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俠系列電影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4年7月31日) |
蜘蛛俠是漫威漫畫公司出版的漫畫小說中的一個虛構超級英雄角色,自創建以來已經先後出現在多部電影中。第一部是1977年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首播的電視電影《蜘蛛俠》,之後還在海外的電影院上映,由尼古拉斯·哈蒙德扮演蜘蛛人,並由E·W·斯瓦克漢默執導。
基於蜘蛛俠電影的版權從1985年起幾經轉手,經過了多個製片公司和工作室,中途曾有機會由詹姆斯·卡梅倫執導但之後還是因法律上的問題而作罷,版權最終由索尼影視娛樂旗下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獲得。之後索尼影視娛樂請來蜘蛛人漫畫的粉絲山姆·雷米執導了蜘蛛俠系列電影三部曲,分別是2002年的《蜘蛛人》,2004年的《蜘蛛人2》和2007年的《蜘蛛人3》。在這三部電影中,彼得·帕克(陶比·麥奎爾)與高中時期開始暗戀的瑪麗·簡·沃森(克絲汀·鄧斯特)發展出一段感情,而身為蜘蛛人,他也需要與綠惡魔(威廉·達福)、八爪博士(艾佛烈·蒙利納)、沙人(托馬斯·哈登·丘奇)、哈利·奧斯朋(詹姆斯·法蘭科)和猛毒(陶佛·葛瑞斯)作戰。
按照原本的計劃,這三部電影完成後還會有第四部甚至第五部繼續推出,但由於山姆·雷米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存在分歧,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之後宣布將由馬克·韋布擔任新導演重啟這一系列,由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彼得·帕克,艾瑪·史東飾演關·史黛西,瑞斯·伊凡斯和傑米·福克斯飾演大反派蜥蜴人和電光人。電影將回到彼得·帕克剛發展出超能力時的高中時代,第一部的片名為《蜘蛛人:驚奇再起》[1],之後於2012年7月以3D和IMAX 3D兩種形式上映,同樣獲得了評論票房雙豐收的好成績,續集《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於2014年上映,較前作不同,所得評論多為混合。
2015年2月,華特迪士尼公司和漫威影業與索尼影視娛樂達成共享蜘蛛俠電影版權的協議,蜘蛛俠從此加入漫威電影宇宙。由湯姆·霍蘭德扮演的蜘蛛俠率先在2016年電影《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中登場,之後出現在四部電影宇宙作品中。直到2019年9月,索尼和迪士尼因版權歸屬問題而陷入僵持,此前簽訂的協議暫停生效。後來為安撫影迷們的不滿情緒,雙方續簽新約,允許湯姆·赫蘭德在兩部新作品中繼續出現,一部是2021年的獨立電影《蜘蛛人:無家日》,另一部是未公開的合作電影。另外,雙方還在2015年4月簽署另外的協議,將蜘蛛俠電影動畫化,最終催生索尼動畫與2018年推出了動畫電影《蜘蛛人:新宇宙》,並藉此斬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動畫片獎。續集《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原定於2022年10月7日上映,後因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疫情而延期至2023年6月2日。
山姆·雷米拍攝的三部曲預算總計為5.97億美元,全球票房收入則達近25億美元;馬克·韋布的《蜘蛛人:驚奇再起》則收入了7.52億美元。每一部電影都創下了數項票房紀錄,且均能在美國電影票房排行總榜名列前50位,也是總票房最高系列電影的第10名。專業影評人對前兩部電影有較為正面的評價,第三部則褒貶不一。四部電影均已發行DVD和藍光影碟。
早期開發
[編輯]電視電影
[編輯]1977年,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將電視劇《神奇蜘蛛俠》的首集電視電影以《蜘蛛人》的名義在美國以外加以發行。1978年播出的劇集也經重新剪輯後再在國外以電影《蜘蛛俠反擊》的名義發行。一年後又再以《蜘蛛俠:龍之挑戰》之名故伎重演。這以後雖然漫畫工業本身獲得了蓬勃發展,但由於1983年的另一部超級英雄電影《超人III》的表現令好萊塢大跌眼鏡,因此漫畫改編電影也開始不再受到重視[2]。
坎農影業
[編輯]1985年,漫威漫畫曾試圖請羅傑·科爾曼來製作一部蜘蛛俠題材電影,但科爾曼並沒有及時採取行動[3],於是漫威又聯繫了坎農影業(Cannon Films)。坎農公司總裁梅納漢姆·哥蘭與其表弟約蘭姆·格洛布斯同意付漫威漫畫22.5萬美元外加一定比例的收入分成來購買5年的電影版權[4]。如果直到1990年4月坎農還是沒有拍出相關題材的電影,那麼版權將回到漫威手中[5]。
當時正在準備《火星大接觸》和《德州電鋸殺人狂2》兩部電影的托比·霍珀獲選執導,但哥蘭和格洛布斯誤解了蜘蛛俠這一角色的理念,一位導演對此形容「他們以為那是個與狼人類似的角色」[6]。哥蘭和格洛布斯請來萊斯利·史蒂文斯編劇,並描述了他們的構思,史蒂文斯之後寫出來的這個故事與蜘蛛俠的漫畫原著也因此大不相同。其大綱是講述一個企業的科學家故意令證件照片攝影師彼得·帕克遭到放射性轟擊,將其轉變成了一個毛茸茸、八腳的怪物,之後還在地下室中與這位邪惡科學家所創造的其它多種突變生物進行了一連串的大戰[6][7]。
《蜘蛛俠》系列漫畫小說的原作者史丹·李對這樣的改動非常不滿,於是他向坎農提出了一個由泰德·紐森和約翰·布蘭卡托(John Brancato)編寫的新劇本[8]。在這個故事中,奧托·奧克塔維斯博士是彼得·帕克的一位導師,他近乎瘋狂地追求一種神秘而強大的力量,為此導致了一次嚴重的回旋加速器事故,帕克因此變成了蜘蛛人,而奧克塔維斯則變成了章魚博士。然後他又開始努力重建一個更大的回旋加速器,這導致電磁異常和反重力效果的出現,紐約市甚至整個世界的安危都受到了危脅,只有蜘蛛俠才能阻止他。曾為坎農公司執導過一部成功作品《入侵美國》的約瑟夫·扎托取代托比·霍伯成為新任導演,他則請來巴尼·科恩(Barney Cohen)改寫劇本。科恩則在其中增加了動作戲段,並且給章魚博士增加了一句口頭禪「好吧好吧」(Okey-dokey),還將其追求的力量目標改為反重力。製片人哥蘭也使用自己的筆名約瑟夫·戈德曼(Joseph Goldman)對改寫後的劇本作出了少許潤色。扎托開始在美國和歐洲物色拍攝地點,坎農公司計劃為影片投入約1500萬至2000萬美元的預算[4]。
由於還沒確定任何演員,扎托推薦了曾在坎農公司的宣傳照片和廣告中出鏡,還為漫威公司扮作蜘蛛俠在公眾場合現身的特技演員斯科特·里瓦,當時暫露頭角的湯姆·克魯斯也曾就出演主角進行洽談,扎托還曾考慮請鮑勃·霍斯金斯飾演章魚博士,史丹·李也表示自己有意扮演《號角日報》主編J·喬納·詹姆森[9]。導演還考慮請勞倫·貝考爾或凱瑟琳·赫本來出演蜘蛛俠的梅嬸嬸,彼得·庫欣扮演一位富有同情心的科學家,阿道夫·愷撒飾演一位警探[8]。
由於坎農公司投拍《超人IV》和《決勝時空戰區》兩部高成本電影而抽走了大筆資金,於是提出將《蜘蛛俠》的拍攝預算大幅削減至1000萬美元以下。扎托不願作出如此大的妥協因此選擇了退出。坎農公司於是委託謝柏德·戈德曼(Shepard Goldman)、唐·邁克爾·保羅(Don Michael Paul)和伊桑·韋利來重寫一個成本較低的劇本,並由公司主力導演阿爾伯特·佩雲執導,他之後也對劇本作出了改動[7]。
斯科特·里瓦仍然對這一角色有興趣,並且也讀過每一版的劇本,他對此評價道:「泰德·紐森和約翰·布朗卡托所寫的劇本很不錯,只是還需要少許改進。不幸的是,之後其他編劇的每一次改寫都讓其變得越來越糟。」[9]由於《超人IV》和《決勝時空戰區》商業上都遭到了慘敗,坎農公司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蜘蛛俠》電影項目也在已經花掉了約150萬美元後中止[6]。1989年,百代電影公司收購了坎農,哥蘭與格洛布斯也分道揚鑣,格洛布斯留在百代工作,而他的表兄哥蘭則離開並創建了21世紀電影公司。哥蘭保留了包括《蜘蛛俠》在內的多個產權,並通過與漫威協商將期限延長至1992年1月[5]。
哥蘭擱置了之前改寫的幾個低成本劇本,並試圖重新利用已經成形的高成本版本獨立注資進行拍攝[10]。在1989年5月的戛納電影節上21世紀電影公司宣布影片將在9月開拍,廣告上稱劇本是由「巴尼·科恩、泰德·紐森、約翰·布朗卡托和約瑟夫·戈德曼」共同編寫[11]。為了籌集資金,哥蘭也按慣例將尚未拍攝電影的一些版權進行出售,如電視播放版權賣給了維亞康姆,而家用錄像帶的發行版權則賣給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後者還希望可以將電影拍攝成一個系列的作品。斯蒂芬·赫瑞克將出任導演[12]:116。1989年末,哥蘭將這個「新」劇本提交給哥倫比亞公司,而對方要求再進行改寫,哥蘭於是聘請弗蘭克·拉羅吉亞(Frank LaLoggia)寫重新編寫。拉羅吉亞之後提交了一個劇本,但也對21世紀公司感到心灰意冷。尼爾·魯騰伯格(Neil Ruttenberg)也被請來再寫多一個版本,但這一版本之後同樣沒有獲得哥倫比亞公司的認可[13]。哥倫比業公司的劇本分析員認為這三個版本「本質上就是同一個故事」,之後雙方暫時達成了一個製作協議。1990年史丹·李表示,「21世紀(電影公司)本應拍一部《蜘蛛俠》,可按他們現在與哥倫比亞公司的交流來看,哥倫比亞最終可能會把《蜘蛛俠》(的版權)買過去」[14]。
