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橫越南極遠征
大英帝國南極穿越探險(1914–1917),也被叫做堅忍號探險,被認為是南極探險的英雄時代的最後一次主要探險。這次探險由歐內斯特·沙克爾頓指揮,目的是實現人類第一次橫穿南極大陸。在阿蒙森第一次到達南極點後,橫跨南極的旅行就如沙克爾頓所說,是「最後一次偉大的南極探險」。 [1]這次探險沒有完成它的使命,但被認作是堅忍號的史詩。
沙克爾頓曾經在斯科特船長1901-1904年的南極探險航行中任職,也曾領導過1907-1909年的英國探險航行。在這次新的航行中,沙克爾頓本打算航行到威德爾海在瓦瑟爾灣登陸,再橫穿南極大陸通過南極點到達羅斯海。另一組人,叫做羅斯海支隊,會同時航行到大陸的另一邊,在麥克默多海峽紮營,從這裏放一些補給物資從羅斯冰架到比爾德莫爾冰川腳下。這些物資對探險隊的生存至關重要,因為探險隊不能帶夠足夠的補給物資來滿足整個探險過程。這次探險需要兩艘船:沙克爾頓指揮下的「堅忍號」和船長埃涅阿斯·麥金托什指揮下的「SY奧羅拉」,來運送羅斯海團隊的人員。
「堅忍號」在到達瓦瑟爾灣之前被威德爾海的浮冰困住,在將它脫困的努力失敗後,它在1915年的冬天向北漂行。最後船撞毀沉沒了,只留下了28人的探險隊。在浮冰繼續向北移動了幾個月後,探險隊登上救生艇,來登上未開發的,荒無人煙的象島。沙克爾頓和其他五個人又在詹姆斯·凱爾德救生艇中航行了800英里(1,300千米)來到達 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從這裏,沙克爾頓最終組織了一支救援隊來救援還在象島上的隊員並且把他們安全帶回英國。在南極大陸的另一邊,羅斯海團隊克服了巨大的困難來完成它的使命。「奧羅拉號」在一場大風後吹離了停泊地並且無法返航,使海岸上的隊員沒有足夠的物資補給。無論怎樣,物資還是安放到了正確的位置,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卻損失了三名隊員。
預備工作
[編輯]探險原因
[編輯]儘管公眾對沙克爾頓在1907-1909年的尼姆羅德探險中取得的成就已十分滿意。這位探險家還心懷對南極探險的渴望,用英國滑雪家哈利·布里廷的話來說,沙克爾頓就像「一位四處漂浮的紳士」。[2]他想重返南極,但他未來的計劃決定於斯科特在1910年7月離開加的夫開始的的 特拉洛瓦探險。沙克爾頓於1912年3月11日得到了阿蒙森率先到達南極點的意外消息。這意味着他的探險焦點要有變化,無論斯科特的探險得到了怎樣的結果。沙克爾頓寫道:「發現南極點不會是南極探索的終點。」[3]下一件工作,據他所說,將會是「一次橫穿南極大陸的旅行」。[4]但是,已經有其他人在朝着這個目標邁進了。在1911年12月11日,一支由威廉·菲爾希納率領的德國探險隊從南喬治亞島向威德爾海進發,在那裏建造一個南極大本營,在從那裏試圖穿越南極大陸到達羅斯海。[5]在1912年末,菲爾希納回到南喬治亞島,沒有建成他們的大本營。[5]但是他在南緯78度的瓦瑟爾灣建造着陸點的試驗,引起了沙克爾頓的注意,開始着手準備他自己的探險計劃[6]
儘管還沒有關於斯科特船長與他的同伴的消息,沙克爾頓還是開始了他自己橫穿大陸探險的準備。他向斯科特探險隊中的的Tryggve Gran與原首相 羅斯伯里勳爵請求資金與物質上的幫助,但沒有得到任何幫助。Gran竭力推脫,羅斯伯里直言道:「我從來不關心向南極行進的事情。」 [7]最終,沙克爾頓還是從1902–1904年斯科特南極探險的領導者William Speirs Bruce那裏得到了幫助。他從1908年起開始計劃南極大陸穿越,但因資金缺乏被迫放棄計劃。布魯斯高興地允許沙克爾頓來繼承自己的計劃。[8] 儘管沙克爾頓最終的計劃與布魯斯原來的相差甚遠。在1913年12月29日,在得到第一筆來自英國政府的10,000英鎊的捐助後,沙克爾頓在一封給「泰晤士報」報社的信中公開了他的計劃[9]
沙克爾頓的計劃
[編輯]沙克爾頓將他的新探險隊叫做大英帝國南極穿越探險隊,因為他感到「不僅僅是英格蘭島上的人們,所有英國統治的地方都願意幫助這次探險活動。」[11]為提起人民對這次探險的興趣,沙克爾頓在1914年初就提出了一份詳盡的計劃。這次探險包括兩個團隊和兩艘船。威德爾海團隊在「堅忍號」中航行到瓦瑟爾灣,在這裏十四個人將會上岸,其中六人將會組成穿越大陸的團隊。這個團隊,有69條狗,2台摩托雪橇,還有「所有領導者的經驗和他的專家建議者能想到的」裝備。[12]他們將向羅斯海前進1,800英里(2,900千米)。剩餘的八名在海岸邊的成員將會開展科學研究,其中三人去格雷厄姆地三人去恩德比地剩餘兩人在大本營原地待命。[12]
羅斯海團隊向大陸的另一邊出發。在上岸之後,他們從在探險隊的途經地放置補給物資直到比爾德莫爾冰川,希望在那裏遇到探險隊來幫助他們安全返回。他們也在做地理與其他方面的觀測。[12]沙克爾頓計劃在1914-1915的第一季度開始橫穿南極大陸的旅程。[12]後來,他意識到這一計劃的不切實際,卻沒有通知麥金托什變更計劃。根據通信記者歐內斯特·皮瑞斯的每日記錄,麥金托什的指示本可以被有線電報改正,但他們從來沒有寄來這封電報。[13]
經濟
