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政策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个中国政策(英语:One-China Policy),简称一中政策,是国际上各国家基于对一个中国的理解而采取的外交政策。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贯要求对方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中国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建立外交关系。在参与国际组织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会要求这个国际组织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一中政策始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森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先后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的外交活动[1]

中华民国方面,蒋中正政府时期奉行汉贼不两立政策,蒋经国政府时期奉行三不政策,两蒋的共同点为坚持中华民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均要求邦交国遵守中华民国的一个中国原则,不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马英九政府时期奉行“活路外交”,坚持在“九二共识”及“一中各表”基础上处理与邦交国关系。而李登辉政府陈水扁政府蔡英文政府时期则采取“务实外交”政策,实际上不再要求中国代表权[2][3],即中华民国与其邦交国往来文书中不使用“中国”字样而以“华”或“台”作为简称,默许邦交国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经贸关系,不排斥双重承认

各国模式[编辑]

英国模式[编辑]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acknowledging the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at Taiwan is a provi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ve decided to remove their official representation in Taiwan on March 13, 1972.
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的立场,决定于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三日撤销其在台湾的官方代表机构。
中英建交公报第二句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recognize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英建交公报第三句

英国模式为在英文本中,“recognize”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acknowledge”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中文本中,两处皆表述为“承认”[4]。前后两处词汇,存在类似美国模式的用词差异。

采取英国模式的国家共有九国,除美国外,其余为共和联邦成员国,如澳洲、新西兰、马来西亚等,此外还有西班牙与泰国等。其中美国除了采取这个措辞外,另外与北京以及台北方面各自提出保证。

有澳大利亚官员在签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交公报时说:“在我们的观点中,这个模式较英国模式而言,更为接近加拿大模式。“Acknowledges”一词的语义非常类似英文的“takes note”(注意到)[5]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指出,澳洲的“一个中国”政策基础是,澳洲不承认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也不将台湾当局视为具有国际法人格的政府。虽然澳台政府之间没有正式的官方关系,但我们保持非官方关系。例如,澳洲在台办事处不具有外交地位,而台湾在澳洲名为“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的代表机构亦同[6]

美国模式[编辑]

美国采取的一中政策,在外交公报措辞上采用英国模式,但同时间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提供各自的保证。

中美建交公报[编辑]

关于美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中美建交公报》中的表述为: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cognizes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Within this context,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will maintain cultural, commercial, and other unofficial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 of Taiwan.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中美建交公报第二句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cknowledges the Chinese position that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公报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在公报发表前夜的最后校对阶段发现“acknowledges”与“recognizes”含义的微妙区别后,认为将两词同样译为“承认”更符合中方立场,敲定“就这样吧,不改了”[7]。美国外交官费浩伟于1999年在接受访问时指出,参与谈判的美国驻北京联络处副主任芮效俭“完全了解中方译成“承认”的含义,理应提出异议,但他认为芮效俭急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因此保持沉默”[8]。因而,《公报》英、中两文本在美方谈判人员“沉默”[8]及中方谈判人员敲定“就这样吧,不改了”[7]的情况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双方政府共同签署、发表[9][7]

事后,美国卡特政府副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10]、特朗普政府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11]等表示只有公报英文本才对美国政府有约束力。美国国会研究处于2007年及2013年认为美国在美中“三个联合公报”中“没有明确说明台湾的主权地位”[12]。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认为公报中文版也对美国有约束力,认为美国政府违反《公报》规定[13]

1979年以后[编辑]

1979年2月,美国副国务卿华伦·克里斯多福在此议题上表明美国认为英文才是对美国有拘束力的条文[14],即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与中华民国主权并未冲突。2009年11月,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媒体圆桌会议上也表明,关于中美联合公报所载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在公报中“认知中国的立场……过去三十七年来,美国明白表示‘认知’不代表认可、不代表接受,除了‘认知’以外不代表任何意义[15]。”