卡羅科影業
[編輯]21世紀電影公司的梅納漢姆·哥蘭仍然在為「他的」章魚博士版《蜘蛛俠》劇本積極招標。1990年,他聯繫了加拿大的一家特效公司就視覺特技進行商談,對方則將其中定格動畫製作業務轉給了另一家公司製作[15]:177。
電影《真實的謊言》拍攝工作接近尾聲時,《綜藝》雜誌聲稱卡羅科影業已經拿到了導演兼編劇詹姆斯·卡梅倫一個完整的劇本[16]。其中涉及到的名字有詹姆斯·卡梅倫、約翰·布朗卡托、泰德·紐森、巴瑞·科恩、約瑟夫·卡里瑪瑞(Joseph Calimari,漫威執行總裁)和「約瑟夫·戈德瑪瑞」(Joseph Goldmari),很顯然是哥蘭筆名「約瑟夫·戈德曼」(Joseph Goldman)的印刷錯誤[17]。劇本的內容文本也與哥蘭一年前提交給哥倫比亞公司的那個完全相同,只是日期變成了新的1993年。卡梅倫的老搭檔阿諾德·施瓦辛格也經常被人與這個項目聯繫起來,認為他是導演選擇出演章魚博士的人選[18][19]。
詹姆斯·卡梅倫劇本方案
[編輯]幾個月後,詹姆斯·卡梅倫提交了一份共計47頁但沒有標註日期的劇本方案(著作權登記日期則是1991年),其中部分是劇本,部分描述故事大綱,提供了一個不同的故事作為備用[6]。該劇本方案描述了蜘蛛俠的由來,不過選擇了漫威的兩個變異人物「電人」和「沙人」來作為其中的反面角色。其中電人名叫卡爾頓·斯特蘭德(Carlton Strand),與漫畫小說中的名字麥克斯·迪龍(Max Dillion)不同,這個角色是對那些狂妄自大腐敗資本家的戲仿。卡梅倫描述的沙人真名叫波伊德(Boyd),他是因一次類似費城實驗的原子混合事故而導致產生了突變。故事的高潮部分是在世界貿易中心的一場大戰,彼得·帕克也向心愛的瑪麗·簡·沃特森揭示了自己的另一個身份。此外該劇本方案中還有大量的髒話,蜘蛛俠和瑪麗·簡甚至發生了性關係[20]。
卡梅倫的劇本方案反映或包含了之前多個劇本的內容,如史蒂文斯的版本中一位反派角色引誘蜘蛛俠加入突變體組成的「優等種族」,以及有機蛛網的描寫;又如原創劇本和改寫中描寫的怪異磁場活動和罕見的電子風暴導致大面積停電;伊桑·韋利版劇本中一個惡棍沉迷於進行各種有毒和超級強力蜘蛛的試驗,其中一隻蜘蛛跑出了實驗室並咬了彼得·帕克,帕克之後也因此產生了類似卡夫卡的中篇小說《變形記》中那種惡夢般的幻覺;又如弗蘭克·拉羅吉亞的版本裡,一場暴風雪將大筆被盜的現金卷到了驚訝的紐約市民眼前;還有尼爾·魯騰伯格的劇本中,一個罪犯襲擊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等[7]。1991年,卡羅科影業與漫威公司商議將哥蘭的電影版權時限延長至1996年5月[5],然而到了1992年4月,由於財政和法律上的重重困境,卡羅科不得不停止了對《蜘蛛俠》這一項目的任何投入[21]。
訴訟
[編輯]當詹姆斯·卡梅倫同意接拍《蜘蛛俠》時,卡羅科公司的律師只是簡單地以之前雙方就《終結者2:審判日》所簽訂的合同為樣板製作新合同。該合同上的一個條款讓卡梅倫在電影及其各項廣告和版權銷售領域擁有決定權,對此仍然在積極為影片奔走的哥蘭一無所知[5]。1993年,哥蘭公開對自己身為製作人的合同權利受損表示不滿,並最終訴諸法律行動。另一方面,卡梅倫則已經擁有了合同規定的廣泛權力來製作電影[7]。最終卡羅科公司起訴了哥倫比亞公司和維亞康姆公司要求獲得家用媒體發行權和電視播放權,而這兩家公司也反過來起訴了卡羅科公司[4]。並非這場訴訟一分子的20世紀福克斯也來攪混水,聲稱他們與卡梅倫之間還簽訂有另一個合同,因此這位導演在合同期滿前不能為其他公司工作[6]。到了1996年,卡羅科、21世紀、漫威三家公司均先後宣布破產。
1995年3月28日,卡羅科公司轉讓了所擁有的產權,米高梅公司收購了21世紀電影公司的資產和影片庫。並且獲得了包括詹姆斯·卡梅倫在內所有人創作的《蜘蛛俠》劇本全部權利[22]。米高梅還起訴了21世紀、維加康姆和漫威公司,指控坎農和漫威原本的協議中存在欺詐行為。1998年,已經破產的漫威公司根據一項重組計劃與一家玩具公司合併[5],法院裁決認為漫威與哥蘭間原本的協議已經過期,因此電影版權應回到漫威手中,但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1999年,漫威正式將《蜘蛛俠》的電影版權移交給了索尼影視娛樂的子公司哥倫比亞電影公司[23]。米高梅則對這一轉讓提出爭議,聲稱他們已經通過坎農、21世紀和卡羅科獲得了《蜘蛛俠》的電影版權[24]。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編輯]與此同時,米高梅和聯藝公司執行總裁約翰·卡萊跳槽到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由於之前在米高梅公司工作時獲得了007系列電影的部分版權,因此卡萊宣布哥倫比亞公司將製作一部基於相應內容的新007電影(哥倫比亞公司曾於1967年製作過一部非正式的007系列喜劇片《007:皇家賭場》)[25]。
米高梅公司和哥倫比亞公司都面臨着嚴峻的考驗,雙方在版權問題上長久的對抗可能會大幅影響公司長期的財務穩定和工作計劃。哥倫比亞公司當時沒有一個連貫的系列電影作品,並且從1989年起就開始尋求獲得《蜘蛛俠》這一項目,而米高梅和聯藝公司唯一可靠的電影票房收入來源也只有每兩到三年推出的一部007系列電影。如果哥倫比亞也推出一部007系列電影,那麼米高梅和聯藝公司的收入將受到嚴重影響。反過來,如果米高梅和聯藝拍出一部《蜘蛛俠》,哥倫比亞公司的處境也會非常不利。雙方看起來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獲得這些電影的版權[26]。
1999年3月,兩家公司達成了一項妥協,哥倫比亞公司放棄製作新007電影的權利,換取米高梅放棄《蜘蛛俠》電影版權[27]。哥倫比亞公司因此也於2000年獲得了之前所有劇本的版權[13][6]。至此,經過超過10年的反覆之後,《蜘蛛俠》終於進入了製作階段[4],之後所有的電影都是由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發行的。其中前三部曲由山姆·雷米執導,之後重啟的新系列則由馬克·韋布執導。
蜘蛛人三部曲
[編輯]《蜘蛛人》(2002)
[編輯]父母雙亡的彼得·帕克(托比·馬奎爾飾演)與叔叔嬸嬸生活在一起,正在讀高中的他暗戀着同班同學兼鄰家女孩瑪莉·珍·華生(克斯汀·鄧斯特飾演)。某次隨班級到哥倫比亞大學看展覽時,彼得被一隻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蜘蛛在手上咬了一口,然後他發現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很多變化,力氣更大了,眼睛也不再近視了,反應和行動速度大幅加快,並且手腕能放出強韌的絲繩甚至還能飛檐走壁……可是之後由於一念之差沒有阻止一場搶劫,叔叔班·帕克(克里夫·羅伯遜飾演)被劫匪謀殺。悔不當初的少年報仇後,也意識到了叔叔之前對自己所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含義,決心用自己的超能力來保護紐約市。與此同時,彼得最好的朋友哈利·奧斯朋的父親諾曼·奧斯朋,一位富有且積極的企業家突然發現其致力多年研究的大幅強化人體體質的一項實驗性技術在進行人體測試前失去了贊助商支持,公司也在董事會上決定開除他,他無法接受一手創辦的公司背叛自己的事實,於是決定親自測試這一技術,結果他變成了強大的綠惡魔,殺死了協助他的科學家和公司的所有董事,並對整個城市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現在,只有身為超級英雄蜘蛛人的彼得能夠阻止他。
《蜘蛛俠2》(2004)
[編輯]《蜘蛛俠2》的故事發生在前集兩年後。現已高中畢業的彼得·帕克努力試圖在自己的超級英雄身份和平民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可是他暗戀的瑪麗·簡·沃森已經與一位太空人訂婚了,好友哈利·奧斯朋則一心想着要殺死蜘蛛俠以報殺父之仇。雙重身份的壓力導致彼得的超能力開始減退,但一位致力於研究核聚變的科學家奧托·奧克塔維斯博士(阿爾弗雷德·莫里納飾演)因實驗失控而變成了擁有四隻機器手的八爪博士,並且決心找到更多的核原料進行一次更大規模的核聚變實驗,這很可能會導致半個紐約市毀於一旦。彼得必須在自己渴望的平民生活和超級英雄保護紐約的責任間作出選擇。
《蜘蛛俠3》(2007)
[編輯]《蜘蛛俠3》的故事發生在前集數月之後。彼得·帕克的生活現在可謂春風得意,紐約市的市民對蜘蛛俠推崇倍至,而瑪麗·簡·沃森在上一集的結尾得知其超級英雄身份後也和彼得走到了一起,他終於在兩種身份之間獲得了平衡。但哈里·奧斯本也在得知自己最好的朋友就是殺父仇人,他決心要殺死彼得報仇。弗林特·馬科(托馬斯·哈登·丘奇飾演)是一位被定罪的劫匪,他設法越獄後誤入一個科學實驗場,經強烈的輻射影響後,變成了一個可以在人形與流沙之間轉換的可怕怪物「沙人」。彼得工作的報社也新來了一位名叫艾迪·布洛克(托弗·格雷斯飾演)的攝影師,他一心想要挖到蜘蛛俠的負面新聞以便能一舉成名。一天晚上彼得與瑪麗·簡外出約會時,突然一種來自外太空的共生體「猛毒」降臨地球,並藏身在彼得的摩托車上混進了他的公寓。之後警察上門告知彼得和嬸嬸,在第一集殺死本·帕克的兇手是當年已經斃命的劫匪的同夥弗林特,這導致彼得心中的仇恨伴隨着黑暗面一起爆發了。猛毒感應到他的黑暗面後馬上附身在他的蜘蛛衣上,彼得也因此變成了黑暗蜘蛛俠,他與瑪麗·簡的戀情也因此出現裂痕,紐約市更是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之後彼得終於醒悟到猛毒的可怕並與之決裂,猛毒於是附身對蜘蛛俠充滿怨恨的艾迪身上,彼得因此而需同時面對三個可怕的對手。
