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史前发明列表: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Frysun留言 | 贡献
建立内容为“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发明'''依笔画顺...”的新頁面
 
Frysu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36行: 第36行:
*'''[[舟形木棺]]''':又称独木棺。船棺是华南地区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安葬方法。最早为数不多的舟形木棺是在[[浙江]][[嘉兴]]崧泽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遗址的92座坟墓里为考古学家所发现,而在东部沿海的[[大汶口文化]](前4100年-前2600年)中期遗址亦有类似的发现。<ref name="luan 2006 49 55"/>2006年,[[四川]][[成都]]出土了一套长6.84米的船棺,年代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前403年-前221年)。<ref>{{cite web | url=http://en.epochtimes.com/news/6-12-17/49439.html | title=3000-Year-Old Boat Coffin Contents Suggest Owner of Prominence | publisher=大纪元时报 | accessdate=2008-08-3}}</ref>
*'''[[舟形木棺]]''':又称独木棺。船棺是华南地区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安葬方法。最早为数不多的舟形木棺是在[[浙江]][[嘉兴]]崧泽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遗址的92座坟墓里为考古学家所发现,而在东部沿海的[[大汶口文化]](前4100年-前2600年)中期遗址亦有类似的发现。<ref name="luan 2006 49 55"/>2006年,[[四川]][[成都]]出土了一套长6.84米的船棺,年代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前403年-前221年)。<ref>{{cite web | url=http://en.epochtimes.com/news/6-12-17/49439.html | title=3000-Year-Old Boat Coffin Contents Suggest Owner of Prominence | publisher=大纪元时报 | accessdate=2008-08-3}}</ref>
*'''[[瓮棺]]''':最早的瓮棺证据是在前7000年前[[贾湖遗址|贾湖]]早期遗址所发现,一共有32个瓮棺出土,<ref>Hu (2005), 159.</ref>另一个早期发现则在[[陕西]][[老官台文化|老官台]]。<ref name="luan 2006 49 55"/>在[[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区域,大约有700个瓮棺出土。这些瓮棺样式与形状超过50多种。这些瓮棺主要是用来埋葬小孩使用的,不过偶尔也会有大人,如[[河南]]伊川、鲁山、[[郑州]]出土所示。<ref name="wang 1997 93 96"/>后来内含小孩大人葬丧瓮棺是在[[河南]]洪山庙发现。<ref>Liu (2007), 132.</ref>大部分瓮棺上皆钻附小孔,考古学家认为是让灵魂进出之用。<ref>{{cite web | url=http://www.cultural-china.com/chinaWH/html/en/History617bye1969.html | title=Red Pottery Urn Coffin | publisher=cultural-china.com | accessdate=2008-08-3}}</ref>根据《礼记》记载,入殓陶土制棺材是在神话时代所使用,<ref>Legge (2004), 108.</ref>瓮棺埋葬一直延续到[[汉朝]](前202年-220年)才逐渐消失。<ref name="luan 2006 49 55"/>大部分始于[[战国时代]](前403年-前221年)的瓮棺皆在[[河北]]与[[辽宁]]出土。<ref>Zheng (2005), 48.</ref>