[編輯]沙克爾頓估算他大概需要50,000英鎊(現合3,558,000英鎊)來完成最基本的探險任務。[14]他不相信公眾的力量:「他們導致了沒完沒了的擔憂。」[7]他籌集資金的方式是爭取富裕的贊助人,他在1913年初就開始了這項工作,但剛開始時不太如意。[7]第一個極大地鼓勵在1913年12月來自於政府贊助的10,000英鎊,使他能夠從私人渠道籌集一筆相等的捐款。[14] 據亨特福德所說,他本不抱希望的皇家地理學會資助了他1,000英鎊。沙克爾頓做出了高姿態的回覆,告訴他們它只需要這筆錢的一半。[15]之前宣稱自己對極地探險毫無興趣的羅斯伯里勳爵提供了50英鎊[14]在1914年2月「紐約時報」報道說:劇作家,斯科特船長的親密朋友J. M. Barrie捐助了50,000美元(約合10,000英鎊)。 [16] 隨着時間流逝,捐助終於在1914年春夏之際籌齊。伯明翰輕武器公司 (BSA) 的達德利·多克爾捐助了10,000英鎊,富裕的煙草巨頭珍妮特·斯坦科-威爾斯提供了一筆「慷慨的」捐助(具體金額沒有提及)[17] 在6月,蘇格蘭的實業家Sir James Caird捐助了24,000英鎊(現合1,710,000英鎊)沙克爾頓告訴「晨郵報」說:「這筆巨額的禮物釋解了我所有的焦急。」 [17]
沙克爾頓現在有了前進的資金。他甚至超額了14,000英鎊,(現合1,000,000英鎊)[18]還有一艘為比利時探險家拉什去斯匹次卑爾根島探險而製造的300噸的船「北極星」號。那個計劃失敗了,因而這艘船可以使用。[19]沙克爾頓將船的名字改為了「堅忍號」,反映出他的家庭信條「忍耐才能勝利」[14]用3,200英鎊(現合228,000英鎊),他買來了Douglas Mawson的「奧羅拉」號探險船,在塔斯馬尼亞的霍巴特停泊。這艘船屬於羅斯海團隊。[12]
沙克爾頓籌集到的資金總額仍不清楚,因為斯坦科-威爾斯的捐贈數額不能確定。[20]但是,資金缺少仍是探險的一個嚴重問題。直到羅斯海團隊的領導者埃涅阿斯·麥金托什到達澳大利亞後,他才知道劃撥給羅斯海團隊的資金減少了一半。[21] 麥金托什只能到處籌措資金來使羅斯海團隊能夠完成任務。[22]缺少資金也妨礙了1916年營救羅斯海團隊的行動。[23] 沙克爾頓卻意識到了這次探險活動的經濟潛能。他將獨家新聞報道權售予「每日記事」,又組成了大英帝國南極橫穿影片公司來控制拍攝權。[24]後來,當沙克爾頓在「詹姆斯·凱爾德」號中向南喬治亞島進發時,他將講演的探險日程告訴了弗蘭克·維爾德,以防自己不能安全返回[25]
探險人員
[編輯]沙克爾頓收到了5000多份加入探險隊的申請。包括一封來自「三個運動型的女孩」的來信。她們說如果她們的性別不適合探險,她們就「穿上男人的衣服」。沙克爾頓拒絕了他們的請求。[26][27]最終探險隊各個分支的船員都已決定為每隊28人,包括威廉·貝克威爾,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加入船隊;他的朋友珀斯·布萊克鮑羅當他申請受拒時[28]又轉移到在澳大利亞幾次參加羅斯海團隊面試。[29]一個臨時的船員是 Sir Daniel Gooch。他因幫助沙克爾頓制服狗而參加團隊,又在南喬治亞島離開了「堅忍號」。[30]
沙克爾頓選擇弗蘭克·維爾德作為他的副手。弗蘭克·維爾德曾經與他一同參加發現與尼姆羅德探險,而且一同在1909年成為 到達最南方的幾個人中 [31]維爾德不久前從莫森的澳大利亞南極探險返回。沙克爾頓希望 約翰·金·戴維斯成為「堅忍號」的船長,他曾經在澳大利亞南極探險中指揮「奧羅拉號」。戴維斯拒絕了沙克爾頓,認為這次探險「註定失敗」。[19]因此,沙克爾頓轉向了 弗蘭克·沃斯利,這是一個在自己夢到探險後就立即實施的人。[32]皇家海軍軍事長湯姆·柯林,他曾因在新星地考察中拯救中尉埃文斯而獲艾伯特獎章。沙克爾頓將他抽調出軍隊擔任「堅忍號」的 二副,而另一個極地探險經驗豐富的人 艾爾弗雷德·奇塔姆成為了三副。[33]兩個尼姆羅德探險中的老手也加入了羅斯海團隊:Aeneas Mackintosh是羅斯海團隊的指揮,還有歐內斯特·喬伊斯。沙克爾頓本希望「奧羅拉號」能由一名海軍船員來指揮,他曾向海軍部請求軍官與船員,但是被拒絕了。[34]在強調他的探險的重要性後,沙克爾頓得到了一名來自皇家海軍的軍官托馬斯·奧德-李上尉,他是海軍後勤的指揮官。[35]
「堅忍號」上的六名科學工作人員包括亞歷山大·麥克林與詹姆斯·麥克羅伊兩名外科醫生,地質學家詹姆斯·沃迪,生物學家羅伯特·克拉克,物理學家雷金納德·詹姆斯和測繪學家倫納德·赫西,赫西將會最終修正沙克爾頓向南極的探險方向。攝影師弗蘭克·赫爾利與藝術家喬治·馬斯頓負責留下這次探險的影像資料。[36]羅斯海團隊最終的組成一直還未確定。一些人在「奧羅拉號」出發前退出探險活動,一大批船員出發時才確定下來[37]只有麥金托什和喬伊斯曾有南極探險的經歷,其中麥金托什還因在尼姆羅德探險的一次事故中失去了一隻眼睛而提前回國。[31]
探險過程
[編輯]威德爾海團隊
[編輯]冰上旅程
[編輯]「堅忍號」,在1914年8月8日從普利茅斯起航向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而沙克爾頓還留在英國處理一些探險的經濟活動,後來沙克爾頓登上了一隻快船,重新回到探險隊。赫爾利也登上船, 威廉·貝克韋爾和偷渡者珀斯·布萊克鮑羅也加入船員。一些人退出了探險,還有一些人被辭退。[38]在10月26日,船向南大西洋駛去,並在11月5日到達南喬治亞島。在古利德維肯捕鯨站修整了一個月後,「堅忍號」於12月5日向南極洲出發。[38] 兩天後,沙克爾頓在南緯57度26分遭遇了浮冰層。[39]浮冰層迫使他的船只得從冰中試圖脫身。在接下來的幾天中,與冰層的戰鬥愈演愈烈,在12月14日甚至使他的船24小時都無法再前進一步。三天後船又無法前進了。沙克爾頓說:「我已考慮到威德爾海的險惡狀況,但我以為會是容易裂開的冰塊。而我們現在遭遇的是緻密的無法打破的冰層。」 [40]