取消製作的潛在項目
[編輯]《蜘蛛俠4》
[編輯]2008年,《蜘蛛俠4》進入發展階段,山姆·雷米、陶比·麥奎爾、克斯汀·鄧斯特等均將回歸。根據最初的計劃,該片和之後的一部續集《蜘蛛俠5》將同時進行拍攝。不過到了2009年3月,雷米表示還只有第4部進入了發展階段,並且如果還會拍攝第5和第6部電影的話,這兩部在情節上會有更多相輔相成的聯繫[28][29][30][31]。2008年8月,有報道稱索尼公司與《蜘蛛俠》的編劇大衛·凱普達成了協議,但僅僅兩個月後又確定將由詹姆斯·范德比爾特執筆[32][33]。到了2009年10月,劇本又已經過了大衛·林賽-阿貝爾和蓋瑞·羅斯的改寫[34],索尼還委聘了范德比爾特編寫《蜘蛛俠5》和《蜘蛛俠6》的劇本[33]。
2008年,雷米表示有意在電影中把科特·康納斯博士轉變為蜥蜴人的過程表現出來,在《蜘蛛俠2》和《蜘蛛俠3》中扮演該角色的迪倫·貝克和製片人格蘭特·科蒂斯(Grant Curtis)也表示對這個主意很感興趣[35][36][37]。雷米同時也表示打算將布魯斯·坎貝爾客串的角色提升為一個重要角色[38]。2009年12月,有報道稱約翰·馬爾科維奇正在就出演反派角色「禿鷹」進行洽談,而安妮·海瑟薇則會出演費莉茜婭·哈迪一角,在原著漫畫小說中,該角色的另一個秘密身份是女性超級英雄「黑貓」,但電影中的她將是一位「女禿鷹」[39]。不過數年後雷米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當年《蜘蛛俠4》有拍攝完成,那麼海瑟薇扮演的角色將是黑貓[40]。
由於索尼與雷米之間對一些問題無法達成一致,這將導致影片不能在2011年5月6日發行上映,索尼於是在2010年1月宣布由於雷米的退出,《蜘蛛俠4》的拍攝計劃也因此而取消。據報道,雷米對自己是否能既保持電影的創造性,又實現其在2011年5月6日上映這一目標產生了懷疑,並因此而退出了項目。他承認自己對《蜘蛛俠3》並不滿意,並且也承受了將第4部電影儘可能拍好的壓力[41]。另據稱他先後看過4部不同劇作家編寫的劇本,但對之都很不滿意[42]。
《猛毒》
[編輯]2007年7月,漫威漫畫製片人阿維·阿拉德透露了一部有關猛毒的衍生作品製作計劃[43]。工作室一開始委託雅各布·艾倫·埃斯戴斯來編寫劇本,但一年後因為對之不滿意而沒有接受。2008年9月保羅·沃尼克和雷特·瑞斯加入了編劇的行列[44],史丹·李也將在片中客串出鏡[45]。里斯之後透露他們為電影撰寫了兩稿劇本,工作室也正在推動其發展[46]。2009年,正在改寫最後一個版本《蜘蛛俠4》劇本的蓋瑞·羅斯獲聘改寫《猛毒》的劇本並親自執導,其中將把猛毒從一開始的超級壞蛋改為一個反英雄的形象[47]。2012年3月,由於羅斯退出項目前去執導《飢餓遊戲》,於是《超能失控》的導演喬什·特蘭克向索尼表示自己有意執導並展開了洽談[48]。2012年6月,《超凡蜘蛛俠》製片人麥特·托馬赫接受採訪時談到搭擋製片人阿維·阿拉德的下一個項目將是一部猛毒電影,暗示該片將擁有與電影《復仇者聯盟》同樣的共享宇宙模式。「在不至於泄露任何秘密的情況下我只能說,希望這些世界終有一日能夠和平共處」[49]。在《超凡蜘蛛俠》中扮演閃電·湯普森一角的克里斯·澤爾卡表示,對湯普森一角在衍生作品中像漫威的漫畫小說《秘密復仇者》中那樣轉變為猛毒這一設立很感興趣[50]。
驚奇蜘蛛人系列
[編輯]《蜘蛛人:驚奇再起》(2012)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劇情概要 |
在《蜘蛛人4》宣佈取消的同時,索尼影視娛樂宣布這一系列將由新的導演和演員重啟。2012年7月3日,《蜘蛛人:驚奇再起》以三維電影和IMAX 3D兩種立體電影格式發行上映,並重新從彼得·帕克發掘出超能力的高中時期說起[42][51]。索尼還確認之前執導了處女作《和莎莫的500天》的馬克·韋布將擔任導演,詹姆斯·范德比爾特編寫劇本[52]。《娛樂周刊》稱讚范德比爾特的劇本擁有堅忍不拔的現代風格,並且參考了克里斯多夫·諾蘭重啟蝙蝠俠系列電影之作《蝙蝠俠:開戰時刻》的類似基調[53]。電影的主要演員包括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蜘蛛人」彼得·帕克[54],艾瑪·斯通飾演關·史黛西[55],瑞斯·伊凡斯飾演反派蜥蜴人[56][57]。2011年,索尼就將電影周邊商品的銷售權出售給了華特迪士尼公司的消費品部門,以換取對電影本身的全程參與權[58]。
《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2014)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劇情概要 |
艾瑪·史東表示《超凡蜘蛛俠》是一個新系列電影的首部作品[59]。2011年3月,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表示已經與詹姆斯·范德比爾特達成了由其撰寫《超凡蜘蛛俠》續集劇本的協議[60],2012年4月,索尼也與艾里克斯·庫茲曼、羅伯托·奧奇和傑夫·平克納達成了重寫續集劇本的協議[61][62]。2011年8月,索尼宣布續集還在2014年5月2日發行,然而前作《超凡蜘蛛俠》也要再過近一年才會上映[63]。安德魯·加菲爾德在《超凡蜘蛛俠》開始發行前幾天表示,「如果我們拍(續集)的話,我希望我能演吧——我希望他們讓我演……他們都已經宣布上映日期啦,但現在都還沒個劇本呢!所以我們現在都只能先干點別的。」[64]2012年9月14日,加菲爾德和馬克·韋布都確認將回歸續集繼續擔任主演和導演[65][66],同時下一部續集也已在計劃之中[67]。曾在《蜘蛛俠三部曲》中飾演J·喬納·詹姆森的J·K·西蒙斯表示希望可以在新的系列中繼續出演J·喬納·詹姆森[68]。2012年10月10日,電影公司宣布請謝琳·伍德蕾在首部續集中出演瑪麗·簡·沃森,這一說法之後得到進一步證實,伍德蕾將在兩部續集中出演這一角色,但在首部續集中只是個小配角,第二部續集中則是主演[69][70]。2012年11月1日,公司宣布傑米·福克斯將出演反派電光人[71],之後這一消息也得到了確認[72]。2012年11月16日有消息稱哈里·奧斯本一角將出現在續集中,2012年12月3日,馬克·韋布透露戴恩·德哈恩將出演該角色[73]。2013年2月,公司宣布保羅·吉亞瑪提將飾演另一位反派犀牛人[74],而克里斯·庫珀則會飾演諾曼·奧斯本[75]。
取消製作的潛在項目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
《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的片尾預告在續集中出現的新敵人將組成邪惡六人組,另外索尼表示將可能推出邪惡六人組及猛毒的外傳電影。[76][77]但隨著該系列電影再次重啟之後,相關電影計劃都已經停擺。
回歸漫威電影宇宙的許可協議
[編輯]2014年12月,有報道稱索尼與漫威正討論允許將蜘蛛俠進入漫威電影宇宙的電影《美國隊長3》中,而蜘蛛俠系列電影版權將依然屬於索尼。據說這些計劃曾被提出。相反,索尼曾考慮讓薩姆·萊米回歸執導新三部曲,以及和菲爾·洛德和克里斯托弗·米勒合作一部動畫喜劇。[78][79]而在2015年2月9日,索尼影視與漫威影業卻宣布,蜘蛛俠將會出現在漫威電影宇宙中,並將在2017年6月28日發布一部獨立影片,由漫威影業主席凱文·菲戈和艾米·帕斯卡共同製作。索尼影視將依然擁有蜘蛛俠系列電影的的財務權、發行權以及最終創作權。[80]《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蜘蛛俠將出現於2016年影片《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中。[81]2015年6月23日,漫威和索尼官方確認湯姆·赫蘭德將飾演蜘蛛俠,而喬恩·沃茨將執導該新版蜘蛛俠電影。赫蘭德還將以一名配角的身份出現在《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中[82][83]。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2016)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劇情概要 |
