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PhiLiP/Wikipedia:關注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維基百科,關注度關係到某一主題能否擁有其自身的條目。條目應當被驗證為受關注的,亦即是「值得注意的」。需強調的一點是,在維基百科,某一主題的關注度並不一定依賴於該主題的知名度、重要性或流行度——儘管它們通常會有助於我們判斷。

如果某一主題符合下述的通用關注度指引,那麼我們便可認為這些條目的受關注程度足以支持一篇條目。此外,如果某一主題符合任何一篇學科關注度指引的標準,那麼它同樣可被視為具備關注度:學術書籍電影音樂數字組織和公司人物以及網絡內容

上述的關注度指引只會概括某一主題擁有其自身條目的合適程度,它們不會直接限制條目的內容。有關維基百科關於內容的方針,參見中立的觀點可供查證非原創研究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及生者傳記

通用關注度指引[編輯]

如果一個主題能被可靠來源有效覆蓋,而且這些來源獨立於主題實體,我們便可假定該主題符合獨立條目的收錄標準。

  • 「有效覆蓋」意味着相關的來源直接、詳細地提及了主題的實體,編者不需要進行原創研究來提煉內容。有效覆蓋要高於偶然提及,但可能會低於專門介紹。[1]
  • 「可靠」意味着來源應具備編輯信譽(editorial integrity),應經得起依照可靠來源指引對關注度進行的可供查證性評定。這裡的來源包括以任何形式和媒介發表的作品。覆蓋某一主題的第二手來源數量可用於測試關注度。[2]
  • 滿足關注度要求的「來源」[3]必須是第二手來源,因為它們能提供最為客觀的關注度證據。可靠來源的數量與種類應依賴於描述的深入程度以及來源的品質。一般來說,多方來源會更受歡迎。[4]
  • 「獨立於主題實體」排除了以下與主題有關的作品(包括但不限於):自我宣傳、廣告、自身發表的個人出版物、自傳、新聞稿等。[5]
  • 「假定」意味着可靠來源的有效覆蓋只構成假定條件,而不能保證某主題一定能被納入維基百科。即使某個主題符合上述標準,編者們都有可能達成共識,認為關於它的一篇獨立條目是不適當的。例如,這樣的條目可能會違反維基百科不是什麼[6]

能被共識認為符合本標準的主題,通常都值得人們注意,並且符合成為百科全書獨立條目的標準。如果可查證的事實和內容無法由多方來源提供支持,那麼將它們寫入另一篇條目中可能是合適的做法。

關注度需要可查證的證據[編輯]

維基百科內容的門檻是可供查證;僅僅聲稱某主題具備關注度是不足夠的,必須為這一聲稱提供證據。獨立可靠來源中的有效覆蓋內容構成了關注度的可查證證據;同時,在已發表的文獻中得到同行的認可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此外,還應滿足主題特定指引所列出的其他因素。

關注度適用於單獨的主題,而不是覆蓋整個類別或類型的主題。例如,子主題的關注度並不能從父主題繼承而來;關注度也不是「上延」繼承的,父主題的關注度同樣不能由子主題決定。如果一個主題具備關注度,那麼一定有這樣的可查證證據,令其可以獨立滿足於通用關注度指引。

由于格式和展示的原因而創建一篇分離的條目是一種常見情況;但這在本質上並不意味着「關注度的繼承」,出於方便排版和瀏覽的原因,這種做法通常會被接受。

關注度不是暫時的[編輯]

關注度不是暫時的:主題需要在可靠來源中被有效覆蓋來滿足通用關注度指引,但它並不需要新聞來源中的發展性覆蓋。因為維基百科不是新聞來源:關於單一事件或主題的一次短期突發新聞並不能構成足夠的關注度證據——特別是某次事件中出現的人物(WP:生者傳記)。例如,對宣告、體育的日常新聞報道乃至小報新聞都不足以讓某個主題擁有其獨立條目。維基媒體下屬的維基新聞項目是發表當前新聞報道的場所。

關注度不可預言:隨着時間流逝,在某個時間點不符合本指引的主題可能在未來會符合本指引,不應推論某主題將在未來獲得足夠關注度來說明當下就應記錄之。

關注度指引並不直接限制條目內容[編輯]

關注度指引判斷了某一主題是否具有足夠的關注度,以在維基百科中成為一篇獨立條目。除了人物列表,它們並不為條目內容提供指引。[7]相對的,按照合理比重的原則,眾多內容方針根據條目內各主題被可靠來源覆蓋的程度來約束了條目的內容。

缺少關注度並不一定意味着來自可靠來源的信息應從維基百科中移除。應考慮將這些內容合併到更加合適的條目中去。

不符合關注度指引的條目[編輯]