*'''[[瓮棺]]''':最早的瓮棺证据是在前7000年前[[贾湖遗址|贾湖]]早期遗址所发现,一共有32个瓮棺出土,<ref>Hu (2005), 159.</ref>另一个早期发现则在[[陕西]][[老官台文化|老官台]]。<ref name="luan 2006 49 55"/>在[[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区域,大约有700个瓮棺出土。这些瓮棺样式与形状超过50多种。这些瓮棺主要是用来埋葬小孩使用的,不过偶尔也会有大人,如[[河南]]伊川、鲁山、[[郑州]]出土所示。<ref name="wang 1997 93 96"/>后来内含小孩大人葬丧瓮棺是在[[河南]]洪山庙发现。<ref>Liu (2007), 132.</ref>大部分瓮棺上皆钻附小孔,考古学家认为是让灵魂进出之用。<ref>{{cite web | url=http://www.cultural-china.com/chinaWH/html/en/History617bye1969.html | title=Red Pottery Urn Coffin | publisher=cultural-china.com | accessdate=2008-08-3}}</ref>根据《礼记》记载,入殓陶土制棺材是在神话时代所使用,<ref>Legge (2004), 108.</ref>瓮棺埋葬一直延续到[[汉朝]](前202年-220年)才逐渐消失。<ref name="luan 2006 49 55"/>大部分始于[[战国时代]](前403年-前221年)的瓮棺皆在[[河北]]与[[辽宁]]出土。<ref>Zheng (2005), 48.</ref>

==相关参见==
*[[中国一百发明]]


==参考资料==
{{Hideh|请点击查看全部参考资料}}
{{reflist|2}}
{{Hidef}}

2012年2月25日 (六) 20:19的版本

中国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发明依笔画顺序列于下面。

周朝(前10世纪至前9世纪)的青铜礼钟
一把来自战国时期(前403年-前221年)韩国的青铜,这类型的武器自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就已经存在
米酒容器
商朝的鹿纹装饰玉器
  • 玉礼器:在整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有大量的玉器出土。最早的玉器来自位于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前6200–前5400年);玉石雕刻工艺在红山文化(前3500–前3000年)时期达到了顶峰,如牛河梁遗迹;在长江下游地区,玉器首先出现于马家浜崧泽文化(前5000–前3200年),并盛行于良渚文化(前3200–2000年);在长江中游地区,玉器在大溪文化中期与屈家岭文化(前4000–前2600年)出现,到了石家河文化(前2600–前2000年)时期得到了普及化;在黄河下游地区,玉器年代可追溯到大汶口龙山文化(前4300–前2000年)时期,[4]但在更早的后李文化(前6500–前5500年)遗迹中也出现过玉器。[5]安徽凌家滩遗迹,还发现了玉版八卦图,年代可追溯到前2500年。[6]后世人将不同形状的玉器称之为圭、璋、璧、琮、琥、璜六种礼器,在《周礼》中陈述过;[7]最早的璧、璜型玉器皆在红山文化牛河梁及东山嘴遗迹中出土;琮型玉器在良渚文化反山及瑶山遗迹中大量被发现;圭型玉器也在龙山文化大量被发现,如大城山遗址;璋、琥型玉器出现最晚,在商遗迹的二里岗殷墟曾各发现一个。[8]
  • 长方形棺椁:目前最早的木棺残馀的证据是在陕西宝鸡北首岭4号墓发现,可追溯到前5000年。而明确的长方形木棺证据可于半坡遗址152墓里发现。半坡棺的主人是一位4岁大的女童,长1.4米,宽0.45-0.55米,木板厚度为3-9公分。至少在前3000年,在山东诸城呈子大汶口文化(前4100年-前2600年)的12座墓葬中发现了有木椁者10例。[9][10]根据在《礼记[11]、《荀子[12]、《庄子[13]中的记述,木棺往往使用超过一层以上的木材加厚以彰显死者的身分地位;且这样的木棺已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有双重木质棺椁(一棺一椁结构)为浙江普安桥良渚文化(前3400年-前2250年前);棺椁由两重发展到三重,成为地位、权力和身份的指示物,最早的三重棺(一棺二椁结构)是于山东临朐西朱封与泗水尹家城龙山文化(前3000年-前2000年)遗址所发现。[14]双层棺结构到了战国时期(前403年-前221年)仍旧使用,这样的例子有曾侯乙墓出土的双重木质漆棺,[15]内蒙古匈奴贵族墓葬中也发现了双重结构棺。[16]