「堅忍號」的進展令人失望,直到12月22日才破開冰層使船又可以繼續向南行駛,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兩個星期,將整條船帶向威德爾海的深處。[41] 在新年將到時冰層使他們拖延了更多的時間,直到1915年1月7日到10日他們接近了100英尺(30米)高的冰牆,表示他們已來到了南極海岸上的科茨地。這裏在1904年被William Speirs Bruce在蘇格蘭國家南極探險中發現。[42]在1月15日,「堅忍號」靠近了一座巨大的冰川,在這座冰川的邊緣構成了一個海灣,形成了一個天然良港。但是,沙克爾頓認為這距南極點太遠了,這是使他後悔的一個決定。[43]在1月17日,船到達了南緯76度27分,這裏可以遠遠望到南極洲的陸地。沙克爾頓將這裏命名為開爾德海岸,以他的主贊助人來命名。壞天氣使船不得不停泊在一座冰山的背風面。[43]
他們現在距於1912年被費通起 (Wilhelm Filchner)發現的魯特波特海岸很近了,那裏就是瓦瑟爾灣的最南邊。第二天,船被冰山帶着向東移動了14英里(23千米),比原來的位置更加偏南。[43]這裏的位置是南緯76度34分,西經31度30分。在船十天無法移動後,船的發動機被關閉,為節約燃料。[44]與此同時,船員們艱難地試圖將船與冰山分離。在2月14日,沙克爾頓命令船員到冰上用冰鑿,冰錐,鋸子和鋤頭,試圖開闢出一條出路,但都沒有成功。沙克爾頓仍沒有放棄解救船的希望,但已在思考「在條件艱苦的冰層上度過一個冬天的可能性」 [45]
「堅忍號」的漂行
[編輯]在1915年2月21日,「堅忍號」仍然在向更南方快速漂去,到達了南緯76度58分。在這以後船開始隨着浮冰向北移動[46]在2月24日,沙克爾頓意識到他們可能要在冰上度過整個冬天,並且放棄這艘船。狗被帶下船在冰做的狗舍中居住,船的內部被改造成了一個給不同人居住的冬季房屋——有指揮員,科學家,工程師和海員。他們還建造了一個無線天線,但這裏太偏遠了,無法接收或發出信號。[45]
沙克爾頓知道三年前費通起的船隻「德意志」號也在這附近被冰困住。在費通起試圖在瓦瑟爾灣建造陸上基地的嘗試失敗後,他的船「德意志」號在1912年3月6日被困住,距科茨地的海岸大約200英里(320千米)。六個月後,在南緯63度37分,船從冰中脫身,駛向南喬治亞島。沙克爾頓想一個類似的經歷也可能使「堅忍號」可以在下一個春天(南半球)再駛向瓦瑟爾灣。[5]
在二月和三月船的漂移變得很慢。在三月底沙克爾頓計算得到他們自1月19日以來僅僅漂移了95英里(153千米)。[47]但是,自冬季來臨以後,冰的漂行速度增加了,周圍冰的狀況也發生了變化。在4月14日沙克爾頓記錄到鄰近的冰層「聚集在一起互相擠撞」,如果船被捲入其中,船隻就會像蛋殼一樣被擠碎。[47]在五月,冬季的極夜來臨時船位於南緯75度23分,西經42度14分,還在一個相對靠北的航向上。在春天來到,冰層可能消融之前還至少有四個月,「堅忍號」沒有可能再按時回到威德爾海。[48]沙克爾頓現在開始考慮如果能到達西海岸,他們在威德爾海的西海岸上着陸的可能性。他說:「同時,我們必須等待,」 [47]
在沒有陽光的五月,六月和七月,沙克爾頓專注於保持健康,訓練與保持士氣。雖然能進行的活動種類受到了限制,狗還是被訓練在月光下行進(有時是競賽性的),人們也進行一些行走,在船上上演一些戲劇。特殊的節日例如帝國日(5月24日)被按時慶祝。[49][50]冰層斷裂的第一個信號發生在7月22日。在8月1日, 大塊浮冰開始在船邊碎裂,在船的龍骨下冰的質量產生的壓力使船向左邊傾斜。這種狀況是很危險的。沙克爾頓寫道:「周圍的情況十分危險,大塊的冰……慢慢升起直到像手指間抓着的櫻桃核似的跳起……,如果船也跳起的話它的命運就到此結束了。」 [51]這個危險過去了,接下來的幾個星期都很平靜。在這段平靜的間歇中船漂行到了1823年本傑明·莫雷爾船長看到並命名的海岸線新南格陵蘭。這裏沒有任何陸地的痕跡。於是沙克爾頓認為莫雷爾可能是將大塊的冰當做陸地了。[52]
在9月30日船繼續維持被沙克爾頓稱作是「最艱難的處境」的情形。 [53]沃斯利將情形稱之為「被向前向後不停地拋」 [53]在10月24日,船的右舷側撞上了一塊大浮冰,船體彎曲斷裂,使浮冰中的水進入船體。木材斷裂時的聲音被稱之為就像「煙火與槍聲」的聲音一樣。[54]物資與三艘救生艇被轉移到冰上,船員們試圖支撐斷裂處,同時排出海水。但是幾天後,在1915年10月27日,在零下15華氏度(零下25攝氏度)的氣溫下,沙克爾頓被迫做出棄船的指令。棄船的位置被記錄為南緯69度05分,西經51度31分。[55]船的殘骸還在漂浮,在幾個星期的打撈物資與材料的活動中,發現了赫爾利的照片和照相機。從大約550卷底片中,赫爾利挑選了最好的150卷,因為他們實在帶不下剩下的了。[56]
冰上紮營
[編輯]在損失了船的條件下,橫穿大陸的計劃被放棄了,重點轉移到了鞋子上。這些人沒有鞋子穿,只能用從船上打掃出來的木片做鞋。[57]沙克爾頓現在的目的是帶着船員向西行進,到達一個或多個可能達到的目的地。他的第一個想法是保利特島,因為 12年前他在組織對1902-1904年Otto Nordenskiöld的瑞典探險的救援時就知道這裏有一個物資食物投放站。[58] 其他的可能性還有雪丘島,這裏曾是Nordenskiöld的冬季住宿地,[59][60]或者是 羅伯遜島.[61]沙克爾頓認為從這些島嶼就較容易到達並穿過格雷厄姆地,最後到達位於威廉敏娜灣的捕鯨站。[62]他計算得在「堅忍號」被拋棄的那天他們距保利特島346英里(550千米)。[58]沃斯利計算的到雪丘島的距離是312英里(500千米),再到Wilhelmina Bay的距離是120英里(190千米)[62]沃斯利認為行軍太冒險了,他們應該等待到冰塊將他們帶到開闊水域之後,再從船上離開。沙克爾頓使他服從命令。[62]
