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望·費舍爾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1年11月3日) |
聖若望·費舍爾 Saint John Fisher | |
---|---|
個人資料 | |
牧徽 |
聖若望·費舍爾(英語:Saint John Fisher;1469年10月19日—1535年6月22日)是一位英格蘭王國的羅馬天主教主教、樞機和殉道聖人。他與聖托馬斯·莫爾共用羅馬天主教會的6月22日和英格蘭教會的7月6日為他們的聖日。費舍爾由於在英格蘭宗教改革中拒絕接受亨利八世成為英格蘭教會的首領,並且支持教宗才是大公教會的權威首領而被亨利八世處決。
早期生活
[編輯]費舍爾1469年出生於英格蘭約克郡的貝弗利,父親是羅伯特·費舍爾,母親是在貝弗利和阿格尼做生意的商人。他們一共有4個孩子,若望是長子。父親去世時,若望只有8歲。隨後母親改嫁,嫁給威廉懷特,並生了5個孩子。費舍爾的孩童時期可能是在其家鄉的教會學校讀書,他就讀於貝弗利文法學校,現在該校的議院以費舍爾的名字命名。
受到威廉·梅爾頓(一位充滿牧靈思想的神學家,研究文藝復興所帶來的改革)的影響,費舍爾1484年就讀於劍橋大學的邁克爾學院。費舍爾在1487年獲得了學士學位,隨後在1491年獲得碩士學位,同年,他成為劍橋大學的研究員,同時還成為了約克郡若斯阿勒爾頓的牧師。1494年,他辭去了牧師的職務去做大學的學監。3年後,被任命為master debator,差不多同一時期他成為了瑪格麗特·博福特(德比和里士滿伯爵夫人,亨利七世的母親)的專職神父和懺悔牧師。
1501年7月5日,他獲得了神學博士學位,並在10天後成為劍橋大學副校長。在費舍爾的引導下,瑪格麗特資助建立了劍橋的聖約翰學院和基督學院,瑪格麗特同時出任牛津和劍橋兩個大學的神學教授職位。費舍爾自己成為劍橋大學的第一任主席。同年,他擔任皇后學院的主席(1505年-1508年)。1516年7月底,他成立了劍橋的聖約翰學院的和學院的禮拜堂。
費舍爾四處募集資金,並吸引歐洲知名學者到劍橋來,他不僅促進了古代拉丁文和希臘文著作的研究,還對希伯來語進行了研究。他是一位心靈牧師,十分看重他的牧師信仰。費舍爾的基金會還專門為死者祈禱,特別是那些小教堂的基金會。費舍爾深謀遠慮,並且全心全力的投入到他的事業中去。他是一名學者也是一名牧師,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一絲不苟。儘管遇到一些零星的反對,但他仍然掌管着劍橋大學,全英格蘭唯有的兩所大學中的一所。他有一個遠大的目標,並一直在等待機會,他繁忙工作之餘不忘著書立說,發表宗教刊物,他堅持學習拉丁語和希伯來語,即使在他的晚年依然如此,這足以說明他擁有驚人的意志力。
主教
[編輯]1504年10月14日在亨利七世的堅持之下,若望費舍爾被教宗任命為羅切斯特主教。羅切斯特是當時在英國最貧窮的教區,通常被視為一個教士職業生涯的第一步,但也許是費舍爾自己的選擇,他在這個職務上做了31年。他志在成為一名模範主教。與此同時,和其他主教一樣,他也能獲得一些稅收。費舍爾始終保持着對劍橋大學的興趣和熱愛。在1504年他被選為英國劍橋大學校長,並連續十年當選,此後則終身任職為劍橋校長。在這個日期,他擔任亨利王子(也即後來的亨利八世)的導師。1509年,他的名聲日盛。國王亨利七世和瑪格麗特皇太后去世期間,費舍爾被任命為喪禮布道主講,布道詞保存至今。
儘管他名聲遠播和雄辯滔滔,但沒過多久他便與新國王,他從前的學生,亨利八世發生了爭論。
他在1512年被任命為拉特蘭教堂第五次理事會的英國代表,但他去羅馬的行程被推遲了,最後不得不放棄這次行程。
傳言,那篇在1521年出版的,抨擊路德的皇家論文即《七件聖事之守護》的真正作者是費舍爾。正是這篇論文,為亨利八世贏得了來自教宗的「信仰之守護」的稱號。在此之前,費舍爾曾譴責各種指責羅馬教會的言論,強烈的要求訓誡宗教改革者。約1526年2月11日,奉國王的命令,他在聖保羅十字教堂發表了一次著名的反馬丁路德的布道,而且越到晚年他反新教的立場越加堅定,發表了很多有爭議的反新教的著作。費舍爾在1529年下令逮捕並審問了威廉·廷達勒的追隨者托馬斯·黑頓。和廷達勒一樣,他被作為異端拷打並處死。
為阿拉貢的凱瑟琳辯護
[編輯]自從亨利八世要與阿拉貢的凱瑟琳離婚的事情爆發之後,費舍爾就成為皇后的主要支持者和顧問。他作為皇后的代理人出席宗教法庭,他用他的義正辭嚴,剛直不阿讓旁聽者感到震驚,他向眾人鄭重宣告,他願意像聖經中的聖若翰洗者那樣為了神聖不破的婚姻而死。這番言論傳到了亨利八世耳中,亨利八世非常憤怒,他親自用拉丁文寫了一篇長篇演講給教宗特使來回應若望費舍爾。費舍爾的複本至今仍在,從副本頁邊的註解中,看得出他對國王的怒火滿不在乎。羅馬方面對費舍爾的言論不了了之,但國王卻無法原諒他的所作所為。