  • :戈是在新石器时代从从农业石器发展而来。考古学家在河南苗店镇龙山文化(前3000年-前2000年)遗址发现石制的戈。自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两件可追溯到前2500年的玉制武器显示戈在当时,亦有象征权力的礼仪之器。[17]第一个青铜戈出现在青铜时代早期二里头遗址,[17]是截至2002年为止被发现超过200个青铜文物中的两件,[18]在同一地点还发现了3个玉戈。[19]总共有72件青铜戈在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被发现,[20]而有39件玉戈在妇好墓以及50多件玉戈在金沙遗址被发现。[17]戈是(约前1600年-前1050年)(约前1050年-前256年) 时期步兵基本的武器,虽然它有时为古战车打前锋的乘员所使用。该武器可向下或向内挥甩,分别可钩或砍伤敌人。[21]在早期汉朝(前202年-220年),军事用途的青铜戈发展已受到限制(主要是礼仪上点缀);它在汉朝由于铁制的降临慢慢被淘汰。[22]
  • 鼍鼓:由黏土制成、可追溯到前5500年-前2350年之前的鼓已在东起山东西至青海这广阔地域里的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里为考古学家们所发现。在古文纪录里,鼓是用来担任迎神驱鬼的功能,并常常用于祭祀与礼仪。[23]以鼍皮(即扬子鳄鳄鱼皮)制鼓作为仪礼用途纪录可见于《诗经·大雅·灵台》篇。[24][25][26]在古代,扬子鳄可能居住于中国东部沿海,包括山东南部。最早的鼍鼓,由木框以鳄鱼皮覆盖而成,是在大汶口文化(前4100年-前2600年)遗址、以及于许多山东龙山文化(前3000年-前2000年)遗址、山西南部陶寺文化(前2300年-前1900年)遗址为考古学家所发现。[27]
  • 酿酒:考古学家在河南贾湖文化遗址发现了位于陶罐中有9,000年之久的残馀发酵酒。[28][29][30][31]化学试验(包括气相液相色层分析质谱、红外光谱、以及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发酵酒成分为山楂和野生葡萄、蜂蜡蜂蜜、以及稻米。考古学家发现5,000年后密封在商朝与西周青铜容器里的药草酒及筛选稻或粟饮料,经分析鉴别出包含了特制或粟、以药草、花、以及有可能放松香调味。[31][32]考古学家发现这些样本的化学组成类似中国现代米酒葡萄酒等里的稻米、蜂腊、单宁酸、多种草药及山渣。[33]
宋朝红色镶金箔漆盘,12到13世纪早期
  • 生漆:生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即为中国人所利用,它的来源是漆树树皮乳胶。[34]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4500年)遗址出土[35]的木胎红漆碗,是考古学家目前所知最早的漆器。[36]学者鲁维一(Michael Loewe)表示,许多在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现的棺材似乎皆已上漆,且漆器在当时可能也已经很普及,但是最早保存良好的漆器样品是在东周(前771年-前256年)遗址里发现。[37]然而,学者王仲殊不同意鲁维一的观点,他表示最早保存良好的漆器物件是1977年在辽宁夏家店下层文化(约前2000年-前1600年)遗址所挖掘出土者。该物件为红漆酒樽,外表为商朝古铜酒樽形状。[35]王仲殊指出,许多为考古学家发现的商朝时期(前1600年-前1050年)漆盒漆盘残片有著外覆纹与饕餮纹黑漆,以红漆作底的设计。[35]商朝王后妇好(死于前1200年)亦以漆木棺下葬[38]汉朝时期(前202年-220年)有三个官方作坊专为漆器雕刻而设计;对史学家来说幸运的是,汉朝漆器物件皆题献有其作坊制造地点与日期,例如在今朝鲜平壤乐浪郡遗址所发现漆碗题献显示它来自四川成都,制造日期精确至55年。[39]
  • :叉在中国的使用远较筷子年代更为久远;考古学家在属早期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前2400年-前1900年)墓地发现骨叉,且在商朝(约前1600年-前1050年)及后来朝代的坟墓陪葬品里皆发现叉子。[40]
