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洛克艺术
![]() | 此條目可参照西班牙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1年2月2日) |
![]() | 此條目可参照義大利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2年6月12日) |
巴洛克艺术簡稱巴洛克(義大利語:Barocco,西班牙語:Barroco,法語:Baroque,英語:Baroque)是對欧洲17世纪时流行艺术的總稱,原本是意大利戲劇中的一種表演手法,戲劇家需要觀察劇情是否處於冗長枯燥的氛圍之中,如果處於就會故意發出巨大的爆炸聲,利用這種突然的刺激來喚醒觀眾的注意。
这个艺术形式一開始在意大利的戲劇、文学、舞蹈和音乐上被頻繁使用,20年后传出了意大利半岛,以西班牙和法國为中心在彫塑、绘画、建筑等视觉化的領域裡大为发展,于17世纪晚期在全歐洲引發風潮,收穫了巨大的反響。尤其是建筑領域的巴洛克藝術,最終反超了原始的戲劇領域,成為現今巴洛克的代表。巴洛克的作品有大量使用金色的特徵,在邊框上和內容中擇一留白,在能放入裝飾的地方尽量放入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規則裝飾,給人一種充滿嚴肅感和對稱感,以凡爾賽宮為其藝術巔峰。巴洛克傳承自文藝復興風格,在18世紀開始進入洛可可和新古典主義的領域。
定義[编辑]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整個17世紀以及18世紀上半葉(約1600年-1750年)的歐洲最流行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建築與繪畫領域,這一時期上接文藝復興(1452年-1600年),下接新古典主義、浪漫時期。巴洛克風格與其前代的藝術風格——文藝復興藝術相同,都很重視設計和效果的整體統一性,巴洛克風格更加強調「在豪華中造出變化」,在反對過度的矯飾主義的同時盡可能的加上裝飾。
名稱及詞源[编辑]
巴洛克一詞的來源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一說來自葡萄牙語或西班牙語,原本的意思是“不規則的、擠壓變形的珍珠”,但具體屬於葡萄牙還是西班牙則不明確,因為兩種語言的寫法均是“Barroco”且發音基本一樣,所以無法判定是那個為先;又一說它來自意大利語,有“結局古怪的”或“錯誤推論的”之意,但實際上最初的來源並無法確定[1]。
作為形容詞,巴洛克原本代指「庸俗凌亂卻極盡華麗」之意,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指一些沒有遵循古代的表演規範,在結構上頭重腳輕、缺乏明確主體或者開放式結局的作品。
巴洛克原本是活在18世紀的歐洲人對17世紀的、非標準文藝復興風格的所有作品的一個貶義性稱呼,但這個詞在18世紀初就已失去了原有的貶義,開始專指那種絢爛豪華的藝術風格,之後此稱謂的含義就不再變化[2]。
歷史[编辑]
巴洛克风格的流行与意大利中部的天主教会的積極鼓励有关,17世紀初開始,为了回应当时兴起的宗教改革,教会以羅馬和梵蒂岡為中心,在特伦托会议上官方規定艺术应当直接地、充满感情地表达宗教主题,透過絢爛豪華的造型美、彫琢美、具象美來反擊以樸素簡單為主旨的基督新教勢力,以便達到拉攏信徒、增加人數的目的。
17世紀中期,這門藝術風格在各個天主教國家開花結果,以西班牙王國和法蘭西王國尤最,法國的路易十四還把此藝術深深植入其宮廷禮儀之中,带有前庭、大楼梯、豪华的会客室、藝術收藏室、和金葉窗花及欄杆的建築被創造出來,並進而發展出了洛可可風格。這引当时歐洲君王和贵族的極大羨慕,即使在奧地利、捷克、波蘭、瑞典和俄羅斯等非西歐、非天主教的國家也能看到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被一座又一座的兴建起来。
