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义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嘉义地区地处嘉南平原,范围涵盖今嘉义市。嘉义地区古名诸罗山,系来自于居住于该地的原住民洪雅族聚落名称“诸罗山社”。清治时期设置诸罗县,因林爽文事件易名“嘉义”。嘉义也是台湾在台南一带之后最早获得荷兰人、汉人开垦的地区。近代之后,hi在日治时期曾是台湾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也因其地理位置成为台湾林业的中心地。战后嘉义市是台湾三个省辖市之一,是中南部地区仅次于高雄台南的第三大城市。而嘉义县则是台湾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史前时期至明郑时期

[编辑]

在汉人、日本人、荷兰人进入台湾之前,嘉义地区是原住民邹族洪雅族的活动地区。(~)'嘉义的旧名“诸罗山”系来自于居住于该地的原住民洪雅族聚落名称,十七世纪中叶荷兰文献记载为Tirosen、[注 1]Tirocen、Tiracen、Tilaocen[1]:232-233、Toelosang[2]等,郑氏据台时汉字台语音译写为“猪罗山社”、1664年sieokwqk《永历十八年台湾军备图》在平地绘有“猪磱山番”[3]:10清治时改写为“诸罗山社[4]。17世纪初,汉人、日本人、荷兰人开始进出嘉义地区。由清初的方志以后开始有记载,1621年原籍福建漳州的留日海盗甲螺颜思齐引率留日汉人与日本海商或海盗巢居魍港(今嘉义布袋)[5]。此地原为洪雅族栖息地,1624年荷兰来台湾之后,自台南北上安抚了嘉义nuihihjhgjhguhguygghug一带的平埔族,并开始在嘉义地区经营,此地在1650年代以前为鹿皮贸易的广大猎场,之后引入汉人开垦,这里成为台湾汉人较大的聚居地之一。现在嘉义市内的红毛埤(今兰潭水库)的历史就可追溯至荷兰时代。明郑政权成立之后,嘉义地区隶属天兴县,是明郑政权的有效统治范围之内。

清治时期

[编辑]

清朝攻占台湾之后,在1684年设置台湾府,分为三县,将天兴县北部分出诸罗县,嘉义地区大部被划入诸罗县。1704年,诸罗县治自佳里兴迁至诸罗山(即今嘉义市),诸罗知县宋永清以木栅为城,开启嘉义建城之始。1786年,林爽文掀起反清之役。林爽文虽然围攻诸罗城长达十个月,却因当时诸罗县军民坚守城池而未能成功。林爽文事件之后,乾隆帝“嘉其死守城池之忠义”,改“诸罗”名为“嘉义”,此文嘉义地名之始。而诸罗县城也自此之后改建土城。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发,嘉义县城自三月廿八日被叛军包围至六月初八日,即“嘉义围城战”。

光绪年间,嘉义知县单瑞龙又改以砖石砌城,而后又有王得禄义捐整建城垣,并修筑月城及炮窝。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全台为三府一直隶州十一县三厅,嘉义县属于台南府,县治仍设于嘉义市。

日治时期

[编辑]

1895年清朝签订马关条约,将福建台湾省割让给日本之后,嘉义县改为嘉义支厅,由台南县管辖。1897年,日人又将台湾行政区划改为六县三厅,嘉义、云林两支厅合并为嘉义县,县治设于嘉义。1898年,再将台湾行政区划调整为台北、台中、台南三县及宜兰、台东、澎湖三厅。嘉义地区全境被划入台南县,下辖嘉义、打猫、朴仔脚三个辨务署。1901年,日人将全台行政区划整并为二十个厅,嘉义地区的三个辨务署合并为嘉义厅,下辖有七个支厅。1909年,再改二十厅为十二厅,嘉义厅下设有十二支厅。1920年至二战结束之前,嘉义地区划归台南州,分属嘉义街(在1930年升格为嘉义市)、嘉义郡东石郡[6]。在这次行政区划大调整的同时,嘉义当地反对嘉义地区被划入台南州的士绅创建嘉义置州同盟会,发起嘉义置州运动,要求设立范围包括今云林县、嘉义县市和台南市新营地区(后来的新营郡)的嘉义州,但未能成功。

1906年,嘉义发生梅山地震。嘉义地区受灾严重,嘉义市城池除东门之外几乎全毁,然而这也成为日人在嘉义市区实施市区改正的契机,使得嘉义市开始变为近代化都市。日治时期,嘉义市凭借其地理位置成为阿里山木材的集散地,是台湾林业的中心城市之一。地震之后,日本人开始修建阿里山森林铁路,使得嘉义的林业开始真正发展,也成为嘉义经济起飞的开始。林业是日治时期嘉义的中心产业,市内木材行鳞次栉比,亦带动了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发达的产业使得嘉义在日治时期是台湾仅次于台北、台南、高雄、基隆的人口第五大城市。日治时期的嘉义也是一座文化重镇,有“画都”之称。台湾历史上最著名画家之一陈澄波就是嘉义人。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
1946年~1950年嘉义市行政区划(左)与嘉义市现行行政区划(右)。

