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重慶文革墓群

座標29°33′10.1″N 106°26′58.4″E / 29.552806°N 106.449556°E / 29.552806; 106.44955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9°33′10.1″N 106°26′58.4″E / 29.552806°N 106.449556°E / 29.552806; 106.449556

紅衛兵墓園
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直轄市級)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68年
編號188
認定時間2009年12月15日

重慶文革墓群,又稱紅衛兵墓園,是重慶市沙坪公園中一塊埋葬文革武鬥死亡者的墓地,位於沙坪公園西南角、人工湖岸的緩坡。據稱是中國大陸僅存一座基本保存完好的文革武鬥死亡者墓群。高約三至六公尺不等的塊石疊砌而成的灰牆,把墓園大致圍成船形;墓園西高東低,形成幾級梯形台地;墓園占地約3000平方米左右(約合4.5畝)。墓群坐西朝東,寄寓着墓主永遠「心向紅太陽」的拳拳之意。2009年12月15日列為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1]

墓主構成

[編輯]

其中113座墓穴裏埋着1967年至1968年重慶大武鬥[2]期間約400名[3]戰死或意外故亡(個別)的八一五派組織成員。造墓立碑時間最早的從1967年6月開始,最晚的到1969年1月結束。死亡者年齡最小的僅14歲(2人),年齡最大的60歲。死亡者年齡:20歲以下的占35.2%(69人),21—30歲的33.7%(66人),31—40歲的20.9%(41人),41歲—50歲的7.7%(15人),50歲以上2.6%(5人)。死亡者職業:工人占58.9%(最多,176人),學生34.8%(104人),職員4.7%(14人),軍人(軍事院校學生)2%(6人),幹部1%(3人),教師0.67%(2人)。

建築形式

[編輯]

墓園的布局沒有統一規劃,按先來後到的不成文法隨意分割,有的位置墳墓密度很大,有的位置則趨疏朗,沒有對稱性。建墓的主要材料是石板、青磚、三合土、水泥。單人獨墓的款式一般較簡單,沒有獨立的碑,刻石融在墓體中嵌於正前方,墓誌、墓表、墓銘三者合一。而多數合葬墓主體設計摹仿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再略加變通改良:南北橫亙綿延的墓基適應着多人合葬的功能需要,其上聳立一座石碑。9號墓摹仿人民英雄紀念碑最為認真與酷似,墓基四周環繞着漂亮磨石欄杆。117號墓銘刻悼文的墓裙寬達十多米。碑身、碑頂一般飾有八一五派徽記(嵌着派別名號的火炬)。墓碑主體題字多為龍蛇競走、橫空出世的毛體狂草:「死難烈士萬歲」 。點綴其間的有時代特徵鮮明的激烈口號:「頭可斷,血可流,毛澤東思想不能丟;可挨打,可挨斗,誓死不低革命頭」;或表示悼念之意的毛澤東魯迅詩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等。

碑文一般能提供死者生平較完整的資料,且間雜考績式政治評語。如82號墓:

「江丕嘉同志簡歷 毛主席最忠實的紅衛兵江丕嘉同志(男)一九四九年九月五日生於重慶小龍坎 一九六六年十月加入中學生紅衛兵 六七年三月加入紅衛兵革命造反司令部 同年八月二十一日晨六點五十分為保衛中央赴渝調查組的安全英勇獻身 年僅二十歲 在文化大革命中始終不移地站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一邊 勇敢戰鬥在鬥爭的最前列 為捍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他灑盡了最後一滴血 江丕嘉同志為革命而死 死得其所重於泰山」。

