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德國馬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國馬克
Deutsche Mark (德文)
German mark (英文)
Gjerman Mark (阿爾巴尼亞文)
Немачкa марка(塞爾維亞文)
1馬克的正反面
標準代碼
ISO代碼DEM
使用地區
法定貨幣聯合國 科索沃 (1998–2002)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流通貨幣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 (1992–1998)
蒙特內哥羅 黑山共和國 (1999–2002)
發行歷史
始發時間1948年6月20日
之前貨幣帝國馬克
薩爾法郎薩爾保護領
東德馬克東德地區
歐洲匯率機制
加入時間1979年3月13日
固定匯率啟用1998年12月31日
非現金被取代1999年1月1日
現金被取代2002年1月1日/2002年2月28日
歐元匯率1 € = 1.95583 德國馬克
貨幣單位
 1/100芬尼
貨幣符號DM
芬尼pf
發行面額
硬幣
- 常用:1 pf, 2 pf, 5 pf, 10 pf, 50 pf, DM 1, DM 2, DM 5
- 少用:DM 10
紙幣DM 5, DM 10, DM 20, DM 50, DM 100, DM 200, DM 500, DM 1000
發行製造
中央銀行德意志聯邦銀行
- 網址:www.bundesbank.de
印鈔機構
點擊展開
- 網址:
造幣機構
- 網址:
貨幣估值
通脹率1,4%, 2001年12月
匯率被掛鈎 波赫可兌換馬克
 保加利亞列弗按面值
此信息框顯示的是該貨幣被廢止前的最後狀態。

德國馬克(德語:Deutsche Mark 德語發音:[ˈdɔʏtʃə ˈmaʁk],縮寫:DM)是德國在2002年歐元使用前的法定貨幣。英語中,通常被稱為「Deutschmark」,而德國人一般叫"Mark"或者"D-Mark"。1948年,它首先在盟軍占領下的德國發行,以替代原先的帝國馬克,並在之後作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法定貨幣,直到1999年被歐元替換;它的硬幣紙幣繼續流通,直到2002年歐元紙幣與硬幣的發行為止。歐元引入後,德國馬克不再是法定貨幣——與其他歐元區國家一樣,歐元與原來的貨幣混合流通了兩個月。在2002年2月28日以前,馬克硬幣和紙幣繼續在德國作為有效的支付形式。

德意志聯邦銀行保證全部的德國馬克現金可以在任何聯邦銀行的網點進行無限期兌換。紙幣甚至可以用郵件寄到銀行。[1]

1998年12月31日,歐洲中央銀行(ECB)確定了歐元與馬克的兌換比率,自1999年1月1日起,馬克與歐元的比價固定為DM 1.95583 = €1。[2]

1德國馬克等於100芬尼。

1871年以前

[編輯]

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馬克就成為了德國的貨幣。在那之前,不同的邦國發行了各種不同的貨幣,其中大部分與聯合塔勒(Vereinsthaler)掛鉤, 一枚銀幣含 純銀。儘管馬克基於黃金而不是白銀,但馬克與聯合泰勒之間的匯率固定為3比1。

1873–1948

[編輯]

第一套馬克發行於1873年,叫做黃金馬克。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馬克取消金本位。從此,「金馬克」變成聞名的紙馬克,由於高通脹,以及後來的惡性通脹讓馬克成為名符其實的紙錢。1923年11月15日,紙馬克被地租馬克 (RM)替代,不久後又被國家馬克(RM)在1924年取代,1 Reichsmark = 1,000,000,000,000(1923年製版的馬克)。

軍事占領早期 1945–1947

[編輯]

在被占領的最初兩年,占領國法國、英國、美國和蘇聯沒能協商出貨幣改革方案。由於盟軍各國占領區相互獨立管理,貨幣也各不相同。美國的占領政策依照JCS 1067(1947年7月前有效)執行,它禁止美國軍事管理者「採取任何措施加強德國金融結構」("to take any steps to strengthen German financial structure")[3]。因此,在美占區進行單獨的金融改革是不可能的[3]。每個盟軍國家都會發行自己占領區貨幣。

1948年6月的貨幣改革

[編輯]

