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吉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釋吉藏
絹本著色嘉祥大師像
(13世紀,日本奈良)
本名安貰
出生549年(南朝梁太清三年)
南朝金陵(今南京
圓寂623年(唐武德六年)
宗派三論宗
駐錫於嘉祥寺、日嚴寺、慧日道場、實際寺、定水寺、延興寺
師承興皇法朗
徒弟與學生慧遠、嘉祥寺智凱、定水寺智凱、碩法師、智命、慧灌
著作三論玄義》等40餘部

釋吉藏(549年—623年),俗姓,原名[1],後改名吉藏隋唐比丘論師,為漢傳佛教三論宗的集大成者。吉藏具有安息帝國(今大伊朗地區)血統,當時人稱胡吉藏,曾在會稽的嘉祥寺長期宣講佛法,名盛一時,被尊稱為嘉祥大師嘉祥吉藏,其與淨影慧遠天台智者(智顗)分別屬於三論宗、地論宗天台宗三個不同學統,並稱為隋代三大師。

生平

[编辑]

吉藏的家族來自安息帝國,因為躲避仇人而搬遷至南海,後來又搬到金陵。549年(梁武帝太清三年),吉藏在金陵出生。吉藏的父親是個虔誠佛教徒,後來出家為僧,法名道諒。年幼時,曾隨其父道諒,去會見真諦大師,真諦為他取名為吉藏[2]。道諒也常帶吉藏去興皇寺,聽法朗大師講佛法。七歲時,吉藏跟著法朗出家、學法。

吉藏天資聰穎,悟解靈敏。十四歲開始學《百論》,十九歲時可以在眾人面前,覆述法朗講過的法語。二十一歲,吉藏受具足戒之後,名聲逐漸變高,深受南朝桂陽王的信奉。隋朝平定百越之後,吉藏往東遊行,在浙江會稽的秦望山嘉祥寺居住下來,於此說法十五年,並為《法華經》作章疏。597年(隋開皇十七年),致書於天台智顗大師,邀請他前來宣講《法華經》,但智顗大師因病無法前往,不久即病逝。599年(隋開皇十九年)京師長安設立日嚴寺,吉藏應晉王楊廣(即後來之隋煬帝)詔請,前往日嚴寺任住持。在日嚴寺期間,吉藏撰寫了《淨名玄論》,並整理《維摩經》的註疏,又完成《中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等三論註疏,從而創造「三論宗」[1]

開皇末年,晉王楊廣在揚州設置了四個道場。606年(隋大業二年),吉藏奉命住持其中的慧日道場,獲得了豐渥的獎賞,並撰述《三論玄義》一書。609年(隋大業5年)又受齊王楊暕邀請,與「三國論師」僧粲進行辯論,往復四十餘次,最後獲勝,聲名因此更盛。

618年(唐武德元年),唐高祖成立中央僧官十大德」,以管理眾多僧眾,吉藏受高祖親自召見,次年獲選為十大德之一,曾經居住過京師實際寺與定水寺。唐齊王李元吉欽佩吉藏的風範,請他當自己的老師,邀請他進入延興寺。623年(唐武德六年)五月臨命終時,作〈死不怖論〉而入寂[1],享壽75歲,葬於終南山至相寺的北巖。

師承

[编辑]

吉藏的業師興皇法朗遼東僧朗大師的再傳弟子。因當時遼東屬於高麗,僧朗大師又被稱為「高麗朗」,對華嚴、三論有深入研究。南朝齊建武年間,僧朗大師到達江南,隱居於攝山(即棲霞山),梁武帝派了僧詮等十人,去向他學習三論,三論宗也隨之光大。僧詮大師後住攝山止觀寺,終身不下山,同樣致力於華嚴、三論的研究。興皇法朗,長干智辯,禪眾慧勇,棲霞慧布都是僧詮大師的得意門徒。興皇法朗大師弘法二十五年,使三論學說成為當時中國佛教思想界的主流之一。

學說

[编辑]