在10月30日行軍開始了,將兩隻救生船也綁在了雪橇上。在開始之前,沙克爾頓不情願的處死了兩隻最弱小的動物,包括木匠哈利·麥克尼什的貓花栗鼠夫人,和一隻外科醫生麥克林的狗。[63]隨着周圍的冰塊的情況變糟,各種各樣的問題隨之而來。據赫爾利所說,冰的表面變得「坑坑窪窪,凹凸不平」,幾乎沒有一片平地有一平方碼大。[61]在三天之內,團隊只前進了2英里(3.2千米)。在11月1日,沙克爾頓暫停了行軍,他們紮營等待冰的碎裂。[64] 他們稱營地為「大洋營地」,就在一塊平整結實的冰上。他們還在船上找到了很多補給物資,直到1915年11月21日船最終沉入海底。[65]
冰層移動得很慢,雖然在11月末移動速度已增加到7英里(10千米)每天。[66]在12月5日,他們穿過了南緯68度線,方向是北稍偏東。[67]這將最終將他們帶到一個難以到達雪丘島的地方,儘管很靠北的保利特島還是有可能的。[67]但這也有250英里(400千米)的距離,沙克爾頓希望能縮小到一個能用救生艇到達的距離。因此,在12月21日他宣佈要進行的二次行進,於12月23日開始。[68]
狀況比上回行進時好不了多少。氣溫升高了,帶來了一種令人不舒服的溫暖。人們的膝蓋陷入雪中,靴子卡在冰縫中。在12月27日船上的木匠哈利·麥克尼什反叛並拒絕工作。[68]他認為 船員條例在「堅忍號」沉沒後就失效了,因此他不再需要聽從命令。沙克爾頓的規勸最終使木匠又回到船員中,但這個事件再也沒有被忘記。[68]儘管麥克尼什後來對拯救團隊有功,他還是沙克爾頓要求不授予極地獎章的四個人之一。[69]兩天之後,在十分疲勞的七天行進後,探險隊只行進了7.5英里(12千米)。沙克爾頓暫停了行進,並說:「我們要像這樣的速度,到達陸地用300天都不夠。」 [70]船員們支起帳篷,進入了沙克爾頓所稱的「耐心營地」,他們在這裏停留了三個多月。[70]
物資逐漸消耗。赫爾利和麥克林回到「大洋營地」去找為減輕負擔而丟棄在那裏的食品。在1916年2月2日,沙克爾頓派出了一支大一些的團隊,帶回來第三隻救生艇。[71]食品短缺的問題逐漸變得嚴重起來。原來為了添加食品種類的海豹肉,現在已因沙克爾頓要節約剩下的配額食品而成為了主食。在一月,他們只留下了兩隊狗而殺死了其他狗,因為狗對海豹肉有大量的需求。而剩下的兩隊狗也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因意外與疾病而數量減少。[71]最後的兩隊狗也在4月2日被殺死,因為它們的肉對於有限的配額來說是不小的擴充。[72]同時,漂流的速度變得不穩定。在南緯67度停留了幾個星期後,在一月底突然向東北方向移去。在3月17日,「耐心營地」已到達與保利特島,緯度相同的地方,但在它的東邊60英里(97千米)。沙克爾頓說:「我們要從充滿碎浮冰的海面上過去,可能會出現600種情況。」(因此不向保利特島進發) [73]
這時,這批人能看到一些陸地了。可以看到詹姆斯羅斯島 上的哈丁頓山山頂。[74]他們想去雪丘島或保利特島現在的位置都太靠北了。沙克爾頓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着了剩餘的兩個小島,它們在格雷厄姆地的很北邊。它們是 克拉倫斯島和象島,大概在他們3月25日的位置以北100英里(160千米)。[73]他又想到迪塞普遜島可能是一個更好的目的地。這裏更靠西,正對着一串組成南設德蘭群島的島鏈。但是沙克爾頓認為去這裏應該將較近的島嶼作為出發地。迪塞普遜島的優勢在於有時有捕鯨人而且可能有供應品。[75]所有這些目的地都需要一個在救生艇上長途跋涉的旅行,這就將在浮冰徹底破碎的時候開始。這三艘救生艇被以三個探險的主要贊助人的名字來命名,它們叫:「詹姆斯·凱爾德」,「達德利·多克爾」與「斯坦科·威爾士」。[76]
在救生艇上向象島出發
[編輯]耐心營地的使命在4月8日結束,這天浮冰突然裂開。耐心營地在一塊小的三角形浮冰上漂浮,如果再裂開,就意味着探險隊的災難。所以沙克爾頓準備好了救生艇。[77]如果可能的話,他會試圖到達夢幻島,因為在這裏有一所為捕鯨人準備的小木教堂。這個建築可以給他們提供製造一艘能渡海的船隻所需的木料。[77]在4月9日下午1點時,「達德利·多克爾」出發了,一個小時後三艘船已全部出發。沙克爾頓自己指揮「詹姆斯·凱爾德」,沃斯利指揮「達德利·多克爾」,航海長休伯特·赫德森指揮「斯坦科·威爾士」,但由於赫德森不穩定的精神狀態,事實上的指揮官是湯姆·克林。[78]
救生艇被冰塊圍繞着,隨水漂動,行進是危險且不穩定的。有時船貼在冰塊上,有時衝到冰塊上面,人們等待着情況能有所好轉。[79]沙克爾頓正在考慮去哪個目的地,在4月12日,他決定去希望灣,就在格雷厄姆地的尖角上。但是船上十分寒冷,氣溫有時達到零下20華氏度(零下35攝氏度)。食物也很短缺,有時船整個浸在冰冷的海水中。船員們身心俱疲。沙克爾頓於是決定去往象島,是距離最近的避難地,這似乎是唯一可行的選擇了。[80]
在4月14日,船到達了象島的東南角,但是無法登陸,因為海岸上是垂直的懸崖和冰川。第二天「詹姆斯·凱爾德」繞着島的東部行進,在北部的背風處發現了一個狹小的鵝卵石海灘。很快,昨天晚上分開的三艘救生艇都找到了這裏。但這裏的地勢低於高潮位,不適合做長久的紮營地。[81]第二天,維爾德和一隊船員在「斯坦科·威爾士」中開始在海岸搜索一個更安全的地點。他們發現在西面7英里(11千米)處有一個長長的海岬。人們立刻回到船上轉移到這個新的地方,後來把這裏命名為維爾德點(維爾德海岬)。[82]
