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基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ndriiDr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27日 (日) 13:40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基辅
КиївKyiv
КиевKiyev
乌克兰首都
自左上:黄金之门、基辅大学红楼、基辅洞窟修道院、圣安德烈教堂、独立广场上的比列吉尼亚纪念柱,以及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雕塑
自左上:黄金之门、基辅大学红楼、基辅洞窟修道院、圣安德烈教堂独立广场上的比列吉尼亚纪念柱,以及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雕塑
基辅旗幟
旗幟
基辅徽章
徽章
基辅在乌克兰的位置
基辅
基辅
基辅在乌克兰的位置
坐标:50°27′00″N 30°31′25″E / 50.45°N 30.5236°E / 50.45; 30.5236
国家 烏克蘭
直辖市基辅自治市
建立482年(官方)[1]
市议会基辅市议会
政府
 • 市长維塔利·克利奇科
 • 国家直辖长弗拉基米尔·邦达连科[2]
面积
 • 乌克兰首都839 平方公里(324 平方英里)
海拔179 公尺(587 英尺)
人口(2016年12月1日)
 • 乌克兰首都2,907,817 [4]
 • 密度3,299人/平方公里(8,540人/平方英里)
 • 都會區3,275,000[3]
时区EETUTC+2
 • 夏时制EESTUTC+3
邮政编码01xxx-04xxx
電話區號+380 44
車輛號牌AA(2004年前:КА、КВ、КЕ、КН、КІ、KT)
網站kyivcity.gov.ua

基輔烏克蘭語Київ羅馬化Kyiv [ˈkɪjiu̯] ;俄语:Киев羅馬化Kiyev [ˈkʲiɪf])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國內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4]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基伊」,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基伊、塞克俄语Щек霍里夫俄语Хорив三兄弟和他们的妹妹雷别季俄语Лыбедь (легендарная личность))。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苏联红军占领,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历史

这里最早是可萨人驻军地方,公元882年,第一个俄罗斯民族国家基辅罗斯在第聂伯河河畔的基辅建立。988年全市改宗东正教,往后两个世纪通过欧亚贸易逐渐繁荣起来,被称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1240年12月6日,蒙古帝國大將拔都率領的蒙古远征軍攻占基辅,其后成为蒙古金帳汗国的一个重要城市。1362年,立陶宛軍隊擊敗烏克蘭地區的金帳汗國軍隊(蒙古軍),被北面的立陶宛大公国(12世纪—1386年)占领;后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1686年归于沙皇俄国。19世纪后期俄罗斯帝国锐意发展工业,基辅成为乌克兰一带的领导城市;1860年代与莫斯科敖德萨通铁路。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二月革命之后,基辅遂于翌年成为独立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国家首都。1934年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1941年7月7日至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之后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苏军解放基辅。1945年之后,苏联政府授予基辅以“英雄城市”的称号和金星勋章、列宁勋章,表扬该市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奋战。1991年,基辅局势动荡,乌克兰脱离苏联独立,该市成为乌克兰的首都。

地理

陸地衛星7號英语Landsat 7所攝的基輔與第聶伯河

地理上,基輔屬於波利西亞生態區(歐洲混合林一部份)。然而,這座城市有著與周圍地區不同的獨特景觀。

基輔位於第聶伯河兩岸,該河往南流入黑海。基輔的舊右岸(西側)以茂密林丘、溝壑和小河為主,屬於第聶伯河中游西側的第聶伯高地一部份。基輔從二十世紀開始擴展到第聶伯河左岸低地(東側)。

第聶伯河在市區內形成由支流、島嶼和港口所組成的分支系統。基輔北方與傑斯納河基輔水庫毗鄰,南接卡尼夫水庫(Kaniv Reservoir)。第聶伯河與傑斯納河在基輔皆可航行,但受到冬季結凍與水庫區禁止航運的限制。

基輔地區共有447處開放水域,包括第聶伯河、水庫、數條小河、數十座湖泊及人工池。總面積約7949公頃。此外,全市有16處開發的海灘(共140公頃)和35處親水休閒區(佔地1000多公頃)。不是所有水域都開放游泳。[5]

氣候

基輔屬於大陸性濕潤氣候。最暖月為六至八月,平均溫度為攝氏13.8度至24.8度。最冷月為12月至二月,平均溫度為攝氏-4.6度至-1.1度。史上最高溫是1936年7月31日出現的攝氏39.4度。最低溫紀錄為1929年2月7日與9日的攝氏-32.2度。雪季約在11月中旬至3月,無霜期平均有180天,但最近幾年已超越200天。

