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
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
2023年學科能力測驗木柵高工考場.jpg
2023年木柵高工考場
缩写學測、GSAT
类型入學考試(讀寫)
主办方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测验内容單選、多選、選填(數學AB)、非選
目的申請大學入學
始于1994年,​28年前​(1994
考试时长
  • 國文 (綜合/寫作):90分钟
  • 英文/數學AB:100分钟
  • 自然/社會:110分钟
分数范围0-15(級分)
分数有效性該學年度
国家与地区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臺灣
语言中文、英文
每年考试人数 116,465(2022年)[1]
考试要求
  • 攜帶有效證件
  • 關閉電子產品
报名费
  • 集體報名:基本作業費200元、170元/科
  • 個別報名:基本作業費250元、170元/科
成绩接受方各大學[2]
网站www.ceec.edu.tw

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3]),簡稱學測,是在中華民國舉行的一種大型考试,用來鑑定學生是否具有進入大學的基本常識。而固定每年七月舉辦的分科測驗則是用於大學分發入學。

113學年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
(2024/1/19-2024/1/21)
 中華民國臺灣) - 2024年1月19日
距今还有303
以当地时间计算
如发现倒数时间不准确,请点击此处刷新

有別於過去的聯考,學科能力測驗用於中華民國的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其成績僅定位在中華民國各大學校系檢定學生的「門檻」:依其特色、需要,先訂定學科能力測驗的標準,只有通過此一標準的考生,才可以參加中華民國的「大學甄選入學」或「大學考試分發入學」。也就是說,大學校系幾乎都是依學科能力測驗成績的高低,作為該考生是否能進入該系就讀的唯一依據。

學測作為中華民國大學入學方案中三大考試之一(另兩大為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大學入學分科測驗),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大考中心)負責統籌舉辦。報考資格為中華民國高級中等學校之三年級在學學生、畢業生或具同等學力者。報名時間在每年11月;考試時間在次年1月底或2月初。

學測集體報名收費新臺幣基本作業費200元,考科測驗費每科170元。若個別報名則酌收基本作業費250元,考科測驗費每科170元。

歷史[编辑]

2002年學科能力測驗准考證

學測第一次舉行的日期是1994年(民國83年),配合當時中華民國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所實施。並減低過去學科測驗分數為絕對入學標準的比例,讓高中生在學成績和表現比例加大,升學的機會也提高。

日期[编辑]

現今學測的日期大都訂在農曆過年之前。

近幾年大學學測的日期如下:

  • 2011年1月27、28日(星期四、五)
  • 2012年1月17、18日(星期二、三)
  • 2013年1月27、28日(星期日、一)
  • 2014年1月18、19日(星期六、日)
  • 2015年2月1、2日(星期日、一)
  • 2016年1月22、23日(星期五、六)
  • 2017年1月20、21日(星期五、六)
  • 2018年1月26、27日(星期五、六)
  • 2019年1月25、26日(星期五、六)
  • 2020年1月17、18日(星期五、六)
  • 2021年1月22、23日(星期五、六)

自2022年開始,題型適用108課綱,且考試日程延長為三日。[4]

  • 2022年1月21、22、23日(星期五、六、日)
  • 2023年1月13、14、15日(星期五、六、日)
  • 2024年1月19、20、21日(星期五、六、日)

測驗目標[编辑]

學測主要是為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而設計,其測驗目標為下列四項,用來評量考生:

  1. 是否具備高中生應有的基本學科知能
  2. 是否具備接受大學教育應有的基本知能
  3. 通識導向,結合生活或整合不同領域
  4. 重視理解與應用的能力

自108年學測起,改以科目自由報考的方式(五選四)選擇專業人才。

考試科目[编辑]

國文(分為綜合測驗和寫作)、英文、數學(代數幾何)、社會(地理、歷史、公民與社會)、自然(生物、物理、化學、地球科學)。

98學年度起,社會考科以「公民與社會」取代「三民主義現代社會」。

108學年度起,大學科系至多採計四科,考生可依照理想大學科系的需求門檻選擇科目報考,由五科必考改制為五科選考(大學端最多採計四科)。

111學年度起,考題採用混合題型、並使卷卡合一,考試科目包括國文考科(含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與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英文、數學A、數學B、社會、自然等考科。考生可自由選考科目,各科成績均採級分制,用於個人申請入學時各科最高為15級分,用於考試分發入學時各科最高為60級分。