「詹姆斯·凱爾德」去南喬治亞島的旅程
[編輯]象島是一個偏遠的,未開發的,沒有捕鯨人或其他船來到的島嶼。船員們要回到現代文明就必須尋求援助。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派遣一艘救生艇行駛800英里(1300千米),穿過南極海,到達南喬治亞島。由於隊伍中很多人身體條件已經很差,沙克爾頓放棄了前往迪塞普遜島的想法。[83]福克蘭群島的斯坦利港比南喬治亞島要近,但是他們去那裏必須逆強風行駛。[84]
沙克爾頓親自挑選去南喬治亞島的人員:他自己,航海員弗蘭克·沃斯利,克林,麥克尼什, 約翰·文森特和蒂莫西·麥卡錫。在沙克爾頓的指揮下,麥克尼什用臨時做的工具和材料裝備「詹姆斯·凱爾德」。[85][86]弗蘭克·維爾德留在島上指揮,如果沙克爾頓沒有回來的話,他們第二年春天就會前往迪塞普遜島。[83]沙克爾頓只帶了四個星期的補給品,如果他們不能按時到達,他們就沒有了足夠的補給。[87]
22.5英尺(6.85米)長的「詹姆斯·凱爾德」於1916年4月24日出發。這次航行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沃斯利的指揮能否通過在最艱苦條件的觀察下在茫茫大海上精確到達地圖上的一個小點。[88]風向是西北風,對他們很有利,但艱難的海上環境還是造成了很多困難。所有東西都在冰水中泡着,冰在船上聚集,使行進變得緩慢。在5月5日一陣西北向的大風幾乎造成了船的毀滅,沙克爾頓稱之為他在海上26年見過的最大的海浪。[89]在5月8日,南喬治亞島已經進入了視野範圍,船上的人們也到達了體力的極限。又在島的南邊與巨浪和颶風戰鬥兩天後,船終於停在了金哈肯海灣。[90]
穿越南喬治亞島
[編輯]在「詹姆斯·凱爾德」到達金哈肯海灣後,隊伍先休整了一下,沙克爾頓又開始了下一次行動。有人活動的捕鯨站在島的北海岸,需要繞島環行一周或穿過未被開發的內陸地區。「詹姆斯·凱爾德」的損壞程度與隊伍的疲勞程度,尤其是文森特和麥克尼什,說明環島航行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91][92]
在五天以後,隊伍帶着船向東走了一小段,來到了一個很深的海灣的一端。這裏就是穿越旅行的起點。沙克爾頓,沃斯利與克林將會進行陸上穿越,其他人留在原地建立「Peggotty 營地」,他們將會在得到捕鯨站的幫助後被營救。5月18日的一場風暴暫緩了他們的計劃,但到第二天早上2點時天氣已經晴朗溫和,於是穿越隊在1個小時後出發了。[92]
因為沒有地圖,他們採用的路線主要靠推斷得出。到早晨他們已經前進了3,000英尺(910米),可以望到北海岸了。這裏鄰近財產灣,這說明他們必須向東走來到達他們的目的地斯特羅姆內斯。這說明他們必須走回去,走一條其他的路。人們很失望。在這天快結束的時候,因為他們需要在天黑之前到達山谷底,他們嘗試用一根雪橇上的繩子從山坡上滑下。[93]他們沒有休息,而是在月光下繼續趕路。5月21日的清晨,他們看到了 Husvik Harbour,知道自己走了一條正確的路。在7點時他們聽到了從斯特羅姆內斯傳來的蒸汽聲。」這是我們自1914年12月從斯特羅姆內斯灣出發後,聽到的第一聲由除探險隊以外的人類發出的聲音。」[94]在一段艱難地下降,包括從一條結冰的瀑布上下去的旅程後,他們最終安全到達。[95]
沙克爾頓後來寫道:「我無疑認為是天意引導了我們……在過去的三十六小時中,我們翻越了無數不知名的山峰和冰川,但我們仍然是四個人。」 [96] 這幅四個探險家的圖景,在經過了沃斯利和克林的描述後,被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在他的詩「荒原」中描述。[97]
搜救工作
[編輯]沙克爾頓的第一項工作是將他的三個同伴從Peggoty營地營救出來。一個捕鯨人開船,沃斯利帶路,到5月21日所有6個同伴都被安全帶回。[98]
沙克爾頓嘗試了四次才將在象島的同伴救出。他在到達斯特羅姆內斯後僅僅三天就又離開了,準備了一艘大型捕鯨船「南方天空」號,沙克爾頓召集了一隊志願船員,在5月22日早上就起航了。當船隻接近象島時他們看到了形成了一道無法通過的冰層障礙,大概距島還有70英里(110千米),「南方天空」號並不適合破冰航行,因此又撤回到福克蘭群島的 斯坦利港。[99]
在到達斯坦利港之後,沙克爾頓通知了倫敦事件的經過,請求一隻適合的船隻來進行搜救活動。他被海軍部通知在10月之前沒有可能,但他認為10月太晚了。通過一個英國在蒙得維的亞的部長向烏拉圭借了一艘堅固的拖船「Instituto de Pesca No. 1」號,這艘船在6月10日啟程向南,但冰層又阻擋住了他們。為了尋找一條合適的船,沙克爾頓,沃斯利,和克林到了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在這裏他們遇到了艾倫·麥克唐納,他是縱帆船「艾瑪號」的擁有者。麥克唐納裝備好船,在7月12日開始起航,但同樣被冰層所阻擋。[100]沙克爾頓後來以麥克唐納的名字命名了威德爾海上的布倫特冰架邊的一個冰崛起,叫做麥克唐納冰褶。[101]
現在已經是8月中旬,據沙克爾頓離開象島已經三個多月。沙克爾頓請求智利政府借給他「耶爾京迪茲」號,這是一艘小型拖船,上次幫助「艾瑪號」展開救援,由 路易斯·帕爾多擔任船長,開往象島。這次,按照沙克爾頓的話講,上天眷顧了他。海面寬闊,船可以靠近海岸,儘管有濃霧影響。在8月30日上午11點40分濃霧消散,所有的象島上的成員都安全上船,向彭塔阿雷納斯出發。[102]