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期。1945年,日治时期的嘉义市改制为省辖市,即为嘉义市第一次省辖市时期。原嘉义郡东石郡改制为嘉义区、东石区,归属于台南县。1950年,台湾调整县市行政区划,1950年8月,嘉义市被分割为新东新西新南新北水上太保等四镇二乡。同时嘉义区、东石区与四镇二乡合并为嘉义县,并撤销区级行政区。然而嘉义市被撤销之后民怨高涨,政府不得不在1951年11月撤销新东、新西、新南、新北四镇建制合并为嘉义市,成为嘉义县内唯一的县辖市,并且是嘉义县的县治。1982年7月1日,在许世贤等地方人士多年奔走下,嘉义市再度升格为省辖市,设市当时不设区[7],后在1990年10月6日划分为东区西区二区。

嘉义市弥陀路二二八纪念碑
嘉义市二二八纪念公园

1947年初,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嘉义是二二八事件的重灾区。3月2日,嘉义民众攻占了市府、电台等设施。之后市民还包围了水上机场,和军警展开对峙。3月8日,纷争暂时平息,但已有300多名普通市民伤亡。然而3月12日开始,国军开始大规模镇压市民,使得嘉义沦为二二八事件的重灾区,和国军谈判的嘉义士绅代表陈复志、吴溪水、苏宪章、施珠文、黄水树、陈澄波、卢炳钦、潘木枝、柯麟等人也被枪决。1989年,嘉义市竖立了嘉义市弥陀路二二八纪念碑,是台湾第一座二二八纪念碑。而嘉义市二二八纪念公园内的二二八纪念馆也是台湾第一座二二八纪念馆。

二二八事件虽然使嘉义陷入腥风血雨,却也使得嘉义市市政在之后长期由党外的“许家班”执政,让嘉义享有“民主圣地”之称。1968年,许世贤当选嘉义市长,成为台湾首位民选女性县辖市长。1972年,许世贤又以全国第一高票当选立委。1982年,许世贤以超过八成的得票率当选首任民选省辖市嘉义市长,也是台湾首位女性县市长[8]。许世贤在1983年去世之后,她的女儿张博雅在补选中当选市长并在1985年市长选举中成功连任。此后许家班执掌嘉义市政权至2000年。而在嘉义县方面,地方派系则在嘉义县的政治版图中扮演重要作用。其中又以黄、林两大派系势力最强。其中黄派支持中国国民党,在海线势力较强。而林派虽然原本也支持国民党,但在2001年县长选举之后倒戈民进党,在山线势力较强。此外,“萧家班”的势力范围横跨嘉义市县,但在2001年之后已逐渐淡出政坛。

嘉义地区在台湾经济仍以农业为主的日治时代和战后早期因为是台湾重要的粮食产地,加上林业发达,曾是台湾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然而随著台湾经济自1960年代之后开始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加上阿里山为保育环境停止砍伐树木,嘉义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开始相较台湾其他地区滞后,人口外流现象也十分严重。嘉义县人口在1984年达到573,601人的峰值之后就陷入减少,是台湾最早开始人口减少的县份之一[9],使得嘉义成为台湾人口高龄化最严重的地区。而嘉义市的人口也相对增长缓慢。战前嘉义曾经是台湾第五大都市,人口数不仅高于同为省辖市的新竹市,甚至高于台中市。然而战后由于人口成长缓慢,人口数现在已经被新竹远远甩开达超过16万人之多,仅有新竹市人口的约六成[10]。现在嘉义县除了继续被称为“农业首都”之外,亦积极招商并发展工业区,同时还在原本的阿里山国家风景区之外再开辟故宫南院高跟鞋教堂等新景点来发展以旅游业为首的服务业,寄望实现产业的多样化。

注释

[编辑]
  1. ^ 热兰遮城日志-1643年10月23日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翁佳音; 曹铭宗.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台湾珍藏18 初版. 台北市: 猫头鹰. 2016年1月. ISBN 978-986-262-276-6. ‘Tilaocen’资料出处:东印度公司档案编号VOC 1218, fol. 456 
  2. ^ Frederik de Wit. Tabula Indiae Orientalis [东印度地图] (地图). 阿姆斯特丹: Jansson. 1662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5) –通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 数位馆藏 (拉丁语). Toelosang(北回归线下) 
  3. ^ 叶振辉. 永曆十八年台灣軍備圖 (地图). 打狗歷史圖說: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委託研究報告.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10. 2000-12 [原图推测制于1664年] [2023-03-19]. ISBN 957-02-73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8) –通过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猪磱山番 
  4. ^ 認識嘉義-歷史沿革. 嘉义市: 嘉义市政府. [2011-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0) (中文(台湾)). 
  5. ^ 黄阿有. 顏思齊鄭芝龍入墾台灣研究. 台湾文献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3-12, 54 (4): 93–122. 
  6. ^ 日治时期(1895-1945)[永久失效链接]
  7. ^ 臺灣建制市的市轄區變遷. [2016-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8. ^ 臺灣第一位女省轄市長 - 許世賢(1908-1983). [2016-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9. ^ 歷年人口數. [2016-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8). 
  10. ^ 嘉義市戶政服務網 歷年人口數. [2016-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