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野人女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东海女真

野人女真,中國明代時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明代女真分為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部。其中野人女真的地區最北,主要分佈於海西(今松花江東)以北、以東和建州以東北的地方,包括了松花江中游、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東達日本海沿岸與海參崴。後金和清初的渥集滿語ᠸᡝᠵᡳ穆麟德轉寫weji,原意為「森林」)也可作為散居的女真部落的泛稱,也被朝鮮王朝稱為「兀狄哈」。

野人女真主要由東海女真和北山女真等部落群組成,因東海女真居多,故也統稱為東海女真,居住在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以及其東的濱海地區的東海女真。根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東海女真分為:渥集部、瓦爾喀部和庫爾喀部。渥集部又稱窩集部、兀狄哈,今稱為烏德蓋人。瓦爾喀部以居瓦爾喀河得名,有長白山瓦爾喀、東海瓦爾喀兩種,是明代中葉未隨着女真南遷而留在本地的遺民。[1]庫爾喀部又稱虎爾喀、胡兒胯、瑚里哈,[2]庫爾喀即忽汗胡里改。東海女真範圍略小於明朝所稱的野人女真。[3]外興安嶺以北的部落被稱為北山女真,但史書記載極少,與滿-通古斯民族的關係也不明。

另一說女真族分為四大部,包括上述三部及黑龍江女真。這些部落發展都落後於建州女真海西女真

從1596年開始到1625年的近三十年間,努爾哈赤統領的建州女真多次出兵征服野人女真。其中一些逃入張廣才嶺的野人女真,始終未曾被清朝編戶或編旗統治,被當地駐防的旗人稱為巴拉人

儘管清政府屢次將他們內遷,納進伊徹滿洲,但仍有少部分留居原地的野人女真沒有融入滿族,而是依原有族群分別形成赫哲族鄂倫春族奧羅奇人烏德蓋人等。[4][5][6]

文獻註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董萬. 明末清初图们江内外瓦尔喀研究. 《民族研究》. 2003, (1). 
  2. ^ 一、统一东海女真. 努尔哈赤传. [201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3. ^ 趙令志. 明代“野人女真”称谓刍论 (PDF). 《民族研究》. 2019, (4) [2023-11-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02). 
  4. ^ 吳智超.略論「新滿洲」[J].滿族研究.1987,(1):92-95,72.
  5. ^ 董萬崙.清代庫雅喇滿洲研究[J].民族研究.1987,(4):96-104.
  6. ^ 呂萍.清代恰喀拉人的社會與文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2):126-130.

書目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