象島上
[編輯]在沙克爾頓與「詹姆斯·凱爾德」離開後,弗蘭克·維爾德負責指揮剩下的人。有些人身體疲勞,有些人精神低落: Lewis Rickinson有突發性心臟病; 布萊克鮑羅因腳被凍傷而無法走路;哈德森精神沮喪。[103] 整支隊伍只有一個小的棲身之地,但南方的冬天馬上就要來臨了。在馬斯頓與萊昂內爾·格林斯特里特的提議下,他們把兩艘船翻過來,放在低矮的石牆上,成為了一個大約有5英尺高的空間他們把這裏叫做"Snuggery"。他們用帆布和其他材料將它做成了一個簡陋但有效的棲身地。[104]
維爾德最初估算救援只要一個月就能來到,所以不允許長期儲備海豹和企鵝肉。因為這在他看來就已成為了失敗的象徵。[105]這個政策與托馬斯·奧德-李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奧德-李在探險隊中並不受歡迎他的提議並沒有激發隊員的鬥志,反而成為了其他人嘲笑他的理由。[106]
在超過他的預期幾個星期後,維爾德設計了一些減少單調乏味的活動。每日觀測是否有搜救船隻來到是必不可少的,開始輪流做飯,整理避難地。開始狩獵海豹和企鵝。[107]星期六舉辦歌唱會,各種紀念日也被慶祝。布萊克鮑羅的左腳腳趾因寒冷而凍傷在6月15日麥克林和詹姆斯·麥克羅伊在燭光下,用所剩的最後一點氯仿為他做截趾手術。整個手術過程耗時55分鐘,非常成功。[108]
到8月23日,維爾德的不儲備政策似乎失敗了。周圍海面上的浮冰使船隻無法接近,食物逐漸耗盡而且沒有企鵝來到海岸上了。奧德-李寫到:「我們將要吃死的最早的人……這是一句真實的俏皮話。」 [109]維爾德開始認真考慮去夢幻島——他計劃10月5日出發,希望能遇到一艘捕鯨船。[110]但就在1916年8月30日,沙克爾頓和「耶爾京迪茲」號出現了。[111]
羅斯海支隊
[編輯]在由於經濟與管理上的問題拖延了幾天後,「奧羅拉號」於1914年12月24日離開 霍巴特港。他們在1915年1月15日到達麥克默多海峽,比他們預想得要晚一些。埃涅阿斯·麥金托什立即開始了在羅斯冰架上投放物資的計劃工作,因為他們認為沙克爾頓在春天就會開始橫跨南極大陸的旅程。[112]但狗與人都不熟悉極地的情況,整個團隊對冰的狀況很不熟悉。他們的第一次工作就導致了隊中的18條狗損失了10條,人們感到寒冷,士氣低落。[113]
在5月7日本在探險隊總部 埃文斯海角 下錨的「奧羅拉號」在一陣大風中吹離了下錨地被帶着它向海中漂浮的冰層阻擋而無法回去。它在冰中被困了很長時間直到1916年2月12日在漂浮了1,600英里(2,600千米)後才脫離冰層開到新西蘭。[114]它把海岸上的大多數燃油,食品,衣物與裝備,除了要定點投放的,都帶走了。於是海岸上的隊員只得用以前的探險隊所遺留的裝備,特別是斯科特船長的特拉諾瓦探險一些年前所留下的物資。第二個季度的物資投放計劃於1915年9月進行。[115]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需要的物資被投放,從羅斯冰蓋到比爾德莫爾冰川腳下每隔一度就放一些物資。\[116]然而他們從冰川腳下返回時,隊伍卻有很多人都染上了壞血病; 阿諾德·斯賓塞-史密斯,探險隊的攝影師和牧師,在路上倒下病死了。剩餘的隊員到達 小屋點的永久避難所在那裏復原健康。[117]在1916年5月8日麥金托什和 維克多·海沃德決定從不穩定的冰面上走到 埃文斯海角,但在路上遇到了大風雪,人們再也沒有見到他們。[118]七名倖存者又在避難所中等待了另外八個月,直到1917年1月10日,修好的「奧羅拉號」到來將他們有帶回文明世界。[119] 沙克爾頓拒絕了由組織搜救的新西蘭,澳大利亞和英國提出的提議:作為「奧羅拉號」的編外人員來指揮這艘船進行搜救。[120]
回到文明世界
[編輯]被救出的探險隊,從1914年就與世界失去了聯繫,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沙克爾頓於1916年6月2日安全返回福克蘭群島的消息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121]探險隊沒有收到正常的榮譽和聲望。當沙克爾頓本人在美國講演後於1917年回到英國時,沒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歸來。[122]
大多數探險隊成員都立刻投入了軍隊尤其是海軍的工作。在戰爭結束之前,蒂姆·麥卡錫和經驗豐富的極地探險老手艾爾弗雷德·奇塔姆就已在行動中陣亡。羅斯海團隊的歐內斯特·維爾德在地中海服役時因傷寒病死。幾個人受了傷,很多人因勇敢而受到獎賞。[123]隨着一次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宣傳活動,沙克爾頓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星期服役,以少校軍銜在摩爾曼斯克進行特殊工作。[124] 這項工作持續到1919年3月。他接下來組織了最後一次南極探險,叫做沙克爾頓-洛維特探險在「探索號」上進行,在1921年9月17日離開倫敦。沙克爾頓在1922年1月5日死於心臟病,這時他在南喬治亞島。