報導指根據許可協議,蜘蛛人將會於2016年電影《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中首次出現在漫威電影宇宙中[84][85]。該電影的導演羅素兄弟為了讓蜘蛛人能出現在電影裏,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作遊說工作[86]。安東尼·羅素指,雖然漫威影業跟他們說要準備協議失敗後的備用計劃,但他們從未為此準備,因為將蜘蛛人帶進這部電影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並指「我們只設想了有蜘蛛人的電影版本」[87]。2015年5月末,阿薩·巴特菲爾德、湯姆·霍蘭德、猶大·路易斯、馬修·林茲、查理·普魯瑪和查理·羅為蜘蛛人一角試鏡,在電影中跟蜘蛛人有對手戲,飾演鋼鐵人的小勞勃·道尼亦有參與評審過程[88][89]。他們六人從1,500名演員中脫穎而出,須在菲戈、帕斯卡和羅素兄弟面前試演[88]。6月,菲戈和帕斯卡將人選收窄至霍蘭德和羅兩人。兩人再次跟道尼試演,其中霍蘭德跟飾演美國隊長的克里斯·伊凡試演[89]。2015年6月23日,索尼影視娛樂和漫威影業聯合公布漫威電影宇宙的蜘蛛人將由湯姆·霍蘭德飾演[90]。
《蜘蛛人:返校日》(2017)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劇情概要 |
《蜘蛛人:返校日》於2017年7月7日上映[91][92]。由喬恩·沃茨執導[93],喬納森·戈爾茨坦、約翰·戴利、華茲、克里斯多福·福德、克里斯·麥肯納 (編劇)和艾瑞克·桑默斯共同撰寫劇本[94]。湯姆·霍蘭德、瑪麗莎·托梅和小勞勃·道尼分別飾演彼得·帕克 / 蜘蛛人、梅·帕克和東尼·史塔克 / 鋼鐵人[95],麥可·基頓飾演反派亞德里安·圖姆斯 / 禿鷹[94][96]。製作始於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10月結束[97][98][99]。
《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2018)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
2017年2月,湯姆·霍蘭德證實蜘蛛人將出現在電影中[100]。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2019)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
2017年,外媒與湯姆·霍蘭德皆確認蜘蛛人將出現在《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中。
《蜘蛛人:離家日》(2019)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
2016年12月,索尼影視娛樂宣布《蜘蛛人:返校日》的續集計劃於2019年7月5日上映[101]。 2017年6月,索尼影視娛樂補充說明,副標題將不會是《返校日》。
《蜘蛛人:無家日》(2021)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
2017年6月,湯姆·霍蘭德在一場訪談中說溜嘴,證實漫威電影宇宙版本的《蜘蛛人》會是三部曲的形式。《蜘蛛人3》一度因迪士尼與索尼之間的糾紛而可能取消製作,所幸2019年9月索尼影視娛樂和漫威影業所屬的華特迪士尼公司達成協議,宣布該片於2021年12月16日上映[102]。
蜘蛛宇宙系列
[編輯]索尼影業蜘蛛人宇宙
[編輯]演員與角色
[編輯]《蜘蛛人》 (1977年) |
《蜘蛛人》 (2002年) |
《蜘蛛人2》 (2004年) |
《蜘蛛人3》 (2007年) |
《蜘蛛人:驚奇再起》 (2012年) |
《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 (2014年) |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 (2016年) |
《蜘蛛人:返校日》 (2017年) |
《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 (2018年) |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2019年) |
《蜘蛛人:離家日》 (2019年) |
《蜘蛛人:無家日》 (2021年) | ||
---|---|---|---|---|---|---|---|---|---|---|---|---|---|
彼得·帕克 蜘蛛俠 |
尼可拉斯·漢蒙 | 托比·馬奎爾 | 安德魯·加菲爾德 麥克斯·查爾斯(童年) |
安德魯·加菲爾德 | 湯姆·赫蘭德 | 湯姆·赫蘭德 托比·馬奎爾 安德魯·加菲爾德 | |||||||
梅·帕克 | 傑芙·唐內爾 | 羅斯瑪麗·哈里斯 | 莎莉·菲爾德 | 瑪麗莎·托梅[103][104] | 瑪麗莎·托梅 | ||||||||
J·喬納·詹姆森 | 大衛·懷特 | J·K·西蒙斯 | J·K·西蒙斯 | ||||||||||
本·帕克 | 克里夫·羅伯遜 | 馬丁·西恩 | 提及 | ||||||||||
瑪麗·簡·沃森 | 克斯汀·鄧斯特 | 雪琳·伍德莉(剪片未登場) | 提及 | ||||||||||
關·史黛西 | 布萊斯·達拉斯·霍華德 | 艾瑪·斯通 | 提及 | ||||||||||
哈里·奧斯本 新綠魔 |
詹姆斯·弗蘭科 | 戴恩·德哈恩 | 提及 | ||||||||||
諾曼·奧斯本 綠魔 |
威廉·達福 | 提及 | 克里斯·庫珀 | 威廉·達福 | |||||||||
約瑟夫·羅比·羅伯森 | 希利·希克斯 | 比爾·努恩 | |||||||||||
貝蒂·布蘭特 | 伊麗莎白·班克斯 | 安格瑞·萊絲 | 安格瑞·萊絲 | ||||||||||
弗拉什·湯普森 | 喬·曼根尼羅 | 喬·曼根尼羅 | 克里斯·澤爾卡 | 東尼·雷佛羅里[105] | 東尼·雷佛羅里 | ||||||||
殺死本·帕克的搶匪 | 邁克爾·帕帕約翰 | 提及 | 邁克爾·帕帕約翰 | ||||||||||
門德爾·斯通博士 | 羅恩·佩金斯 | ||||||||||||
科特·康納斯博士 蜥蜴人 |
提及 | 迪倫·貝克 (只是康納斯博士) | 瑞斯·伊凡斯 | 瑞斯·伊凡斯 | |||||||||
奧托·奧克塔維斯博士 章魚博士 |
阿爾弗雷德·莫里納 | 阿爾弗雷德·莫里納 | |||||||||||
約翰·詹姆森 | 丹尼爾·吉里斯 | ||||||||||||
喬治·斯戴西 | 詹姆斯·克倫威爾 | 丹尼斯·利瑞 | |||||||||||
小艾迪·布洛克 猛毒 |
托弗·戈瑞斯 | 湯姆·哈迪 | |||||||||||
弗林特·馬科 沙人 |
托馬斯·哈登·丘奇 | 托馬斯·哈登·丘奇 | |||||||||||
理查德·帕克 | 提及 | 坎貝爾·斯科特 | |||||||||||
瑪麗·帕克 | 提及 | 艾伯絲·戴維茲 | |||||||||||
拉吉特·拉薩博士 | 伊凡·卡漢 | ||||||||||||
麥克斯·迪龍 電光人 |
傑米·福克斯 | 傑米·福克斯 | |||||||||||
亞歷克塞·塞斯維奇 犀牛人 |
保羅·吉亞瑪提 | 提及 | |||||||||||
費莉西亞‧哈代 黑貓 |
費莉絲蒂·瓊斯 | ||||||||||||
史丹·李 (客串) | 旁觀者 | 路人甲 | 圖書館工作人員 | 畢業典禮來賓 | 快遞員 | 老人蓋瑞 | 校車司機 | 1970年代駕駛 | |||||
東尼·史塔克 鋼鐵人 |
小勞勃·道尼[95][106] |
迴響
[編輯]奧斯卡金像獎
[編輯]《蜘蛛俠》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兩項提名,但最終都沒有獲獎[107];《蜘蛛俠2》獲得了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最佳音效剪輯3項提名,最終拿下了最佳視覺效果獎[108]。《蜘蛛人:無家日》獲提名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109] 。
票房表現
[編輯]《蜘蛛俠》三部曲每一部首映當天都會創下一個新的票房紀錄[110]。截至2013年5月,這三部曲都是驚奇漫畫改編的電影中美國票房最高的5部之一,其中《蜘蛛俠》列第二位,《蜘蛛俠2》第四,《蜘蛛俠3》第五[111]。這三部曲還是美國歷史上所有超級英雄電影中票房最高的十部電影之一,《蜘蛛俠》第四位,《蜘蛛俠2》第六位,《蜘蛛俠3》第七位[112]。此外,蜘蛛俠三部曲還是索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票房最高的三部電影[113]。
片名 | 北美發行日期 | 票房(美元) | 排名 | 預算(美元) | 來源 | |||
---|---|---|---|---|---|---|---|---|
北美 | 海外 | 全球 | 北美總排行 | 全球總排行 | ||||
《蜘蛛俠》(1977) | 不適用 | 不適用 | $9,000,000 | $9,000,000 | 不適用 | 未知 | 未知 | [114] |
《蜘蛛人》 | 2002年5月3日 | $407,747,175 | $418,002,176 | $825,749,351 | 43 | 95 | $1.39億 | [115] |
《蜘蛛人2》 | 2004年6月30日 | $374,310,140 | $415,390,628 | $789,700,768 | 56 | 108 | $2億 | [116] |
《蜘蛛人3》 | 2007年5月4日 | $337,254,618 | $558,453,070 | $895,707,688 | 73 | 74 | $2.58億 | [117] |