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鬶,约前2500—前2000年
  • 三足陶器:三足陶为独特的陶制容器,其主要在中国北方的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商朝(约前1600年-前1050年)遗迹中发现。[41]三足陶碗、罐在数个裴李岗遗迹(前7000–前5000年)中出土,包括裴李岗、及贾湖、水泉、石固、北岗遗迹。[42][43]三足烹调器,如空心足鬲与实心足鼎,和饮罐如鬶,都有三个短而粗的构架支柱。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三足陶容器仅在台湾中南半岛被发现。如在班考遗址中的发现,被专家提出了有关于新石器时代的中南半岛与其他中国大陆三足陶器文化的关系。[44][45]在陕西华县发现的鸟型三足陶器,[46]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发现的鬶可能与传说中的三足乌或金乌有关。[47]最早的三足乌描画出现在河南庙底沟文化(前4000–前3000年)的陶器上,[48]在后来的《淮南子》与《史记》中亦有描述。[49]
  • 丝绸:中国于新石器时代发明丝绸,而最古老的丝绸可追溯到前3630年在河南省发现的残片。[50]浙江吴兴区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丝绸品,经推断大约于公元前2570年织成,该品包括丝线、丝带、与绢片。[50]安阳(或殷墟)遗址发现的商朝青铜碎片,上刻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关于丝绸的书面记录。[51]
拉面,与在喇家遗址发现有4,000年之久的面条类似
  • :在中国北方所发现的多种高粱狐尾粟种可追溯到前8500年之前,这表明了粟种植可能比在亚洲许多区域的稻作更早。[52]粟开始种植的明确证据在早于前6500年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以及贾湖文化等遗址发现。[53]从磁山出土的考古遗迹总共超过300个储藏坑,有80个有粟的残留物,据估计该遗址的总共约可储存100,000公斤的粮食。[54]到了前4000年,大多数仰韶地区采用密集式粟种植,有著完善的储存坑且精心准备用来掘土收割作物的农具。中国早期种粟农民祖先的成功仍反映在今日许多东亚人种的DNA上,如研究显示这些农民祖先大约于距今30,000到20,000年前间到达该区域,且其细菌的单倍体基因型在今日整个东亚地区人种里仍皆到处可见。[55]
  • 面条:2005年,在齐家文化(前2400年-前1900年)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4000年前以(而不是传统的面粉)制成的面条。由于面条被保存在翻转过来的陶器碗里,在它与它被发现的沉积物间创造出一种真空状态而保留了下来;根据BBC新闻报导,该面条类似于传统中国手拉面[56]
  • :中国老祖先们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知晓用桨;在浙江馀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独木舟形陶器和六根桨可以追溯到前6000年。[57][58]另外于1999年,一根长63.4公分(2尺)的桨在日本石川县出土,可追溯到前4000年。[59]
  • 龟卜:考古学家从贾湖遗址所发现的龟壳是最古老的骨卜证据。这些壳内含有大小不一、色泽不一、数目不等的鹅软石,并钻有小孔,显示原本这些小石原本是成对绑在一起的。在约可追溯到前4000年-前3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甚至到湖南、四川江苏、及陕西皆有类似的发现。[60]这些由龟壳骰大部分由陆龟(考古学家鉴别为食蛇龟[61])的壳制成。[62] 这些骨卜骰出土数量众多,例如在贾湖遗址发现70个,江苏邳县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遗址及山东柳临、王因标准遗址发现52个。[1]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壳骰在祭祀庆典里用来作为节拍伴舞、或作为医疗的工具、甚或作为一连串传统占卜的引物。[63]