考試時間[编辑]

隨考招制度變化,學測各科的考試時間有多次變革。以下列出的是一般考生的考試時間,特殊考生另有規定。

107學年度前[编辑]

國文為120分鐘,其餘各科均為 100 分鐘。[註 1]

考試日程表(民國107年以前)
時間 第1節 第2節 第3節
第一天 國文

(09:20-11:20

數學

(13:00-14:40)

社會

(15:20-17:00)

第二天 英文

(09:20-11:00)

自然

(13:00-14:40)

107學年度[註 2][编辑]

除國文(選擇題)及國寫為 80 分鐘外,其餘各科均為 100 分鐘。

考試日程表(民國107年)
時間 第1節 第2節 第3節
第一天 社會

(09:20-11:00)

數學

(13:00-14:40)

國文(選擇題)

(15:20-16:40)

第二天 英文

(09:20-11:00)

自然

(13:00-14:40)

國寫

(15:20-16:40)

108-110學年度[编辑]

國文(選擇題)80 分鐘,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國寫)90分鐘;英文、數學考科各 100 分鐘,社會、自然考科各 110 分鐘。

考試日程表(民國108年、109年)
時間 第1節 第2節 第3節
第一天 英文

(09:20-11:00)

國文(選擇題)

(12:50-14:10)

社會

(15:00-16:50)

第二天 數學

(09:20-11:00)

國寫

(12:50-14:20)

自然

(15:00-16:50)

考試日程表(民國110年)
時間 第1節 第2節 第3節
第一天 英文
(09:20-11:00)
國文
(12:50-14:10)
社會
(15:20-17:10)
第二天 數學
(09:20-11:00)
國寫
(12:50-14:20)
自然
(15:20-17:10)

111學年度起[编辑]

國綜90分鐘,國寫90分鐘,英文及數學:100分鐘,社會及自然:110分鐘。

考試日程表(民國111年)
時間 第1節 第2節 第3節
第一天 數學A
(09:20-11:00)
自然
(12:50-14:40)
第二天 英文
(09:20-11:00)
國綜
(12:50-14:20)
國寫
(15:20-16:50)
第三天 數學B
(09:20-11:00)
社會
(12:50-14:40)

課綱範圍[编辑]

108課綱範圍(111年起適用)[编辑]

考科 範圍
國文綜合測驗 必修國文(第一冊~第五冊)
國文寫作測驗 知性題一題、感性題一題
英文 必修英文(第一冊~第五冊)
數學A 10 年級必修數學、11 年級必修數學 A 類(第一冊~第四冊)
數學B 10 年級必修數學、11 年級必修數學 B 類(第一冊~第四冊)
社會 必修歷史、必修地理、必修公民與社會(第一冊~第三冊)
自然 必修物理、必修化學、必修生物、必修地球科學(含探究與實作)
  • 備註:
  1. 因應108課綱之素養導向,各考科題型分為:選擇題(包含單選、多選題)、選填題(數學科)、非選擇題、混合題
  2. 混合題是由選擇、選填和計算(數學科)、填充(數學科以外)、非選擇題等題型組合而成的題組。
  3. 數學A為自然組學生、社會組部分學生應考;數學B為社會組學生應考。
  4. 國文考科包括國綜與國寫,成績各占50%,分節施測。
  5. 社會考科中的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試題所占比例相當。
  6. 自然考科中的物理、化學、生物與地球科學四科試題所占比例相當,並包括探究與實作的學習內容。

99課綱範圍(102年-110年適用)[编辑]