在17世紀晚期的啟蒙運動時期,巴洛克不僅是為了表現宗教上的美學,更是升級為了一種炫耀和包裝自我的手段,讓巴洛克藝術的擁有者看起來比他實際上的要強,讓觀看者容易被其洗腦、為之傾倒,這種功能至今仍然能在各國富豪的別墅以及名媛貴婦的奢侈品中看到。
18世紀初,歐洲文化在各方面「除舊佈新」,幾乎所有領域都有重大的改變與成就:資產階級興起,君主政治逐漸獨立於宗教之外,民主思想也悄然萌芽;科學在伽利略、牛頓等人的開創下展開;文學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倫勃朗等,影響都極深遠。也在這時期,歐洲向外擴張殖民,漸漸佔據了世界文明的中心。在藝術上趨勢則是「巴洛克模式下的世俗化」,藝術家們傾其所能的把能裝飾的地方鋪滿,並勇於加入各種新材料、新設計、新結構,這讓巴洛克從歐洲擴展至全世界,例如美國、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英屬印度、土耳其、伊朗和北非的建築和繪畫上都能發現明顯的巴洛克風格痕跡。
建築[编辑]
起源和特徵[编辑]
建築造形方面利用不規則的波浪狀曲線和反曲線的形式賦予建築元素以動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藝術最重要的特徵。巴洛克建築不再崇尚那種含蓄的邏輯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戲劇般的效果。
義大利巴洛克[编辑]
西班牙巴洛克[编辑]
西葡亞洲殖民地的巴洛克[编辑]
西班牙裔美國人風格[编辑]
法國巴洛克[编辑]
法國古典主義[编辑]
洛可可(1740年代–1770年代)[编辑]
俄羅斯巴洛克[编辑]
花園[编辑]
繪畫[编辑]
巴洛克画家的典型代表是法蘭德斯的鲁本斯、荷兰的維梅爾和林布蘭,西班牙的委拉斯蓋茲、英国的凡·戴克、意大利的貝尼尼和卡拉瓦乔以及法国的喬治·德·拉·圖爾等。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
鲁本斯的宗教画人体姿势动作激烈,色彩鲜明;伦勃朗的画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处于高光部位,与周围的阴影有强烈的对比;委拉斯开兹的作品如《宮女》也曾经对后期浪漫主义画派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雕塑[编辑]
家具[编辑]
音樂[编辑]
作為一門難以形狀的藝術領域,如同文藝復興的音樂落後於繪畫與建築,巴洛克的音樂也落後當時代其他藝術領域有50~70年的時間。若要說到發展成熟的階段,不把時間拉到十八世紀初是不可能的,但即便發展較遲,極盛時期的藝術成就也絕不亞於其他領域。代表人物有義大利的维瓦第(1678~1741)、英籍德裔的韓德爾(1685~1759)、德國的巴赫(1685~1750)。
作曲家和例子[编辑]
舞蹈[编辑]
劇院[编辑]
巴洛克復興藝術[编辑]
洛可可式和巴洛克式的區別[编辑]
風格的終結、譴責和學術的重新發現[编辑]
参见[编辑]
- 典型巴洛克建筑列表
- 巴西的巴洛克風格
- 捷克巴洛克式建築
- 荷蘭巴洛克式建築
- 地震巴洛克
- 英式巴洛克
- 法國巴洛克建築
- 義大利巴洛克
- 西西里巴洛克
- 新西班牙巴洛克
- 墨西哥藝術#墨西哥巴洛克
- 新古典主義音樂
- 安第斯巴洛克
- 波蘭的巴洛克風格
- 葡萄牙的巴洛克建築
- 納雷甚金巴洛克風格
- 西伯利亞巴洛克
- 西班牙巴洛克文學
- 烏克蘭巴洛克風格
- 帕斯奎爾·貝洛尼奧
参考文献[编辑]
- ^ OED Online. Accessed 6 June 2008.
- ^ Diogo Mayo. Scale Regia. Scalaregia.blogspot.ca. 1967-09-15 [201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