有人认为,美国并未放弃其在台湾的战略利益,也一直没有放弃岛链封锁中国大陆的战略,故台湾问题一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认为是“中美关系发展中最敏感的问题”,“中美关系发展最大的障碍”。2005年5月13日,抵达美国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会晤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时,再次提出“中美关系的关键在台湾问题”。美国总统与国务卿则多次强调台湾问题也是人权问题,其处理应当是和平方式且需尊重台湾之民意。

但此后美国政府一直保持模糊政策,直至2004年中,美国政府因应民进党政府激进动作,不得不开始日益清晰其一个中国、不支持台独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提及关于最终主权地位时,均使用“福尔摩沙”(Formosa),而其他时候则使用“台湾”(Taiwan)。此外,通过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以及美国国内法台湾关系法,但美国的态度是倾向(interest)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对)台湾(主权)问题,并未明确反对以片面或非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除履行对台撤军承诺外,亦无规划解决问题之时间表[16],并宣称这样的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台海两岸人民的利益,同时重申自杜鲁门总统所确定之“美国对台湾没有领土野心”未做改变。

因此按照美国的说法,不论是朝鲜战争时协防台湾、金门炮战时协助中华民国国军运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日内瓦会谈台湾关系法的订定及执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签订、1996年台海危机时巡弋台海、反对台湾公投、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等,皆无支持或反对两岸统一或台湾独立之立场,仅因美国的政策需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的政策是清晰的、一贯的,而且没有改变。

美国国会研究处在研究中国/台湾“一个中国政策”报告书中(日期:2007年7月9日)阐述美国的立场,并总结了五点[17]

  1. 在1972年、1979年和1982年三个美中联合公报中,美国没有明确说明台湾的主权地位。
  2. 美国“认知”两岸“一个中国”的立场。
  3. 美国的政策“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
  4. 美国的政策“没有承认”台湾为主权国家。
  5. 美国的政策认为台湾地位未定。

这些内容在2013年美国国会研究处的研究报告中保持不变。[18]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在2014年发布的《“一个中国”政策的演变–来自华盛顿、北京及台北的关键声明》[19]与《美台关系》[20]两份报告中的总结部分说到:简单地说,美国关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过程上,对结果不预设立场。[21]

2016年底,唐纳德·特朗普就职美国总统前,曾试图以一中政策作为与中国的外交及贸易谈判的筹码[22],藉台湾为棋子[23],获取如朝鲜核问题南海争议、贸易等各方面议题的谈判优势,并争取中国在有关方面作出让步。曾表示他充分理解一个中国政策,但除非和中国能在其他事情,包括贸易问题上谈成协议,否则“不需受到一个中国政策约束(be bound by a one China policy)”。但中方认为此举严重冒犯,遭到中方的强烈不满,中国外交部重申一个中国政策是中方底线,不可谈判。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在正式接任总统后没有按传统发表农历新年的总统讲话,但于2017年2月9日致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达对共同推动惠及两国的建设性中美关系的愿景及祝贺中国民众春节元宵节快乐。特朗普在9日当晚与习近平通话后表示,美国将加强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美国长期以来的“一个中国”政策(Honor America's long-standing "One China" policy)[24],同时双方也互相邀请对方来自己国家会面。[25][26][27]

2017年6月15日,美国国务卿雷克斯·提勒森表示,美国的“一中政策”与中共的“一中原则”有不同解释,美方亦信守台湾关系法履行所有对台承诺[28]

2020年8月31日,美国国务院东亚暨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史达伟表示,美国长久以来的“一中政策”与北京的“一中原则”不同。中共主张对台湾拥有主权,但美方并未对台湾主权抱持任何立场,美方认为台湾议题必须以和平、且为两岸人民接受的方式解决。美台保持广泛且友好的非正式关系,并依循《台湾关系法》承诺协助台湾自我防卫。[29]

2020年1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台湾一直不是中国的一部分[30]。”但美国国国务院随后表示,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基于美中三项联合公报、台湾关系法六项保证,美国对台湾主权不采取任何立场[31]。实际上,庞皮欧呼吁美国放弃“承认(recognize)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仅“承认(acknowledges)海峡两岸所有中国人都认为仅存在一个中国,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于2022年4月以在野身份发表演讲时重申呼吁[32][33]

