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克勞狄二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克勞狄二世
刻有克勞狄二世半身像的金幣
 羅馬帝國皇帝
統治268年9月-270年8月
前任加里恩努斯
繼任昆提盧斯
出生(214-05-10)214年5月10日
逝世270年8月(56歲)
 羅馬帝國下潘諾尼亞行省色米姆
(今 塞爾維亞斯雷姆斯卡米特羅維察
全名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克勞狄烏斯
尊號
英白拉多·凱撒·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克勞狄烏斯·奧古斯都
父親不明(可能是戈爾迪安二世
母親不明
克勞狄二世的頭像

哥特徵服者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克勞狄烏斯·奧古斯都拉丁語全名為:MARCUS AURELIUS CLAUDIUS AUGUSTUS GOTHICUS,214年5月10日-270年8月),也被稱為克勞狄二世,是268年-270年在位的羅馬帝國皇帝。雖然他的統治只有短短兩年,但卻在羅馬帝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他是所謂「伊利里亞諸帝英語Illyrian emperors」中的第四位皇帝,正是在這些軍人皇帝的領導下,帝國從三世紀危機中恢復過來。克勞狄二世染上塞浦路斯大瘟疫駕崩後被羅馬元老院神化

早年

[編輯]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克勞狄烏斯出生於214年5月10日。[1]一些研究人員建議延後日期219年或220年。然而,大多數歷史學家堅持第一個版本。此外根據6世紀東羅馬帝國歷史學家約翰·馬拉拉斯英語John Malalas記載,克勞狄去世時年僅56歲。[2][3]克勞狄是伊利里亞人,來自達爾馬提亞伊利裏庫姆行省英語Illyricum,也可能是默西亞行省達爾達尼亞地區[4]

根據4世紀的《凱撒里布斯概要英語Epitome de Caesaribus》,他被認為是皇帝戈爾迪安二世的私生子[5],儘管這一點受到一些歷史學家的質疑。[6] 《奧古斯塔史》稱他是弗拉維王朝的成員,可能是為了進一步將他與未來的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聯繫起來。


在掌權之前,克勞狄曾在羅馬軍隊服役,在那裏他有着成功的職業生涯,並獲得了最高軍事職位。在皇帝德西烏斯統治期間,他擔任軍事保民官英語Military tribune。在此期間,克勞狄被派去保衛希臘溫泉關亞該亞行省總督奉皇帝命向他派遣200名達達尼亞士兵、60名騎兵、60名克里特弓箭手和1000名裝備精良的新兵。然而,沒有證據表明當時入侵的哥德人威脅到該地區,因為他們的入侵並未超出巴爾幹半島中部地區。《奧古斯塔史》所傳達的訊息很可能是不合時宜的,因為眾所周知溫泉關的駐軍出現在254年,即皇帝德西烏斯在阿伯里圖斯戰役戰死3年後。

268年9月,時任皇帝加里恩努斯被暗殺,克勞狄的軍隊擁立他為皇帝,雖然他被指控謀殺了加利恩努斯,但從未得到證實。[2]然而,他很快就表現出自己並不那麼嗜血,因為他要求羅馬元老院放過加利恩努斯的家人和支持者。他對他在羅馬的敵人不太寬宏大量,這也是他受歡迎的原因。[7]克勞狄也有可能是透過身體強壯和特別殘忍而獲得了他的地位和獲得羅馬士兵的尊重。傳說克勞狄一拳打掉了一匹的牙齒。當克勞狄在250年代作為摔角手表演時,據說當對手在比賽中抓住他的生殖器時,他打掉了對手的牙齒。[8]

克勞狄和之前的皇帝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一樣,有蠻族血統。馬克西米努斯死後,羅馬貴族皇帝經歷了一段失敗的時期,克勞狄是一系列「軍人皇帝」中的第一個把帝國從三世紀危機中恢復過來。[9][10]

統治

[編輯]
刻有克勞狄二世頭像和另一面刻有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的硬幣
16世紀時描繪的克勞狄二世

克勞狄即位時,羅馬帝國正面臨三世紀危機高峰期。其中最迫切的是哥德人對伊利裏庫姆和潘諾尼亞的入侵。[11]納伊蘇斯戰役中,克勞狄和他的軍團擊潰了一支龐大的哥德軍隊。[2]克勞狄與他的騎兵指揮官奧勒良一起俘虜了數千名俘虜,並摧毀了哥德騎兵的軍隊。 這場勝利為克勞狄贏得了「哥德征服者」的姓氏稱號。哥德人被趕回多瑙河對岸,他們在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才再次對帝國構成嚴重威脅。[12]

