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力范围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政治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22年9月23日) |
势力范围(英语:sphere of influence, SOI),“是一确定区域;在区域内,某单一外在外来强权能发挥主导的影响力,限制该区域内政治实体的独立性或行动自由。”[1][2]
19世纪随非洲大猎,于欧洲,势力范围的概念雏形形成;[2] 类似用语如行动范围(spheres of action)、影响区域(zones of influence) 、优势范围(spheres of preponderance)及责任范围(spheres of responsibility)等。[2]
在定义之中,势力范围的行为者分为主导国(dominant Powers)与臣属国(Subordinate States)[2]。臣属国可能为附庸国、卫星国,甚或殖民地;又或保持主权国家外观,但失去部分独立性与行动自由。[2]
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可分属于一个以上强国的势力范围;如19世纪的伊朗与泰国受一个以上强国分别划定的势力范围,扮演强国间的缓冲国。
新帝国主义与19世纪
[编辑]新帝国主义盛行的19世纪,伊朗受英国与俄国划定势力范围,成为两强的缓冲国;泰国则介于英国与法国之间。
二战
[编辑]大东亚共荣圈
[编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鼎盛时期,日本帝国的势力范围相当大。因此,日本帝国在太平洋地区组建并形成了“大东亚共荣圈”(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这个势力范围包括了日本群岛及其控制的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及地区。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编辑]根据1939年的秘密协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东欧和东北欧被分为纳粹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在北部,芬兰,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被划入苏联范围。如果发生“政治重组”,波兰将被分割,纳雷夫,维斯瓦河和桑河的东部地区将流向苏联,而德国将占领西部。与东普鲁士相邻的立陶宛将在德国的势力范围内,尽管在1939年9月达成的第二个秘密协议将立陶宛分给苏联。条约的另一条款规定,当时属于罗马尼亚的贝萨拉比亚将在莫斯科之下。1940年6月28日,苏联对布科维纳的入侵违反了《莫洛托夫-里本特罗普条约》,因为它超出了轴心国同意的苏联势力范围。苏联否认协议存在,直到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充分肯定了秘密协议的存在和真实性。
冷战
[编辑]冷战时期,西欧(亦包括北欧、希腊和土耳其)、日本、南韩、台湾、菲律宾及拉丁美洲(除了古巴)通常被认为是在美国的势力范围之下。同时期的东欧(除了南斯拉夫和希腊)、朝鲜、古巴、越南、蒙古国、南也门及部份非洲共产主义国家则被认为是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下。
然而,鉴于势力范围概念与国家主权等原则间的矛盾,美苏不承认有建立“势力范围”;美苏的势力范围维系于双方的默契与其在势力范围压制臣属国的能力。[2]
美国
[编辑]自19世纪,詹姆斯·门罗总统主张,新世界将摆脱欧洲在美洲建立势力范围,即门罗主义。随著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很少有国家闯入这一区域。[3] 苏联和古巴导弹危机是一个明显的例外。
苏联
[编辑]冷战期间,波罗的海国家,中欧,东欧的一些国家,古巴,老挝,越南,北朝鲜,以及中苏决裂、铁托与斯大林分裂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南斯拉夫共和国处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
随著冷战的结束,东方集团瓦解,有效地结束了苏联的势力范围。然后在1991年,苏联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联邦和其他几个前苏联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
1990年代后的北约与俄罗斯
[编辑]1997年,北约与俄罗斯签署了《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法案》,其中指出“旨在在欧洲创造一个安全与稳定的共同空间,而不会划分界限或势力范围限制任何国家的主权”。
2009年,俄罗斯断言欧盟希望有一个势力范围,而东部伙伴关系是“试图扩大它的势力”。2009年3月,瑞典外交大臣卡尔·比尔特表示:“东方伙伴关系与势力范围无关。区别在于这些国家自己选择了加入”。
2008年俄格战争后,瓦茨拉夫·哈维尔和其他中欧和东欧前领导人签署了公开信,指出俄罗斯违反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的核心原则。
2014年11月,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批评普丁,“他对势力范围的思考过时,对国际法不以为然”,这使“整个欧洲和平秩序受到质疑”。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Keal, Paul. Unspoken Rules and Superpower Domi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1983: 15.
A sphere of influence is a determinate region within which a single external power exerts a predominant influence, which limits the independence or freedom of action of political entities within it.
- ^ 2.0 2.1 2.2 2.3 2.4 2.5 吴俊霖. 國際政治中勢力範圍概念之轉變:以中美俄三國為例,2000-2012年. 东吴大学. 2013.
- ^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8 15th.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269. ISBN 1-59339-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