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色弦理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玻色弦理论(英语:Bosonic string theory)是最早的弦论版本,约在1960年代晚期发展。其名称由来是因为粒子谱中仅含有玻色子

1980年代,在弦论的范畴下发现了超对称;一个称作超弦理论(超对称弦理论)的新版本弦论成为了研究主题。尽管如此,玻色弦理论仍然是了解摄动弦理论的有用工具,并且超弦理论中的一些理论困难之处在玻色弦理论中已然现身。

疑难[编辑]

虽然玻色弦理论有许多吸引人的特质,其在成为物理模型理论有两大缺陷:

  1. 其只预测玻色子的存在,然而许多物理粒子为费米子
  2. 其预测了一种具有虚数质量的弦模式,暗示了此理论在快子凝聚过程会有不稳定性。

类型[编辑]

有四种可能的玻色子弦理论,取决于是否允许开弦以及弦是否具有指定的可定向性。四种可能理论的光谱示意图如下:

玻色弦理论 非正状态
可开弦定向 快子引力子胀子、无质量反对称张量(massless antisymmetric tensor)
可开弦无向 快子引力子胀子
闭弦定向 快子引力子胀子、反对称张量(antisymmetric tensor)、U(1)矢量玻色子
闭弦无向 快子引力子胀子

请注意,所有四种理论都有一个负能量快子 () 和一个无质量引力子。

数学表示[编辑]

路径积分表述[编辑]

玻色子弦理论可以[1]路径积分定义: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编辑]

  1. ^ D'Hoker, Phong

参考文献[编辑]

D'Hoker, Eric & Phong, D. H. The geometry of string perturbation theory. Rev. Mod. Phys.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Oct 1988, 60 (4): 917–1065. Bibcode:1988RvMP...60..917D. doi:10.1103/RevModPhys.60.917. 

Belavin, A.A. & Knizhnik, V.G. Complex geometry and the theory of quantum strings. ZhETF. Feb 1986, 91 (2): 364–390 [2022-06-18]. Bibcode:1986ZhETF..91..364B.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外部链接[编辑]