儘管條目應該表明自身主題的關注度,且其主題沒有達到本標準的條目通常會被刪除,但僅僅考慮條目自身表現出的關注度是不足夠的,我們更應該考慮這個主題所能輕易達到的關注度。謹記每一篇維基百科條目都不是最終版本,條目的關注度應該由當下存在的來源決定,而不是由當前在條目中展示的來源決定。僅僅斷言這樣的來源存在很少具備說服力,特別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讓真正的證據不再顯而易見時。如果有可能為某一主題找到有效覆蓋的獨立來源,那麼還因缺乏關注度而刪除條目是不適當的,除非在作出了足夠的努力後仍然無法找到這樣的來源。對於關注度不明了的條目,刪除應是最後訴諸的手段。

如果一篇條目沒有列出足以證明其主題關注度的來源,請親自尋找這樣的來源,或者:

  • 詢問條目的作者或這一方面的專家,[8]獲取尋找這類來源的建議。
  • 將{{notability}}標籤貼上條目,以提示其他編者。
  • 如果是關於某個專業領域的條目,使用{{expert-subject|主題名稱}}標籤來吸引了解這一領域的編者,他們可能可以查詢到網絡以外的可靠來源

如果在善意的搜索後仍然無法找到相關的來源,請考慮將條目內容合併到另一篇範圍更廣的條目中去。[9]此外,如果需要刪除:[10]

  • 如果條目符合我們的快速刪除標準,請在頁面上貼上快速刪除的標籤。
  • 否則,特別在當你不確定是否應該刪除或擔心他人反對時,請將條目提交到存廢討論,社群將在7天內討論出條目的存留與否。

參見[編輯]

與關注度相關的論述:

Other resources:

腳註[編輯]

  1. ^ 例如,關於IBM這一主題,Sobel 360頁的書與Black 528頁的書都顯然不是「偶然提及」。在Walker關於比爾·克林頓傳記中,一句提到「Three Blind Mice」樂隊的話(Martin Walker. Tough love child of Kennedy. 衛報. 1992-01-06. )則是明顯的「偶然提及」。
  2. ^ 自我宣傳、自傳以及置入性行銷等資料並不能支持一篇百科全書,這裡的已發表作品,必須由其他人獨立撰寫,並且與特定主題有關。判定特定主題是否具備關注度,在於那些獨立於該主題(及其製造者、創造者、作者、發明者、賣家等)的人是否真正認為這一主題具備足夠的關注度,進而撰寫並發表了有效覆蓋該主題的作品。否則,任何人只需要在維基百科外詳細介紹與他們有關的主題,便能輕鬆繞過關注度的規定。另外,還應存在中立的來源,以確保我們可以撰寫出一篇中立的條目——自我宣傳的資料(顯然)不是中立的,而個人出版物往往會帶有偏見,即使這種偏見是無心的:有關這些來源中立性的討論,參見維基百科:自傳維基百科:利益衝突。即使是非自我宣傳性質的自我出版物仍然不能作為關注度的證據,因為它們無法讓我們測定世界範圍內對該主題的普遍關注程度
  3. ^ 包括但不限於報紙、書籍和電子書籍、雜誌、電視和電台的文獻性節目、政府機構的報告、科學刊物等。在缺乏多方來源的情況下,必須能夠驗證這一點:單一來源所反映的中立觀點足可信賴,並且能為一篇全面的條目提供足夠詳細的信息。
  4. ^ 如若缺少多方來源,那麼就意味着,更好的做法也許是將特定主題寫入主題更加寬泛的條目中去。單一來源或新聞社消息的再版並不一定能構成多方作品,特別是當其作者採用了相同的事實來源,或者僅僅在重複相同的信息時。特別的,不同刊物在同一地區通過一家新聞通訊社獲取並發表的相同文章不被視為多方作品。
  5. ^ 由主題實體自身發表的作品,或與之有緊密聯繫的作品,不太可能成為世界範圍內對該主題普遍關注的證據。參見維基百科:利益衝突獲取處理此種情況的詳細信息。
  6. ^ 此外,並不是可靠來源中的任何內容都能構成足以支持條目創建的關注度證據;譬如,詞典或數據庫、廣告或公告欄、小新聞故事都是這樣的案例,儘管它們出現在可靠來源上,但它們不一定能真正支持其主題的關注度。
  7. ^ 參見Wikipedia:關注度 (人物)#人物列表
  8. ^ 有時聯繫傳記中的主角或者對象組織的代表人會獲得獨立的來源材料。當然我們應該謹慎地觀察和評估這些材料的獨立性。你還可以尋找與主題有關的維基百科專題,並請求他們的幫助。
  9. ^ 例如,虛構作品中的小角色可以合併到「……次要人物列表」中;關於學校的條目可以合併到學校所處的城鎮或地區的條目中;知名人士的親戚可以合併到關於該知名人物的條目中;只因與某特定群體或事件相關而受到關注的人物,其條目可以合併到該群體或事件的主條目中去。
  10. ^ 如果此前的研究不充足的話,維基百科編者很有可能會拒絕提刪的請求。提刪時應該說明已經嘗試尋找證明其關注度的來源,和/或以其他證明其關注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