基輔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11.1
(52.0)
17.3
(63.1)
22.4
(72.3)
29.1
(84.4)
33.6
(92.5)
35.0
(95.0)
39.4
(102.9)
39.9
(103.8)
33.8
(92.8)
29.5
(85.1)
23.2
(73.8)
14.7
(58.5)
39.9
(103.8)
平均高温 °C(°F) −2.9
(26.8)
−1.7
(28.9)
3.6
(38.5)
12.6
(54.7)
20.3
(68.5)
23.5
(74.3)
25.3
(77.5)
24.4
(75.9)
19.3
(66.7)
12.0
(53.6)
4.1
(39.4)
−0.8
(30.6)
11.7
(53.1)
平均低温 °C(°F) −8.4
(16.9)
−7.7
(18.1)
−3.1
(26.4)
3.9
(39.0)
10.1
(50.2)
13.3
(55.9)
15.0
(59.0)
14.0
(57.2)
9.6
(49.3)
4.3
(39.7)
−0.9
(30.4)
−5.4
(22.3)
3.8
(38.8)
历史最低温 °C(°F) −31.1
(−24.0)
−32.2
(−26.0)
−24.9
(−12.8)
−10.4
(13.3)
−2.4
(27.7)
2.4
(36.3)
5.8
(42.4)
3.3
(37.9)
−2.9
(26.8)
−17.8
(0.0)
−21.9
(−7.4)
−30.0
(−22.0)
−32.2
(−26.0)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47
(1.9)
46
(1.8)
39
(1.5)
49
(1.9)
53
(2.1)
73
(2.9)
88
(3.5)
69
(2.7)
47
(1.9)
35
(1.4)
51
(2.0)
52
(2.0)
649
(25.6)
数据来源:[6]

政府

基輔在法律上相對於烏克蘭其他行政區擁有其特殊地位。最明顯的地方是,基輔市跳過省級層級的基輔州,直接由國家層級的烏克蘭政府所管轄。此外,基輔市長是市政的最高首長,同時也是市議會主席,由直選產生,而非指派,市政機構的自治層級也高於烏克蘭其他地區。

行政區劃

基輔十行政區
總統行政大樓

1810年,基輔分為四區:佩徹斯克(Pechersk)、Starokyiv和波蒂(Podil)第一、第二區。1833至1834年,根據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詔令,基輔分為六區,之後增為十區。1917年,基輔共有8個區議會(杜馬),之後布爾什維克重組為6區。

蘇聯時期,市區不斷擴張,區數目也不斷增加。各區名稱通常以蘇聯共黨領袖命名,隨著政治情勢變化,領導人被推翻,區名也隨之更改。

2001年,政府將14區縮減為10區。

在奧姆先科(Oleksandr Omelchenko,1999年至2006年基輔市長)擔任市長期間,考慮將基輔重新劃分並縮編為7行政區。在2006年新市長列昂尼德·切爾諾維茨基(Leonid Chernovetsky)上任後,這些計畫持續進行。

外交部

正式行政區

在行政上,基輔下分為「區」(Район,Raion),設有民選地方政府並擁有部分事務的管轄權。目前共有十區:

非正式行政區

第聶伯河將基輔分為左岸與右岸地區。基輔原來是位於西邊的右岸地區,直到二十世紀才擴展至左岸。多數景點,及大部分企業和政府機構是位在右岸。東邊的左岸以住宅區為主。左右兩岸皆有大型工業區及綠地。

基輔可進一步分為歷史或地方社區,人口從5,000至100,000人不等。

人口統計

基輔在黃昏時的天際線

根據2001年12月5日的烏克蘭人口統計,基輔人口為2611300。[4]男性約有1219000人,佔全市人口46.7%,女性有1393000人,佔全市人口53.3%。與先前普查(1989年)相比,顯示出全國都有的人口老化問題,抵銷了部分遷入的工作年齡人口。

