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德里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里
दिल्ली(印地文)
中央直辖区
德里国家首都辖区
从顶部顺时针:莲花寺、胡馬雍陵、康诺特广场、阿克萨达姆神庙、印度门。
德里在印度的位置
德里
德里
德里在印度的位置
坐标:28°42′N 77°12′E / 28.7°N 77.2°E / 28.7; 77.2
国家 印度
建立1638
建市1857
立都1921
政府
 • 副督Tejinder Khanna (平民党
 • 首席部长阿尔温德·凯杰里瓦尔
 • 市长Arti Mehra
面积
 • 总计1,484.0 平方公里 (573.0 平方英里)
 • 陸地1,590.0 平方公里(614.0 平方英里)
 • 水域18.0 平方公里(6.9 平方英里)
海拔0–125 公尺(0–409 英尺)
人口(2011)[1]
 • 總計22,000,000人
 • 排名第2位
 • 密度7,417.67人/平方公里(19,210.88人/平方英里)
 • 城市圈21,753,486(第1位)
时区印度标准时间UTC+5:30
邮编英语Postal Index Number110001-110098, 1100xx
電話區號+91 11英语Telephone numbers in India
民族印度人
官方语言印地语英语
旁遮普语乌尔都语(附加官方)
網站delhi.gov.in

德里印地語दिल्ली乌尔都语دہلی‎‎ 或 دلّی‎;旁遮普語ਦਿੱਲੀ)是仅次于孟买印度第二大城市,人口1675万,官方语言为印地语英语。该城市位于北印度,地处亚穆纳河沿岸。其政治地位为直属联邦政府的直辖区,全称为德里国家首都辖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NCT),为印度联邦政府所在地。根据1991年印度憲法的一项修正案,德里获得了本级议会的立法权。德里国家首都辖区包括3个市,即德里、新德里德里坎登门

國家首都轄區(National Capital Region,NCR)是指範圍涵蓋德里國家首都轄區及周圍加濟阿巴德古爾岡索尼帕特諾伊達法里達巴德巴哈杜爾加爾等衛星城市的德里大都會區。

公元前6世紀以來,德里就一直有人居住。在其大部分歷史中,德里一直是各個王國的首都,包括德里蘇丹國蒙兀兒帝國。作为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留下了众多古蹟遺蹟。旧城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蒙兀兒帝國的首都,印度獨立以后新德里成为联邦首都,自此德里渐渐发展为大都会,汇集印度各民族。德里随着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印度独立以后德里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

德里是僅次於孟買的印度第二富裕城市,擁有18個億萬富翁和23,000個百萬富翁。在人類發展指數方面,德里在印度各州和聯邦領土中排名第五。德里的人均GDP排名印度第二。

德里擁有自己的立法機關、高等法院,由首席部長領導部長級行政會議。新德里由印度聯邦政府和德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是印度的首都。德里分別於1951年和1982年舉辦了第一屆和第九屆亞運會,1983年的不結盟運動峰會,2010年男子曲棍球世界杯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並且是2011年板球世界杯的主辦城市之一。

詞源

[编辑]

“德里”(Delhi)一词的来源众说纷纭,蒙古语中Delhi即为世界的意思,来源有可能为莫卧儿帝国时期统治阶级命名。但大多数的观点认为曾有一位叫“Dhillu”的人统治过这一地区。有些历史学家认为“Dilli”为“dehali”的传讹;“dehali”——印度斯坦语即“起点、开端”之意,故“德里”同样被认为与印度特征事物的开端,如印度河-恒河平原。另外一种理论认为,“德里”的原名为“Dhillika”(古印度土语),“dhili”一词常指位置(方位名词),“dhili”渐渐演变为地名“Dilli”。

歷史

[编辑]