2021年10月,时任美国国防部发言人约翰·柯比表示,国防部长期遵守“一中政策”,与北京主张中国共产党拥有台湾主权的“一中原则”有所不同,美国不对台湾主权采取立场;国防部持续支持在符合台湾人民意愿与最佳利益的情况下,和平解决两岸议题,美国对台支持坚若磐石,有助维护两岸和区域的和平稳定。[34]

2021年11月4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表示,美国始终坚持自己的“一个中国政策”,也就是六项保证、三个联合公报和《台湾关系法》为指导的“一中政府”,并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本的“一中原则”是“截然不同”的。普莱斯还他表示美国承诺继续支持台湾的自卫,反对任何试图改变两岸关系现状的单边行动[35]

2022年5月21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在Twitter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公开歪曲美国的政策。美国不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中国原则”——我们仍然致力于我们两党长期的“一个中国政策”,以《台湾关系法》、《三份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为指导[36]

2022年5月22日,美国驻华大使馆于Twitter转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的内容并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公开错误描述美国的政策。美国并不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中国原则” - 我们仍然致力于我们长久以来、不分党派、在《台湾关系法》、《三个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指引下的“一个中国政策”[37]

2022年9月26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表示,美国“一中政策”没有改变,美国未对台湾主权采取立场,该政策自1979年来作为美国对台做法的核心,目前依然有效。美国希望看到现状继续维持下去,这个现状过去40多年来巩固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38]

2022年11月4日,美国总统乔·拜登在20国集团会议结束之后的记者会上再次表明,美国“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拜登向习近平表示美国反对台海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全世界都在维持台海和平稳定上拥有利益。[39]

加拿大模式[编辑]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affirms that Taiwan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takes note of this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拿大政府注意到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
中加建交公报第二句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recognizes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加拿大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加建交公报第三句

加拿大在1970年10月10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建交谈判。加拿大使用“注意到中国的立场(take note of)”。这被称为加拿大模式(Canada Formula)。包括意大利、智利、比利时、秘鲁、黎巴嫩、冰岛、阿根廷、希腊等9国皆采用这个模式。

加拿大全球事务部指出,根据加拿大的一个中国政策,加拿大与台湾保持着非官方但有价值的经济、文化和“人民对人民”(people-to-people)的联系[40]

日本模式[编辑]

日本国政府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が中国の唯一の合法政府であることを承认する。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日联合声明第二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は、台湾が中华人民共和国の领土の不可分の一部であることを重ねて表明する。日本国政府は、こ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の立场を十分理解し、尊重し、ポツダム宣言第八项に基づく立场を坚持す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中日联合声明第三点

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交公报中,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充分理解并尊重”(十分理解し、尊重し)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台湾是他们领土的立场[41]。在司法和行政实践中,日本政府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合法性,认为“台湾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家”,因而拒绝受理中华民国政府开出的证明文件[42][43]

这个模式共有16国采用,包括菲律宾等。

荷兰模式[编辑]

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荷兰王国政府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重申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荷联合公报》(1972年5月16日)

荷兰政府在外交公报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尊重”(respect)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台湾是中国的一省。

除荷兰外,韩国[44]也采用这个模式。

法国模式[编辑]

中国方面重申了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原则立场。法国方面确认,法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方面重申,向台湾出售任何武器都损害中国的主权、安全和统一,是中国政府坚决反对的。考虑到中方的关切,法国政府承诺今后不批准法国企业参与武装台湾。
中法联合公报》(1994年1月12日)

法国在外交公报上,承认(recognize)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如俄罗斯[45]、巴基斯坦、葡萄牙等国皆采取这个模式,共有51国。

中华民国前邦交国冈比亚[46]圣多美和普林西比[47][48]巴拿马多米尼加[49]布基纳法索[50]萨尔瓦多[51][52][53][54][55]所罗门群岛[56][57]基里巴斯[58][59]尼加拉瓜[60]洪都拉斯,都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德国模式[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一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并在短期内互派大使。
中德建交公报》(1972年1月11日)
德国政府承诺坚持明确的一个中国的政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德国政府反对“台湾独立”,并反对旨在加剧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任何举动。
中德关于温家宝总理访德的联合声明》(2008年4月3日)