普查資料顯示,基輔市內有超過130個種族或民族定居。烏克蘭人是基輔最大的民族,約有2110800人,占全市人口82.2%。俄羅斯人有337300人(13.1%)、猶太人17,900人(0.7%)、白俄羅斯人16500人(0.6%)、波蘭人6900人(0.3%)、亞美尼亞人4900人(0.2%)、亞塞拜然人2600人(0.1%)、韃靼人2500人(0.1%)、格鲁吉亚人2400人(0.1%)、摩爾多瓦人1900人(0.1%)。烏克蘭語俄語是市內最普遍的語言。儘管在市中心,烏克蘭人人口將近俄羅斯人的三倍,但俄語在市中心卻是更為普遍的語言。[7]根據2006年調查,23%的基輔居民在家中使用烏克蘭語,52%使用俄語,24%兩者皆使用。[8] 有1,069,700位居民的學歷在中等教育以上,自1989年以來大幅成長21.7%。 2007年4月,基輔人口估計為270萬人[4]。但有許多報告的人口估計更高。例如,市內麵包產品銷售總量(包括臨時旅客和乘客)可提供給至少350萬人(2007年6月)[9]

文化

從商店建築,到居民本身,都可見到現代基輔的新舊融合現象。在經歷過1970年代與90年代中期的人口快速成長後,基輔人口在邁入21世紀後依然持續的增長。因此,基輔「市中心」散布著新穎、摩登的建築,與淡黃、藍色、灰色的老舊公寓形成對比。城市擴展逐漸減緩,但郊區人口密度上升。房地產最昂貴的地區在佩徹斯克(Pechersk)與河臘沙機地區。哈爾科夫斯基地區英语Kharkivskyi Masyv奧伯龍(Obolon)的第聶伯河沿岸也是高價地帶。

進入千禧年後,基輔開始出現了變化。西式住宅大樓、現代夜總會、別緻的餐廳及知名酒店進駐市中心。歐洲北美的音樂開始攻占烏克蘭音樂排行榜。最重要的是2005年簽證規定的鬆綁[10],烏克蘭將自己定位為主要的旅遊勝地,基輔等各大城市在機會中尋求利益。基輔市中心已進行清理,建築也重新整修,特別是在河臘沙機地區與獨立廣場。基輔許多歷史地區,如安德烈斜坡,成為流行的攤販聚集地,人們在那裏可以找到傳統烏克蘭藝術品、宗教物品、書籍、遊戲盒(多數是西洋棋)和珠寶。[11]

伊凡·法蘭科烏克蘭劇院
基輔國家歌劇院

基輔是東斯拉夫民族的歷史文化中心、羅斯基督教化的搖籃,幾世紀以來基輔一直維持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並且是東正教的重心。基輔洞穴修道院(Monastery of the Caves),以及可能是最為知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等聖地在數世紀以來吸引了眾多朝聖者,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直到今日仍是重要宗教場所及著名景點。上述兩地也被列為烏克蘭七大奇景之一。

基輔市內擁有眾多劇院,包括基輔歌劇院伊凡·法蘭科(Ivan Franko)國家學術戲劇劇院、萊斯雅·烏克蘭英卡國家學術俄羅斯戲劇劇院、基輔木偶劇院、十月宮烏克蘭國家愛樂協會等等。

其他重要的文化中心有杜甫仁科電影工作室和基輔馬戲團。市內最重要的博物館為基輔國立歷史博物館、偉大衛國戰爭博物館國家藝術博物館東西方藝術博物館平丘克藝術中心和國家俄羅斯藝術博物館。

2005年,由於烏克蘭女歌手魯斯蘭娜在前一年獲得歐洲歌唱大賽冠軍,因此基輔成為歐洲歌唱大賽50周年的主辦城市。

體育

迪納摩球場

足球是基輔最多觀眾觀看的運動,籃球冰上曲棍球緊接其後。基輔擁有眾多職業及業餘足球俱樂部,包括基輔兵工廠基輔迪納摩兩隊都是烏克蘭足球超級聯賽的一員。其他傑出的運動俱樂部有基輔奧伯龍足球俱樂部基輔隼冰球俱樂部基輔籃球俱樂部

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蘇聯主辦,基輔的奧林匹克體育場為了舉行足球預賽及八強賽而重建。該場館是基輔15座體育場館中最大的一座。最初設立目標是容納十萬人,在安裝獨立座位後可容納83,053名觀眾。基輔其他著名的體育場館有洛巴諾夫斯基迪納摩球場體育宮等等。

基輔的野地遊戲、室內運動和水上運動集中在沃斯霍諾德(Vyshhorod)的基輔水庫與第聶伯河上的特魯哈尼夫島,市中心對面有著許多優秀的河濱及休閒設施。此外,特魯哈尼夫島的越野自行車是另一項受歡迎的運動。