考科 範圍
國文(選擇題) 高一必修科目國文、高二必修科目國文、高三上必修科目國文(107年後適用)
英文 高一必修科目英文、高二必修科目英文、高三上必修科目英文(107年後適用)
數學 高一必修科目數學、高二必修科目數學A(見備註)
社會 高一必修科目歷史、必修科目地理、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
高二必修科目歷史、必修科目地理、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
自然 必修科目基礎生物、必修科目基礎物理(一)、必修科目基礎化學(一)
必修科目基礎地球科學、必修科目基礎物理二A、必修科目基礎化學(二)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知性題一題、感性題一題
  • 102、103年學測英文聽力作為甄選入學審查參酌資料之一;104年起為學測指考必考科目之一。
  • 備註:
  1. 國文、社會考科的歷史部分依95課綱的內容命題。(※國文、社會考科的歷史部分於104學測起依101課綱命題。)
  2. 數學、物理皆於高二開始分為A版與B版:A版課程為基礎單元課程內容;B版課程則包含基礎與進階單元課程內容。
  3. 99課綱的學測(102年施測)之自然考科範圍:基礎物理(一)全、基礎物理(二)A、基礎化學(一)全、基礎化學(二)全、基礎生物、基礎地球科學
  4. 「基礎生物」課本書商分成上下兩冊
  5. 「基礎地球科學」課本書商分成上下兩冊
  6. 備註第二點所列「基礎物理(二)A」為高二社會組用書,僅有一冊,學習時間為一個學期。自然組用書為「基礎物理(二)B」課本書商分成上下兩冊。
  7. 107學測起,原國文考科始拆分為「國文科(選擇題)」與「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並且增加測驗題數。兩科成績合併為國文科成績,計分方式為兩科測驗分數各占50%。

舊範圍(102年起停用)[编辑]

考科 範圍
國文 高一國文、高二國文
英文 高一英文、高二英文
數學 高一數學、高二數學
社會 高一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
高二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
自然 高一基礎生物、基礎物理、基礎化學、基礎地球科學(見備註)
高二生物、物理、化學、地球與環境(見備註)
  • 備註:
  1. 99課綱的學測(102年施測)之自然考科範圍:基礎物理(一)全、基礎物理(二)A、基礎化學(一)全、基礎化學(二)全、基礎生物(1)、基礎地球科學
  2. 備註第一點所列「基礎生物(1)」課本書商簡稱為「基礎生物」並分成上下兩冊。
  3. 備註第一點所列「基礎地球科學」課本書商分成上下兩冊。
  4. 備註第一點所列「基礎物理(二)A」為高二社會組用書,僅有一冊,學習時間為一學期。自然組用書為「基礎物理(二)B」課本書商分成上下兩冊。

題型[编辑]

考科 題型(110學測前適用) 備註
單選題 多選題(註1) 選填題

(註2)

非選擇題
國文(選擇題) 34題 8題
英文 字彙測驗15題、克漏字15題、文意選填10題、閱讀測驗16題 中譯英2題、英文作文1題
數學 共20題 (註2)
社會 72題
自然 68題 註3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2大題 註4
  • 備註:
  1. 多選題之各選項獨立計分,答錯須倒扣至該小題0分為止。其中自然科之多選題會提示各題應選幾項,而國文科、數學科之多選題不會提示應選幾項。
  2. 選擇式填充題(選填題)」為數學科的特殊考法。各填充題根據該題應填入之數字或符號數目給予相對應的格子數目,並且格子中只能選擇填入數字0~9或符號「-」及「±」,考生須於相對應之題號在答案卡上劃記。該題型之目的為方便讀卡閱卷。
  3. 自然考科試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分為單選題、多選題、綜合題(單選、多選混合),試題內容以高一為主,難易度較第二部分簡單,該部分占40題,每題2分,滿分80分。第二部分為單選、多選混合題型,試題內容以高二為主,命題方向較生活化也較複雜,考生須具備多面向知識方可作答,該部分占28題,每題2分,滿分48分,超過48分者以48分計。
  4.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為107學測起新增的考科。兩大題的寫作題目分別為知性題一題、感性題一題。
考科 題型(111學測適用) 備註
單選題 多選題(註1) 選填題

(註2)