德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但在外交公报上没有明确提到台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有41个国家采取这个模式,欧盟也采取这个模式[61]

德国政府在中德2004年发表的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德国坚持明确的“一个中国”的政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反对“台湾独立”。[62]

欧盟表示,其遵循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认为台湾不是主权国家,不与台北政府建立任何意义上的外交关系。[61]但认知台湾作为经济和贸易实体的存在性。[6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观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表示理解、尊重或认知。[61]同时在符合欧盟的“一中政策”以及欧盟的政策目标下,欧盟支持以务实方式处理台湾的国际参与问题,包括WHAWHO及其所有技术性会议,并主张欧盟的“一中政策”与中国的“一中原则”不同,欧盟不断强化与台湾在经贸关系、科学、教育与文化等各种领域的良好合作关系。[63]

印度模式[编辑]

印度于1949年12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其建交,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放外交关系的谈判中,印度同意不与中华民国建立官方关系,也不支持台湾作为中国代表加入联合国。然而,在印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时,尼赫鲁周恩来之间的正式通信中没有提到任何一方的一个中国政策。同样的事实是,当时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于1988年12月访问(或时任中国总理李鹏于1991年12月回访)后两国关系正常化时,联合新闻公报没有提到“一个中国”。[64]

1996年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印度期间,双方首次提到“一个中国”的联合声明。印度的意图可能是向中国保证,印度1995年在台北开设非官方办事处的决定并不意味着政策的改变。在此后,双边联合声明中至少又提到了“一中”四次。[64]

然而,新德里从2008年起停止公开提及“一中”政策。当时,北京发布一系列声明,主张拥有印度东部的阿鲁纳恰尔邦主权,并对查谟与克什米尔(今属拉达克)的部分居民发放另纸签证(stapled visas)[65][66]。目前,印度外交部刻意保持模糊、不愿重申所谓的“一中”。[64][66]

印度在外交公报上,未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代表,也未提到台湾。共有27国采取这个立场。

中华民国邦交国模式[编辑]

与中华民国保有邦交的国家,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中国原则。承诺将会继续支持中华民国保持独立。其中,危地马拉承认中华民国是唯一且真正的中国[67]

各国际组织模式[编辑]

联合国模式[编辑]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1971年10月25日)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中,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5年退回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官方函件中指出,“联合国认为,就一切意图和目的而言,台湾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8]

中华民国政府对联合国的这一立场表示反对,并向联合国大会致函指出,“恕我们直言,根据上述《联合国宪章》和规则的有关内容,秘书长的反应超出了他的特权范围。秘书长单方面决定,联合国认为‘就一切意图和目的而言,台湾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在篡夺安全理事会依据安全理事会暂行议事规则第60条作出此类决定的专有权利和义务。[69]”不过该函件旋即遭到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退回,并同时拒绝将这一问题列入大会议程[70]

维基解密在2011年揭露的机密电文显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日本等国于2007年说服联合国停止使用“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措辞。在文件内,潘基文会见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扎勒米·哈利勒扎德坦承这个措辞“用太过了”,并承诺联合国以后不再使用[71]。但此后,联合国仍对外使用“中国台湾省”一词[72][73]

WTO模式[编辑]

奥运模式[编辑]

洛桑协议》,或称“两会协议”,为1981年3月23日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沈家铭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萨玛兰奇洛桑国际奥会总部,签订的《国际奥会与中华台北奥会协议》(Agreement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Lausanne and the 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 Taipei[74]。协议以英文签署[75],内容确认了“中华台北奥会”(the 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的名称、会旗、会徽,使中华奥会得以在使用“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名称及相应会旗、会歌的情况下,和其它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拥有相等权利,参与各项国际运动组织。中华民国在之后陆续运用类似模式参与许多和奥会无关的国际组织或会议,这种参与方式也被媒体甚至中华民国官方称为“奥运模式”[76]

学者研究[编辑]

据新加坡学者庄嘉颖在2023年发布的研究指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有超过180个国家支持一中原则,但实际上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中国立场的国家仅只有其中51国,而且这些国家中,如捷克与立陶宛等国的立场逐渐松动[77][78]

