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哈格里芬龍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哈格里芬龍当前版本,由宜蘭第一公民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1年5月2日 (日) 15:34 外部連結。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哈格里芬龙属
化石时期:上白堊紀,75.95 Ma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近颌龙科 Caenagnathidae
属: 哈格里芬龙属 Hagryphus
Zanno & Sampson, 2005
  • 巨型哈格里芬龍 H. giganteus Zanno & Sampson, 2005 (模式種)

哈格里芬龍學名Hagryphus)是偷蛋龍下目恐龍的一,生活於上白堊紀美國猶他州

發現與命名

[编辑]

到目前為止,哈格里芬龍只有一個物種模式種巨型哈格里芬龍H. giganteus),是在2005年由林賽·札諾(Lindsay Zanno)、史考特·山普森(Scott Sampson)所敘述、命名。牠的學名是來自於埃及神話的西方沙漠神祇以及希臘神話獅鷲;種名在拉丁文意為「巨大的」[1]

哈格里芬龍正模標本(編號UMNH VP 12765)是在2002年發現於猶他州南部的大階梯艾斯可蘭特國家紀念區[2],屬於Kaiparowits組。放射性年代測定顯示該標本所屬的地層可追溯至7600萬至7500萬年前,約坎潘階晚期。正模標本存放在鹽湖城猶他自然歷史博物館。化石包括不完整但關節仍連接的左手掌、及左橈骨的遠端部份。手掌缺少第二指爪,而半月型的腕骨橈腕骨則被保存下來。除此之外,還有腳掌骨頭碎片被保存下來,發現於手掌骨頭的旁邊[1]

分類

[编辑]

在2003年,這個猶他州的偷蛋龍類恐龍化石首次被新聞報導時,被認為是種近頜龍科恐龍[2]。之後在2005年被命名時,研究人員只能根據有限的化石材料,將哈格里芬龍歸類於偷蛋龍下目。在北美洲的偷蛋龍類之中,哈格里芬龍的地理分佈最南[1]

其他北美洲偷蛋龍下目的物種包括:稀罕單足龍快速小獵龍、及纖瘦縴手龍。這類恐龍主要生活在白堊紀亞洲,在亞洲亦發現了麥克氏可汗龍纖弱竊螺龍嗜角偷蛋龍等。

偷蛋龍下目的特徵是牠們那縮短的口鼻部、巨大而無牙的頜部、及精緻的頭冠。牠們的無牙頜部顯示牠們以為食物,但亦有可能也吃小型的脊椎動物。有證據顯示偷蛋龍類都是有羽毛的,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偷蛋龍類其實是真正的鳥類

大小

[编辑]

如同其名,巨型哈格里芬龍是大型的偷蛋龍下目恐龍,身長估計約有3公尺長,牠是最大型的偷蛋龍類恐龍之一[3],稍晚被命名的巨盜龍體型更大。哈格里芬龍被估計較北美洲纖手龍大30-40%,纖手龍是體型第二大的北美洲偷蛋龍類。正模標本的手掌長度約一呎[1]。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估計哈格里芬龍的身長約8呎,體重約50公斤[4]

參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Zanno, L. E. and Sampson, S. D. A new oviraptorosaur (Theropoda; Maniraptor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Campanian) of Utah.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5, 25 (4): 897–904. 
  2. ^ 2.0 2.1 Zanno, L.E. & Sampson, S.D. 2003. A new caenagnathid specimen from the Kaiprowits Formation (Late Campanian) of Utah.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3(3):114A
  3. ^ Barsbold, R. On a new Late Cretaceous family of small theropods (Oviraptoridae fam. n.) of Mongolia. 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 1976, 226: 685–688. 
  4. ^ Paul, G.S., 2010,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150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