混合題(註3)或非選擇題
國綜 25題 7題 2大題
英文 字彙測驗10題、克漏字10題、文意選填10題、篇章結構4題、閱讀測驗12題 混合題1大題、中譯英2題、英文作文1題
數學A 各6題 5題 混合題各1大題3個小題 (註2)
數學B 7題 各5題
社會 46題 混合題共9大題
自然 36題 混合題共6大題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2大題 註4
  • 備註:
  1. 多選題之各選項獨立計分,答錯須倒扣至該小題0分為止。其中自然科之多選題會提示各題應選幾項,而國文科、數學科之多選題不會提示應選幾項。
  2. 選擇式填充題(選填題)」為數學科的特殊考法。各填充題根據該題應填入之數字或符號數目給予相對應的格子數目,並且格子中只能選擇填入數字0~9或符號「-」及「±」,考生須於相對應之題號在答案卡上劃記。該題型之目的為方便讀卡閱卷。
  3. 混合題是108新課綱全新題型,是一個由單選、多選、選填(數學科)、填充(數學科以外)、非選組成的題組。
  4.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為107學測起新增的考科。兩大題的寫作題目分別為知性題一題、感性題一題。

計分[编辑]

學測為了不要讓考生為了0.1分的差距而計較,於是捨棄傳統以原始分數為直接成績標準的方式,而改用「級分制」,每科最高為15級分(即為滿級分)。若原始分數為0分者即為0級分,所以只要有分數則不會是0級分。因為共有五考科,所以學測總級分最高可達75級分(111學年度起數學分為A跟B兩考科,因此共有六考科90級分),在五取四的制度實施後基本上滿分為60級分。

級分之換算先以該科前面1%考生(取整數小數無條件進位)的平均原始分數除以15(取至小數第二位,第三位四捨五入)作為各該科之級距,原始得分0分者為0級分,每增加一個級距,依次往上得1、2、3、......,最高為15級分,由此得出考生的成績落在那個區間即為該級分(缺考以0級分計)。

  • 例如某年到考考生為161,567人,而某考科總分為100分
  1. 取前1%的1616人(1615.67小數無條件進位)原始成績總和,假設為151,497分
  2. 將此分數平均(先不四捨五入)後再除以15得6.25(6.249小數第三位四捨五入),則6.25即為級距
  3. 原始分數0分者為0級分
  4. 0.01~6.25為1級分,6.26~12.50為2級分……依此類推,81.26~87.50為14級分
  5. 15級分是87.51~100(滿分)

歷屆級分換算表[5][编辑]

  • 因為表格有限,以下只列出歷年級距,級距乘以級分即為該級分最高分數上限。
  • 例如級距5.5,則12級分最高分為66分,加上0.01分則為13級分最低分數下限。
  • 88年度-92年度,級距至小數點後三位,其他年份皆為小數點後二位。
  • 87年度以前只分全均標全後標,各科總級分為10級分。83年度無資料。
  • 91年度起,增加底標,92年度以前總級分的分布無資料。
  • 各年度學測統計資料請參考[6]

級距表[编辑]

