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之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府院之爭(又稱黎段相爭)指1916年至1917年(民國五至六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府國務院之間的政治鬥爭。

背景[編輯]

依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國務總理的角色、權力與功能不下於臨時大總統和接續其後的大總統。國務總理的權力主要有:[1]

  1. 提名國務員,經國會同意後由臨時大總統任命。
  2. 臨時大總統提出的法律案、發佈的命令,要有國務總理的副署
  3. 擔任國務會議主席;為保持行政中立,國務總理對各部總長的命令或處分認為有礙時,得先予以中止,再由國務會議決定。
  4. 國務總理依其職權或特別委任,得發佈院令;就所管事務,得對地方長官發佈訓令和指令。

第一次府院之爭[編輯]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原第一任副總統黎元洪依法繼任大總統段祺瑞國務總理,段以北洋正統派首領自居,依附日本帝國,掌握軍政大權,與黎元洪分庭抗禮。因一方為大總統府、一方為國務院,所以它們間的爭鬥被稱為「府院之爭」。

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國務院重大決定要經過大總統蓋印方可發佈。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常對大總統黎元洪態度蠻橫無禮,久之黎懷恨在心。徐樹錚在國務院與內務總長孫洪伊有矛盾,段祺瑞下令將孫撤職,讓徐到總統府蓋章。黎元洪拒絕蓋章。府院陷入僵局,元老徐世昌出面調解,最後徐樹錚孫洪伊共同被撤職,才算了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宣戰這個問題上,雙方衝突更趨激烈。

1917年3月4日,段祺瑞偕同全體閣員(外交總長伍廷芳沒有參加,因伍已提出辭呈)到大總統府,請黎元洪在國務院向國會提出對德絕交案的咨文上蓋印,黎有異議,段憤而提出辭職,離京赴天津[2]。後在馮國璋等人勸解下,段祺瑞於6日晚返回北京[3]

1917年4月25日,為了實行對德國宣戰,段祺瑞聯絡各省督軍在京召開督軍團會議[4],對國會施加壓力。5月10日,眾議院召開議會審議對德國宣戰案,因段祺瑞組織公民團在國會外圍示威,結果造成僵局。5月11日外交總長伍廷芳、司法總長張耀曾、農商總長谷鍾秀、海軍總長程璧光四位閣員,抗議國會議員被辱,提出辭職。5月15日國務院再咨眾議院對德宣戰案。5月19日眾議院以多位內閣閣員總辭,而催議咨文乃用國務院名義於法律不合,議決緩議對德宣戰案,須先進行內閣改組[5]。同日陳友仁的英文《京報》揭露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西原借款)。同日,督軍團聯名通電要求解散參眾兩院,改制憲法[6]。5月21日黎元洪下令撤銷段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並且指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造成民國史上第一次的憲政危機

之後,在段祺瑞的策動下,安徽、奉天等八省先後宣佈獨立。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勳入京調解。張勳對黎元洪提出條件,必須解散國會。黎被迫答應,並於6月12日發佈命令解散國會。6月14日張勳率領辮軍入京,7月1日張勳擁立溥儀,改建帝制,是為辮軍復辟。7月12日復辟被段祺瑞鎮壓,黎元洪於事後辭去總統職,總統改由馮國璋擔任,總理仍由段祺瑞擔任,府院之爭告一段落。最後段祺瑞於8月14日宣佈對德國奧匈帝國宣戰,收回兩國在天津及德國在漢口的租界,加入協約國參加一戰

但是段祺瑞拒絕恢復被張勳解散的國會,從而引發孫中山號召國會議員南下,在廣州另組政府的護法運動。中國進一步陷入動亂。

第二次府院之爭[編輯]

馮國璋任代總統後,與國務總理段祺瑞,在西南軍閥及廣東護法軍政府的政策上,產生矛盾,馮、段二人且互不相見[7]。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藉此擴充皖系勢力;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藉此討好西南軍閥,保護直系的利益。