澳洲学者安德鲁·戈德温(Andrew Godwin)表示“acknowledged”就北京的立场而言指台湾是中国的一省,而这个用字的有效解释,就澳大利亚而言“既不接受”北京的立场(指台湾是中国的一省),“也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省[79]

据日本国际教养大学中国研究助理教授陈宥桦研究,虽然中俄在官方宣传上都展示支持对方,但俄罗斯官方外交文件上只有“尊重与支持”(Respects and supports)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立场,但没有明确表达支持一个中国。这是独特的俄国模式。中华亚太菁英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智盛认为这个模式显示俄国政府一向优先考虑自身利益[77]

注释[编辑]

  1. ^ 什麼是「一中政策」?「一中原則」?. 中央广播电台. 2022-08-05 [202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7) (中文(台湾)). 
  2. ^ Stephen D. Krasner英语Stephen D. Krasner. Problematic Sovereignty: Contested Rules and Political Possibilities. New York C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46 [2016-12-24]. ISBN 02311217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4). 
  3. ^ 存档副本. [202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8). 
  4. ^ 中英联合声明:英重申一个中国立场. 人民网. [201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5. ^ Joel Atkinson. Australia and Taiwan: Bilateral Relations,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uth Pacific. BRILL. 2012-10-19: 38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2) (英语). Australian officials argued at the time: [The] formula is in our view closer to the Canadian than the british. “Acknowledges” is very similar to “takes note” 
  6. ^ 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Australia-Taiwan relationship. 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2022-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8). The terms of our Joint Communiqué dictate the fundamental basis of Australia’s one China policy –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does not recognise the ROC as a sovereign state and does not regard the authorities in Taiwan as having the status of a national government. Dealings between Australia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aiwan, therefore, take place unofficially. For example, Australia’s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aiwan does not have diplomatic status nor do Taiwan’s representative offices in Australia, which have the title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TECO). 
  7. ^ 7.0 7.1 7.2 韩雪.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中美公布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央广网. [2023-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5). 
  8. ^ 8.0 8.1 Interview with Harvey Feldman (PDF). The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Foreign Affairs Oral History Project. 2001: 69–70 [2020-08-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24). 
  9. ^ 黄安年. 究竟是“承认”还是“认识到”?——就中美上海公报中的一个史实问题答罗志田先生. 学术界. 2002, (5): 105-114 [2018-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10. ^ Strategic Review.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INSTITUTE. 1980: 55 [202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11. ^ What Is the U.S. “One China” Policy, and Why Does it Matt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7-01-13,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however, give in to Chinese demands that it recognize Chinese sovereignty over Taiwan......Instead, Washington acknowledged the Chinese position that Taiwan was part of China. For geopolitical reasons,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RC were willing to go forward with diplomatic recognition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on this matter. When China attempted to change the Chinese text from the original acknowledge to recognize,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Warren Christopher told a Senate hearing questioner, “[W]e regard the English text as being the binding text. We regard the word ‘acknowledge’ as being the word that is determinative for the U.S.” In the August 17, 1982, U.S.-China Communique, the United States went one step further, stating that it had no intention of pursuing a policy of “two Chinas” or “one China, one Taiwan.”To this day, the U.S. “one China” position stands: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es the PRC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but only acknowledges the Chinese position that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12. ^ Shirley A. Kan; Wayne M. Morrison. U.S.-Taiwan Relationship: Overview of Policy Issues (pdf).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4. 2013-01-04 [2020-08-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11). The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clarified in the China/Taiwan: Evolution of the "One China" Policy report of the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date: July 9, 2007) is summed up in five points: #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explicitly state the sovereign status of Taiwan in the three US-PRC Joint Communiques of 1972, 1979, and 1982. #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d" the "One China" position of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 U.S. policy has not recognized the PRC's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 U.S. policy has not recognized Taiwan as a sovereign country; and # U.S. policy has considered Taiwan's status as undetermined. U.S. policy has considered Taiwan's status as unsettled. These positions remained unchanged in a 2013 report of the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13. ^ 外交部声明:对美方涉台举动表示强烈愤慨并予以谴责. 