基輔與波蘭烏克蘭其他城市共同舉辦2012年歐洲足球錦標賽。三場小組賽、一場八強賽和決賽將在基輔奧林匹克體育場舉行。

建築

独立广场上的建筑

基輔最為知名的歷史建築為聖索菲亞大教堂基輔洞窟修道院,兩者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

其他值得一提的歷史建築包括馬林斯基宮、數座東正教教堂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聖安德烈教堂聖沃洛基米爾大教堂、以及重建的黃金之門等等。

基輔的現代重要地標之一是位於第聶伯河右岸偉大衛國戰爭博物館前的祖國之母巨型雕像。其他知名地點有圓柱型的Salut hotel與克米拉米屋(House with Chimaeras)。

基輔的知名紀念碑有聖索菲亞大教堂附近,米哈伊爾·邁克辛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跨馬雕像,弗拉基米爾大帝雕像,羅斯施洗者雕像,位於第聶伯河堤岸的Kyi、Schek、Khoryv與Lybid四位傳說中基輔建立者的紀念碑。在市中心的獨立廣場中,分別建有歷史上的城市保衛者米迦勒與現代的保衛女神比列吉尼亞兩座雕像。

建築古蹟

交通運輸

地方運輸

基輔港
經過基輔的歐洲E40公路,是最長的歐洲高速公路
基輔地鐵2号线列夫·托尔斯泰站
基輔纜車下站
即將到达地铁1号线第聂伯站的列車

基輔的公共運輸包括了地鐵公車無軌電車路面電車。公有的基輔地鐵涵蓋市內大部分地區,是最快速、最便利且可負擔的運輸網路。地鐵持續的往市界擴展以滿足需求,但其他公共運輸的維護狀況較差。特別是公共巴士的時刻表並不準確。公共電力無軌電車與路面電車較為準時,但設備老舊且資金不足。基輔電車(Kiev tram)曾一度是維護良好且被廣泛使用的運輸方式,但目前已逐漸被公車與無軌電車所汰換。基輔市內有三條地鐵線。

基輔另一項特別的公共運輸系統是運行於陡峭第聶伯河右岸的基輔纜車(Kiev funicular)。每日載客量約10,000-15,000人。

所有公共道路運輸都由「Kyivpastrans」[12]市營公司管理。市政府提供大量補助,許多乘客(如老年人)可享有免費搭乘服務。

基輔公共運輸系統使用一種簡單、不計里程的收費制度:地面運輸系統方面,乘客在每次上車時必須購買車票;小學與高等教育的學生享有折扣;領取養老金的老年民眾可免費使用。月票以60次搭乘價格販賣,可使用於各種公共運輸系統(地鐵、公車、無軌電車、路面電車)。最近,私營的蘇式小型巴士開始出現於基輔街頭。小型巴士可運行於較小的住宅街道,路線也較為合宜便利。小型巴士乘客較少、速度較快、隨呼隨停,但也提升了事故發生率。私營小型巴士的票價與路線受市政府規範,單程費用雖高於公共巴士,但仍遠低於西歐。

基輔計程車市場不僅昂貴,也沒有足夠規範。尤其是每公里費用未受規範。私營計程車公司間的競爭激烈。多數允許電話預約。此外,基輔也常見到當地人(甚至是外國人)在路邊尋找須要搭乘計程車的乘客,提供臨時的計程車服務。交通堵塞與缺乏停車格成為基輔計程車日趨嚴重的問題。雖然目前允許在人行道停車,但這也造成行人的不便。

郊區交通運輸

郊區交通運輸以公車和短程火車(Электричка)為主。市內有幾個公車站提供了郊區運輸的服務。私營的蘇式小型巴士提供更快速和更頻繁的郊區的服務,目前在與大型巴士的競爭中佔了上風。

电气化列车目前由公營的烏克蘭鐵路營運。郊區火車不僅快速,就交通意外而言也有著極高的安全度。但是短程火車並不可靠,像是可能發生嚴重誤點,就犯罪而言也未必安全,列車車輛妥善度不高,尖峰時間也過度擁擠。

基輔目前有五條短程火車路線:

郊區列車在市內設有超過12站,讓各社區居民可以搭乘。

先前龐大的第聶伯河水翼船河運服務已消失,目前基輔河運剩下貨運、旅遊船隻和私人遊艇。

鐵路

鐵路是基輔主要的城市間運輸系統。這個城市擁有發達的鐵路基礎設施,包括長途客運車站、六座貨運站、倉庫和維修設施。但是,這系統仍未能滿足客運服務的需求。尤其基輔客運站是這座城市唯一的長途客運總站(vokzal)。

