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001:b011:2001:6a37:44be:32a4:1b0:707留言2021年2月8日 (一) 11:25 →‎深耕計劃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项目类型高等教育
所有人中華民國教育部
國家 中華民國
建立日期(2018-01-01)2018年1月1日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是中華民國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三大補助計畫結束後,於2018年起五年為一期所建立的一個涵蓋高教、技職體系的整合性補助計畫。計畫稱依照各校辦學績效、學術能量、學生人數等方面進行經費審查核定。該計畫之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第二部分全球鏈結核定學校,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共有24校入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4校參與全校型計畫[1][2]。為鼓勵大學走出象牙塔,在區域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扮演更關鍵及重要的地方智庫角色,投入學界能量深耕在地,發揮大學價值,教育部於「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中以「善盡社會責任」為四大目標之一,鼓勵各大專校院提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計畫),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並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問題之概念,善盡社會責任[3]

政策背景

教育部盤點檢討過往多項競爭型補助經費計畫執行成果及問題,並參酌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4位立法委員共同發起舉辦之7場「高等教育改革論壇」、及大專校院多次座談會之意見,檢討過去問題後,自107年度起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期望大學培育出各級各類多元優質人才,協助大學依其定位發展多元特色,進而帶動國家整體的幸福與繁榮。

深耕計劃

為達成此願景,教育部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以「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為目標,協助各校依本身優勢發展特色,配合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方法創新,引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關鍵基礎能力及就業能力,以達到「適性揚才」之目的;並使高教經費之配置能更為廣泛地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創造高等教育價值,帶動社會創新活力。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編列預算經費88億元,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編列預算經費53億元(全校型40億元、研究中心13億元),同時挹注大學關懷在地及弱勢學生扶助共計25.7億元(五專職場展翅計畫8.7億元另案核配給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4]),合計166.7億元(不含科技部後續加碼7億元)。使各大學依學生特質及學校定位,培育出適才適所之學生,協助各校依本身優勢發展特色,以利大學長期穩定發展;同時亦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以全力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

各校每年全部補助經費

高教深耕計畫係整合各類教育部競爭型補助計畫,讓學校以五年為一期(第一期)進行長期發展規劃,惟未來每一年度補助額度仍需依學校計畫執行成效之評核,作為次一年度調整補助經費額度之依據,惟非要求學校每年重新提計畫審查,讓大學得以長期穩定發展。2020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補助經費之大專院校列出如下(公、私立學校分別列示)[5][6]

公立一般大學

No. 校名 每年補助金額
(萬元)
1 國立臺灣大學 237370
2 國立成功大學 141139
3 國立清華大學 122096
4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105386
5 國立中興大學 43431
6 國立中央大學 43086
7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34354
8 國立政治大學 32993
9 國立中山大學 32298
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2792
11 國立中正大學 15636
12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14558
13 國立臺北大學 8791
14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7940
15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7442
16 國立東華大學 7071
17 國立嘉義大學 6718
18 國立宜蘭大學 6651
19 國立屏東大學 6616
20 國立臺東大學 6239
21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5915
22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5548
23 國立高雄大學 5495
2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5469
25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5447
26 國立臺南大學 5100
27 臺北市立大學 5054
28 國立體育大學 4795
29 國立聯合大學 4561
30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4408
31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3226
32 國立金門大學 3171
33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3226
34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2046
依補助經費高低排列

公立技專校院

No. 校名 每年補助金額
(萬元)
1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39491
2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33344
3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29535
4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24529
5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21800
6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16629
7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13979
8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8600
9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7929
10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4774
11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 4119
12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3511
13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2989
14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2824
15 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 1922
依補助經費高低排列