《蜘蛛人:驚奇再起》 | 2012年7月3日 | $262,754,978 | $495,900,000 | $758,654,978 | 133 | 123 | $2.3億 | [118] |
《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 | 2014年5月2日 | $203,578,248 | $506,128,390 | $709,706,638 | 231 | 139 | $2.5億 | [119] |
《蜘蛛人:返校日》 | 2017年7月7日 | $334,925,455 | $545,965,784 | $880,891,466 | 78 | 78 | $1.75億 | [120] |
《蜘蛛人:新宇宙》 | 2018年12月14日 | $190,241,310 | $194,057,426 | $384,298,736 | 259 | 379 | $9000萬 | [121] |
《蜘蛛人:離家日》 | 2019年7月2日 | $391,256,400 | $741,395,911 | $1,132,652,311 | 48 | 31 | $1.6億 | [122] |
《蜘蛛人:無家日》 | 2021年12月17日 | $814,839,385 | $1,107,732,041 | $1,922,571,426 | 3 | 7 | $2億 | [123] |
《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 | 2023年6月2日 | $381,593,754 | $309,304,156 | $690,897,910 | 51 | 149 | $1億 | [124] |
總計 | $3,698,219,028 | $5,301,188,974 | $8,999,408,229 | 3 | 2 | $18.02億 | [125] [126] | |
補充說明
|
評價
[編輯]片名 | 專業評價 | 公眾評價 | ||
---|---|---|---|---|
爛番茄 | Metacritic | 影院評分[127] | PostTrak | |
《蜘蛛俠》 | 90%(249篇評論)[128] | 73(38篇評論)[129] | A-[130] | 不適用 |
《蜘蛛俠2》 | 93%(276篇評論)[131] | 83(41篇評論)[132] | A-[130] | 不適用 |
《蜘蛛俠3》 | 63%(262篇評論)[133] | 59(40篇評論)[134] | B+[130] | 不適用 |
《蜘蛛人:驚奇再起》 | 73%(339篇評論)[135] | 66(42篇評論)[136] | A-[130] | 不適用 |
《超凡蜘蛛俠2》 | 51%(316篇評論)[137] | 53(50篇評論)[138] | B+[130] | 不適用 |
《蜘蛛人:返校日》 | 92%(400篇評論)[139] | 73(51篇評論)[140] | A[130] | 89%[141] |
《蜘蛛人:新宇宙》 | 97%(403篇評論)[142] | 87(50篇評論)[143] | A+[144] | 90%[145] |
《蜘蛛人:離家日》 | 90%(459篇評論)[146] | 69(55篇評論)[147] | A[148] | 90%[149] |
《蜘蛛人:無家日》 | 93%(430篇評論)[150] | 71(60篇評論)[151] | A+[144] | 96%[152] |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 | 95%(385篇評論)[153] | 86(60篇評論)[154] | A[155] | 93%[156] |
補充說明
|
三部曲
[編輯]《新聞周刊》的大衛·安森(David Ansen)認為《蜘蛛俠》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不過感覺《蜘蛛俠2》又有些「太把自個兒當回事」,他也將《蜘蛛俠3》看過是一種形式上的回歸,認為該片擁有「最宏偉的篇章」[157]。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湯姆·查瑞提(Tom Charity)對這一系列「堅定不移地維護道德信念」表示讚賞,並且指出電影從首部到第三集之間視覺特技上巨大的進步。他將第二部電影中的章魚博士視為「最引人入勝」的惡魔,並且稱讚第三集中的沙人是「電腦成像魔法的一座豐碑」[158]。《時代周刊》的理查德·科里斯(Richard Corliss)對電影的動作場面感覺很滿意,並且認為這一系列作品在「角色的反思」等多個方面都要做得比其它大部分動作片好[159]。
《星報》的科林·科韋特(Colin Covert)稱讚《蜘蛛俠》是這位超級英雄的一次「閃亮登場」,《蜘蛛俠2》更是一部超越前作的優秀續集,不過他對《蜘蛛俠3》感到有些失望,認為其野心太大,多條故事主線的並行發展沒能把握好適當的轉變時機[160]。《紐約時報》的馬諾拉·達吉斯(Manohla Dargis)很喜歡前兩部作品中的幽默感,但認為第三部電影失去了這種感覺。他還指出,「這一系列電影讓人感到喜憂參半的是,故事逐漸失去了吸引力,但特技效果倒是有了很大的進步」[161]。
《洛基山新聞報》的羅伯特·丹納斯坦將三部電影按其喜好排名為:《蜘蛛俠2》、《蜘蛛俠》和《蜘蛛俠3》,他在觀看《蜘蛛俠2》時甚至錯過了章魚博士出場的鏡頭,但仍然最滿意這部作品。他還覺得第三部電影雖然有些冗長,但還是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局」[162]。
家用媒體發行
[編輯]此章節需要更新。 (2024年7月31日) |
蜘蛛俠三部曲均發行了DVD,其中前兩部只發行了雙碟套裝[163][164],第三部則發行了單碟和雙碟兩種版本[165][166]。之後三部電影還一起發行了「電影DVD三部曲」組合套裝和藍光影碟版本[167][168][169]。
2012年4月2日,索尼宣布蜘蛛俠三部曲將於同年6月12日以重新發行藍光影碟套裝[170]。這三部電影均可以在美國通過iTunes觀看和下載[171][172][173][174]。
2012年11月9日,索尼公司發行了《超凡蜘蛛俠》的DVD,藍光影碟和3D版本的藍光影碟,並且可以在線下載[175],同時發行的還有一張4張光盤的限量版,其中包含了大量花絮和特別內容[176]。
參考資料
[編輯]- ^ J.C. Maçek III. Through His Glasses: A Talk with The Amazing Spider-Man's Leif Gantvoort. PopMatters. 2012-07-03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 ^ Hiltzik, Michael A. Spidey's Movie Mess. Los Angeles Times. 1998-09-29.
- ^ Don Kaye. A Tangled Web. MSN.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6).
- ^ 4.0 4.1 4.2 4.3 Grover, Ronald. Unraveling Spider-Man's Tangled Web. Business Week. 2002-04-15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0).
- ^ 5.0 5.1 5.2 5.3 5.4 Shprintz, Janet. Spider-Man's legal web may finally be unraveled. Variety. 1998-08-19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6).
- ^ 6.0 6.1 6.2 6.3 6.4 6.5 Hiltzik, Michael A. Untangling the Web. Los Angeles Times Magazine. 2002-03-24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7.0 7.1 7.2 7.3 Gross, Edward. Spider-Man Confidential. Hyperion. 2002.
- ^ 8.0 8.1 O'Neill, Patrick Daniel. Screenwriter Ted Newsom. Comics Interview Magazine (Fictioneer Books Ltd.). March 1990, (85).
- ^ 9.0 9.1 Jankiewicz, Pat. Scott Leva, the Man Who Was Almost Spider-Man. Starlog/Comics Scene Presents Spider-Man. July 2002, 1 (1): 62–64.
- ^ Teitelbaum, Sheldon. Spider-Man - The Movie: For Cannon Films it was a web too far. Cinefantastique. September 1987.