年度 科目 級距 頂標 前標 均標 後標 底標
112年度 國文 5.21933 13 12 11 9 8
英文 6.11533 13 11 8 5 4
數學A 6.37467 11 9 7 5 4
數學B 6.38067 12 10 7 4 3
社會 7.84333 12 11 9 8 6
自然 7.57200 13 11 9 6 5
總級分 國文+英文+數學A+社會 49 43 35 25 22
總級分 國文+英文+數學B+社會 50 44 35 26 21
總級分 國文+英文+數學A+自然 50 43 35 25 21
111年度 國文 5.34000 13 12 10 9 7
英文 6.20867 13 12 8 5 4
數學A 5.56133 10 8 6 4 3
數學B 6.59867 13 11 8 4 3
社會 8.26200 13 12 11 9 7
自然 8.05133 14 12 10 7 5
總級分 國文+英文+數學A+社會 47 43 36 30 25
總級分 國文+英文+數學B+社會 49 44 36 28 23
總級分 國文+英文+數學A+自然 50 44 34 25 19
110年度 國文 5.38 13 12 11 9 8
英文 6.23 13 12 8 5 4
數學 6.03 11 9 6 4 3
社會 8.33 13 12 10 8 7
自然 8.27 13 12 8 6 5
總級分 國文+英文+數學+社會 47 42 35 28 22
總級分 國文+英文+數學+自然 50 44 34 26 21
109年度 國文 5.47 13 13 11 9 8
英文 6.35 14 12 9 6 4
數學 6.67 14 13 9 5 4
社會 8.82 13 12 10 8 7
自然 8.35 13 11 8 6 5
總級分 國文+英文+數學+社會 51 47 39 30 24
總級分 國文+英文+數學+自然 53 48 38 28 22
108年度 國文 5.63 13 13 11 9 8
英文 6.38 14 13 10 5 4
數學 6.67 14 12 9 5 4
社會 8.16 13 12 10 9 7
自然 8.27 13 11 8 6 5
總級分 國文+英文+數學+社會 51 46 39 30 23
總級分 國文+英文+數學+自然 52 47 37 28 21
107年度 國文 5.28 13 12 11 9 8
英文 6.34 14 13 10 6 4
數學 6.65 12 10 6 4 3
社會 8.88 13 12 10 8 7
自然 8.00 12 10 8 6 5
總級分 63 56 45 35 28
106年度 國文 5.81 13 12 11 9 7
英文 6.28 13 11 8 5 4
數學 6.29 11 9 6 3 2
社會 8.75 14 13 11 9 7
自然 8.28 13 12 9 6 5
總級分 62 55 44 34 27
105年度 國文 5.63 13 12 10 9 7
英文 6.34 14 12 9 6 4
數學 6.48 12 10 7 4 3
社會 8.53 13 12 10 8 7
自然 8.36 13 11 9 6 5
總級分 62 56 45 35 28
104年度 國文 5.90 13 13 11 10 8
英文 6.32 14 12 9 6 4
數學 6.53 12 10 7 4 3
社會 9.06 14 13 11 9 7
自然 8.33 13 11 9 6 5
總級分 63 57 47 36 28
103年度 國文 5.93 13 12 11 9 7
英文 6.31 14 12 10 6 4
數學 6.67 13 11 8 5 3
社會 8.81 14 13 11 9 8
自然 8.39 13 11 9 6 5
總級分 65 59 49 37 28
102年度 國文 5.90 13 12 11 9 7
英文 6.31 14 13 10 6 4
數學 6.42 12 10 7 4 3
社會 8.86 14 13 11 9 7
自然 8.16 13 11 9 6 5
總級分 63 57 47 36 27
101年度 國文 6.15 14 13 11 9 7
英文 6.38 14 12 10 6 4
數學 6.57 13 11 7 4 3
社會 8.55 14 13 11 9 8
自然 8.21 14 12 9 6 5
總級分 65 59 49 37 28
100年度 國文 5.59 13 12 11 9 8
英文 6.36 14 13 10 6 4
數學 6.67 13 11 7 4 3
社會 8.09 13 12 10 8 7
自然 8.37 13 12 9 7 6
總級分 64 58 48 37 28
99年度 國文 5.85 13 12 11 9 7
英文 6.20 13 11 8 5 4
數學 6.32 10 8 5 3 2
社會 8.45 14 13 11 9 8
自然 8.10 13 11 9 7 6
總級分 60 54 45 35 27
98年度 國文 5.94 14 13 11 10 8
英文 6.25 13 11 8 5 4
數學 5.97 11 9 6 4 3
社會 8.56 14 13 11 9 8
自然 7.91 12 11 9 7 6
總級分 60 55 46 37 29
97年度 國文 5.84 13 12 11 9 8
英文 6.36 14 13 10 6 4
數學 6.51 11 9 6 4 2
社會 6.92 13 11 10 8 7
自然 8.02 13 11 9 7 5
總級分 60 54 45 35 27
96年度 國文 5.86 13 13 11 10 8
英文 6.25 13 11 8 5 4
數學 6.27 10 8 6 4 3
社會 7.31 13 12 10 9 7
自然 7.97 13 11 9 7 5
總級分 59 53 45 36 29
95年度 國文 5.63 13 12 10 8 7
英文 6.25 13 11 8 5 4
數學 6.67 12 10 6 4 3
社會 7.77 13 12 10 8 7
自然 8.00 12 10 8 7 5
總級分 60 53 44 34 27
94年度 國文 5.52 13 12 10 8 7
英文 6.13 13 11 8 5 4
數學 6.41 11 9 6 4 2
社會 7.85 13 12 11 9 8
自然 7.98 13 12 9 8 6
總級分 59 53 45 36 28
93年度 國文 5.38 13 12 11 9 8
英文 6.19 12 11 8 5 4
數學 6.51 11 9 6 4 3
社會 7.58 13 12 11 9 8
自然 8.12 13 12 10 8 7
總級分 59 53 45 38 31
92年度 國文 5.313 13 12 10 8 6
英文 6.058 12 10 7 4 3
數學 6.463 10 8 5 2 1
社會 7.903 13 13 11 9 8
自然 7.699 12 11 9 7 6
總級分 58 53 45 36 29
91年度 國文 5.631 13 12 10 8 7
英文 6.075 13 11 8 6 4
數學 6.501 11 9 7 4 2
社會 8.513 14 13 12 10 8
自然 7.887 12 11 9 7 6
90年度 國文 5.650 13 12 10 9
英文 5.890 12 10 7 5
數學 6.366 11 9 6 3
社會 8.933 13 11 9 7
自然 8.166 12 10 8 6
89年度 國文 5.493 13 12 11 9
英文 5.859 12 11 8 6
數學 6.627 12 11 8 5
社會 8.470 12 11 9 8
自然 8.313 12 10 8 6
88年度 國文 5.553 13 12 11 9
英文 5.750 12 10 8 6
數學 6.620 12 10 7 5
社會 8.344 12 11 9 7
自然 7.785 11 10 8 5
87年度 國文 9.20     6 5
英文 9.85     5 4
數學 10.00     4 2
社會 14.60     6 5
自然 13.40     5 4
86年度 國文 8.85     6 5
英文 9.90     4 3
數學 10.00     3 2
社會 15.40     6 5
自然 13.20     5 4
85年度 國文 8.85     7 6
英文 9.65     5 3
數學 10.00     4 3
社會 14.80     6 5
自然 13.00     5 4
84年度 國文 9.10     6 5
英文 9.55     5 4
數學 10.00     5 3
社會 15.50     6 5
自然 9.65     5 4

