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腓力·墨蘭頓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莫蘭頓
墨蘭頓的画像,老卢卡斯·克拉纳赫作于1532年。
信义宗
路德玫瑰
 主题

腓力·墨蘭頓[1](Philipp Melanchthon,或譯作菲利普·梅兰希通,1497年2月16日—1560年4月19日),著名的早期基督新教信義宗神學家,是第一個將信義宗神學系統化的人。是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神学家、教科书作家和新拉丁语诗人,被譽為“德国的老師”(Praeceptor Germaniae),他與馬丁·路德是最好的朋友與同志,是德意志宗教改革乃至全歐洲宗教改革中,同时也是除馬丁·路德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墨蘭頓與馬丁·路德

[编辑]

墨蘭頓十歲時,父親去世。他自幼穎慧過人,受著名人文學者的舅公羅希林(Johannes Reuchlin)教導,酷愛拉丁文及古典文学,精通希臘文希伯來文。羅可林照當時的風尚,把他的原名Schwartzerd(黑土),改為希臘文的同義字“墨蘭頓”(Melanchthon)。他十二歲入大學;十七歲,獲碩士(M.A.)學位。在二十歲以前,他已經有六本著作,包括受普遍采用的《希臘文文法》。[2]

墨蘭頓先在图宾根,後在维滕贝格大學教授希臘文。與馬丁·路德相識於1518年,這次決定性的會見,把墨蘭頓從人文主義者變成神學家和新教運動家。他年紀才20歲,個性畏縮卻學問淵博,而路德則是神學教授,長他十四歲的路德認為他有不凡的才智與品格,在路德強力影響之下,成為改教運動的大力擁護者,對信義宗教義的影響,在某些地方甚至大過路德。[3]他們二人的性情極為不同:路德激烈,而墨蘭頓愛好和平,但二人仍是相知相惜。路德自言:「我生下來就是為了爭戰,與黨派和魔鬼爭戰,因此我的書充滿了風暴與爭戰的味道。我必須挪開殘枝朽木、披荊斬棘……像個粗野的山林工人,開闢道路預備一切。而墨蘭頓安靜的走著,愉快的耕種、栽植、播種、澆灌,都照著上帝給他的豐富。」因此墨蘭頓以「安靜的改教家」聞名。

墨蘭頓在1519年的萊比錫辯論會上公開支持路德。路德離開威丁堡後,墨蘭頓代表路德出席,並為路德辯護。對路德翻譯的德文聖經也有貢獻。[4]

哲學與神學

[编辑]

墨蘭頓的教訓,在某些教理因素上,與路德不同。墨蘭頓受溫和人文主義學者伊拉斯謨很大的影響,在路德去世前他不能公開表達出來。墨蘭頓以及有些信義宗基督徒,在救恩學上傾向於一種福音派的神人合作說,並尋求與羅馬教會和平相處。[5]

在關於聖餐基督位格的論題,墨蘭頓是接近馬丁·布策和加爾文的看法。對聖餐沒有獨自的看法。他的性情,寧可避開爭論,而不要解決問題。我們無法肯定說,墨蘭頓到底是否接受加爾文聖餐看法;不過,他倒是喜歡加爾文的看法,有許多跡象,顯示他在晚年較喜歡加爾文的看法過於路德的看法。墨蘭頓與路德發生爭執,結果墨蘭頓派敗北;因墨蘭頓思想缺乏獨創性和積極性,太中立,又無傑出的學者出來支持他的看法,接著又有路德出來發表協和信條,此舉對墨蘭頓派也很不利。墨蘭頓的同路人意圖構成一個新的宗派,但後來卻沒有成功,他們後來便避難於德國許多行政區和城市裡面。再者,那拒絕協和信條的人,也都隨從了墨蘭頓的思想。[6]

墨蘭頓論因信稱義

[编辑]

為什麼惟有因信可以稱義?墨蘭頓的回答是:既然我們是單單因著神的慈愛才得以稱義,而信心顯然是承認神慈愛的標記,所以惟有因信可以稱義。人在稱義以後,行為雖然是源於神的靈,但因為仍是由不純潔的肉體實行,因此其行為的本身也是不純潔的。「稱義」雖已開始,但尚未結束。因此,「稱義」被歸於信心,亦即被歸於神的慈愛,與人的努力、行為、功德無關。「義」的開始與成長,都與神的慈愛相連,因此整個人生的「義」,都惟獨因為信心。[7]

墨蘭頓論大公的性質

[编辑]

「大公」意為「普遍的」及「大體上」,......為何此詞被加入信經的文章之中,以致教會被稱為大公教會?因為教會的聚集乃分散在世界各地,也因為歷世歷代,自始至終,無論其成員在何處,無論他們有何地域相隔,都接受相同的信仰,作出相同的真理教義的宣告。真正配稱為大公教會的,是接受真正的大公教會教義的,受到歷世歷代的見證所支持,相信先知及使徒的教導,不容忍傾軋、異端,以及異端的集會。我們應當都是大公的,亦即接受正派教會所持守的信念,不與敵對神的道的教派糾纏不清,反而與之畫清界線。[8]

著作

[编辑]

1521年他出版了有名的《羅馬書概要》又叫做《教義要點​(英语》,這是改教後第一次發表其教義,將路德宗信仰系統化,成為改革信仰的第一本系統神學。路德對它評價很高「去讀墨蘭頓的『教義要點』,其重要性僅次於聖經;這是本奇妙的好書,用輕鬆而井然有序的方式,教導人純正的神學。 」[9]

1530年他和路德同起稿有名的奧斯堡信條,並寫了一份辯護書,因此揚名全歐洲。六月二十五日,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為了土耳其帝國西侵的形勢,召開奧斯堡會議,尋求合作的可能,以共禦外敵。其時路德仍處於非法分子的身分,且被教皇破門,自然不能公然赴會。墨蘭頓所擬訂的奧斯堡信條,說明其立場;此信條堅定宣告福音信仰,成為路德宗的信仰基要。[10]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墨蘭頓:神學家、教育家、人文主義者. [2019-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2. ^ 聖經網.〈甘為第二人的墨蘭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查詢日期:2016/1/7。
  3. ^ 陶理博士。《基督教兩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譯。香港:海天書樓,2012。
  4. ^ 陶理博士。《基督教兩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譯。香港:海天書樓,2012,377。
  5. ^ 奧爾森。《神學的故事》。吳瑞誠、徐成德譯。台北:校園書房,2004,437。
  6. ^ 查經資料大全。〈第三章 路德的同工—墨蘭頓〉。(網路文章)網址:http://www.churchinmarlboro.org/Biblestudy/Topics/97History/97QT25.htm。查詢日期:2016/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麥葛福。《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楊長慧譯。台北:校園書房,1998,296-298。
  8. ^ 麥葛福。《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楊長慧譯。台北:校園書房,1998,340-341。
  9. ^ 約翰.阿伯特著。劉秀慧譯。《基督教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台北:基督教溝子口錫安堂,1993,213-219)
  10. ^ 聖經網。〈甘為第二人的墨蘭頓〉。(網路文章)網址:http://www.aboutbible.net/Ab/E.20.Melanchthon.html。查詢日期:2016/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