  • 三角犁:在太湖附近马家浜文化发现的三角形石犁可追溯到大约前3500年。在附近的良渚和马桥遗址也发现了大致同时期的犁。学者大卫·R·哈里斯(David R. Harris)说,这表明在固定、可能是在江边修筑的田地上较密集耕作技术在当时已经开发了。根据学者牟永抗与宋兆麟的分类和使用方法,三角犁被认为许多种,是从河姆渡和罗家角发现的圆锹分离而来,而松泽文化发现的小犁则介于其中。后良渚犁使用畜力牵引。[64][65]
位于广西龙脊种的梯田
  • 稻谷:2002年,一群中日联合考古小组的报告指出于中国东部发现驯化稻种的植物化石似乎可至少追溯到前11,900年。然而,植物化石年份数据由于潜在的污染问题在某些方面有争议。[66]该数据显示稻米很可能在前7000年就已经在长江流域中部种植,一如湖南承德八十壋彭头山文化出土所示。到了前5000年,稻米于靠近长江三角洲河姆渡文化所驯化,当时先民们已知在锅里煮饭。[67]虽然直到明朝末年(1368年-1644年),粟类仍是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农作物,然而早在1世纪就曾尝试将稻米从南方地区引入北方的渤海湾地。据Brook (2004)的研究,明清时期的北直隶地区的稻米生产量以隆庆崇祯雍正年间为最高。直至17世纪清代学者朱彝尊还注意到,稻米在北方社会仍很不受欢迎,北方人不喜欢吃稻米,认为吃了稻米会生疾病。[68]目前,稻米仍是主要华南东北以及韩国日本的主食。
商朝晚期象牙雕刻文物上的饕餮图形
  • 饕餮:饕餮为出土文物上的装饰图形面具。最早的饕餮原型在湖南高庙遗迹(前5400–前4800年)中于1991年发现。饕餮图形亦在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500年)、山东龙山文化(前3000–前2000年)、石家河文化(前2500–前20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前2200–前1600年)的陶器、玉器文物上出现。[69]最复杂的新石器时代饕餮图形来自良渚文化(前3000–前2000年)反山及瑶山遗迹的玉礼器上。[70]山东龙山文化、二里头青铜文化出土文物上所见的饕餮为晚商(约前1600年-前1050年)的中间发展过程图形。[69][70]尽管饕餮图形在晚商青铜器上皆可见,到了西周中期(前1050年-前771年)便迅速的从文物上消失了。[70]“饕餮”一名最初在《左传》出现,而最早对饕餮的文字上描述与其它在青铜器上的出现来自《吕氏春秋》。[69]
郑州商城二里岡遗迹(前1600—前1400年)出土的带锯痕头颅器皿
  • 用盐:学术界仍在争论山西运城可追溯到前6000年前的发现是否为盐最早的使用记录。[71]而关于制盐有力的考古证据则归重庆中坝遗址,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历史记录显示,盐铁垄断往往会提供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且一直到20世纪为止,仍然是重要的国家财政来源。[72][73]西汉桓宽于前1世纪所著《盐铁论》,写的正是涉及国家垄断盐铁生产与分配的辩论。
仰韶文化(约前5000年-前3000年)用于烹调的陶制
  • 丝绸:目前最古老的丝绸是湖南省出土的绸片,来自中国新石器时代,可追溯到前3630年。[50]浙江吴兴区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绸制品有绸片、细丝带、丝线等,约于前2570年制造。[50]商朝(约前1600年-前1050年)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青铜碎片上的铭刻是已知首次关于丝绸的书面记录[74]
  • 大豆种植:大豆种植始于纪元前2000年中国东北,但学者几乎肯定实际上更早。[75]学者刘克顺(Ke-Shun Liu)等人于1997年研究指出,大豆最初起源于中国,并于约纪元前3500年自野生驯化。[76]到5世纪,大豆大量在亚洲东部栽培,但一直到20世纪为止该作物都没有超越这一地区。[77]中国大豆种植及使用的书面记录可追溯到至少西周[78]
  • 头盖饮器:最早的两个头盖饮器考古证据来自河北邯郸涧沟龙山文化(前3000–前2000年)遗迹。[79]其次在二里岗青铜文化遗迹的东北角,该地发现了近100个头盖废积物,主要来自年轻男性,其头盖被割下一半至眉骨位置,年代可追溯到前1460–前1384年。[80][81]这些头盖饮器主要来自战犯,并用于早期商人祭祖仪式。有关于头盖饮器在文字上描述,在《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史记》、《说苑》及《战国策》皆记载了同样一个事件,即战国时期(前403年—前221年),一位叫智伯(死于前455年)的晋国人被杀了之后,其头盖被敌人漆成饮具享用。[79][82]