私立一般大學

No. 校名 每年補助金額
(萬元)
1 臺北醫學大學 26919
2 中國醫藥大學 19722
3 長庚大學 16186
4 中原大學 14880
5 高雄醫學大學 14461
6 逢甲大學 14313
7 東海大學 11731
8 元智大學 10559
9 義守大學 9587
10 東吳大學 9579
11 輔仁大學 9560
12 靜宜大學 9523
13 淡江大學 8965
14 銘傳大學 7327
15 中國文化大學 6772
16 實踐大學 6541
17 亞洲大學 6337
18 大葉大學 6153
19 世新大學 6104
20 中山醫學大學 6056
21 長榮大學 5897
22 南華大學 5837
23 慈濟大學 5810
24 中華大學 5209
25 大同大學 4515
26 佛光大學 4419
27 馬偕醫學院 3727
28 華梵大學 2952
29 玄奘大學 2806
30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1976
31 開南大學 1711
32 真理大學 1624
33 台灣首府大學 779
34 明道大學 328
35 康寧大學 256
36 一貫道天皇學院 155
37 法鼓文理學院 154
38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 --
依補助經費高低排列

私立技專校院

No. 校名 每年補助金額
(萬元)
1 崑山科技大學 21080
2 正修科技大學 19506
3 南臺科技大學 16357
4 龍華科技大學 12662
5 弘光科技大學 11847
6 明志科技大學 10031
7 嘉南藥理大學 9020
8 樹德科技大學 8040
9 致理科技大學 7911
10 遠東科技大學 7834
11 朝陽科技大學 7646
12 中國科技大學 7360
13 醒吾科技大學 6895
14 長庚科技大學 6288
15 文藻外語大學 6212
16 嶺東科技大學 5603
17 修平科技大學 5421
18 明新科技大學 5401
19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5395
20 中臺科技大學 5179
21 健行科技大學 5169
22 景文科技大學 5022
23 慈濟科技大學 4853
24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4498
25 輔英科技大學 4382
26 大仁科技大學 4251
27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4218
28 美和科技大學 3864
29 南開科技大學 3506
30 吳鳳科技大學 3468
31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3415
32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3176
33 中華科技大學 3068
34 華夏科技大學 2965
35 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2964
36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2763
37 亞東技術學院 2702
38 僑光科技大學 2626
39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2598
40 萬能科技大學 2575
41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2398
42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2330
43 東南科技大學 2296
44 宏國德霖科技大學 2239
45 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2125
46 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2095
47 高苑科技大學 1968
48 黎明技術學院 1890
49 聖約翰科技大學 1670
50 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1656
51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1557
52 中州科技大學 1420
53 南亞技術學院 1375
54 崇右影藝科技大學 1226
55 東方設計大學 1162
56 育達科技大學 1136
57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1118
58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1090
59 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994
60 大漢技術學院 980
61 建國科技大學 953
62 大同技術學院 828
63 大華科技大學 640
64 環球科技大學 486
65 蘭陽技術學院 447
依補助經費高低排列

第二部分-全球鏈結核定學校

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協助具國際競爭能量之學校及研究中心在既有之基礎上持續發展,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共有24校入選[7][8]

全校型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首依每年總補助經費排列,若補助經費相同則依核定計畫件數高低排列
研究中心 核定計畫件數
國立臺灣大學 7
國立成功大學 7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7
國立清華大學 4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4
國立中央大學 4
國立中興大學 3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3
長庚大學 3
國立陽明大學 2
國立政治大學 2
國立中山大學 2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
中國醫藥大學 2
國立中正大學 2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2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原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1
台北醫學大學 1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1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1
正修科技大學 1
崑山科技大學 1
高雄醫學大學 1
首依核定計畫件數排列,若件數相同則依總補助經費高低排列

參考文獻

  1. ^ 深耕計畫第二部分_全球鏈結核定學校 (PDF). [2018-02-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2-15). 
  2. ^ 深耕計畫第二部分審查情形與經費核配. [2018-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8). 
  3.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審查結果公布.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8-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4.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審查結果公布.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8-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5.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資料文件. 中華民國教育部
  6. ^ 109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預算列表. 中華民國教育部
  7. ^ 深耕計畫第二部分_全球鏈結核定學校 (PDF). [2018-02-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2-15). 
  8. ^ 深耕計畫第二部分審查情形與經費核配. [2018-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8).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