- ^ 21stCenturyAd1989. Variety. 1989-05-05: 11.
- ^ Hughes, David. The Greatest Sci-Fi Movies Never Made. ISBN 1-55652-449-8.
- ^ 13.0 13.1 Ryfle, Steve. Spider-Man's Tangled Web. Creative Screenwriting magazine (CS Publications). c. 2002 May/June.
- ^ Hagen, Dan. Publisher Stan Lee Speaks. Comics Interview (Fictioneer Books Ltd.). 1990.
- ^ Archer, Steven. Willis O’Brien, Special Effects Genius. McFarland & Co. 1993. ISBN 0-89950-833-2.
- ^ Moerk, Christian. Cameron Delivers Spider-Man Script. Variety. 1993-09-01: 3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8).
- ^ Cohen, Barry, Ted Newson, James Cameron, "Joseph Goldmari", John Brancato. Spider-Man. (2nd revision) Hundland.com. 1993-08-04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4).
- ^ Web of questions arises as Marvel announces Spiderman reboot. CalTimes.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 ^ Who Is Spiderman?. Hollywood.com. 2000-01-26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4).
- ^ Chitwood, Scott. Review of James Cameron's Spider-Man Scriptment. IGN.com. 2000-02-15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Bullard, Jim. Spider-Man now 30. St. Petersburg Times. 1992-04-17.
- ^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Document 1-09264. SECInfo.com (requires registration). 1995-04-15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7).
- ^ Marvel's Superhero Licensing.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June 2012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9).
- ^ Studio Rights to Spider-Man Are Untangled. Los Angeles Times. 1999-03-02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6).
- ^ Past 007 Attempts. MI6, Home of James Bond. 2004-09-14 [2013-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1).
- ^ Thompson, Anne. A League of Her Own. Variety. 2002-08-18 [2013-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 ^ "DG". Kevin McClory (1926-2006). MI6, Home of James Bond. 2006-11-29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6).
- ^ Adler, Shawn. Tobey Maguire, Sam Raimi Sign On For 'Spider-Man 4': Report. MTV.com. 2008-09-05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6).
- ^ Carroll, Larry. Sam Raimi Talks 'Spider-Man' Sequel Double-Shoot, Futures of Kirsten Dunst & The Lizard. MTV.com. 2008-10-16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0).
- ^ Harlow, John. Spider-Man Tobey Maguire spins deal for fatherhood. The Sunday Times (London, England). 2008-09-14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Sam Raimi 'Can't Imagine' Doing 'Spider-Man 4' Without Kirsten Dunst, Only Working On Fourth Film. MTV.com. 2009-03-15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7).
- ^ Fleming, Michael. Columbia, Koepp talk 'Spider-Man'. Variety. 2008-01-21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3).
- ^ 33.0 33.1 Fleming, Michael. Sony sets writer to spin 'Spider-Man'. Variety. 2009-08-16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5).
- ^ Ditzian, Eric. Sam Raimi Hopes To Start Shooting 'Spider-Man 4' In March 2010. MTV.com. 2009-10-09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Goldman, Eric. Exclusive: Lizard Leapin' Into Spidey 4?. IGN.com. 2007-01-23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30).
- ^ Elliott, Sean. Exclusive Interview: 'Spider-Man 3' Producer Grant Curtis talks about villains for 'Spidey 4' + His own origins - Part 1. iF Magazine. 2008-05-29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 ^ Carroll, Larry. Sam Raimi May Not Helm 'Spider-Man 4'; Wants Carnage, Vulture As Villains If He Does. MTV.com. 2008-06-26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Ditzian, Eric. Sam Raimi Confirms Bruce Campbell Will Have 'Meaty Role' in 'Spider-Man 4'. MTV.com. 2009-10-19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Buchanan, Kyle. EXCLUSIVE: Spider-Man 4 Circling John Malkovich, Anne Hathaway. Moveline.com. 2009-12-08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Sam Raimi Confirms That Anne Hathaway Would Have Been His Black Cat in Spider-Man 4. SuperHeroHype.com. 2013-03-05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0).