亨利攻擊教會
[編輯]1529年11月,亨利八世利用其在國會的權力開始了一系列反對羅馬教會的行動。當時作為上議院議員的費舍爾立即警告國會,稱這種行為將徹底破壞英國天主教會。而在下議院,也許是在國王的授意下,議員向國王控訴費舍爾曾貶損國會。這次控訴對亨利八世而言機不可失,他立即傳召費舍爾,要求其作出解釋。費舍爾作出解釋後,亨利八世當面表示不再追究,卻私下授意下議院對此解釋不滿,這樣在世人面前亨利八世是個寬宏大量的君主,而不是費舍爾的敵人。
一年後,於1530年,由於不能忍受對教會的持續抨擊,費舍爾聯合巴斯和伊利的主教共同向羅馬教廷聖座提出控訴。這又給了亨利八世機會,他立即頒布了禁止此類控訴的法令,並逮捕了這三個主教。不過,對於他們的監禁只持續了數月,1531年2月,評議會召開,費舍爾也出席了。會上牧師們因為此前認可了樞機托馬斯·沃爾西作為教宗使節的身份而被迫向國王繳納10萬英鎊以求得原諒,同時要承認亨利八世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對此說法,費舍爾並不認可,在其斡旋之下,在「英格蘭最高首領」之前附加了一句「只要上帝的法律允許」的附加語。
幾天以後,費舍爾的幾個僕人因為在家中吃了一些粥之後生了病,並導致兩人死亡的後果。事後查明是費舍爾的廚子,理查德瑞斯幹的,其隨後被處死(英國史上第一個被煮死的人)。
國王的大事件
[編輯]1532年2月之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1532年5月,托馬斯·莫爾辭去了首相一職,6月,費希爾公開表示反對離婚。8月,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沃厄姆去世,亨利八世立即向教宗提議由托馬斯·克蘭默繼任。在1533年1月,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秘密結婚。3月克蘭默作為主教為國王和新王后舉行了儀式,一個星期後,費舍爾被逮捕。這當然是為了克蘭莫能在5月順利宣布國王和阿拉貢的凱瑟琳離婚而掃清道路,因為在安妮·博林在6月1日加冕之後的兩個星期,費舍爾就被無罪釋放了。在1533年秋天,國王大批逮捕了與肯特聖女伊麗莎白·巴頓(其散布如果國王和安妮結婚的話,國王將在不久之後死去的流言)有關的人物,費舍爾也牽扯其中,但由於費舍爾在12月身患重病,因此推遲了對他的審訊。直到1534年3月,一個旨在褫奪羅徹斯特主教財產及其串謀肯特聖女的特別條例草案通過了。費舍爾被判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並且國王下令將其監禁。在支付了300鎊的罰款後才釋放了他。
議會的同屆會議上通過了《1533年皇位繼承法令》(即《第一項皇位繼承法令》,要求立安妮尚未出生的孩子為繼承人,並判定瑪麗為私生女),並強行要求所有人對該法宣誓,承認亨利和安妮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否則將按叛國罪罪處。由於費舍爾拒絕宣誓,他於1534年4月26日被關入倫敦塔。由於各種要求他認罪的努力落空了,於是在11月,他再次被控叛國罪,在此之前,從3月1日開始剝奪他的財產,6月2日剝奪其羅切斯特主教一職。他在倫敦塔內被關一年多,期間允許他的朋友或僕人來送些食物,但是直到其生命終了都不允許一個牧師接近他。監禁在倫敦塔期間費舍爾曾寫給托馬斯·克倫威爾一封長信,信中提到了他在獄中惡劣的生活條件。
由於法律規定,只有惡意攻擊國王的新頭銜(英國教會首領)的人才會被判罪,因此費舍爾和托馬斯·莫爾一樣,始終保持沉默而免於罪責。但是,在5月7日,他中了理查德·瑞馳的圈套,正是此人作偽證讓托馬斯·莫爾罪名成立。他告訴費舍爾國王想知道費舍爾的真實想法,而出於他自己的良知他將嚴格保密。作為一名牧師,習慣於用良心守密的說法,於是費舍爾相信了他。費舍爾說「在上帝的法律之下,國王不是,也不可能是英格蘭教會的首領」。因此費舍爾的罪名成立了。
樞機和死刑
[編輯]教宗保祿三世於1535年5月敕封費舍爾為司鐸級樞機,領聖維大理堂區司鐸銜。這顯然是希望亨利八世減輕對費舍爾的刑罰。但效果卻適得其反,亨利禁止樞機紅帽送到英國,反而宣稱將送費舍爾的頭去羅馬。6月,專門審判費舍爾的特別委員會成立,6月17日星期四,一個十七人組成的法庭在西敏寺開庭審訊費舍爾,這十七人包括托馬斯·克倫威爾、安妮·博林的父親和其他十個法官。指控的罪名是叛國罪,原因是他否認國王是英國教會最高元首。由於他已經被剝奪了羅切斯特主教的身份,因此他被當作一個普通人由陪審團審判。庭審中唯一的證詞是理查·瑞馳作出的。費舍爾被判決有罪,處絞刑,並將在倫敦行刑場車裂。