大約在同一時間,阿勒曼尼人越過阿爾卑斯山襲擊了羅馬帝國。克勞狄迅速做出反應,於268年秋末,即納伊蘇斯戰役幾個月後,在貝納庫斯湖戰役中擊潰了阿勒曼尼人。[13]為此,他被授予「日耳曼尼亞的偉大勝利者」的稱號。[2]解決蠻族後,克勞狄二世在戰鬥結束後返回首都羅馬處理國家事務。 [14]之後他騰出手來對付分裂帝國的割據政權——高盧帝國,高盧在過去的八年裏一直由覬覦者統治,涵蓋不列顛行省高盧行省伊比利半島。克勞狄贏得了幾場勝利,並很快重新控制了西班牙行省和高盧隆河流域。[13] 這為後來的皇帝奧勒良奠定了毀滅高盧帝國的基礎。[2]

在他統治的第一年,高盧帝國的突然內戰為克勞狄帶來了極大的幫助。269年春,當高盧皇帝波斯圖穆斯英語Postumus手下的高級官員烏爾皮烏斯·科尼利厄斯·萊利安努斯在上日耳曼尼亞宣佈自己為高盧皇帝時,波斯圖穆斯擊敗了他,但拒絕允許高盧軍隊洗劫曾作為萊利安努斯總部的美因茨。出於憤怒,波斯圖穆斯的軍隊叛變並謀殺了他。軍隊選出馬略取代波斯圖穆斯成為高盧皇帝。 然而馬略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太久,波斯圖穆斯的禁衛軍長官維多里努斯英語Victorinus擊敗了他。現在作為高盧皇帝的維多里努斯很快就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因為西班牙行省已經拋棄了高盧帝國並宣佈效忠克勞狄皇帝。而在高盧南部,羅馬軍隊佔領了格勒諾布爾。幸運的是羅馬軍隊就在那裏停了下來,維多里努斯的帝位也穩定了下來。第二年歐坦市叛亂宣佈支持克勞狄時,羅馬中央政府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支持叛亂。結果這座城市經歷了高盧軍隊持續數週的圍困,直到最終被維多里努斯佔領並洗劫。[15]

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克勞狄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幫助歐坦市,但主要是因為他與獨立出去的割據政權帕米拉帝國的關係在公元269年期間逐漸減弱,儘管尚未證明對高盧的入侵是克勞狄與帕米拉帝國女皇芝諾比婭之間的決裂點,但事件的順序表明高盧軍隊的圍困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帕米拉帝國軍隊入侵阿拉伯半島,並於夏末入侵並吞併了埃及英語Palmyrene invasion of Egypt。272年皇帝奧勒良消滅了帕米拉帝國和收復了埃及,俘虜芝諾比婭女皇並凱旋儀式帶往羅馬城當眾羞辱

死亡

[編輯]

短命的克勞狄令他實現重新統一帝國所有失地的目標破滅。269年底,他前往下潘諾尼亞行省色米姆準備與正在襲擊潘諾尼亞汪達爾人[16]開戰時感染了瘟疫(可能是天花),並於270年去世。[17]在他去世之前,人們認為他已任命奧勒良為他的繼任皇帝,儘管克勞狄的兄弟昆提盧斯短暫地奪取了帝位,他很快就被奧勒良推翻。[18]元老院立即將戰功顯赫的克勞狄神化為「神聖的哥特徵服者——克勞狄大帝」(Divus Claudius Gothicus)。

不可靠的《奧古斯塔史》稱克勞狄和昆提盧斯還有一個名叫克里斯普斯的兄弟,並透過他生了一個侄女克勞迪婭英語Claudia (mother of Constantius),據說克勞迪婭嫁給了歐特羅皮烏斯,並且是未來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母親。[19]同一來源也給了克勞狄「弗拉維烏斯‧瓦萊裏烏斯」的稱號,以加強他與君士坦提烏斯的聯繫。[20] 另一方面,佐納拉斯和歷史學家歐特羅皮烏斯聲稱君士坦提烏斯一世是克勞迪婭女兒的兒子。[21]現代的歷史學家懷疑這些記載是捏造,旨在將君士坦丁大帝的家族與一位受人尊敬的皇帝的家族聯繫起來。[2]

與情人節的聯繫

[編輯]

