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縣龍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Gongxianosaurus

珙县龙属
化石时期:早侏羅世托阿爾期
183–174 Ma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属: 珙县龙属 Gongxianosaurus
He et al, 1998
模式種
石碑珙縣龍
Gongxianosaurus shibeiensis

He et al, 1998
異名
  • ?鄒氏宜賓龍 "Yibinosaurus zhoui" 匿名(Ouyang), 2001 vide Ouyang, 2003

珙縣龍屬名Gongxianosaurus)是一基礎蜥腳下目恐龍,化石是在中國四川省珙縣石碑鄉早侏羅世托阿爾期自流井组英语Ziliujing Formation东岳庙段發現的四具零碎乃至完整的骨骼,涵蓋了大部分部位,僅手部和頭骨遺失,而成為化石數一數二完整的早期蜥腳類之一。[1]模式種石碑珙縣龍G. shibeiensis)的屬名及種名都以發現地為名;[1]於1998年透過短篇文獻發表,[2]但仍有待進一步的全面描述。[3]

發現[编辑]

1997年周凤云等人在中國四川省珙縣石碑鄉進行地質研究時,在200平方公尺範圍內發現大量恐龍化石,其中大多數屬於蜥腳類,另有少許獸腳類遺骸。這些化石出土自自流井组英语Ziliujing Formation东岳庙段的紫色泥岩層,[2]地質年代約1億8270萬至1億7410萬年前的托阿爾期,[4]因此珙縣龍在年代上介於稍早的原始蜥腳形亞目祿豐龍與稍晚的基礎蜥腳下目蜀龍之間。[2]珙縣龍遺骸為四隻尺寸相當的個體,有的破碎有的完整,一同建構了骨架的大部分部位,手部和頭骨遺失,僅有前上頜骨及牙齒。1998年何信祿等人在初步記載的文獻簡略描述了新屬新種石碑珙縣龍。[2]文中提及將來會發表更全面的描述,而當時清修工作仍持續進行中。[2]2000年羅和王长生發表了第二篇簡短描述,也介紹珙縣龍為一新種蜥腳類,但沒提過兩年前發表的第一篇論文。[1][5]兩篇內容皆透露許多重複的資訊。[5]羅王認為某些遺骸並非模式種,而是第二個種。[1]2001年及2003年歐陽輝非正式地將之歸入鄒氏宜賓龍名下。[6][7]

描述[编辑]

珙縣龍的化石是四隻個體的部份骨骼,包括2個右前上頜骨、接近完整的左右下頜、50多顆牙齒、關節脫落的頸椎、背椎、薦椎及尾椎、完整肩帶、骨盆、後肢及腳部、一些零散的肋骨及胸骨[2]

身長可能達14公尺。[1]是四足步行的植食性動物。牙齒較大及呈匙形、前肢長度是後肢的70-75%、趾骨粗短及爪骨粗壯,這些都是蜥腳類的典型特徵。[2]由裡至外的趾骨數量為2-3-4-5-1,除最外趾其餘都有爪子。[1]不像其他蜥腳類的是,脊椎缺乏網狀構造與側凹,因此非常厚重。[1]薦骨由三節薦椎融合而成,少於後期蜥腳類的數量。[1][8]人字骨沒有分叉。[1]

蜥腳類肢部的重要特點在於骨化程度大幅降低,傾向以軟骨代替。珙縣龍是唯一已知具有骨化跗骨的蜥腳類,於是可推論兩種可能:珙縣龍作為演化位置最基礎的蜥腳類,抑或是骨化跗骨也存在於其他早期蜥腳類,只是化石普遍破碎而未保存下來。[8]

分類[编辑]

由於大多化石尚未描述,能提供的系統發生學特徵資訊有限,因此至今僅有很少支序分類學分析會納入珙縣龍。最近期的一篇是2011年,認為珙縣龍比火山齒龍塔鄒達龍依珊龍基礎,但比雷前龍萊森龍布里卡納龍卡米洛特龍黑丘龍進階。[9]

蜥腳下目 Sauropoda

黑丘龍 Melanorosaurus

卡米洛特龍 Camelotia

布里卡納龍 Blikanasaurus

unnamed

萊森龍 Lessemsaurus

雷前龍 Antetonitrus

珙縣龍 Gongxianosaurus

沉重龍類 Gravisauria

火山齒龍 Vulcanodon

塔鄒達龍 Tazoudasaurus

依珊龍 Isanosaurus

真蜥腳類 Eusauropoda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Yaonan, Luo; Wang Changsheng. A New Sauropod, Gongxianosaurus,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of Sichua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 English Edition. 2000, 74 (2): 132–136. ISSN 1755-6724. doi:10.1111/j.1755-6724.2000.tb00440.x.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何, 信禄; 王长生; 刘尚忠; 周凤云; 刘图强; 蔡开基; 代兵. 四川南部珙县早侏罗世一新蜥脚类恐龙. 四川地质学报. 1998, 18 (1): 1–6. ISSN 1006-0995. 
  3. ^ Upchurch, Paul; Paul Barrett; Peter Dodson. Sauropoda. Weishampel; Dodson; Osmólska (编). The Dinosauria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2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298. ISBN 978-0-520-24209-8. 
  4. ^ Gongxianosaurus. The Paleobiology Database. [24 December 2012]. 
  5. ^ 5.0 5.1 Glut, Donald F. Gongxianosaurus需要免费注册.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3rd Supplement.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mpany, Inc. 2003: 349–350. ISBN 978-0-7864-1166-5. 
  6. ^ 匿名,2001。重慶自然博物館導覽手冊。
  7. ^ 歐陽,2003。楊氏馬門溪龍的骨骼特徵與馬門溪龍科的系統分類。博士論文。成都理工學院。176 pp。
  8. ^ 8.0 8.1 Wilson, Jeffrey. Overview of Sauropod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Rogers; Wilson (编). The Sauropods: Evolution and Paleobiology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26–28. ISBN 978-0-520-24623-2. 
  9. ^ Apaldetti, Cecilia; Ricardo N. Martinez; Oscar A. Alcober; Diego Pol. A New Basal Sauropodomorph (Dinosauria: Saurischia) from Quebrada del Barro Formation (Marayes-El Carrizal Basin), Northwestern Argentina. PLOS ONE. 9 November 2011, 6 (11): 16. Bibcode:2011PLoSO...626964A. PMC 3212523可免费查阅. PMID 22096511. doi:10.1371/journal.pone.0026964可免费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