路德維希·艾哈德於1948年6月20日星期日啟用德國馬克。之前的帝國馬克與地租馬克在工資、租金等費用上均以1比1的比率兌換為新貨幣,同時對於其餘的私人非銀行信貸餘額以10比1的比率兌換,半數被凍結 。絕大多數的舊幣以10帝國馬克或地租馬克兌換65芬尼的比率兌換。此外,每個人均得到兩部分總計60馬克的補貼,第一部分40馬克,第二部分20馬克[4]

艾哈德幾周之後違反命令,頒布一項法令廢除多項納粹已實施,而盟軍尚未廢除的經濟控制。他多次承認,他之所以在星期天這麼做,是因為美、英、法占領當局辦公室在那一天不辦公。他肯定如果那一天辦公室上班,他們一定會撤銷這一法令[5]

新貨幣的發行是為了使西德擺脫惡性通貨膨脹的第二次浪潮,同時制止猖獗的易貨貿易和黑市交易(當時美國香煙也在充當貨幣的角色)。儘管新貨幣最初只在柏林以外的西部占領區投放,這一舉動仍然激怒了蘇聯當局,把它視作威脅。蘇聯迅速切斷所有與英法美三國占領區與西柏林的公路、鐵路、運河連接,開始柏林封鎖。作為對策,美國和英國開始空運食品和煤炭,同時在西柏林也發行新貨幣。

於盟軍佔領期間所發行的1948年版1馬克鈔票

1948年的貨幣改革

[編輯]

20世紀30年代以來,物價和工資已經得到了控制,但現金仍然過剩。這意味着人們積攢了大量的票據資產,而官方的物價與工資並沒有反映客觀事實,黑市主導着經濟,半數的交易都是在私下進行的。貨幣改革使用新德國馬克以新幣比舊幣1:10的比率取代了舊幣。這削減了90%的政府與私人債務,同時也削減了私人儲蓄。 價格放開,儘管物價漲幅為25%,但是公會接受15%的工資增長幅度。改革的結果是德國商品出口價格保持穩定,而出口利潤與收入的飆升反過來對經濟產生了影響。貨幣改革加上馬歇爾計劃美國支援的14億美元,主要用於了投資。此外,馬歇爾計劃迫使德國和西歐的企業現代化他們的經營方式,顧及更廣闊的市場。馬歇爾計劃基金使德國克服了由於制裁(於1949年停止)導致的經濟迅猛發展的瓶頸,大大擴展了德國的出口市場。一夜之間,消費品出現在商店,因為它們可以以真實的價格出售,告訴德國人它們的經濟已經轉了個彎。[6][7]

蘇聯占領區的貨幣改革

[編輯]

德國蘇占區及其繼承者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境內,東德馬克(1948年至1964年間同樣叫做「德國馬克」("Deutsche Mark"),一般也被簡稱為東德馬克(Ostmark) )在之後的幾天發行。貨幣的形式是在原帝國馬克與地租馬克紙幣上加貼郵票,用來阻止帝國馬克與地租馬克紙幣從西德流入。1948年7月,新版東德馬克紙幣發行。

德意志國家銀行與德意志聯邦銀行

[編輯]

1948年起,德意志國家銀行承擔中央銀行的職能,在1957年改為德意志聯邦銀行。在其它國家的貨幣正在發生通貨膨脹的時候,德國馬克以它強大的儲存價值贏得了聲譽。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經濟奇蹟,成為了德國國民自豪感的源泉,和國家的經濟繁榮的支柱。20世紀90年代,民調顯示多數德國人反對採用歐元;目前[何時?]的民意調查顯示相當的人願意重新使用馬克。

薩爾州的貨幣聯盟

[編輯]

薩爾保護領的居民在公投英語1955 Saar Statute referendum中表達拒絕成為"歐洲領土"。儘管法國在公投前聲稱投反對票表示支持繼續保持薩爾為法國保護領的狀態,但事實是薩爾在1957年1月1日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為新的德國聯邦州薩爾州保留了它的貨幣薩爾法郎,它與法國法郎等值。1959年7月9日,德國馬克取代薩爾法郎,比率為100法郎=0.8507馬克。

