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京魯迅博物館

座標39°55′33″N 116°21′31″E / 39.925808°N 116.358727°E / 39.925808; 116.35872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魯迅博物館館區內的魯迅雕像
成立2014年
地址 中國北京市
魯迅博物館館區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宮門口二條19號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區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
網站www.luxunmuseum.com.cn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地圖
地圖
北京魯迅舊居
魯迅舊居大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
座標39°55′33″N 116°21′31″E / 39.925808°N 116.358727°E / 39.925808; 116.358727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24年至1926年
編號6-888
認定時間2006年

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包括魯迅博物館館區和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區。其中魯迅博物館館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宮門口二條19號,是依託原位於北京市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的北京魯迅故居建立的博物館[1]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區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以下僅介紹魯迅博物館館區,關於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區見北京大學紅樓

它是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首都殘疾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社會大課堂中小學生教學活動實驗基地,是第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館區內包括魯迅故居、魯迅生平陳列館[2]

歷史

[編輯]

魯迅故居是1924年春魯迅親自設計改建而成,同年5月遷來居住的,是北京市迄今保存最為完好的魯迅舊居。魯迅在此生活兩年,直至1926年8月離開北京赴南方。此後,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魯迅兩次自上海返回北平探望母親,也曾在此小住。在此,魯迅完成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以及《彷徨》、《朝花夕拾》、《》中的部分內容。1947年魯迅原配夫人朱安病逝,中共地下黨組織王冶秋徐盈劉清揚吳昱恆等人通過北平高等法院查封了此處故居,將其暗中保護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19日,正值魯迅逝世13周年,魯迅故居正式對外開放。1950年3月,魯迅遺孀許廣平將故居和魯迅生前藏書、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2][1]。1955年5月22日,周恩來曾來魯迅故居視察[3][4]。1979年8月21日,「魯迅故居」被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北京魯迅舊居」被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1954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決定建立魯迅博物館,在故居旁增建陳列室,於195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日對外開放[2]。北京魯迅博物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建立的「人物傳記性博物館」。 1992年,北京魯迅博物館被命名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2014年7月11日,經中央編辦批覆,北京魯迅博物館和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合併為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原北京魯迅博物館成為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魯迅博物館館區[2]

收藏

[編輯]

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藏文物、圖書等藏品7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59件。主要包括魯迅的手稿、生平資料、藏畫、藏書、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許廣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錢玄同許壽裳胡風魏建功江紹原瞿秋白馮雪峰蕭軍蕭紅柔石葉紫馮鏗新文化運動時期歷史人物的遺存;魯迅著、譯、輯、編著作版本以及魯迅研究著作版本、現代文學叢刊以及新舊期刊;中外版畫,以及吳冠中李可染蔣兆和等畫家的作品[2][1]

建築

[編輯]
魯迅故居正門

北京魯迅舊居不是標準的四合院,是魯迅親自設計改造的的很有意思的小院。主要分前後兩個院,前院是住宅,後院是小花園。前院主要有如意門一間,倒座房四間,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由於地方比較窄,所以西廂房做得很窄,成了廚房。在大門和前院之間有屏門,在倒座房的最西一件與前院之間有校門。正房的左右兩間分別是魯迅母親魯瑞和元配夫人朱安的居室,中間一屋向北接出一間房,被稱為「老虎尾巴」,為魯迅的居室。倒座房是魯迅的書房和會客室,前院裏有魯迅親自載下的丁香樹。從正房與西廂房之間的小門,進入第二進院,院子西側為廁所,院子中間為水井。院子裏種有花草樹木。

魯迅在《秋夜》一文中寫道:「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實際上從魯迅居住的後罩房「老虎尾巴」向北望,看見的棗樹是在橫四條3號院中。那裏原來一共四棵棗樹,十分高大,但最東面的一棵很早就死去並被鋸掉;最西面的一棵則有房子遮擋,所以在「老虎尾巴」內是看不見的。所以魯迅看到的是兩棵棗樹。最西面的一棵棗樹在1940年代初被鋸掉,剩下的兩棵也逐漸老死。現在從「老虎尾巴」向外望,再也看不見棗樹了[5]

圖集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文博,于2014-01-10查阅. [2014-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9). 
  2. ^ 2.0 2.1 2.2 2.3 2.4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简介. 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201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7). 
  3. ^ 李育華、張小鼎,「小,價值可不小!」——憶周總理視察北京魯迅故居,黨史縱橫1997(1):10-11
  4. ^ 謝其章. 鲁迅“老虎尾巴”的传播史. 澎湃新聞. 201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7). 
  5. ^ 鲁迅故居与儿时回忆. 人民網. 200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0).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