位於基輔右岸的達爾尼齊亞車站英语Darnytsia Railway Station目前正進行改建,未來將成為基輔長途客運樞紐,將可舒緩中央車站的繁忙交通。[13]第聶伯河上的橋梁是限制基輔鐵路系統發展的另一項問題。兩座鐵路橋只有一座可承受繁忙的鐵路交通使用。目前正建造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

空中運輸

基輔的空中乘客運輸主要有兩大機場:鮑里斯波爾國際機場以國際航班為主,較小的基輔國際機場以國內和少數鄰國航班為主。鮑里斯波爾的國際航站較小但較現代化,2006年進行擴建。獨立的國內航站步行可到達。旅客要自烏克蘭前往其他國家多從鮑里斯波爾出發,其他烏克蘭機場如頓內次辛菲羅波爾奧德薩等則提供少量的國際航班。基輔西北方的戈斯托梅利則有安托諾夫機場

基輔也是知名飛機製造商安托諾夫總部所在地。

道路

基輔的道路技術條件與維護都不佳。根據「Kyivavtodor市立道路公司」,基輔80%的路面使用時間已達15至30年,比標準年限(12年)高了1.5至3倍。[14]

旅遊

基輔市內的樹木眾多,最具特色的是歐洲七葉樹

基輔被稱為綠色城市,擁有兩座植物園及眾多公園。該市最為醒目的綠色景觀是沿著第聶伯河右岸,較未發展的綠色山丘。二戰博物館便座落於此。

聖米迦勒大教堂

在各個島嶼中,Venetsianskyi(或水上公園Hidropark)是發展度最高的島嶼。該地有一座遊樂園、數座海水浴場、出租小艇和夜總會。勝利公園(Park Peremohy)位於Darnytsia地鐵站附近,是散步、慢跑和騎自行車的熱門目的地。划船、垂釣、水上運動也是受歡迎的活動。由於當地的湖泊與河川在冬季時會結冰,因此冰釣釣客十分常見,小孩也會趁機前去溜冰。然而在炎熱的夏季,白天最高氣溫有時達到30至34度,吸引了更多的群眾前往岸邊游泳或日光浴。

基輔市中心(獨立廣場赫列夏街)在夏季夜裡成為大型戶會派對場地,數以千計的群眾聚集在周圍的餐廳、俱樂部與戶外咖啡座。

安德烈斜坡是基輔最知名的歷史街道,也是重要的旅遊景點。這裡有獅心理查堡、巴洛克型式的聖安德烈教堂作家布爾加科夫故居、智者雅羅斯拉夫紀念碑等等。[15][16]

基輔的農民市場有著各式各樣的農產品,其中以市中心的比薩拉布斯基市場(Besarabsky Market)最為知名。每個住宅區都擁有自己的市場(rynok)。人們在這裡可見到各式各樣的商品:蔬菜、新鮮或煙燻肉類、魚、乳酪、蜂蜜、乳製品、魚子醬、鮮花、家居用品、工具、五金器具和服裝。每個市場都有其獨特的產品組合,某些則形成專屬市場,如汽車、汽車零件、寵物、服裝、花卉等等。Petrivka地鐵站附近則有個知名的書市圖書市場。

在城市南郊、靠近彼羅戈夫英语Pyrohiv村莊的地方有座露天博物館,正式名稱為烏克蘭民俗建築與生活博物館(Museum of Folk Architecture and Life of Ukraine),占地1.5平方公里。這地方設有數座「迷你村」,分別代表著烏克蘭各地的傳統農村建築。

基輔也有很多娛樂場所,如保齡球館、卡丁車場、漆彈場、撞球間和射擊場。有著百年歷史的基輔動物園占地40公頃,標本超過2000隻。

教育

基輔擁有許多大學,包括基輔國立塔拉斯·舍甫琴科大學[17]國立科技大學「基輔理工學院」[18]基輔莫吉拉學院(Kyiv-Mohyla Academy), 基辅国立贸易经济大学[19]基輔的高等教育機構總數達到200間[20],讓青年學子可追尋不同路線的研究。雖然傳統上教育仍由國家主導,但市內也有數間獲得許可的私有機構。

基輔目前約有530間一般高中,680間托兒所幼稚園[21]此外,還有成人夜校和專業技術學校。許多高等教育研究所都進行科學研究,此外,許多研究機構隸屬於烏克蘭國家科學院[22]烏克蘭工業部。基輔在醫學及計算機科學的研究上也十分著名。