新华社. [202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14. ^ 锺辰芳. 蔡明憲:美國官員稱 未承認台灣為中國一部分.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2016-09-15 [2017年6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15. ^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 媒體圓桌會議. 美国在台协会. 2009年11月24日 [2015年1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16. ^ 存档副本. [202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17. ^ China/Taiwan: Evolution of the “One China” Policy—Key Statements from Washington, Beijing, and Taipei (PDF).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39. 2014-10-10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4-10) (英语). In the Chinese text, the word for “acknowledge” is “cheng ren” (recognize), a change from “ren shi” (acknowledge),used in the 1972 Shanghai Communique. During debate on the TRA in February 1979, Senator Jacob Javits noted the difference and said that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we not subscribe to [the Chinese position on one China] either way.”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Warren Christopher responded that “we regard the English text as being the binding text. We regard the word ‘acknowledge’ as being the word that is determinative for the U.S.” (Wolff and Simon, pp. 310-311). 
  18. ^ Shirley A. Kan; Wayne M. Morrison. U.S.-Taiwan Relationship: Overview of Policy Issues (pdf).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4. 2013-01-04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11). The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clarified in the China/Taiwan: Evolution of the "One China" Policy report of the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date: July 9, 2007) is summed up in five points: #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explicitly state the sovereign status of Taiwan in the three US-PRC Joint Communiques of 1972, 1979, and 1982. #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d" the "One China" position of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 U.S. policy has not recognized the PRC's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 U.S. policy has not recognized Taiwan as a sovereign country; and # U.S. policy has considered Taiwan's status as undetermined. U.S. policy has considered Taiwan's status as unsettled. These positions remained unchanged in a 2013 report of the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19. ^ China/Taiwan: Evolution of the “One China” Policy—Key Statements from Washington, Beijing, and Taipei (PDF).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14-10-10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4-10) (英语). 
  20. ^ U.S.-Taiwan Relationship:Overview of Policy Issues (PDF).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14-12-11 [2017-02-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2-09) (英语). 
  21. ^ 黎蝸藤:美國的「一個中國」,不是中國的「一個中國」. 端传媒. [2017-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7). 
  22. ^ Barbara Plett Usher. Is Taiwan a bargaining-chip for Trump on China?.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国广播公司. 2016-12-07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1) (英语). 
  23. ^ Cindy Sui. Taiwan: A pawn in Trump’s chess game with China?. Taipei: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国广播公司. 2016-12-12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1) (英语). 
  24. ^ Readout of the President’s Call with President Xi Jinping of China (新闻稿).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The White House. 2017-02-09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 (英语). The two leaders discussed numerous topics and President Trump agreed, at the request of President Xi, to honor our "one China" policy. 
  25. ^ 川普與習近平通電話:認同「一個中國」政策. 华盛顿特区: The New York Times 《纽约时报》. 2017-02-10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2) (中文). “两位领导人讨论了许多话题。在习近平主席的要求下,川普总统同意继续履行我们(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白宫在周四深夜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文中还称这次谈话“格外亲切友好”,两位领导“都邀请对方来自己国家会面”。 
  26. ^ Mark Landler; Michael Forsythe. Trump Tells Xi Jinping U.S. Will Honor ‘One China’ Policy. Washington D.C.: 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 2017-02-09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英语). 
  27. ^ Charles Ventura. Trump tells Xi Jinping: U.S. will honor 'One China' policy. USA Today《今日美国报》. 2017-02-09 (英语). President Trump spoke to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aking over the White House late Thursday, agreeing to honor America's long-standing "One China" policy. 
  28. ^ 提勒森:信守台灣關係法和履行所有承諾. 中央社. 2017年6月15日 [2017年7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14日) (中文(繁体)). 