兩德統一

[編輯]

德國馬克在兩德統一時發揮了重要作用。1990年7月起,德國馬克取代東德馬克成為東德的官方貨幣,為1990年10月3日的統一做準備。小於4,000東德馬克的部分以1:1兌換為德國馬克,超出的部分按2:1進行兌換。在統一之前,每一位前往西德的東德市民都會獲得人均100德國馬克現金的歡迎金(Begrüßungsgeld)。德國政府與聯邦銀行在東德馬克和西德馬克兌換比率之間存在主要分歧。

法國與英國反對兩德統一,試圖希望蘇聯進行阻止[8]。但是,在1989年末法國得到了德國就貨幣聯盟的承諾,作為回報開始支持兩德統一[9]

德國馬克的穩定性

[編輯]

德國馬克有着世界最穩定貨幣之一的稱譽,這基於聯邦銀行的貨幣政策。 該政策相對於歐洲其他的中央銀行更為「強硬」。這裡所指的"強硬"與"柔和"體現在控制通脹以及政治干預上。這一政策是歐洲中央銀行對歐元的的現行政策的基礎。德國馬克的穩定性在1993年得以顯現,當時對於法國法郎和其他歐洲貨幣的投機行為造成了歐洲匯率機制的變化。然而應當注意,"強硬"是與其他貨幣相比的一個相對概念。在德國馬克流通的53年中,其購買力下降了超過70%。 The percental composition of currencies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from 1995 to 2020.[10][11][12]

  美元
  歐元
  英鎊
  日圓
  其他貨幣

硬幣

[編輯]

第一枚德國馬克硬幣由德意志國家銀行在1948至1949年間發行。從1950年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的字樣出現在硬幣上。

面值 發行年份 組成 直徑 正面[13] 反面
1芬尼 1芬尼 1948–2001 1948–1949: 鋼芯鍍青銅
1950–2001: 鋼芯鍍銅
16.5 mm 面額、麥穗 橄欖枝
2芬尼 2芬尼 1950–2001 1950–1968: 銅
1968–2001: 鋼芯鍍銅
19.25 mm 面額、麥穗 橄欖枝
5芬尼 5芬尼 1949–2001 鋼芯鍍黃銅 18.5 mm 面額、麥穗 橄欖枝
10芬尼 10芬尼 1949–2001 鋼芯鍍黃銅 21.5 mm 面額、麥穗 橄欖枝
50芬尼 50芬尼 1949–2001 銅鎳合金 20 mm 面額 種植的橡樹苗的女人[14]
1德國馬克 1馬克 1950–2001 銅鎳合金 23.5 mm 面額、橡樹葉 德國鷹
2馬克 1951 銅鎳合金 25.5 mm 1951: 面額、麥穗、葡萄[15] 德國鷹
2德國馬克 (康拉德·阿登納) 1957–2001 26.75 mm 1957–1971: 馬克斯·普朗克
1969–1987: 康拉德·阿登納
1970–1987: 特奧多爾·豪斯
1979–2001: 庫爾特·舒馬赫
1988–2001: 路德維希·艾哈德
1990–1994: 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
2德國馬克 (康拉德·阿登納) 1994–2001: 維利·勃蘭特
5德國馬克 5馬克 1951–2001 1951–1974: 62.5%銀 26 mm 面值 德國鷹
5德國馬克 1975–2001: 銅鎳合金
10馬克 1987–2001 1987–2001: 銀 多種 德國鷹
不同的設計[16]

硬幣的重量和尺寸可以在聯邦銀行網站的常見問答集中找到。[17]

與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不同,德國沒有嘗試(或者提案建議)取消1芬尼和2芬尼的硬幣。兩種硬幣直到2001年仍在流通,並且特別在超市中標價仍然精確到芬尼。這樣精確的計價方式保持到了歐元的使用中(比如芬蘭和荷蘭只將價格精確到5分),所以在德國至今可以看到分幣的流通。