吉藏發揚大乘佛教中觀學派龍樹提婆的三論(即《中論》、《十二門論》與《百論》)教義,成為中國佛教三論學的集大成者。

吉藏自許為「關中舊說」與「關河舊義」的承繼者。「關河」語出梁武帝〈注解大品序〉中「關河舊義」,「關河」指鳩摩羅什僧團所在的長安位於「關中」,臨渭河[3]。「關河舊義」主要指關河的般若學,仍依鳩摩羅什所傳的「實相」為核心,其外為《大品》、《小品》、《大論》、《中論》及《十二門論》等經論,並進而以此「般若」通貫《法華》、《維摩》等經及涅槃法身等佛教課題,不同宗派興起後各經自為一義學體系」[4]

弟子

[编辑]

根據《續高僧傳》紀載,吉藏的弟子有慧遠(597年–647年)、嘉祥寺智凱、定水寺智凱、碩法師、智命、慧灌等人。其中慧灌是高麗僧人,後來到日本弘傳三論學說,成為日本三論宗的初祖。

著述

[编辑]

吉藏的著述以疏、疏為主,《東域傳燈目錄》收錄40部[5][6],〈三論宗章疏〉收錄30部[7],目前經考證約有25部流傳,10餘部散佚[8][9]。吉藏的著述記錄了佛教發展史實資料,是後人研究佛教史的重要參考文獻。

吉藏在《大乘玄論》中表現出淨土思想,他發展出五種佛土概念,分別為淨土、不淨土、淨不淨土、不淨淨土、雜土,其中只有第一種「淨土」才是完全清淨,而「淨土」內又有四種眾生品類,由劣至勝分別為凡聖同居土、大小同住土、獨菩薩所住土、諸佛獨居土[10]。《大乘玄論》顯揚三論宗之「諸法性空」與「非有非空」之中道思想,為三論宗最簡明之綱要書,亦為了解龍樹中觀思想之入門書[11]

經疏

[编辑]
書名 卷數 注疏對象 收錄 別名 備註
法華義疏 12 法華經 大正藏第34冊 No. 1721 法華經義疏
法華遊意 1 大正藏第34冊 No. 1722 法華經遊意
法華統略 3 卍新纂續藏第27冊 No. 0582 分本末為六卷
法華新撰疏 6 散佚
法華玄談 10[12] 散佚[12]
法華科文 2 法華經科文 散佚
涅槃經義疏 20 大般涅槃經 涅槃義疏 散佚
涅槃經遊意 1 大正藏第38冊 No. 1768 涅槃遊意
維摩經略疏 5 維摩詰經 卍新纂續藏第19冊 No. 0343 維摩略疏
維摩經廣疏 6 大正藏第38冊 No. 1781 維摩廣疏、維摩經義疏[5]
勝鬘經寶窟 3 勝鬘經 大正藏第37冊 No. 1744 勝鬘寶窟
金光明經疏 1 金光明經 大正藏第39冊 No. 1787
金剛般若疏 4 金剛經 大正藏第33冊 No. 1699
大品般若略疏 10 大品般若經 散佚
大品般若廣疏 10 卍新纂續藏第24冊 No. 0451 大品經義疏 卷第二散佚
大品經遊意 1 大正藏第33冊 No. 1696 大品般若遊意
盂蘭盆經疏 1 盂蘭盆經 盂蘭經疏 散佚
彌勒經遊意 1 彌勒經 大正藏第38冊 No. 1771
華嚴遊意 1 華嚴經 大正藏第35冊 No. 1731 華嚴經遊意
仁王略疏 1 仁王經 散佚
仁王般若經疏 2 大正藏第33冊 No. 1707 仁王經疏 大正藏收錄3卷
無量壽經義疏 1 無量壽經 大正藏第37冊 No. 1746
觀無量壽經義疏 1 觀無量壽經 大正藏第37冊 No. 1752 觀無量壽經疏
淨飯王經疏 1 淨飯王經 散佚
觀音經讚 1 觀世音經讚 散佚
入楞伽義心 1 楞伽經 散佚