- ^ Buchanan, Kyle. Sam Raimi on Oz, The Avengers, and Two Huge Movies He Never Made. Vulture. 2013-03-06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6).
- ^ 42.0 42.1 Finke, Nikki; Fleming, Mike. 'Spider-Man 4' Scrapped; Sam Rami & Tobey Maguire & Cast Out; Franchise Reboot for 2012. Deadline.com. 2010-01-11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Fischer, Paul. Exclusive Interview: Avi Arad for "Bratz". Dark Horizons. 2007-07-24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7).
- ^ Simmons, Leslie. Two more 'Spider-Man' films on the way. The Hollywood Reporter via Reuters. 2008-09-06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Douglas, Edward. Stan Lee to Appear in the Venom Spin-Off. SuperheroHype.com. 2009-07-03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Wigler, Josh. 'Venom' Screenwriter Says Studio Has Script, Is 'Pushing Forward' With Film. MTV.com. 2009-09-25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 ^ Fleming, Michael. More detail on the Ross Venom film. Variety. 2009-10-07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1).
- ^ 'Chronicle' Director Josh Trank In Talks To Helm 'Spider-Man' Spin-Off 'Venom'. Indiewire.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9).
- ^ Patches, Matt. 'Venom' Movie May Tie into 'Amazing Spider-Man' Avengers-Style. Hollywood.com. 2012-06-09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0).
- ^ Flash Thompson As VENOM?. ComicBookMovie.com. 2012-06-29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6).
- ^ Spider-Man Swings Into Theaters in 3D. ComingSoon.net. CraveOnline. 2010-02-10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9).
- ^ Sciretta, Peter. Marc Webb To Direct New Spider-Man Trilogy!?. /Film. 2010-01-19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8).
- ^ Sperling, Nicole. Next 'Spider-Man' film will be a gritty, contemporary reboot of the franchise.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10-01-11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5).
- ^ It's Official! Andrew Garfield to Play Spider-Man!. ComingSoon.net. CraveOnline. 2013-07-01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8).
- ^ Confirmed! Emma Stone to Play Gwen Stacy in Spider-Man!. Superhero Hype!. CraveOnline. 2010-10-05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0).
- ^ Rhys Ifans to Play the Spider-Man Villain!. Superhero Hype!. CraveOnline. 2010-10-11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4).
- ^ Exclusive: Son of Dr. Curt Connors Cast in Spider-Man. Superhero Hype!. CraveOnline. 2010-12-10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5).
- ^ Spider-Man campaign aims to ensnare femmes: Sony enlists 400 promo partners as it looks to grow fanbase for webslinging franchise. 2012-06-27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6).
- ^ Moore, Ben. Emma Stone Talks Spider-Man Reboot & Death of Gwen Stacy. Screen Rant. 2010-12-22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6).
- ^ Kit, Borys; Fernandez, Jay A. James Vanderbilt returning to pen seque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3-24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Fleming, Mike. Alex Kurtzman & Roberto Orci Re-Writing Sequel To 'Amazing Spider-Man'. Deadline Hollywood. 2012-04-24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7).
- ^ Sneider, Jeff. Marc Webb to direct 'Spider-Man 2'. Variety Magazine. 2012-09-28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 ^ Finke, Nikki. Sony Dates 'Amazing Spider-Man' Sequel. Deadline.com.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Carlson, Erin. Andrew Garfield Hopes to Star in 'Spider-Man' Seque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06-27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7).
- ^ Andrew Garfield & Marc Webb Return For 'Amazing Spider-Man 2'. Huffington Post. 2012-09-28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 ^ Siegel, Tatiana. Andrew Garfield and Director Marc Webb to Return for 'Amazing Spider-Man' Seque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09-28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31).
- ^ The Amazing Spider-Man Planned as Trilogy. SuperHeroHype. 2012-07-05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9).
- ^ Outlaw, Kofi. 'Amazing Spider-Man 2′: Should J.K. Simmons Return as J. Jonah Jameson?. Screenrant. 2012-08-06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 ^ Shailene Woodley In Talks For Amazing Spider Man Sequel. E! Online.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Shailene Woodley in Talks for 'Spider-Man 2'. Hollywood Reporter. 2011-11-17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 ^ Jamie Foxx in early talks to play 'Spider-Man 2' villain. Variety. 2012-11-01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0).
- ^ Exclusive: 'Spider-Man' Villain Jamie Foxx Reveals Major Origin Details. MTV. 2012-12-17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Meet Harry Osborn. @danedehaan. Twitter. 2012-12-03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5).
- ^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Title and Synopsis Revealed; Colm Feore And Paul Giamatti Join Cast. ComicBookMovie.com. 2013-02-05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1).
- ^ Siegel, Tatiana. 'Amazing Spider-Man 2': Chris Cooper to Play Green Gobli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2-27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1).
- ^ 邪惡六人組搶先曝光 《蜘蛛人3》未演先轟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OWnews 2014.04.22 翁新涵
- ^ 索尼影業確定拍攝「蜘蛛人系列」獨立電影「猛毒」以及「邪惡六人組」. [201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8).
- ^ Sony, Marvel Discussed Spider-Man Movie Crossov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4-12-09 [2015-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0).
- ^ Han, Angie. Sony Leak Reveals Studio Considering Lord/Miller Spider-Man Comedy, Marvel Crossover. FilmSlash. 2014-12-09 [2015-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8).
- ^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Brings Marvel Studios Into The Amazing World Of Spider-Man. Marvel.com. 2015-02-09 [2015-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0).
- ^ Ben Fritz. Marvel and Sony Reach Deal on Spider-Man Movie Production. WSJ. 2015-02-10 [2015-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Sony Pictures and Marvel Studios Find Their 'Spider-Man' Star and Director. Marvel. 2015-06-23 [2016-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4).
- ^ Kroll, Justin. Tom Holland Is the new Spider-Man, Jon Watts to Direct Film. Variety. 2015-06-23 [2016-05-06].
- ^ Ben Fritz. Marvel and Sony Reach Deal on Spider-Man Movie Product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5-02-10 [2016-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McNary, David. Russo Brothers Sign First-Look Deal with Sony. Variety.com. 2015-03-03 [2016-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3).
- ^ Cabin, Chris.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 Directors on Landing Spider-Man, ‘Infinity War’ Shooting Schedule. Collider.com. 2016-01-14 [2016-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 ^ Damore, Meagan. Anthony Russo Reveals Spider-Man Was Always "Plan A" For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 Comic Book Resources. 2015-12-07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88.0 88.1 Kit, Borys. Spider-Man Hopefuls Screen-Test in Atlanta as Marvel Decision Nears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5-30 [2015-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3).
- ^ 89.0 89.1 Kit, Borys; Siegel, Tatiana. Robert Downey Jr. and Secret Screen-Tests: How the New 'Spider-Man' Team Was Chose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6-23 [2015-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5).
- ^ Sony Pictures and Marvel Studios Find Their 'Spider-Man' Star and Director (新聞稿). Marvel.com. 2015-06-23 [2015-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4).
- ^ Siegel, Lucas. Marvel and Sony's Spider-Man Reboot is Officially Spider-Man: Homecoming. Comicbook.com. 2016-04-13 [2016-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3).
- ^ Ford, Rebecca. 'Jumanji' Release Date Pushed, 'Spider-Man' Shifts Up.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01-20 [2016-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0).
- ^ Sony Pictures and Marvel Studios Find Their 'Spider-Man' Star and Director. Marvel.com. 2015-06-23 [2015-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4).
- ^ 94.0 94.1 Strom, Marc. SDCC 2016: 'Spider-Man: Homecoming' Introduces Its Villain. Marvel.com. 2016-07-23 [2016-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4).
- ^ 95.0 95.1 Kit, Borys. Robert Downey Jr. Joins 'Spider-Man: Homecoming'.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04-21 [2016-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1).
- ^ Truitt, Brian. Exclusive photo: Spider-Man Tom Holland unmasked in 'Homecoming'. USA Today. 2016-12-08 [2016-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1).