  29. ^ 美亞太助卿:破壞穩定行為來自北京 非台北或華府.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2). 
  30. ^ 蓬佩奥称“台湾一直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两岸回应. [202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4). 
  31. ^ 美国务院:美国对台湾主权不采取任何立场
  32. ^ 存档副本. [202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33. ^ 存档副本. [202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8). 
  34. ^ 美國務院:一中政策沒有改變 不對台灣主權採取立場.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35. ^ 美國務院發言人:我們的一中政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截然不同. [2021-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8). 
  36. ^ 美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強調「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不同. [2022-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37. ^ 美國駐華大使館強調「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不同. [2022-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3). 
  38. ^ 美國務院罕見表態:美未對台灣主權採取立場.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39. ^ 拜登:不认为中国有紧迫企图要侵略台湾. 美国之音. [2022-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9) (中文). 
  40. ^ Canada-Taiwan relations. Government of Canada.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5). Consistent with its One China policy, Canada maintains unofficial but valuable economic,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ties with Taiwan. 
  4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 新华网. [201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6). 
  42. ^ 因不承認台灣是國家 日法務省不受理蓮舫放棄國籍證明文件. 三立新闻网. 2016-10-15 [2017-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4) (中文). 日本法务大臣金田胜年昨(14)日召开记者会,表示日本并不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所以没办法受理莲舫的国籍放弃之证明文件。金田胜年指出,根据日本户籍法日本国民不得拥有双重国籍,必须提供国籍放弃的证明文件,但日本并不承认台湾当局的合法性,所以无法受理由台湾政府所开出的的证明文件。 
  43. ^ 日本不承認台灣是國家 法務大臣:不受理蓮舫放棄國籍. 自由时报. 2016-10-15 [2017-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1) (中文). 金田胜年指出,根据日本户籍法第106条,日本国民不能有双重国籍,要提供国籍放弃的证明文件,不过日本政府并不承认台湾是一个正式的国家,所以没办法受理台湾政府开出的证明文件。 
  4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联合声明. [2017-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3). 
  4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宣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3-10-23]. 俄罗斯重申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原则立场,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罗斯联邦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不接受"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立场,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它只能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不向台湾出售武器。 
  4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冈比亚伊斯兰共和国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2017-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47. ^ 中国和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2017-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48. ^ 中国与圣普恢复外交关系. [2017-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8). 
  4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多米尼加共和国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8-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1). 
  5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布基纳法索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布基纳法索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6). 
  5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萨尔瓦多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201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5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国与萨尔瓦多建立外交关系.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1). 
  53. ^ 中国与萨尔瓦多建立外交关系. 新浪. 2018-08-21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1). 
  54.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萨尔瓦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与台湾“断交”. [201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55. ^ 美国之音. 萨尔瓦多宣布与台湾断交 跟北京建交.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1). 
  56. ^ 与台当局“断交”5天后 所罗门群岛与中国正式建交. [201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57. ^ 澎湃讯. 中国和所罗门群岛建立外交关系. 新华网新闻. 北京. [2019-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1) (中文(中国大陆)). 
  58. ^ 台湾再失邦交国 基里巴斯倒向北京的重要原因 - BBC News 中文.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1). 
  59. ^ 台媒称大陆对基里巴斯开展“金元外交” 北京回应_中国-多维新闻网.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2). 
  60. ^ 尼加拉瓜二度與中華民國斷交 兩次主政者都是奧蒂嘉. www.cna.com.tw.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6) (中文(台湾)). 
  61. ^ 61.0 61.1 61.2 61.3 Katinka Barysch. EMBRACING THE DRAGON The EU’s partnership with China (PDF). 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 [2014-01-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6-04). 
  62. ^ 中德发表联合声明. [2017-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4). 
  63. ^ 歐盟代表28成員國 明確表達挺台參與WHA.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5). 