論疏

[编辑]
書名 卷數 注疏對象 收錄 別名 備註
十二門論疏 2 十二門論 大正藏第42冊 No. 1825
十二門論略疏 1 散佚
中觀論疏 10 中論 大正藏第42冊 No. 1824 中論疏
中論玄 1 散佚,或謂等同於《三論玄義》[13]
中論遊意 1 中論玄義 散佚
中論略疏 1 散佚
百論疏 3 百論 大正藏第42冊 No. 1827
法華玄論 10 法華經 大正藏第34冊 No. 1720 法華經玄論
淨名玄論 6 維摩詰經 大正藏第38冊 No. 1780
大乘玄論 5 大乘佛法要義 大正藏第45冊 No. 1853 大乘玄、大乘玄章、大乘玄義
二諦義 3 二諦要義 大正藏第45冊 No. 1854 二諦章
三論玄義 1 三論宗思想 大正藏第45冊 No. 1852 中論玄、中論玄義[13]
三論略章 1 卍新纂續藏第54冊 No. 0876 大乘三論略章 疑為偽作[14]
三論序疏 1 散佚
八科章 1 大乘佛法要義 散佚
龍樹提婆傳疏 1 龍樹提婆傳 散佚

延伸閱讀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續高僧傳/卷11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釋星雲. 復興三論宗吉藏大師. 星雲大師全集電子版. 佛光山.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4). 
  2. ^ 續高僧傳》卷11〈唐京師延興寺釋吉藏傳〉:「釋吉藏。俗姓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因遂家於交廣之間。後遷金陵而生藏焉。年在孩童。父引之見於真諦。仍乞詺之。諦問其所懷。可為吉藏。因遂名也。」
  3. ^ 吉藏《百論疏》:「此論本是長安舊義。昔在江左,常云關河相承,晚有所得,人不學斯論,多是相著。」又吉藏《大乘玄論》:「前讀關河舊序。如影、叡(曇影、僧叡)所作。所以然者。為即世人云。數論前興。三論後出。欲示關河相傳,師宗有在,非今始搆也。」
  4. ^ 賴鵬舉. 關河的三世學與河西的千佛思想. 東方宗教研究. 1993, 4: 233–259 [2023-12-14]. ISSN 1013-9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5). 
  5. ^ 5.0 5.1 佐藤, 達玄. 吉藏の撰述書について.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東京: 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 1962, 10 (2): 564–567 [2023-12-14]. ISSN 0019-4344. doi:10.4259/ibk.10.5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6. ^ 興福寺永超. 《東域傳燈目錄》CBETA 電子版 (PDF).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02-11-04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4) (中文(臺灣)). 
  7. ^ 元興寺安遠. 《三論宗章疏》CBETA 電子版 (PDF).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02-11-04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4) (中文(臺灣)). 
  8. ^ 李雪濤. 《三論玄義》初探(上) (PDF). 內明月刊. Vol. 20 no. 237 (香港: 內明雜誌社). 1991-12-01: 4–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4) (中文(香港)). 
  9. ^ 汤用彤. 隋唐佛教史稿. 湯用彤論著集. 中华书局. 2020. ISBN 9787101116823 (中文(中国大陆)). 
  10. ^ 廖明活. 吉藏的淨土思想 (PDF).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7, 11: 189–218 [2023-12-14]. ISSN 1017-6462. doi:10.6351/BICLP.199709.018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4). 
  11. ^ 慈怡法師 (主編). 三論玄義.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 佛光). 1988 [2023-12-14]. ISBN 9789575433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4) (中文(臺灣)). 
  12. ^ 12.0 12.1 余淑芳. 由江南到關中──三論吉藏晚年思想轉變之探討 (PDF). 中華佛學研究 (新北市: 中華佛學研究所). 2017, (18): 141–179 [2023-12-14]. ISSN 1026-969X.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4) (中文(臺灣)). 
  13. ^ 13.0 13.1 刘常净. 三、释名题. 三论玄义记. 三论宗文集.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4). 
  14. ^ 吉藏.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三論略章》 (PDF).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02-11-04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4) (中文(臺灣)). 卍云。此書恐邦人所摘錄。而所抄出者。則係嘉祥大師製作。故姑收藏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