據考古發現,德里及其鄰近地區在約200萬年以前有人類出現。有人認為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所述的般度族的都城天帝城英语Indraprastha位于德里,自孔雀王朝(前4世纪)开始定居人口增加,现已发掘7个古城遗址。图玛拉英语Tomara拉其普特王朝于736年建立了拉尔科特城;1180年,阿杰梅尔兆汉人英语Chauhan拉其普特王占领拉尔科特城,将其更名为其拉拉伊皮妥拉(Qila Rai Pithora);1192年,兆汉国王普里色毗羅闍三世败于阿富汗的穆斯林征服者穆罕默德·古里英语Muhammad of Ghor。1206年奴隶王朝第一位统治者庫特布丁·艾伊拜克建立德里苏丹国

氣候

[编辑]
德里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9
(84)
32
(90)
39.2
(102.6)
44
(111)
47
(117)
47
(117)
43
(109)
42
(108)
38
(100)
37
(99)
35
(95)
32
(90)
47
(117)
平均高温 °C(°F) 18
(64)
23
(73)
28
(82)
36
(97)
39
(102)
37
(99)
34
(93)
33
(91)
33
(91)
31
(88)
27
(81)
21
(70)
30
(86)
平均低温 °C(°F) 7
(45)
11
(52)
15
(59)
22
(72)
26
(79)
27
(81)
27
(81)
26
(79)
24
(75)
19
(66)
13
(55)
8
(46)
19
(66)
历史最低温 °C(°F) −1
(30)
0
(32)
6
(43)
12
(54)
16
(61)
21
(70)
21
(70)
20
(68)
20
(68)
13
(55)
7
(45)
2
(36)
−1
(30)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23
(0.9)
20
(0.8)
15
(0.6)
10
(0.4)
15
(0.6)
71
(2.8)
240
(9.3)
240
(9.3)
110
(4.4)
18
(0.7)
10
(0.4)
10
(0.4)
782
(30.6)
数据来源:wunderground.com[3]

交通

[编辑]
德里地铁

德里的交通一如城市的面貌,新旧德里的交通有着鲜明的对比。

旧德里位于城市的北侧,以狭窄拥挤的街道为主。而市区南侧的新德里干净整洁,平坦的柏油马路呈放射状发散出去。康诺特广场(Connaught Place)是新德里的交通枢纽,多条重要马路都在这里交汇。

德里在2007年开通运营了3条地铁线路,分别为东西走向的1、2号线和南北走向的3号线,并且有多条线路正在规划与施工。对于游客而言,串联起总统府、Connaught Place(请注意地铁站名为其旧名Rajiv Chowk)、New Delhi Railway Station和Old Delhi的3号线(黄色线路)最为实用。票价根据路程远近在Rs2~Rs8之间。

位於德里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為南亞第二繁忙的機場,以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的名字命名。

人口

[编辑]

2011年,德里总人口16,753,235人,较上一次人口普查增长21%,其中城市人口16,333,916人,乡村人口419,319人;男性8,976,410人,女性7,776,825人;识字率86.34%。

地标

[编辑]

胡马雍陵

[编辑]
贾玛清真寺

莲花寺,巴哈伊灵曦堂

[编辑]

巴哈伊信仰旧译「大同教」,是来源于伊斯兰教什叶派新兴宗教。起源于伊朗,二位圣者是巴孛巴哈欧拉,经典有《亚格达斯经》、《隐言经》和《笃信经》等。中心思想是「地球乃一国,人类皆其民」,每年3月2日到3月20日是斋戒月。灵曦堂是巴哈伊的崇拜场所,目前世界上共有7处,向所有宗教的信徒开放,其内可以朗诵各主要宗教的经典,不设神职人员、布道。也向游客开放。

古达明纳塔

[编辑]

建于西元1192年,是回教徒的叫拜楼,此处是回教徒在德里建的第一座清真寺。

印度门

[编辑]

建於1921年,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次英国-阿富汗战争中為英國而戰死的90,000名印度士兵,类似凯旋门。

友好城市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Census of India: Provisional Population Totals for Census 2011 : NCT of Delhi (PDF). Censusindia.gov.in. [1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5-27). 
  2. ^ Urban agglomerations/cities having population 1 million and above (PDF). Provisional population totals, census of India 2011. Registrar General & Census Commissioner, India. 2011 [26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2-25). 
  3. ^ Historical Weather for Delhi, India. Weather Underground. [27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