基輔市內有許多圖書館,其中附屬於科學院的維爾納茨基圖書館是最大且最重要的一座。[23]

友好城市

註釋

  1. ^ Kyiv’s 1,530th birthday marked with fun, protest.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1). 
  2. ^ 存档副本.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3). 
  3. ^ Major Agglomerations of the World. Citypopulation.de. 2013-04-01 [1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4). 
  4. ^ 4.0 4.1 4.2 4.3 Чисельність населення м.Києва. Головне управління статистики у м.Києві. 2016-12-01 [2017-02-13] (乌克兰语). 
  5. ^ Design by Maxim Tkachuk, web-architecture by Volkova Dasha, templated by Alexey Kovtanets, programming by Irina Batvina, Maxim Bielushkin, Sergey Bogatyrchuk, Vitaliy Galkin, Victor Lushkin, Dmitry Medun, Igor Sitnikov, Vladimir Tarasov, Alexander Filippov, Sergei Koshelev. Где в Киеве лучше не купаться » Новости в Киеве – Корреспондент. Korrespondent.net. [200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7). 
  6. ^ Pogoda.ru.net. [200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0) (俄语). 
  7. ^ 根據2001年官方人口普查資料存档副本. [201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4). 存档副本. [200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4). ,約有75%基輔居民表示以烏克蘭語為母語,25%以俄語為母語。但2003年社會調查,在「你每天所使用的語言為何?」這個問題裡,有52%的人回答俄語,烏克蘭語與俄語都有使用的有32%,烏克蘭語為主的14%,只用烏克蘭語的為4.3%。
    What language is spoken in Ukraine?. Welcome to Ukraine. 200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1). 
  8. ^ "Kiev: the city, its residents, problems of today, wishes for tomorrow.", Zerkalo Nedeli, April 29 - May 12, 2006. in Russian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2-17., in Ukrainian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2-17.
  9. ^ В Киеве - до 1,5 млн неучтенного населения. [200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2). 
  10. ^ Workpermit.c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LR accessed on July 30, 2006
  11. ^ Kiev.inf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June 20, 2006.
  12. ^ See also: Kyivpastrans official website
  13. ^ (俄文) Archunion.com.ua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2-06.. Retrieved June 20, 2006.
  14. ^ Kyiv Administration: Roads Are In Poor Technical State Because They Have Reached End Of Their Service Lives And Annual Maintenance Volume Is Low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6-16., 烏克蘭通訊社(June 12, 2009)
  15. ^ Andreyevskiy Spusk. Hotels-Kiev.com. Optima Tours. [200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1). 
  16. ^ Andreevsky spusk. Kyiv Guide. [200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2) (俄语). 
  17. ^ Kiev University official websi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July 28, 2006.
  18. ^ KPI official website.
  19. ^ Kyiv-Mohyla Academy official website
  20. ^ See also: Osvita.org URL accessed on June 20, 200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 Vilenchuk, S. R.; Yatsuk, T.B. (eds.). Kyiv Statistical Yearbook for 2008. Kyiv: Vydavnytstvo Konsultant LLC. 2009: 283. ISBN 978-966-8459-28-3. 
  22. ^ NASU official websit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6-08-31.. Retrieved July 28, 2006.
  23. ^ The Vernadsky National Library of Ukrain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3-30.
  24. ^ Leipzig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2009 Leipzig City Council, Office for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9). 
  25. ^ Ankara Metropolitan Municipality: Sister Cities of Ankara. © 2007 Ankara Büyükşehir Belediyesi - Tüm Hakları Saklıdır. Kullanım Koşulları & Gizlilik. .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4). 
  26. ^ Sister Cities. Bei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200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27. ^ Bratislava City - Twin Towns. © 2003-2009 Bratislava-City.sk. [200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8). 
  28. ^ Edinburgh - Twin and Partner Cities. © 2008 The City of Edinburgh Council, City Chambers, High Street, Edinburgh, EH1 1YJ Scotland. [2008-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8). 
  29. ^ Kraków otwarty na świat. www.krakow.pl.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30. ^ Twin towns of Minsk. © 2008 The department of protocol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Minsk City Executive Committee. [2008-12-08]. 
  31. ^ Twin cities of Riga. Riga City Council.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32. ^ Twinning Citi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DF). Municipality of Tirana. www.tirana.gov.al. [2009-06-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10-10). 
  33. ^ Tbilisi Municipal Portal - Sister Cities. © 2009 - Tbilisi City Hall. [2009-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