- ^ Coggan, Devan. Chris Pratt, Tom Holland cross paths as Spider-Man: Homecoming starts filming.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6-06-20 [2016-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1).
- ^ Leslie, Jennifer.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 was shot in, around Atlanta. WXIA-TV. 2016-05-05 [2016-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5).
- ^ Peters, Megan. Tom Holland Shares Photo From Spider-Man: Homecoming's Last Day Of Filming. Comicbook.com. 2016-10-02 [2016-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3).
- ^ Couch, Aaron. 'Avengers: Infinity War' Featurette Shows Off First Footage From Se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02-10 [201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1).
- ^ D'Alessandro, Anthony. ‘Spider-Man: Homecoming 2’ Shoots Web Around Independence Day 2019 Frame; ‘Bad Boys 4’ Moves To Memorial Day. Deadline.com. 2016-12-09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0).
- ^ Spider-Man Will Stay in the 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Variety. 2019-09-27 [2019-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7).
- ^ Mallenbaum, Carly.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 premiere: 5 things we learned. USA Today. 2016-04-13 [2016-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3).
- ^ Kroll, Justin. Zendaya Joins ‘Spider-Man’ Reboot. Variety. 2016-03-07 [2016-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 ^ Truitt, Brian. Comic-Con: 'Captain Marvel,' 'Black Panther' boost Marvel diversity. USA Today. 2016-07-24 [2016-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5).
- ^ Strom, Marc. Marvel Pits Captain America & Iron Man in a Cinematic Civil War. Marvel.com. 2014-10-28 [2014-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8).
- ^ The 75th Academy Awards (2003)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 ^ The 77th Academy Awards (2005)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0).
- ^ The 94th Academy Awards (2022) |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2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5).
- ^ Spider-Man Special Briefing. Box Office Mojo.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6).
- ^ Marvel Comics Movies. Box Office Mojo.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
- ^ Superhero Movies. Box Office Mojo.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0).
- ^ Sony / Columbia All Time Box Office Results. Box Office Mojo.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 ^ Hofius, Jason. Age Of TV Heroes: The Live-Action Adventures Of Your Favorite Comic Book Characters. TwoMorrows Publishing. 2010: 95. ISBN 978-1605490106.
- ^ Spider-Man (2002). Box Office Mojo. [2022-04-21].
- ^ Spider-Man 2 (2004). Box Office Mojo. [2022-04-21].
- ^ Spider-Man 3 (2007). Box Office Mojo. [2022-04-21].
- ^ The Amazing Spider-Man (2012). Box Office Mojo. [2022-04-21].
- ^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2014). Box Office Mojo. [2022-04-21].
- ^ Spider-Man: Homecoming (2017). Box Office Mojo. [2022-04-21].
- ^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 (2018). Box Office Mojo. [2022-04-21].
- ^ Spider-Man: Far from Home. Box Office Mojo. [2020-08-02].
- ^ Spider-Man: No Way Home. Box Office Mojo. [2022-01-01].
- ^ 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 Box Office Mojo. [2023-06-08].
- ^ Spider-Man Movies at the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 ^ Movie Franchises and Brands Index. Box Office Mojo. [2019-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6).
- ^ CinemaScore. CinemaScore.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 ^ Spider-Man.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 ^ Spider-Man (2002): Reviews. Metacritic. 2002-05-03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CinemaScore. cinemascore.com.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9).
- ^ Spider-Man 2.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3).
- ^ Spider-Man 2 (2004): Reviews. Metacritic. 2004-06-30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3).
- ^ Spider-Man 3 (2007). Rotten Tomato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6).
- ^ Spider-Man 3 (2007): Reviews. Metacritic. 2007-05-04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The Amazing Spider-Man.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2).
- ^ The Amazing Spider-Man (2012): Reviews. Metacritic. CBS.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4).
- ^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1).
- ^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2014): Reviews. Metacritic. CBS. [2014-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3).
- ^ Spider-Man: Homecoming (2017).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8).
- ^ Spider-Man: Homecoming (2018): Reviews. Metacritic. CBS.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7).
- ^ D'Alessandro, Anthony. 'Spider-Man: Homecoming' Still Swinging In As Sony's Second Best Domestic Opening Ever With $116M-$118M. Deadline Hollywood. 2017-07-09 [2017-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0).
- ^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January 20, 2024].
- ^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22-05-09].
- ^ 144.0 144.1 D'Alessandro, Anthony. 'Spider-Man: No Way Home' Defeats 'Infinity War' & Notches 2nd Highest Domestic Opening At The Box Office With $260M. Deadline Hollywood. 2021-12-20 [2022-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2).
- ^ D'Alessandro, Anthony. 'Spider-Verse' Raises $35M+ As 'The Mule' Kicks Up $17M+ In Pre-Christmas Period, But 'Mortal Engines' Breaks Down With $7M+. Deadline Hollywood. 2018-12-16 [2018-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5).
- ^ 《Spider-Man: Far From Home》.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July 28, 2023].
- ^ 《Spider-Man: Far from Home》.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22-05-09].
- ^ D'Alessandro, Anthony. Spider-Man: Far From Home Hooks $185M 6-Day Opening Records For Sony & Independence Day Stretch – Sunday Final. Deadline Hollywood. 2019-07-07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7).
- ^ D'Alessandro, Anthony. What Summer B.O. Slump? $2.8B+ Season Near Even With 2018 As ‘Spider-Man: Far From Home’ Heads To $177M-$184M. Deadline Hollywood. 2019-07-06 [2024-07-31] (美國英語).
- ^ 《Spider-Man: No Way Home》.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October 21, 2024].
- ^ 《Spider-Man: No Way Home》.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22-05-09].
- ^ D'Alessandro, Anthony. Spider-Man: No Way Home Defeats Infinity War & Notches 2nd Highest Domestic Opening At The Box Office With $260M. Deadline Hollywood. 2021-12-20 [2022-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2).
- ^ 《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2023-10-28].
- ^ 《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23-06-06].
- ^ Murphy, J. Kim. Box Office: '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 Spots Spectacular $51.7 Million Opening Day. Variety. 2023-06-03 [2023-06-03] (美國英語).
- ^ D'Alessandro, Anthony. 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 Swings To Best Opening Of Summer YTD With $120M+ Beating Guardians – Updated Box Office. Deadline Hollywood. 2023-06-04 [202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4).
- ^ Ansen, David. Spidey the Swinger. Newsweek. 2007-05-07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8).
- ^ Charity, Tom. Review: 'Spider-Man 3' mixes highs and lows. CNN.com. 2007-05-03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31).
- ^ Corliss, Richard. Spider-Man Gets Sensitive. Time. 2007-05-03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3).
- ^ Covert, Colin. Movie review: 'Spider-Man' weaves tangled web. Star Tribune. 2007-05-03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06).
- ^ Dargis, Manohla. Superhero Sandbagged.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5-04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07).
- ^ Denerstein, Robert. Denerstein: Spidey sense and sensibility. Rocky Mountain News. 2007-05-04 [201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 ^ Tom Woodward. Spider-Man 2 US – DVD R1. DVDActive. 2004-09-13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31).
- ^ Tom Woodward. US – DVD R1 Spider-Man 2.1. DVDActive. 2007-02-02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 ^ Chris Gould. Spider-Man 3. DVD Active. 2007-08-30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8).
- ^ Susanne Ault. 'Spider-Man 3' spins Blu-ray debut. Variety. 2007-08-03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7).
- ^ Spider-Man: The Motion Picture Trilogy (Spider-Man / Spider-Man 2 / Spider-Man 3) (2004).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0).
- ^ Tom Woodward. Spider-Man 1 and 2 Get Separate Blu-ray Releases (Update). DVDActive. 2007-02-02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6).
- ^ Spider-Man 2. blu-ray.com.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2).
- ^ Original Spider-Man Trilogy Coming to Blu-ray. 2012-04-02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9).
- ^ iTunes - Movies - Spider-Man Trilogy.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0).
- ^ iTunes - Movies - Spider-Man.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9).
- ^ iTunes - Movies - Spider-Man 2.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3).
- ^ iTunes - Movies - Spider-Man 3.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 ^ Get The Amazing Spider-Man on Blu-ray & DVD Today. Marvel. 2012-11-09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
- ^ The Amazing Spider-Man Comes to DVD and Blu-ray on November 9. ComingSoon.net. 2012-09-04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