標準[编辑]

各學科及總級分各訂有五項標準(計算均不含缺考生,總級分不含五科都缺考的考生),計算方式如下:

  • 頂標:成績位於第88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 前標:成績位於第75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 均標:成績位於第50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 後標:成績位於第25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 底標:成績位於第12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延續上面例子(到考考生為161,567人):

  1. 成績由低至高排序,取第142,179名考生的成績為頂標(161,567 × 88% = 142,178.96,取整數,小數無條件進位)
  2. 成績由低至高排序,第121,176名考生的成績為前標
  3. 成績由低至高排序,第80,784名考生成績為均標
  4. 成績由低至高排序,第40,392名考生成績為後標
  5. 成績由低至高排序,第19,389名考生成績為底標

成績使用之主要招生管道[编辑]

  • 大學甄選入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分為「繁星推薦」及「個人申請」兩管道,原本規定學測其中一科成績不得為0級分,108年起取消此限制,通常考生在選填志願時,會先做落點分析,判斷成績對於自己的理想校系是否有利。
    • 檢定:校系訂定的標準,通過此標準的考生才能取得下一階段評比的資格。
    • 採計(選用):列入計分的考科,作為錄取與否的依據。

除此之外,尚有離島原住民學生保送甄試、科技校院日間部四年制申請入學(四技申請入學)中央警察大學單獨招生、軍校申請入學等使用。

五選四制度[编辑]

108學年度起學測必考五科改為選考,大學端最多參採四科,旨在鼓勵學生多元學習。

參考資料[编辑]

  1. ^ 學測平均每人選考4.92科 選考人數最多考科曝光. Ettoday新聞雲. [2022-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1). 
  2. ^ 111申請入學-校系分則查詢.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3. ^ 大考中心簡介英文版. [200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4. ^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11 學年度考試簡章 (PDF).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3. 2021-08-06 [2021-12-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1) (中文(臺灣)). 
  5. ^ 歷屆級分換算表. [2015-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7). 
  6. ^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歷屆學科能力測驗統計資料,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2) 

註解[编辑]

  1. ^ 107學年度以前,國文及英文考科含選擇題及非選擇題。
  2. ^ 自107學年度起加考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

參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