德國發行了相當數量的5馬克和10馬克紀念銀幣。它們同樣是法定流通貨幣,但是很少在收藏界以外被看到。

2001年發行的特別版1馬克金幣

2000年12月27日,德國政府頒布了一項法律,授權聯邦銀行在2001年發行一枚特殊的999金1馬克硬幣,以紀念德國馬克的停用。硬幣的式樣與流通的銅鎳1馬克相同,而背面的文字則為「德意志聯邦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 ),而非「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這用來表明聯邦銀行是硬幣的發行部門。這枚金幣的鑄造量為一百萬枚(五家造幣廠各鑄造200,000枚),並在2001年年中開始通過德國錢幣經銷商以銀行的名義進行銷售。硬幣的發行價由經銷商確定並不斷改變,平均價格約為165美元

德國硬幣上面有一個造幣廠代碼,表示硬幣的鑄造廠家。D表示慕尼黑,F為斯圖加特,G為卡爾斯魯厄,J為漢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鑄造的硬幣中還包含代碼A (柏林)和B(維也納)。鑄造標記A也被用於1990年德國統一之後在柏林鑄造的馬克硬幣。這些鑄造標記在德國鑄造的歐元上仍然存在。

1990年7月1日(東、西德貨幣統一)至1991年7月1日期間,東德面額在50芬尼以上的硬幣繼續按面值流通,以緩解小額硬幣短缺的現象。這些硬幣僅在前東德領土是法定貨幣。

口語稱法

[編輯]

在口語中,10芬尼硬幣有時被叫做格羅申。相似地,"sechser"(意為「6點」)則指代5芬尼。這兩種稱呼均來自1871年前獨立各國(特別是普魯士)的通貨名稱,1格羅申等於12芬尼,因此半格羅申等於6芬尼。1871年以後,12芬尼的舊幣被轉換為馬克的10芬尼,因此10芬尼硬幣繼承了格羅申這一名字,而5芬尼硬幣繼承了"sechser"的名字。兩種用法都只在部分地區使用,在1871年之前不存在格羅申硬幣的地區的人是聽不懂這種說法的。特別地,"sechser"的使用更不廣。在德國北部,5馬克的硬幣也被稱為"Heiermann"(詞源不明)。

紙幣

[編輯]

德國馬克鈔票一共發行了四個版本:

  • 第一版德國馬克在1948年由軍事占領政府發行。這套鈔票的面值包括½、1、2、5、10、20、50和100馬克,其中20與50馬克的紙幣有兩種設計。
  • 第二版德國馬克在1948年由西方占領國政府成立的德意志國家銀行發行。鈔票的設計與美元法國法郎較為相似,如同設計與印刷不同面值紙幣的工作由法蘭西銀行美國鈔票公司共同完成。鈔票的面值包括5芬尼和10芬尼,以及5、10、20、50和100馬克。
  • 第三版德國馬克在1960年由德意志聯邦銀行發行,鈔票採用了中性的設計,包括使用了德國油畫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的作品,以及一些建築圖片。這一版鈔票包含5、10、20、50、100、500和1000馬克共7種面值。
  • 第四版德國馬克由德意志聯邦銀行發行於1990年,以更新鈔票的防偽技術。鈔票描繪了一些德國的藝術家與科學家,以及他們的代表作或代表物。這一版馬克紙幣增加了200馬克的面額,以減少100馬克的使用量,後者在流通紙幣中的占有量達到了54%。同時增加新面值還可以填補100馬克與500馬克之間面額相差值過大的問題。

面值大於200馬克的紙幣在市面上很少見到。

第四版馬克鈔票

[編輯]

德國紙鈔的設計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均保持不變。而在這一時期, 偽鈔製造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於是在80年代末期,聯邦銀行決定發行一套新的德國馬克紙幣。新版本的紙幣保留了原先各面額的顏色,但是它的設計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與此同時,200馬克的新面額也在這套紙幣中使用。新紙幣上的人物選擇了德國著名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同時男女藝術家的數目相同。紙幣正面的背景建築物和背景圖與紙幣上的人物有着密切的聯繫(比如,出生、去世的地點以及工作的地點等;同樣,里拉琴與舒曼也有着密切的聯繫)。紙幣背面的設計也是根據正面人物生前的工作。