具代表性的105號墓碑文「悼詞」帶着那個時代特有的誇張、花哨的抒情性,被用來寄託對死者的緬懷、稱讚之情,着眼點是以死者性命證明對立方的反動、不義和己方的政治合法性: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毛主席最忠實的紅衛兵、我毛澤東主義戰鬥團最優秀的戰士張光耀、孫渝樓、歐家榮、余志強、唐曉渝、李元秀、崔佩芬、楊武惠八位烈士,在血火交熾的八月天,為了捍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用生命的光輝照亮了後來人奮進的道路。死難的戰友們,一想起你們,我們就渾身是膽,力量無窮,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不周山下紅旗亂,碧血催開英雄花。親愛的戰友們,今天,我們已用戰鬥迎來了歡笑的紅雲。披肝瀝膽何所求,喜愛環宇火樣紅。你們殷紅的鮮血,已浸透八一五紅彤彤的造反大旗。啊!我們高高舉起你們殷紅的鮮血,已化入八一五熊熊的革命火炬。這火炬啊,我們緊緊握!頭可斷,血可流,毛澤東思想絕不丟,你們鏗鏘的誓言啊,已匯成千軍萬馬、萬馬千軍驚天動地的呼吼。你們英雄的身軀,猶如那蒼松翠柏,巍然屹立紅岩嶺上,歌樂山巔。揮淚繼承烈士志,誓將遺願化宏圖。成千成萬的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着他們的血跡前進吧!毛澤東主義戰鬥團死難烈士永垂不朽!八一五革命派死難烈士永垂不朽! 重慶革命造反戰校(原二十九中)毛澤東主義戰鬥團 一九六七年六月」

保存狀況

[編輯]
通向墓群的台階上寫有「遊客止步」、「禁止拍照」的標語

過去,埋葬文革武鬥中犧牲者的墓地存在於全國各地,僅重慶就有二十多處。但是,在文革結束後否定文革的社會思潮和城市開發的過程中,墓地幾乎都被毀壞;只有沙坪公園內的集體墓地,因其地方偏僻,又在公園境內,因而得以保存。

1985年,某退休幹部[誰?]中共四川省委(此時重慶尚未升級為直轄市)提議將該墓群毀去。此時有人認為應該這樣做以去除「瘋狂年代」的烙印,也有人建議將其保存起來以為後人之鑑。當時的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視察了墓群後提出了「不拆除、不宣傳、不開放」的「三不原則」,墓群被水泥牆封住。

文革結束後,由於否定文革的社會思潮,墓群長期無人問津,墓碑風化嚴重。但是,隨着社會思潮的變化,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死者的親人、朋友前來掃墓,社會對墓群更加關注。2007年4月,國務院發出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2008年國家文物局指出要對「公社運動、大躍進運動、文化大革命運動等時期的代表性、典型性的建築物、構築物採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合理保護」。這使得墓群保護出現了轉機。2008年8月沙坪垻公園向沙坪垻區申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當天通過。2009年初,沙坪垻區文物保護科申請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2月15日重慶市公布的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中,就列有文革墓群,名稱為「紅衛兵墓園」。

墓園所有碑文都遭到程度不同的風化、剝蝕:碑文姓名不全的有23名,姓名全無的24名。最嚴重的是71號墓,11位死者的姓名全被風化了,只有死者的歲數尚可辨認;此碑的死亡人數是根據歲數記載的占位推算出來的。85號墓則因有一整塊墓碑石塊被人撬走,故其中10名死者的姓名皆不可考。

在墓園大量污損、破壞性的遊人題詠中,也有個別具警策意味的。5號墓左側碑身有模糊的銳器刻痕,上面刻着:「人間本無正道,陰世焉有光明,我勸後人擦亮眼,不求主義只求歡」,發現時間為1993年清明。

注釋與引用

[編輯]
  1. ^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重慶市人民政府文件,渝府發(2009)118號,2009年12月15日
  2. ^ 重慶武鬥因占據國家軍工生產基地的供應便利,以一夜間打了1萬多發高射炮彈的紀錄驚動中共最高層而聞名全國。此地在1967年夏至1968年夏一年左右時間的重慶大武鬥,見於官方記載(重慶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編輯室《重慶大事記》,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9年版)的就有31次,動用槍、炮、坦克、炮船等軍械兵器計24次,645人死亡。僅從此地掩埋人數達404人看,這就是縮小了的數字:八一五派除此外還有類似的墓群在重慶大學、紅港街心花園、建設廠清水池等地(均已無存),更無論對立的反到底派也有戰死人員統計和墓地(潘家坪招待所等)。
  3. ^ 從有確切死亡者姓名、性別、履歷、所屬團體、死亡時間、致死事件、死亡人數的92座墳墓碑文提供的資料里,實際累加統計出345人的墓葬死亡人數。因文字湮滅已不可考的21座墓,若按92座墓的平均安葬人數(3.75人/墓)扣除25%的誤差所得數值(2.81人/墓)相乘,估計葬有59人。加上已知數字,此地共掩埋404名武鬥死難者。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