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都城隍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福建都城隍廟
福建都城隍廟之門
基本資訊
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冶山路城隍街雲步山巷8號
坐標26°05′35.51″N 119°17′53.81″E / 26.0931972°N 119.2982806°E / 26.0931972; 119.2982806座標26°05′35.51″N 119°17′53.81″E / 26.0931972°N 119.2982806°E / 26.0931972; 119.2982806
宗教道教福建民間信仰
傳統稱號福州府城隍廟
建築類型城隍廟
場地面積約500㎡
地圖
地圖

福建都城隍廟,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冶山南麓的鼓屏路和湖東路交界處衛生廳側雲步山巷內,始建於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由福州置郡後首任太守嚴高遷城于越王山所建,為全國第二早的城隍廟。福建都城隍廟在歷史上曾多次被毀,特別是在「文革」時期損毀嚴重。上世紀90年代,在原陰陽司、侯爺殿的舊址上重建。[1][2]

歷史沿革[編輯]

建廟過程[編輯]

據《榕城考古略》載:「廟創於晉安郡後,郡守嚴高遷城于越王山時所建。」福建都城隍廟幾經毀建。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郡守沈倜增創堂宇,擴大規模。淳熙五年(1178年)增建更衣亭、肅儀亭[3]。元至元末,兩亭俱毀。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州冶山城隍廟被賜封為「監察司民威靈公」。洪武十七年(1384年),依朱元璋詔令改稱福州府城隍之神。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府唐珣重修。正德十年(1515年),改外大門為華表,萬曆十年(1582年)毀於火災,不久重新修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雍正年間(1723~1735年)改府城隍為都城隍,神牌題匾福建都城隍。乾隆十三年(1748年),郡人何長浩重修,50年代還部分保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嚴重破壞。現存的福州鼓屏路雲瑞巷17號系原城隍廟龐大建築群中「陰陽司」主殿,共3間,進深10幾米,殿後還有台基花園。

由於閩台之間特有地緣和文化關係,台灣各地現有的大小49座城隍廟,曾奉福州冶山都城隍廟為祖廟。1978年,海峽兩岸人士恢復交往後,台南、南投、新竹等地台胞組織進香團,專程來福州尋根認祖、晉謁祖廟和舉行分靈節儀式,並捐資修繕、規劃修復和保護福建都城隍廟。

祀神概述[編輯]

此廟供奉廟神是漢代御史周苛。周苛於楚漢相爭時為劉邦守滎陽,被項羽烹殺,劉邦即位後,嘉苛忠烈,命令全國各郡縣立廟祀之[3]

福建都城隍廟附祀許多歷代的名臣良吏、清官鄉賢人物。如唐朝光祿大夫樊公、五代輔佐王審知有功的劉昌祖、宋朝任福州知州的蔡襄,南唐時尤溪守將盧珖、元朝太尉忠獻董元炳、明朝率兵攻入福州戰勝元軍,秋毫勿犯,保住福州城有功的湯和等十幾位之多。

另有一說,有的城隍廟供奉的廟神是西漢名將灌嬰,因其平江南有功,祀為城隍神。並把對地方有功德的人,都列入城隍祭祀。因此香火連年鼎盛,未曾衰絕。[4]

參考文獻[編輯]

  1. ^ 林楓. 《榕城考古略》. 福州: 海風出版社. 2001. 
  2. ^ 齊榕. 文史专家细说都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 東南快報網. 2016-01-06 [2024-04-16]. 
  3. ^ 3.0 3.1 梁克家. 三山志. 福州: 海風出版社. 2000. 城隍廟,府冶之東,古有之。……今十二邑,皆舊附縣治置。 
  4. ^ 劉登翰. 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3. 其他如城隍崇拜,……立廟宇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