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鲎地(英语:Hau Tei)是香港新界荃湾区柴湾角一座小山,是元荃古道的南面起点,现时被荃景围住宅区和青山公路荃湾段所包围。相传,鲎地因其山形似而得名。

历史[编辑]

鲎地西面大部分山坡属新界邓族拥有,占地362,632平方英尺,四周设有地界界石。山上筑有新界邓族三世祖邓日旭之墓园“半月照潭”,墓地立于北宋开宝年间,是一个风水名穴。[1][2] 传统上,新界邓族会于每年农历九月十九日拜祭该墓。鲎地除了作为邓氏祖坟位处地方的土名,亦可见于荃湾天后宫立于光绪26年的庙碑,以及战前旅行家黄佩佳的专栏文章中。

1900年代末,有荃湾村民向新界理民府申请在鲎地前的浅滩建屋,邓族各房因风水问题联署反对并成功阻止。1910年代末兴建的青山公路,走线原跨过墓园后山,经邓族长老向港督反映后,走线改为更靠近海边。1923年,有柴湾角村村民于鲎地附近挖泥,邓族再向新界理民府交涉,最终政府于1927年容许邓族购置墓园周边的土地,以阻止他人建坟、建屋,又不准在墓前建高楼。[3][4]

1950年代,香港政府在鲎地前的海湾填海,以发展柴湾角工业区。邓族极力反对,最终与政府达成协议,于墓前划出一条风水廊,并不可建高楼。唯至1970年代末,工厂区内的四层高工厂纷纷重建成高层工厦。[5][6]1964年,政府计划收回墓园东面和南面近二万平方英尺土地作筑路发展,遭邓族极力反对。[7][8][9]1960年代末,地铁荃湾线在早期规划时曾包括在荃景围设立荃湾西站,亦因邓族反对而无疾而终。[10]

1960年代中,荃湾沙咀杨屋村清拆作都市化发展,政府以鲎地命名其中一条新街道,是为鲎地坊,现建有一个有盖小贩市场。

鲎地岗前的青山公路荃湾段原是新界环回公路最后一段未兴建的预留路段,当中的道路扩阔工程需征收墓园少量土地,邓族一直反对该计划。政府于1997年修改计划,协议迁移墓园大门两条石柱(立于1894年,在兴建青山公路时迁到现址),削走鲎地部分山坡,使该段象鼻山路最终得以于2007年落成通车。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麦树坚. 鱟、鱟地和鱟地坊. 香港文学. 201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2. ^ 荃灣青山公路鄧公日旭祖墓. Soldier 的世界. 2014-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3. ^ James Hayes. ROYAL ASIATIC SOCIETY—VISIT TO THE TANG FAMILY GRAVES ON SATURDAY, 11TH DECEMBER, 1976.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76. 
  4. ^ 邓寄芳(邓族二十九传裔孙). (〈重修鄧氏日旭公墓碑記〉,. 1931. 
  5. ^ A grave at Tsuen Wan 位於荃灣的墓穴. 香港大学图书馆. 特藏部. 1972-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英语). 
  6. ^ 新界消失的風水廊. 香港商报. 2017-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7. ^ 荃灣鄧族祖墳鱟地收回築路 元朗鄧族子孫震驚擬開會應付. 华侨日报. 1964-11-09. 
  8. ^ 政府將收回鱟地部份 配合荃灣發展藍圖. 华侨日报. 1964-11-25. 
  9. ^ 政府擬收回荃灣鱟地 錦田鄧族子孫通過堅决反對. 华侨日报. 1964-12-09. 
  10. ^ Freeman, Fox, Wilbur Smith & Associates - 《香港集体运输研究补充报告》"Hong Kong Mass Transport Study Supplementary Report",1968。《香港集体运输研究补充报告》是中文译名,文件只有英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