維爾德,沃斯利,麥克林,麥卡錫,赫西, 亞歷山大·克爾, 托馬斯·麥克里德和廚師查爾斯·格林,這些堅忍號的成員,都參加了這次探險。在沙克爾頓死後,原有的去恩德比地的計劃取消了。[125]維爾德將船的路線定為穿過了能看到象島的地方。他們在維爾德海岬外的海面上下錨,看到了以前留下的標記,但海面的情況使他們無法登陸。[126]
40多年後,第一次成功的橫穿南極的行動才成功,就是1955-1958年的英聯邦南極穿越探險。探險隊從瓦瑟爾灣出發,避開比爾德莫爾冰川,穿過大部分的羅斯冰架,從斯凱爾頓冰川的下坡到達麥克默多海峽,整個探險用了98天。[127]
參考文獻
[編輯]腳註
[編輯]- ^ Shackleton, Preface to South, p. xi
- ^ Huntford, p. 348
- ^ Huntford, p. 50
- ^ Huntford, p. 350
- ^ 5.0 5.1 5.2 Murphy pp. 87–102
- ^ Shackleton, p. 2
- ^ 7.0 7.1 7.2 Huntford, pp. 355–58
- ^ Huntford, p. 367
- ^ Huntford, p. 362
- ^ Ernest Shackleton, Endurance: Imperial Trans-Antarctica Expedition 1914–17. Cool Antarctica. [201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 ^ Fisher, p. 298
- ^ 12.0 12.1 12.2 12.3 12.4 Shackleton, pp. xii–xv
- ^ Tyler-Lewis, pp. 214–15
- ^ 14.0 14.1 14.2 14.3 Fisher, pp. 306–07
- ^ Huntford, p. 369
- ^ “The New York Times”, "$50,000 Barrie Gift Equips Shackleton", Feb. 9, 1914. [201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4).
- ^ 17.0 17.1 Huntford, pp. 375–77
- ^ Fisher, p. 306, Shackleton, p. xv. Huntford, p. 370, suggests that the cost was £11,600.
- ^ 19.0 19.1 Huntford, p. 370
- ^ In 1920 the 「Daily Mail」 estimated that the expedition had cost £80,000 – Fisher, p. 306
- ^ Tyler-Lewis, pp. 34–35
- ^ Tyler-Lewis, pp. 41–48
- ^ Tyler-Lewis, pp. 222–27
- ^ Alexander, p. 10
- ^ Alexander, pp. 140–41
- ^ Fisher, p. 308
- ^ Virtual Shackleton. Scott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30 August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6).
- ^ Huntford, pp. 383–84
- ^ Tyler-Lewis, pp. 50–53
- ^ Fisher, p. 315
- ^ 31.0 31.1 Tyler-Lewis, pp. 21–22
- ^ Huntford, pp. 364–65
- ^ Fisher, p. 310
- ^ Huntford, pp. 370–71
- ^ Huntford, p. 372
- ^ Fisher, pp. 311–14
- ^ Tyler-Lewis, pp. 48–53
- ^ 38.0 38.1 Alexander pp. 15–18
- ^ Shackleton, p. 5
- ^ Shackleton, p. 11
- ^ Shackleton, pp. 12–16
- ^ Shackleton, pp. 23–24
- ^ 43.0 43.1 43.2 Shackleton, pp. 26–28
- ^ Shackleton, p. 31
- ^ 45.0 45.1 Shackleton, pp. 34–40
- ^ Huntford, p. 418
- ^ 47.0 47.1 47.2 Shackleton, pp. 43–47
- ^ Huntford, p. 421
- ^ Alexander, pp. 52–54
- ^ Shackleton, pp. 50–53
- ^ Shackleton, p. 58
- ^ Shackleton, pp. 60–61
- ^ 53.0 53.1 Shackleton, pp. 65–66
- ^ Shackleton, pp. 72–73
- ^ Shackleton, pp. 74–77
- ^ Huntford, p. 461
- ^ Huntford, p. 455
- ^ 58.0 58.1 Shackleton, p. 75
- ^ Fisher, p. 358
- ^ Otto Nordenskjold 1869–1928. Southpole.com. [2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5).