不過,一些流言蜚語在倫敦民眾之間流傳,人們發現若望·費舍爾和聖經中的聖若翰洗者不僅名字相似而且遭遇也雷同,聖若翰洗者是因為反對希律王安提帕斯娶他兄弟離異的妻子而被處死。由於擔心如果若望費舍爾活過6月24日(即他的同名守護神聖若翰洗者的誕辰)會招來公眾對他的極大同情,因此國王下令將原來的刑罰減輕為斬首,並在6月23日(即聖若望的誕辰守夜日)之前處決。1535年6月22日,費舍爾在倫敦塔山上被處決。他的死不僅沒有平息民眾對於他和聖若望的比較,反而由於聖若望也是死於斬首,更加印證了他與聖若望之間的聯繫,這是亨利八世始料未及的。
費舍爾主教的最後時刻與他以前的人生沒有兩樣。他視死如歸,平靜而有尊嚴的面對死亡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之後在亨利的命令之下,他的屍體被剝光衣服,一整晚的被掛在腳手架上,之後屍體被長矛刺穿,並丟到奧哈羅斯教堂院子一個粗糙的墳墓裡。沒有任何葬禮祈禱。兩星期後,他的屍體被放在托馬斯·莫爾的旁邊,地方在倫敦塔內聖彼得教堂裡。主教的頭被放在倫敦橋杆上示眾,但即使在死了兩個星期,他的頭依然面色紅潤,栩栩如生,興奮異常,之後他的頭被拋入泰晤士河(死後遭遇和托馬斯·莫爾一樣)。
若望·費舍爾是一個受到全歐洲普遍尊敬的人。教宗良十三世於1886年12月29日頒布賜福令,一共54個英國殉道者被宣福,宣福式最好的位置都給予了若望·費舍爾。1935年5月19日,在英國天主教徒的呈請之下,教宗庇護十一世將他和托馬斯·莫爾封為聖人。[1]
畫像
[編輯]費舍爾有不少畫像傳世,最有名的是小漢斯荷爾拜因所畫並為皇家收藏,以及一些遺物被保存。若望費舍爾在電視劇《都鐸王朝》中由博斯科·霍根飾演。
遺物
[編輯]聖若望費舍爾的拐杖存於牛津郡,現在為艾斯頓家族擁有。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St. John Fisher. [2011-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6).
來源
[編輯]- Edward Surtz, "The Works and Days of John Fisher,"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 E.E. Reynolds, "Saint John Fisher," Wheathampstead: Anthony Clarke, 1972.
- "Humanism, Reform and the Reformation: The Career of Bishop John Fisher," edited by B. Bradshaw & Eamon Duff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 Richard Rex, "The Theology of John Fis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The English Works of John Fisher, Bishop of Rochester (1469–1535): Sermons and other Writings, 1520–1535," edited by Cecilia A. Hat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Vincent Nichols, "St John Fisher: Bishop and Theologian in Reformation and Controversy", Alive Publishing, 2011/
- Friedrich Wilhelm Bautz. Fisher, John. Bautz, Friedrich Wilhelm (編). Biographisch-Bibliographisches Kirchenlexikon (BBKL) 2. Hamm: Bautz. 1990. cols. 42–43. ISBN 3-88309-032-8 (德語).
- Ent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 Thomas Cromwell, the rise and fall of Henry VIII's most notorious minister by Robert Hutch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