新的防偽特徵包括:開窗安全線(帶有微縮印刷的紙幣面額)、水印、縮微印刷、凹版印刷(潛像文字以及用於表示紙幣面額的盲文特徵)、變色油墨(500與1000馬克的面額)、對印圖案和熒光防偽技術。

1990年10月1日100和200馬克的面值的新幣首先發行(儘管紙幣上顯示「Frankfurt am Main, 2. Januar 1989」)。之後在1991年4月16日發行了10馬克,再之後是50馬克,發行於1991年9月30日。[18] 20馬克發行於1992年3月20日(1991年8月2日印)。逐步發行新鈔票的原因是,公眾能夠一次熟悉一種新的鈔票,在此之後再熟悉新的一種。這次換版以1992年10月27日發行5、500和1000馬克為結束。最後三種紙幣因為在流通中很少使用,因而一次發行。為了進行防偽升級,聯邦銀行在1996年為最常用的面額(50、100與200馬克)增加了更多的防偽技術。 紙幣正面的中心壓印上了全息圖案,正面右側增加了珠光油墨,顯示紙幣的面額(如同5、10和20歐元紙幣的背面),同時增加了EURion constellation在紙幣的背面。除此之外,紙幣的顏色變得更加柔和,以防假冒。

1989年系列 [2]
圖片 面值 折合€價值 規格 主色 描述 日期
正面 背面 正面 背面 水印 首次印刷 發行 停止發行 失效
5德國馬克正面 5德國馬克反面 5馬克 2.56 122 × 62 mm 黃綠色 貝蒂娜·馮·阿爾尼姆維佩爾斯多夫莊園德語Schloss Wiepersdorf與柏林歷史建築、號角(象徵少年魔法號角 勃蘭登堡門、貝蒂娜·馮·阿尼姆寄給歌德的信件手稿 與肖像相同 1991年8月1日 1992年10月27日 2001年12月31日 未定
10德國馬克正面 50德國馬克反面 10馬克 5.11 130 × 65 mm 藍紫色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正態分布圖像、哥廷根歷史建築 六分儀、高斯所作漢諾威王國三角測量 1989年1月2日 1991年4月16日
20德國馬克正面 20德國馬克反面 20馬克 10.23 138 × 68 mm 翠綠色 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梅爾斯堡建築 鵝毛筆和山毛櫸樹、代表他的作品《猶太人的山毛櫸英語Die Judenbuche 1991年8月1日 1992年3月20日
50德國馬克正面 20德國馬克反面 50馬克 25.56 146 × 71 mm 黃褐色 約翰·巴塔薩·紐曼、舊維爾茨堡建築、建築師用尺 維爾茨堡官邸樓梯局部、基青根一個著名十字教堂的平面圖 1989年1月2日 1991年9月30日 [來源請求]
100德國馬克正面 100德國馬克反面 100馬克 51.13 154 × 74 mm 深藍色 克拉拉·舒曼(根據安德烈亞斯·施托布英語Andreas Staub的平板畫)、萊比錫歷史建築與里拉琴 三角鋼琴,背景為位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霍赫音樂學院一幢戰前建築 1990年10月1日 [來源請求]
200德國馬克正面 200德國馬克反面 200馬克 102.26 162 × 77 mm 橘黃色 保羅·埃爾利希法蘭克福歷史建築、砷凡納明結構圖 顯微鏡,簡化細胞結構包圍的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
500德國馬克正面 500德國馬克反面 500馬克 255.65 170 × 80 mm 紅紫色 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昆蟲、古紐倫堡建築 蒲公英尺蠖蝴蝶 1991年8月1日 1992年10月27日
1000德國馬克反面 1000馬克 511.29 178 × 83 mm 深棕色 威廉雅各布·格林卡塞爾歷史建築 格林兄弟的《德語詞典(Deutsches Wörterbuch)》、柏林的皇家圖書館
增加全息的版本
50馬克 25.56 與之前版本相同 1996年1月2日 1998年2月2日 2001年12月31日 未定
100馬克 51.13 1997年8月1日
200馬克 102.26

拼寫與發音

[編輯]