- ^ 61.0 61.1 Alexander, p. 95
- ^ 62.0 62.1 62.2 Huntford, pp. 456–57
- ^ Shackleton, pp. 81–82
- ^ Alexander, p. 98
- ^ Shackleton, p. 98
- ^ Shackleton, p. 94
- ^ 67.0 67.1 Huntford, pp. 468–69
- ^ 68.0 68.1 68.2 Huntford, pp. 473–76
- ^ Huntford, p. 656
- ^ 70.0 70.1 Shackleton, p. 106
- ^ 71.0 71.1 Shackleton, pp. 107–09
- ^ Shackleton, p. 112
- ^ 73.0 73.1 Shackleton, p. 116
- ^ Fisher, p. 366
- ^ Shackleton, p. 119
- ^ Huntford, p. 469
- ^ 77.0 77.1 Shackleton, p. 121
- ^ Huntford, p. 506
- ^ Huntford, pp. 508–12
- ^ Huntford, pp. 509–13
- ^ Shackleton, pp. 142–50
- ^ Shackleton, p. 151. Point Wild was also called "Cape Wild"
- ^ 83.0 83.1 Fisher, p. 371
- ^ Shackleton, pp. 156–57
- ^ Shackleton, pp. 158–59
- ^ Alexander, pp. 134–35
- ^ Alexander, pp. 136–37
- ^ Huntford, p. 563
- ^ Fisher, pp. 378–82
- ^ Shackleton, pp. 175–80
- ^ Shackleton, p. 185
- ^ 92.0 92.1 Fisher, p. 383
- ^ Fisher, p. 384
- ^ Shackleton, quoted in Fisher, p. 385
- ^ Fisher, p. 386
- ^ Shackleton, p. 209
- ^ Huntford, pp. 696–97
- ^ Shackleton, p. 208–09
- ^ Shackleton, pp. 210–13
- ^ Shackleton, pp. 214–18
- ^ McDonald Ice Rumples. Australian Antarctic Data Centre. [4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5).
- ^ Shackleton, pp. 218–19
- ^ Huntford, p. 533
- ^ Mills, pp. 239–40
- ^ Mills, p. 241
- ^ Mills, pp. 242–50
- ^ Mills, pp. 250–52
- ^ Huntford, pp. 532–33
- ^ Huntford, p. 541
- ^ Alexander, p. 182
- ^ Mills, p. 261
- ^ Fisher, pp. 397–400
- ^ Tyler-Lewis, pp. 69–105
- ^ Shackleton, pp. 307–33
- ^ Tyler-Lewis, pp. 128–44
- ^ Tyler-Lewis, pp. 145–75
- ^ Tyler-Lewis, pp. 176–92
- ^ Tyler-Lewis, pp. 195–97
- ^ Tyler-Lewis, pp. 234–43
- ^ Tyler-Lewis, p. 231
- ^ Huntford, pp. 605–06
- ^ Huntford, p. 647
- ^ Shackleton, pp. 339–41
- ^ Fisher, p. 432
- ^ Mills, p. 289
- ^ Mills, pp. 304–05
- ^ Fuchs & Hillary, p. 293
參考書籍
[編輯]- Alexander, Caroline. The Endurance: Shackletons Legendary Antarctic Expedition. London: Bloomsbury Publications. 1998. ISBN 0-7475-4123-X.
- Fisher, Marjorie and James. Shackleton. London: James Barrie Books. 1957.
- Fuchs, Vivian and Hillary, Edmund. The Crossing of Antarctica. London: Cassell & Co. 1958.
- Huntford, Roland. Shackleton.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85. ISBN 0-340-25007-0.
- McDonald Ice Rumples. Australian Antarctic Data Centre. [4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5).
- Mills, Lief. Frank Wild. Whitby, Yorkshire: Caedmon of Whitby. 1999. ISBN 0-905355-48-2.
- Murphy, David Thomas. German Exploration of the Polar World: a History, 1870–1940.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2. ISBN 0-8032-3205-5.
- Otto Nordenskjold 1869–1928. Southpole.com. [2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5).
- Shackleton, Ernest. South. London: Century Publishing. 1983. ISBN 0-7126-0111-2.
- Tyler-Lewis, Kelly. The Lost Men.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7. ISBN 978-0-7475-7972-4.
- Virtual Shackleton. Scott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30 August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6).
延伸閱讀
[編輯]- Lansing, Alfred: 「Endurance: Shackletons Incredible Voyage」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ondon 2001 ISBN 0-297-82919-X
- McKernan, Victoria: 「Shackletons Stowaway」 Laurel Leaf, London 2006 ISBN 0-440-41984-0
- Tamiko, Rex (ed.): 「South with Endurance: Shackletons Antarctic Expedition 1914–17」 (photographs of Frank Hurley) BCL Press, New York 2001 ISBN 1932302042
- Worsley, Frank A.: 「Shackletons Boat Journey」 W.W. Norton & Company, London 1998 ISBN 0-7126-6574-9
- Worsley, Frank. Endurance: An Epic of Polar Adventure. 1999: W.W. Norton & Company. 1999. ISBN 0-393-31994-6.
電影
[編輯]- 「Sou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19). Frank Hurleys original documentary film of the 「Endurance」 voyage
- 「The Endurance: Shackletons Legendary Antarctic Expedi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0 film directed by George Butler; a retelling of the story.
- 「Shackletons Antarctic Adventu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construction, filmed in 1999 and 2000
- 「Great Adventurers: Ernest Shackleton – To The End Of The Ear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ocumentary film from 1999
- 「Shackleton (TV fil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wo-part television film from 2001 starring Kenneth Branagh as Ernest Shackleton
外部連結
[編輯]- South: the story of Shackletons 1914–1917 expedition - 古騰堡計劃 by Sir Ernest Shackleton
- 「Sou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udiobook from LibriVox
- Google Earth KML file of the Imperial Trans-Antarctic Expedi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iography of each of the crew members of the crew of the Imperial Trans-Antarctic Expedition
- Crew member biographies, including sizeable entries on some of the least well-known, at Coolantarctica.com.
- The Endurance Obituauries, The story of the men of Sir Ernest Shackletons ship S.Y. Endurance, at Enduranceobituaries.co.uk.
- Kodak feature on expedition photographer Frank Hurley and the voyage of the 「Endurance」
- James Caird Society remembers the man that rescued the 「Endurance」 crew
- Ernest Shackleton on wax cylind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Imperial Trans-Antarctic Centenary Expedition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