1917年8月,段祺瑞調北洋第八第二十兩師入湖南,拉開南北戰爭(護法戰爭)的序幕。之後又派心腹傅良佐湖南督軍,引發直系官兵不滿。11月,正當湖南戰事擴大時,屬於直系的第八師師長王汝賢、第二十師師長范國璋突然發出通電,主張停戰議和。緊接着直系長江三督(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江蘇督軍李純)和直隸督軍曹錕聯名發表通電,響應停戰。11月22日段提出辭職。馮於11月25日下令准免,先以外交總長汪大燮代理國務總理過渡,後又請出王士珍署理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

12月2日,段策動北方十督:曹錕張懷芝張作霖倪嗣沖閻錫山陳樹藩趙倜楊善德盧永祥張敬堯等在天津舉行督軍團會議。12月6日,聯名電請馮國璋明令討伐西南。馮只得表示讓步。又任命段為參戰督辦,段芝貴為陸軍總長,以消解皖系的不滿。此時,西南軍閥陸榮廷提出恢復舊國會,停止湘粵進兵和擁護馮國璋繼任總統,做為取消兩廣獨立的條件。馮發出停戰佈告,責成南北兩軍停止敵對行動。12月31日,北方十督曹錕等發表通電,堅決反對恢復舊國會,主張以皖系控制的臨時參議院代行國會職權,選舉正式大總統,企圖合法倒馮。馮聲稱要親自出征討伐西南,率拱衛軍一旅,乘專車沿津浦路南下,想回到直系大本營南京。不料車到蚌埠,被皖系安徽督軍倪嗣沖攔截,迫使馮回京。同時,奉軍入關兵諫。皖奉聯合,馮不得已,1918年3月23日再次請段出任國務總理。

1918年8月12日,新國會(即安福國會)開幕。段祺瑞聲明要辭職,迫使馮國璋也聲明不參加總統競選。9月4日,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新任大總統,徐提名錢能訓組閣。馮國璋、段祺瑞同時下野。但是直皖之間的派系糾紛並沒有因此化解,最終演變為1920年直皖戰爭

參考文獻[編輯]

  1. ^ 池炫璋. 第四章 總統與國務總理的關係 (PDF). 北洋政府時期總統權力之研究(1912~1924) (PDF) (學位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 61,63. 2006年 [2015-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2. ^ 專電·北京. 新聞報 (上海). 1917-03-06. 四日公府議外交,其初不過因電告日本章公使及報告兩院手續稍有爭議,後乃爭及職權,范源濂總長言最激,段總理即出府辭職,當時馮副總統、湯化龍議長、程璧光、陳錦濤、張耀增、谷鐘秀等各總長先後到車站挽留段氏不獲,復回公府報告,時各總長表示聯帶辭職之意,黎總統四日晚先派蔣雁行赴津邀段回京,五日晨又請湯化龍同斳雲鵬赴津。 
  3. ^ 叚總理歸京之詳情. 時事新報 (上海). 1917-03-09. 
  4. ^ 4月25日,段祺瑞召集之軍事會議(督軍團)開幕,參加者有山西督軍閻錫山,河南督軍趙倜,山東督軍張懷芝,江西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占元,吉林督軍孟恩遠,直隸督軍曹錕,福建督軍李厚基,安徽省長倪嗣沖,察哈爾都統田中玉,綏遠都統蔣雁行,晉北鎮守使孔庚,及其他各省代表共二十餘人。4月26日,督軍團一致主張對德國宣戰。(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5. ^ 十九日衆議院常會記. 新聞報 (上海). 1917-05-22. 
  6. ^ 武人主張解散國會之呈文. 新聞報 (上海). 1917-05-22. 推原禍始,實由組織憲法之根基不良所致,考之各國制憲成例,不應由國會議定……今日之國會旣不爲國家計,是已自絕於人民,代表資格當然不能存在……即將參衆兩院即日解散,另行組織 
  7. ^ 國內專電. 時報 (上海). 1917-11-10. 段總理每日辦事時間,早上七時至十二時止,總統起身在午後三時,以至府院多隔閡。現定每日兩總長於國務院事畢後,報告總統。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