德國通貨的名稱為 Deutsche Mark陰性.德語發音:[ˈdɔʏtʃə ˈmaʁk]);標準德語中的複數形式與單數形式相同。在德國,形容詞「deutsche(德國的)」(「German(德國)」形容詞的陰性單數第一格形式)的首字母大寫,因為它已經成為專有名詞的一部分,同時名詞「Mark(馬克)」,與所有德語名詞一樣首字母大寫。英語外來語「Deutschmark」的拼寫略有不同(可能是由於在英語中不發聲結尾e被省去),並且複數形式增加結尾-s。在德國,貨幣的名稱通常縮寫為 D-Mark陰性.[ˈdeːmaʁk])或者Mark陰性.),後面一種形式也在英語中使用。諸如Deutsche MarkD-MarkMark沒有複數形式,它們的單數形式被用於描述任何數量的錢(例如eine Mark(1馬克)dreißig Mark(30馬克))。有時,Mark的複數形式Märker[ˈmɛʁkɐ]指小形式中,或者在描述(存在或較少的)一定數量的馬克硬幣或紙幣中被使用(例如,Gib mir mal ein paar Märker(給我幾馬克(紙幣或硬幣))、Die lieben Märker wieder(又是可愛的錢(帶有反諷的口氣))。

輔幣單位拼寫為Pfennig (陽性.[ˈpfɛnɪç]),與Mark不同的是,它有複數形式Pfennige ([ˈpfɛnɪɡə]),但是單數形式也可以使用,並且沒有任何區別。(例如:ein Pfennig(1芬尼)dreißig Pfennige(30芬尼)或者dreißig Pfennig(30芬尼))。官方的形式是單數的。

儲備貨幣

[編輯]

另見

[編輯]

參見

[編輯]
  1. ^ 免费德国马克-欧元兑换. 德意志聯邦銀行. [2009-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7). 
  2. ^ 欧元兑换比价的确定. 歐洲中央銀行. 1999-01-01 [2008-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1). 
  3. ^ 3.0 3.1 Nicholas Balabkins, "Germany Under Direct Controls: Economic Aspects of Industrial Disarmament 1945–1948",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4 p. 145
  4. ^ Bundesbank.d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7-18. Accessed 2006-12-31
  5. ^ Tyler Cowen, "The Marshall Plan: myths and realities" in U.S. Aid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A Free Market Agend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eritage Foundation, p.65
  6. ^ Frank B. Tipton,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2003) pp 511–13
  7. ^ Heinz Sauermann,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Currency Reform in Western Germany," Review of Politics Vol. 12, No. 2 (Apr., 1950), pp. 175–196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Thatcher told Gorbachev Britain did not want German reunification. Michael Binyon (London: Times). September 11, 2009 [2012-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4). 
  9. ^ Ben Knight. Germany's neighbors try to redeem their 1989 negativity. Deutsche Welle. 2009-11-08 [2009-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1). 
  10. ^ For 1995–99, 2006–20: 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COFER).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May 22, 2021 [2022-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3). 
  11. ^ For 1999–2005: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Task Force on Accumulation of Foreign Reserves, The Accumulation of Foreign Reserves (PDF),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Nr. 43, Frankfurt am Main: European Central Bank, February 2006 [2022-10-27], ISSN 1607-148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09-09) ISSN 1725-6534 (online).
  12. ^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ro (PDF), Frankfurt am Main: European Central Bank, December 2005 [2022-10-27], ISSN 1725-22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1-24) ISSN 1725-6593 (online).
  13.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硬币(英文). Coin and banknote collection. [2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7月8日). 
  14. ^ 雕塑家理查德·馬丁·沃納以他的妻子格爾達·約翰娜·沃納德語Gerda Johanna Werner為原型設計了浮雕(德文).
  15. ^ Sammler.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58年7月1日因與1馬克硬幣樣式相近而撤回
  16. ^ 德国10马克银币. [30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1) (德語). 
  17. ^ Deutsche Mark coin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 2007 [30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7月7日). 
  18. ^ Linzmayer, Owen.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he Banknote Book. San Francisco, CA: www.BanknoteNews.com. 2012 [2020-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9). 

外部連結

[編輯]
前任:
帝國馬克
德國貨幣
1948年至2002年
繼任:
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