問題、事件或局勢的思考方式。[1]:28認知作戰的目的,在於透過釋放資訊,影響並破壞社會既有、互相信任的網絡,並加深對立。[2]

定義

學界對認知戰的定義,並未取得共識。[3]哈佛大學貝爾佛中心的 Oliver Backes 與 Andrew Swab (2019)將認知作戰定義為「一种旨在改变目標人群的思维方式的战略,并藉此改变其行为方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Alonso Bernal 等人(2020)則定義認知作戰是「外部实体对公众舆论的武器化,其目的是影响公眾與(或)政府政策,或破坏政府行动及(或)政府机构的稳定」。[4]:9-10

對於這類型的作戰,另外有影響作戰(influence operation)、認知領域作戰的稱呼[5]:3,或使用認知域作戰(cognitive domain warfare)[6]

與其它類型作戰的關係

有學者認為認知作戰是灰色地帶英语Grey-zon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混合戰的下位概念。[1]:28有學者主張,認知作戰是資訊戰的一環,而資訊戰是混合戰的一環。[5]也有學者主張,資訊戰是認知作戰的下位概念。[3]

資訊在認知作戰中,是作戰的武器。[1]:28認知作戰中,資訊也可以是真實或半真半假的,不需要全然都是假新聞[7]從政府內部流出的文件、政治人物的不當言行,就足以引起社會分裂。[8]對於認知作戰與資訊戰的區別,Rajesh Tembarai Krishnamachari(2004)認為「認知作戰」是一種以影響敵方的意識和行為為目的的作戰方式,它包括使用多種手段,如媒體、社交媒體、文化、政治等,以操縱和影響公眾與敵方的意識;「資訊戰」是認知作戰的一種組成部分,專注於使用信息和技術,如媒體、社交媒體、網絡、電子和數字技術,以影響敵方的意識和行為。[9]

常見手段

常見的認知作戰方式包括:

  • 媒體宣傳:通過媒體,如新聞報導、廣告和電視節目,以宣傳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 社交媒体操控:通過社交媒体平台,如推特臉書Instagram等,操縱和影響大眾觀點和行為。
  • 情报操縱:通過篡改、偽造和散布虚假情報,以影響敵人的决策和行動。
  • 文化影響力:通過文化,如音樂、電影和藝術,影響敵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 政治宣傳:通過政治宣傳,如演講、宣言和競選廣告,影響敵人的意識和行為。

這些方式的目的是通過影響敵人的意識,以達到政治、軍事或經濟上的優勢。然而,這些方法也可能被誤用,從而對真實訊息造成混亂,並影響人與人的信任。

實際案例

早期認知作戰研究文獻,多是探討集權政府的網軍對內維穩製造的假象,後來則逐漸有探討網軍對敵國作戰的研究。[5]

俄羅斯

Silverstein(2019)認為,俄羅斯透過認知作戰,干預了美國總統大选和英國脫歐公投。[3]沈伯洋認為,俄烏戰爭中,俄羅斯運用了認知作戰。[10]

中國大陸

中國共產黨廣泛運用認知作戰手法,影響目標國家人民。[11]解放軍及對共軍研究中,使用的「超限戰」一詞,大致等同混合戰,而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等「三戰」都可以包含在資訊戰範圍中。[5]不過,學者沈伯洋(2021)指出使用上述分類無法涵蓋中共政府後來的數位極權(如華為向外輸出)、海外個資蒐集(輸入)等作為。[5]

Kelton 等學者認為,中國大陸對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也有實行認知作戰。[3]而相當顯著的案例,是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認知作戰。

在中國共產黨對臺灣的認知作戰中,人流中的傳播者,通常透過統戰方式招募,如臺灣的村里長扮演重要角色,黑道亦然。金流如中共長期資助臺灣藝人,或是一些直播主網紅,在特定時刻則要求其表態。資訊流則如中共透過官媒發布消息,再由具有官方背景的微博帳號分享、散布。[7]

王立與沈伯洋認為臺灣欲建立足以自我防衛嚇阻入侵者的力量,「首先要國民擁有基本且實際的軍事認知。要能夠客觀理性評估我方與敵方的優缺點,才可以在鋪天蓋地的謠言恫嚇認知作戰下,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協助全民瞭解臺海軍事常識,更能具備該有的正確認知戰力。[12]

具體個案上,學者余宗基、何嘉耀(2022)研究指出,COVID-19疫情期間,中共透過操纵疫苗供应,将疫苗变成台湾政治議題,涉及制药商、科技巨头和当地政治人物等多方。旨在影响台湾公众对蔡英文政府及台湾自主研发疫苗的信任,向台湾公众灌输对蔡英文公共衛生政策的怀疑和困惑,并更广泛地破坏政府的信譽。[13]

參見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Reding, Dale F.; Wells, Bryan. Cognitive Warfare: NATO, COVID-19 and the Impact of Emerging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Gill, Ritu; Goolsby, Rebecca (编). COVID-19 Disinformation: A Multi-National, Whole of Society Perspective. Springer, Cham. 2022: 25–45 [2023-02-05]. ISBN 978-3-030-94825-2. 
  2. ^ 林艾德. 何謂認知作戰?. 方格子. 2021-05-25 [2023-02-02]. 
  3. ^ 3.0 3.1 3.2 3.3 Hung, Tzu-Chieh; Hung, Tzu-Wei. How China's Cognitive Warfare Works: A Frontline Perspective of Taiwan's Anti-Disinformation Wars. Journal of Global Security Studies. 2022-12, 7 (4) [2023-02-05]. doi:10.1093/jogss/ogac016. 
  4.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Bernal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5.0 5.1 5.2 5.3 5.4 沈伯洋. 中國認知領域作戰模型初探:以 2020 臺灣選舉為例 (PDF). 遠景基金會季刊. 2021-01, 22 (1): 1–65 [2023-02-05]. 
  6. ^ 陳津萍; 徐名敬. 中共「心理戰」與「認知域作戰」發展之比較研究. 復興崗學報. 2021-06-01, (118): 119–148. 
  7. ^ 7.0 7.1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黃兆徽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8.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natoRewiew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9. ^ Rajesh Tembarai Krishnamachari. War Against Information. Paper No. 967 Guest Column, Age Terrorism. South Asia Analysis Group. 2004 [2015-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10. ^ 編輯, TNL. 如何提防中國對台認知作戰?借鏡俄烏資訊戰,沈伯洋提立法以追查金流. 關鍵評論網. 2022-07-26 (中文(臺灣)). 
  11. ^ 王宏恩等人. 6-1 什麼是認知作戰?. 菜市場政治學: 民主方舟. 左岸文化. 2022. ISBN 9786269564651. 
  12. ^ 王立、沈伯洋, 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 2021-12-28
  13. ^ Yu, M. T.-C.; Ho, K. COVID and Cognitive Warfare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2022, 0 (0). doi:10.1177/00219096221137665 –通过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