  • 蒸锅:考古发掘显示,中国先民利用蒸气做饭作菜是始于陶制炊具:甗(与眼睛的眼同音)。甗是由两个器皿组成。上为底部带孔的乘器甑(与赠送的赠同音),覆盖在有三袋足基座、乘水、称之为鬲(与直立的立同音)的锅上并附锅盖。目前最古老的甗是于半坡遗址出土,于前5000年前制造。[83]在长江下游区域,甑首先于河姆渡文化(前5000年-前4500年)与良渚文化(前3200年-前2000年)出现,被用来蒸饭;在许多良渚文化遗址亦有许多甗出土,其中3个在江苏南部绰墩与罗墩村遗址里发现。[84]山东临淄田旺龙山文化(前3000年-前2000年)遗址亦发现3个大型甗。[85]商朝(约前1600年-前1050年)时期,代表不同炊具 — 包括甗 — 的符号皆被雕刻在铜制器皿表面。[86]这种情况在公元前13世纪的妇好墓里所发掘出的甗亦是如此。[87]
来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前5000年-前3000年)自陕西出土的瓮棺盖子,主要用于埋葬小孩
  • 舟形木棺:又称独木棺。船棺是华南地区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安葬方法。最早为数不多的舟形木棺是在浙江嘉兴崧泽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遗址的92座坟墓里为考古学家所发现,而在东部沿海的大汶口文化(前4100年-前2600年)中期遗址亦有类似的发现。[14]2006年,四川成都出土了一套长6.84米的船棺,年代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前403年-前221年)。[88]
  • 瓮棺:最早的瓮棺证据是在前7000年前贾湖早期遗址所发现,一共有32个瓮棺出土,[89]另一个早期发现则在陕西老官台[14]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区域,大约有700个瓮棺出土。这些瓮棺样式与形状超过50多种。这些瓮棺主要是用来埋葬小孩使用的,不过偶尔也会有大人,如河南伊川、鲁山、郑州出土所示。[9]后来内含小孩大人葬丧瓮棺是在河南洪山庙发现。[90]大部分瓮棺上皆钻附小孔,考古学家认为是让灵魂进出之用。[91]根据《礼记》记载,入殓陶土制棺材是在神话时代所使用,[92]瓮棺埋葬一直延续到汉朝(前202年-220年)才逐渐消失。[14]大部分始于战国时代(前403年-前221年)的瓮棺皆在河北辽宁出土。[93]

相关参见


参考资料

请点击查看全部参考资料
  1. ^ 1.0 1.1 Huang (2002), 20–27.
  2. ^ Falkenhausen (1994), 132, Appendix I 329, 342.
  3. ^ Falkenhausen (1994), 134.
  4. ^ Liu (2003), 4.
  5. ^ Wang (2002), 26.
  6. ^ Liu (2007), 65–66.
  7. ^ Wang et al (2006), 36.
  8. ^ Zhu (2008), 85.
  9. ^ 9.0 9.1 Wang (1997), 93–96.
  10. ^ Underhill (2002), 106.
  11. ^ Legge (2004), 525.
  12. ^ Watson (2003), 101.
  13. ^ Mair (1997), 336.
  14. ^ 14.0 14.1 14.2 14.3 Luan (2006), 49–55.
  15. ^ More about Excavations at the Tomb of Marquis Yi. nga.gov. [2008-08-3]. 
  16. ^ Di Cosmo (2002), 274.
  17. ^ 17.0 17.1 17.2 Lu (2006), 123–124.
  18. ^ Liang (2004),35&38
  19. ^ Chen (2003), 24.
  20. ^ Ma (1987), 122.
  21. ^ Gabriel, 143.
  22. ^ Wang(1982),123
  23. ^ Liu (2007),123
  24. ^ 见《诗经大雅灵台篇,原文:「……于论鼓锺,于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25. ^ Sterckx (2002), 125.
