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漢字文化圈/特色條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城。1572年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神学1577年获准赴远东传教。1583年来到中国1600年明朝皇帝明神宗下诏允许下长居北京1610年5月11日病逝于北京。利玛窦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一期內容[编辑]

粤剧花旦常見造型
粤剧花旦常見造型

粵劇,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的行當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即唱功、做功、念白和武打。粤剧知名的唱腔有薛覺先的“薛腔”、馬師曾的“馬腔”、紅線女的“紅腔”及新馬師曾的“新馬腔”等。粵劇於2006年5月20日名列第一批中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存檔[编辑]

存檔日期以刊登日期為基準,請從「檢視歷史」查詢

  • 2008年7月28日
胡春香
胡春香

胡春香(1772年-1822年),越南女詩人,生於後黎朝末年,經歷西山朝,卒於阮朝初年。胡春香擅寫喃字詩,被譽為越南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胡春香袭用要求苛刻的七律格律寫詩,語言凝炼,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读起来令人感到痛快淋漓,卻又丝毫感觉不到任何格律上的束缚。胡春香的作品常會从民间俗语中撷取精华,极大地丰富了民族诗歌的语言。胡詩用字的另一個特點是经常运用汉字「拆字謎」的手法,使其诗读来妙趣横生。她的詩在內容和思想上歷來引起不少爭議,越南歷代對她褒貶不一,卻在形式和藝術技巧上有驚人成就,而她的生平也是另一個具爭議性的話題。現代越南詩人春耀肯定了她對越南文學發展的貢獻,稱她為「喃字詩女王」。



  • 2008年4月22日:

科举605年1905年)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廢除,持续了整整1300年。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朝鮮也曾引入了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