中世紀以來,克勞狄二世就被記載稱與聖瓦倫丁有聯繫。當時的記錄很可能在4世紀早期的皇帝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期間被毀壞了[22],而聖瓦倫丁的殉道故事被記錄在5世紀6世紀出版的著作《Passio Marii et Marthae》中。[22][23]20世紀的歷史學家一致認為這段時期的記載無法被證實。[22][23] 傳說中提到的是「克勞狄皇帝」,但41年—54年在位的克勞狄一世並沒有迫害基督徒(除了蘇埃托尼烏斯提到克勞狄一世將猶太人驅逐出羅馬英語Claudius' expulsion of Jews from Rome,當時基督教仍處於初期階段,耶穌才剛死不久),所以人們相信「克勞狄皇帝」是指克勞狄二世,儘管這位皇帝大部分時間都在帝國境外作戰。[22]

這個傳說在後來的文獻中得到了重述,在公元1493年的《紐倫堡編年史》中,提到了一位羅馬牧師在對基督徒的迫害中殉道。文本指出,聖瓦倫丁因向羅馬帝國的基督徒提供援助而被棍棒毆打,最後被斬首。[22]1260年的《黃金傳說》講述了公元270年聖瓦倫丁在「克勞狄皇帝」面前拒絕否認耶穌基督並因此被斬首的故事。[23]自此,2月14日成為情人節,基督教會為紀念聖瓦倫丁和醫生而設立了這一天。[24]

註釋

[編輯]
  1. ^ Damerau, P. Kaiser Claudius II. Goticus (268—270 n. Chr.). Leipzig: Dieterich. 1934. 
  2. ^ 2.0 2.1 2.2 2.3 2.4 2.5 Weigel, Richard D. Claudius II Gothicus (268—270). An Online Encyclopedia of Roman Emperors. 2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August 2011). 
  3. ^ Kienast, D. Römische Kaisertabelle. Grundzüge einer römischen Kaiserchronologie.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2017. ISBN 9783534132898. 
  4. ^ Damerau, P. Kaiser Claudius II. Goticus (268—270 n. Chr.). Leipzig: Dieterich. 1934. 
  5.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any think this man was fathered by Gordian, when, as a youth, he was being prepared by a grown woman for a wife."
  6. ^ Hekster, Olivier. Emperors and Ancestors: Roman Ruler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225. ISBN 978-0-19-873682-0. 
  7. ^ Gibbon. Edward Decline &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1888) Ch. 11
  8. ^ Meijer, Fik. Emperors Don't Die in Bed. London: Routledge, 2004. Print. pg. 98
  9. ^ Lightfoot, Christopher. The Roman empire (27 B.C.-393 A.D.).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October 2000 [2024-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10. ^ What were the causes of the 3rd century crisis in the Roman Empire?. dailyhistory.org. 2018 [2 August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11. ^ Gibbon. Edward Decline &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1888) Ch. 11
  12. ^ Potter, David. 7. The Roman empire at bay, AD 180-395. Routledg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world second. 2004. ISBN 978-1-315-88256-7. 
  13. ^ 13.0 13.1 Southern, Pat. The Roman Empire from Severus to Constantin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ISBN 9780415239431. 
  14. ^ A'Beckett, William. A Universal Biography. Isaac, Tuckey, and Company. 1836: 825. A'Beckett, William (1836).
  15. ^ Potter, D. S. The Roman Empire at Bay, AD 180—395. London: Routledge. 2004. ISBN 9780415100588. 
  16.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Southern, pg. 110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7. ^ "Now when the war with the Goths was finished, there spread abroad a most grievous pestilence, and then Claudius himself was stricken by the disease, and, leaving mankind, he departed to heaven, an abode befitting his virtues." (《奧古斯塔史》).
  18. ^ Gibbon. Edward Decline &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1888) Ch. 11
  19. ^ Historia Augusta, Claudius, 13:2
  20. ^ Historia Augusta, Life of Claudius 1 (note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acusCurtius.
  21. ^ Hekster, Olivier. Emperors and Ancestors: Roman Ruler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 OUP Oxford. 2015: 225. ISBN 9780191056550.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Jack Oruch, "St. Valentine, Chaucer, and Spring in February", Speculum 56.3 (July 1981 pp 534–565) p 535.
  23. ^ 23.0 23.1 23.2 Henry Kelly, Chaucer and the cult of Saint Valentine, pg. 49
  24. ^ Larue, Gerald A. "There They Go Again!" The Humanist Sept. 1999: 1. Print., pg. 1

參考文獻

[編輯]
  • 蘇聯歷史百科全書·人物卷,1961~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