  64. ^ 64.0 64.1 64.2 VIJAY GOKHALE. What Should India Do Before the Next Taiwan Strait Crisis?. Carnegie India. [APRIL 17,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英语). The other question that needs answering is whether India specifically articulated or affirmed a “One China” policy when it transferred diplomatic recognition to the PRC in 1949? During the negotiations with the PRC for opening diplomatic relations, India agreed not to have official relations with the ROC or support Taiwan’s membership in the U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135 There was no mention, however, of a One China policy by either party in the formal communications exchanged between Nehru136and Zhou Enlai137 at the time of India’s recognition of the PRC. It is also a matter of fact that when relations were normalized following then prime minister Rajiv Gandhi’s visit in December 1988 (or the return visit of then premier Li Peng in December 1991), the joint press communique made no reference to One China. The first reference to “One China” is contained in the ChinaIndia Joint Declaration of November 30, 1996, during Chinese president Jiang Zemin’s state visit to India.138 The intention may have been to reassure the PRC that India’s decision to open a nonofficial office in Taipei in 1995 did not mean a change in policy. Yet after a decade (during which similar references were made at least four more times in bilateral joint statements), the practice of referring to One China was discontinued by India in 2009 on the grounds that China was not willing to show concern for Indian sensitivities on issues of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139 The current government has explicitly stated in 2014 (through then external affairs minister Sushma Swaraj) that “for India to agree to a one-China policy, China should reaffirm a one-India policy.”140 This policy of making no official reference to One China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position and intent of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namely that India’s transfer of recognition to the PRC in 1949 does not require any further explanation.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India should not make any reference to a One China policy in statements and communiques, whether joint or solo. 
  65. ^ Explained: The 'One China' policy on Taiwan and India's stance on it. First post. [4 August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7). 
  66. ^ 66.0 66.1 台海危机印度态度模糊 中国驻印大使促印度重申“一中”政策. 美国之音.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7) (中文). 
  67. ^ 贾麦岱:对瓜国而言台湾是唯一真正的中国. 法广.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68. ^ 请求在第六十二届会议议程内列入一个补充项目. Request for the inclusion of a supplementary item in the agenda of the 62nd session : urging the Security Council to process Taiwan's membership application pursuant to rules 59 and 60 of the provisional rules of procedure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and Article 4 of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 letter dated 13 August 2007 from the representatives of Belize, Burkina Faso, the Gambia, Honduras, Malawi, the Marshall Islands, Nauru, Palau, Saint Kitts and Nevis,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Sao Tome and Principe, Solomon Islands, Swaziland and Tuvalu to the United Nations addressed to the Secretary-General. 联合国大会秘书处. 2005年8月17日 [2017-06-17] (中文). [永久失效链接]
  69. ^ A/62/19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联合国数字图书馆,2007-08-17
  70. ^ 中国新闻网. 联大总务委员会第15次拒绝将涉台提案列入议程. 西部网国内新闻. 西安.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15日) (中文(中国大陆)). 
  71. ^ UPDATE ON UN REFERENCES TO TAIWAN. WikiLeaks. [201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美国英语). 
  72. ^ 潘基文对中国台湾省地震表示关切. 联合国新闻中心. 2016-02-09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0) (中文(简体)). 
  73. ^ Daily Press Briefing by the Office of the Spokesperson for the Secretary-General. Meetings Coverage and Press Releases. 2016-02-09 [2021-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6) (英语). 
  74. ^ 汤铭新. 解析「奧會模式」與政治歧視--追記「兩會洛桑協議」之淵源. 国民体育季刊156期. 行政院体育委员会. 2008-12-15 [201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0). 
  75. ^ 黄琼仪. 「奧會模式」內容解析與配套措施. 国民体育季刊156期. 行政院体育委员会. 2008-12-15 [201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0). 
  76. ^ 行政院体育委员会. 奧會模式. 国民体育季刊156期. 行政院体育委员会. 2008-12-15 [201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1). 
  77. ^ 77.0 77.1 杨安. 星國研究:全球僅51國認同“一中原則” 數國立場恐鬆動. 美国之音. 2023-02-19 [202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中文(台湾)). 
  78. ^ 逾180國挺中國「一中原則」?專家拿數據反駁北京. 中央社. 2023-02-12 [202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中文(台湾)). 
  79. ^ Andrew Godwin. Legal Aspects of Australia's Commercial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Bond Law Review (Bond University Publication). 1992-06, 4 (1): 50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2) (英语). Furthermore, what is acknowledged is Beijing's 'position' that Taiwan is a province of China. Thus, a valid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ing used is that Australia neither accepts Beijing's position that Taiwan is a province of China nor recognizes that Taiwan is a province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