  26. ^ Porter (1996), 53.
  27. ^ Liu(2007),122
  28. ^ McNamee (2008), 156
  29. ^ Angier (2007), 142.
  30. ^ E. McGovern (2007), 314.
  31. ^ 31.0 31.1 E. McGovern et al. (2004), 17593.
  32. ^ Oldest Wine Comes From China. About.com. [2008-7-4]. 
  33. ^ Chinese People Were Drinking Wine 9,000 Years Ago. Physorg.com. [2008-7-4]. 
  34. ^ Loewe (1968), 170–171.
  35. ^ 35.0 35.1 35.2 Wang (1982),80
  36. ^ Stark (2005),30
  37. ^ Loewe (1999),178.
  38. ^ Temple (1986), 75.
  39. ^ Loewe (1968), 186–187.
  40. ^ Needham (1986), Volume 6, Part 5, 105–108
  41. ^ Stark (2005), 44.
  42. ^ Jin (2007), 28–36.
  43. ^ Zhang (1997), 32–44.
  44. ^ Miksic et al (2003), 183.
  45. ^ Bellwood (2004), 133.
  46. ^ Howard (2003), 18–19.
  47. ^ An, 67–71.
  48. ^ Allan (1991), 31.
  49. ^ Sterckx (2002), 266.
  50. ^ 50.0 50.1 50.2 50.3 Schoeser (2007), 17.
  51. ^ Simmons (1950), 87.
  52. ^ Murphy (2007), 114, 184.
  53. ^ Sagart (2005), 21.
  54. ^ Bellwood (2004), 121.
  55. ^ Murphy (2007), 186–187.
  56. ^ BBC新闻. Oldest noodles unearthed in China. News.bbc.co.uk. October 12, 2005 [2008-08-02]. 
  57. ^ Deng (1997), 22.
  58. ^ Nelson (1995), 85.
  59. ^ Oldest oar unearthed from Ishikawa ruins. The Japan Times. February 10, 1999 [2008-08-13]. 
  60. ^ Liu (2007), 65.
  61. ^ Liu (2007), 126.
  62. ^ Wu (1990), 349–365
  63. ^ Liu (2007), 66.
  64. ^ Harris (1996), 427–428.
  65. ^ You (1999), 1–8.
  66. ^ Murphy (2007), 187.
  67. ^ Murphy (2007), 187–188.
  68. ^ Brook (2004), 81–89, 97.
  69. ^ 69.0 69.1 69.2 He (2002), 52, 59
  70. ^ 70.0 70.1 70.2 Li (1991), 42–48.
  71. ^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diet: health implic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8-7-5]. 
  72. ^ Rowan Flad et al. (PDF). 2005. 12618–12622. 
  73. ^ A seasoned ancient state: Chinese site adds salt to civilization's rise. Sciencenews.org. [2008-7-5]. 
  74. ^ Simmons (1950), 87.
  75. ^ Murphy (2007), 121.
  76. ^ Siddiqi (2001), 389
  77. ^ Murphy (2007), 122–123.
  78. ^ Murphy (2007), 135.
  79. ^ 79.0 79.1 Hao (1992), 95–99.
  80. ^ Luo (2004), 42.
  81. ^ Loewe (1999), 166.
  82. ^ Zhao (2001), 21–42.
  83. ^ Chen (1995), 198.
  84. ^ Cheng (2005), 102–107.
  85. ^ Underhill (2002), 156 & 174.
  86. ^ Underhill (2002), 30.
  87. ^ Underhill (2002), 215 & 217.
  88. ^ 3000-Year-Old Boat Coffin Contents Suggest Owner of Prominence. 大纪元时报. [2008-08-3]. 
  89. ^ Hu (2005), 159.
  90. ^ Liu (2007), 132.
  91. ^ Red Pottery Urn Coffin. cultural-china.com. [2008-08-3]. 
  92. ^ Legge (2004), 108.
  93. ^ Zheng (2005),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